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茶文化形成于唐朝,发展与宋朝。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
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
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
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
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
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
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在唐代,饮茶成为了一种文化风尚,以下是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1. 茶具的使用:唐代人喜欢使用精美的茶具,如银制茶具、瓷制茶碗和茶盏等。
茶具通常带有装饰美观的花纹,体现了唐代人对美的追求。
2. 泡茶的方法:唐代人注重煮水的温度和泡茶的时间。
他们通常会煮沸水后稍微冷却一下,然后将茶叶放入茶碗或茶盏中,倒入刚刚沸腾过的水,待茶叶浸泡片刻后即可饮用。
3. 饮茶的场合:唐代人喜欢在家中或茶馆中与亲友一起品茶。
茶馆成为了唐代社交活动的场所,人们在茶馆中交流、游戏、吟诗等,茶成为了他们共享的文化载体。
4. 陈设茶席:唐代人在喝茶时会精心陈设茶席,茶席上通常放置着花瓶、烛台等装饰品。
茶席上的摆设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活动而变化,体现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5. 饮茶的品种:唐代人喜欢品尝各种不同的茶叶,例如绿茶、龙井茶、白茶、红茶等。
他们将茶叶分为高贵的上品和普通的下品,富有饮茶品味的人会选择上品茶叶来品鉴。
总的来说,唐代的饮茶方式体现了唐人对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追求。
茶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人们通过茶文化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并且将饮茶作为一种与亲友交往的方式。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茶的饮用方式和特点在唐代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本文将从唐代饮茶的方式、茶具的使用、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以及茶的社交功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唐代饮茶的方式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煮茶法,一种是泡茶法。
1. 煮茶法:煮茶法是指将茶叶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直接饮用。
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一般适用于大茶会或军队出征时的饮茶。
煮茶法对茶叶的要求相对较低,茶叶的产地和品质不会对口感产生太大影响。
2. 泡茶法:泡茶法是指将茶叶放入茶具中,冲泡后饮用。
唐代泡茶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陶罐泡茶,一种是用瓷器泡茶。
使用陶罐泡茶的方式受到了唐代文人的喜爱,他们认为陶罐可以保持茶汤的原汁原味,更加符合茶叶的自然属性。
而使用瓷器泡茶则更加注重茶具的精美和瓷器的质地,能够更好地展现茶的品质。
二、茶具的使用唐代茶具种类繁多,其中以茶碗、茶盏和茶壶最为常见。
1. 茶碗:茶碗是唐代常用的茶具之一,一般由瓷器或陶器制成。
茶碗的形状多样,有圆碗、扁碗、高脚碗等。
唐代的茶碗通常较小,容量较小,适合一个人单独饮茶。
2. 茶盏:茶盏是唐代茶具的特色之一,也是饮茶的重要工具。
唐代的茶盏一般由瓷器制成,形状多样,有圆盏、方盏等。
茶盏的容量较小,能够保持茶汤的温度和原汁原味。
3. 茶壶:茶壶在唐代饮茶中起到了冲泡和保温的作用。
唐代的茶壶一般由瓷器制成,形状多样,有圆壶、方壶等。
茶壶的设计注重便利性和美观性,能够更好地提取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三、茶叶的品种和制作方法唐代的茶叶品种较多,主要有砖茶、饼茶、折茶、碾茶等。
茶叶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采摘、杀青、揉捻、烘干等。
1. 砖茶:砖茶是将茶叶压制成砖状,易于保存和携带。
砖茶在唐代的茶叶市场中占有一定比例,被广泛使用。
2. 饼茶:饼茶是将茶叶压制成饼状,也方便保存和携带。
唐代的饼茶以青茶为主,制作工艺讲究,品质优良。
3. 折茶:折茶是将茶叶折叠成形,易于保存和运输。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茶叶饮用方式的重要转折点。
在唐代,饮茶方式日益多样化,茶文化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唐代的饮茶方式1.所用茶器:唐代的茶器主要有茶盅、茶壶、茶碗和茶杯等。
其中,茶盅是最常见的茶器,也是饮茶的主要容器。
茶壶用于冲泡茶叶,茶碗和茶杯则用于盛放饮用茶水。
2.冲泡技巧:唐代的冲泡茶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煎;一种是撩。
煎茶是将茶叶放入壶中,加入热水,待茶汤煮沸后,将茶叶过滤出去,留下清澈的茶汤。
撩茶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倒入热水,用茶匙或茶筅稍微搅拌,待汤色变浓后,饮用。
3.配料调味:唐代饮茶时,常会加入不同的配料和调味品以增添茶的香气和口感。
例如,常加入花草、果品、坚果等作为茶的配料;而蜂蜜、砂糖、鱼腥草等则可以调味提鲜。
4.礼仪规范:唐代的饮茶有一整套礼仪规范,体现了对茶文化的重视。
在对待宾客时,唐代人会亲自为客人冲泡茶水,并按照规定的动作和顺序,将茶杯递给客人,以示尊重。
在饮用茶水时,也有特定的动作和姿势,使茶汤更加醇香。
二、唐代饮茶方式的特点1.品类丰富:在唐代,人们开始重视茶叶的种类和品质,茶叶品种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绿茶和红茶,还有乌龙茶、花茶、香片茶等多种茶叶品类,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2.饮茶的时机:唐代人饮茶的时机非常灵活,不再局限于早晨或下午茶的固定时间。
人们无论在家中、宴会场所还是外出旅行,都会随身携带茶具和茶叶,随时冲泡茶水饮用。
3.享受生活:唐代是开放繁荣的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渐加强。
饮茶不再局限于疗养或药用,而是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
唐代人将饮茶视为一种享受,通过品茶、赏茶花、写茶诗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4.茶文化交流: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非常活跃。
唐代文人墨客常会聚集在茶馆、茶坊等场所,互相品茶、交流心得,甚至以饮茶为话题写诗作赋。
唐代的茶文化与文学发展

唐代的茶文化与文学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昌盛的时期,茶文化和文学发展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融合。
茶的使用和研究在唐代是相对成熟的,而文学作品则多次提及了茶和茶道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唐代的茶文化与文学发展,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唐代茶文化1. 茶的品种在唐代,茶的种类相对较多,有绿茶、黑茶和白茶三种。
其中以绿茶最为普及,黑茶居次,白茶则相对较少。
2. 茶具唐代的茶具制作技艺相对较为成熟,金银锡器茶壶成为了时尚,其中还衍生出了各种造型精美的茶盏。
3. 茶道茶道在唐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仪式,多次被文学作品提及。
茶人们会在茶房内依照一定的程序泡茶,端茶送给来宾,并与他们聊天探讨茶道的精髓。
4. 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在唐代流行起来后,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的流通一方面带动了茶叶生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物质文明的进步。
同时,茶文化的流行还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成为了众多文人墨客思考与吟咏的精神载体。
二、唐代文学的发展1. 诗歌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最为繁盛的时期。
唐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严谨的律诗形式,也有灵活自由的近体诗歌。
茶与诗歌在唐代文学中的结合已成为历史经典,其中以陆羽《茶经》和韩愈《茶山行》等作品为代表。
2. 散文唐代散文风格自由,常常融入了大量的诗歌元素。
茶文化也常常成为了唐代散文中的好材料,可以拿来表现人物性格或者描摹风景。
3. 话本唐代的话本充满了生活气息,其中不乏茶文化的踪影。
例如在《刘三姐》中,茶叶的贩运活动成为了剧情的一部分,风味独特的茶饼更是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礼品。
三、茶文化与唐代文学的相互影响1. 茶道赋诗茶道在唐代发展成为了一种雅趣,有“看诗品茶”的流派。
茶人们会在品茶的过程中赋诗作赋,表达对茶叶的喜爱和敬重之情。
2. 文学作品描写茶茶在唐代文学中是常见的主题,多次被文人充入到文学作品中。
一些文学大师们如韩愈、白居易等更是借茶道描写思想境地,表达人生哲学。
唐代茶文化

(2)苏廙 《十六汤品》 “婴汤”:“薪火方交,水釜才炽,急取旋
倾,若婴儿之未孩,欲责以壮夫之事,难矣哉。” “一面汤”:“或柴中之麸火,或焚馀之虚
炭,木体虽尽而性且浮,性浮则汤有终嫩之嫌。 炭则不然,实汤之友。”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
贰 唐朝的其他茶学著作
(3)王敷《茶酒论》 用拟人的手法让茶和酒争论哪一个更好,最后
水出来说酒和茶没有水都不行,你们两个不用争 功了。以后要“长为兄弟,须得始终”。
(4)温庭筠《采茶录》 “辨”、“嗜”、“易”、“苦”、“致”五
节,分别记录了五件与茶有关的事,只是此前这 方面材料的集中,类似于读书笔记。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
贰 3、唐代饮茶与诗
“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 而啜者,无异也。”
——皮日休《茶中杂咏序》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
——皎然《九日与陆处士饮茶》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
贰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对生长于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茶质进行了评价,规 定了制茶过程并对成品茶饼的品质判断标准作了详 细的描写 。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
壹
(4)四之器 对煮茶品茶的全部用具共二十四种一一进行了描绘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 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 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 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 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 ‘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 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 青,青则益茶。”
唐朝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唐朝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大唐是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
随着唐帝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和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国的茶香、茶艺,远播海外。
大唐皇帝在六迎佛骨时,曾将一套价值无与伦比的宫廷茶具,奉献给法门佛祖。
1987年4月3日,这批稀世珍宝重见天日,立即引起世界轰动。
这说明唐代已是我国种茶、饮茶以及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茶叶逐渐从皇宫内院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因此无论是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不论在茶艺内涵的理解上还是在操作程序上都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饮茶之道。
大唐君臣清平茶说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请大学士李白品尝全国各地进贡的新茶贡品之事。
李白诗性大发,挥毫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
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是盛唐时期的宫廷茶艺。
长安汇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们办茶会、写茶诗、着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
文士茶道分为备器、凈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
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唐宫廷茶具,证明唐代佛门禅茶已经非常兴旺。
钱易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唐宣宗曾问一位130多岁老僧,吃了什么药能这么长寿?老僧说没吃什么药,唯一的嗜好是饮茶。
法门禅茶是佛教中的一种茶道,是禅师茶艺、佛门品茗的高雅艺术。
茶道程序繁多,分为礼佛、凈手、焚香、备器、放盐、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闻茶、吃茶、谢茶等。
所谓“吃茶”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
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这种吃法。
大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一推动茶叶生产禅宗寺庙大多建设在深山古林中,有优越的地理条件生产茶叶,为僧侣们能生产出大量的茶奠定了基础。
中国茶道唐朝

中国茶道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唐朝,中国茶道开始逐渐成熟并得到了广泛推广。
本文将从茶叶的起源、茶具的发展、茶道的传承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在唐朝的状况。
一、唐朝茶叶的起源在唐朝之前,茶叶并不是中国的本土植物。
茶叶最早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当时的人们将茶叶视为药物,并用来治疗疾病。
唐朝时期,茶叶种植开始在中国境内进行,茶树的种植地逐渐向南方扩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二、唐朝茶具的发展唐朝是中国茶具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茶具开始出现并逐渐完善。
陶瓷茶具是唐朝时期最常见的茶具之一,制作工艺也日趋成熟。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铁制茶具、金银茶具等新型茶具,这些茶具的出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成为当时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唐朝茶道的传承茶道在唐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当时的人们对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茶不再仅仅是药物,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
在唐朝,人们开始研究茶的制作工艺和品尝技巧,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茶道体系。
茶道在唐朝的发展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礼仪,也是一种追求精神内涵的修行方式,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和推崇。
四、唐朝茶道的影响唐朝茶道的发展对后来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茶道的兴盛,使茶成为了中国社交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道的传统在后来的宋朝、明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唐朝时期,茶也开始传入日本,并对日本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唐朝茶文化的代表人物唐朝茶道的发展少不了一些杰出的茶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陆羽和陶渊明。
陆羽是唐代茶文化的奠基人,他的著作《茶经》成为了后来茶道发展的重要参考书。
陶渊明则是唐代一位文学家,他以诗歌形式赞美了茶的独特韵味,对后人的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唐朝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阶段,茶叶的起源、茶具的发展、茶道的传承和影响,都为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茶文化的兴盛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
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
煮茶法。
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
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
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
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
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唐皇宫每年4
月也举办盛大的“清明茶宴”,法门寺地宫1987年出土的13件金
银茶器,就是唐代皇帝供奉的。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
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
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
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
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
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
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才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告诉了我们,好酒配好樽、美食配好器才能相得益彰。
同样的,“茶”与“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两者之间其实就是文化与器
用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发展。
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几乎成为行
内共识,作为茶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最重要载体,茶具在唐代得到了
飞跃的发展,可以说,唐代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的发源时期,同时也是瓷器从纯粹的“器用”走向“审美”的蜕变起点。
唐代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不同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
长沙
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筒”,也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
虽然出现的时间
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
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
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
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
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
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
曾见到过的。
这些器具陆羽曾在《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
茶具。
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证明唐
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禁酒令和《茶经》促进了饮茶风尚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大胆开放,人民生活富裕充足,这些都给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将其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当时,唐统一全国后国力强盛,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茶树种植面积大增,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政府因此将茶作为征税对象,
还在顾渚设立贡茶院,专门派人加工贡茶。
而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
河大大加强了南北贸易,茶叶生产与贸易消费大大增加。
政府“禁
酒令”的实施使酒的价格变得昂贵,人们转而以茶代酒,促进了饮
茶风尚的传播。
并且茶事过程要表现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为此文人逸士、僧侣道人皆喜欢饮茶,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
价值观念融入其中。
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喜爱品茶,隐居甫里时,每
年收取新茶做租税用以品鉴,还因此编写出《品第书》。
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根本性
的影响。
在中国饮茶活动的兴起和广为流布的唐朝,中日之间各种交流十分频繁,入唐礼佛求法的日僧络绎不绝。
他们入乡随俗,耳濡目染,寺院里茶烟茶鼓茶汤融入了他们参禅悟道的生活,切身感受着“茶
烟袅袅笼禅榻”的中国饮茶文化。
在他们学成归国以后,大力传播
茶文化,中国唐代的饮茶法和陶瓷茶器也随之传入日本,催生了日
本平安时代的饮茶风尚和陶瓷茶器文化,也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发
展的基础,影响持续至今。
佼佼者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
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茶器的兴盛。
事实上,唐代
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甚至出现了以器具
质地为茶汤命名的讲究,金银为器的称为“富贵汤”,琢玉为器的
称为“碧秀汤”,瓷器饮茶称为“压一汤”,其中以瓷器茶器最为
盛行。
在唐代,茶盏的,为时人所常用。
特别是邢窑白瓷碗,然而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好,最适合饮茶。
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
陆羽在书中还曾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
唐代半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
除
了越窑和邢窑茶器,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岳州窑。
岳州窑自南北朝
到盛唐一直以烧制青瓷闻名,晚唐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烧制釉下红绿
彩瓷器的长沙窑,主要以出口中东地区为主。
饮茶方式有煮茶和煎茶、庵茶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
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
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方法煮出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
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
代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
煎茶法的用茶是
饼茶。
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
茶末,再进行煎茶。
先将茶饼复烘干燥,谓之“炙茶”。
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
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
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
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