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7 油源对比
油源对比.方案

来 生物标志化合物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海洋 源 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以及细菌。
特 结构复杂、分子量高。不同于干酪根热裂解
点
时形成的低-中分子量、结构简单的烃类。
在成岩 和热成 熟阶段
原在生物 中存在的 甾、醇、 酮化合物
现代的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已经是经历了很多 地质事件,代表油气运移后的残留有机质,与其运移 出去的石油虽然有相似性,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2、对比意义
石油与石油、石油与烃源岩之间的地球化学对比 ,在石油勘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油与油、 油与岩对比,可以确定一个盆地中各个油藏是来源于 一个共同的母源,还是来自两个或几个不同时代的油 源层系,进而圈定可靠油源区,有效地指导油气资源 勘探。我国的研究者应用地球化学对比指标特别是甾 、萜烷类进行油与油、油与岩对比,已经做了大量的 研究工作,几乎每个盆地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研究 资料。
双峰型
生物来源主要
是藻类等水生
生物
15
20
25
30
15
20
25
30
nC21
后峰型
nC22
nC21 nC22
nC28 nC29
无陆源供给的海 15 20
25
30
15
20
25
30
相碳酸盐岩沉积中 缺高分子量烷烃,
现代沉积
生油岩
无奇偶优势。 不同有机质来源的现代沉积物和生油岩正构烷烃分布曲线
记录器应答值
文23
Es4
文31
Es4
文31
Es33
文古2 P2sh
文69-9 Es4
2.19 油源对比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2.19 油源对比的原理与常用方法1)油源对比的含义油源对比是依靠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确定油气和烃源岩间成因联系的工作。
油(气)与源岩之间的对比、不同储层油气之间的对比。
2)油源对比的目的追索油气来源,搞清油气与源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判断油气运移的方向、距离以及油气的次生变化;圈定可靠的油源区,确定勘探目标,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3)油源对比的理论依据油气是有机成因的。
来自同一烃源岩的油气有亲缘关系,化学组成上相似。
不同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差异较大。
烃源岩中排出的油气与残留油气成熟度相似。
油气运移中,无或很少有不同烃源层的油气混合。
4)油源对比指标选择原则原油与源岩共同含有的,受运移、热变质作用影响较小的性质相对稳定的化合物。
要采用多种指标,综合分析。
5)油源对比的主要方法①应用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进行油源对比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范围、主峰碳数、碳数分布型式:受母质类型、有机质演化程度等影响。
油-岩有亲缘关系: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具相似性。
威利斯顿盆地石油和烃源岩抽提物C15+正构烷烃对比图(Williams,1974)威利斯顿盆地石油和烃源岩抽提物C 15+正构烷烃对比图(Williams ,1974)与三套烃源岩分别具有亲缘关系的三种石油:②应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进行油源对比油气物质的δ13C取决于:原始有机质性质、生成环境、演化程度。
原始有机质和热演化条件相同时,油气与源岩之间的碳同位素组成可比。
若油-岩有亲源关系,δ13C:干酪根>石油;干酪根≥沥青质≥非烃≥芳烃≥饱和烃;这些组分的δ13C值延长线,应落在源岩干酪根δ13C值上及其附近。
冷湖地区原油族组成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对比图③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油源对比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沉积物、原油、油页岩和煤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在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
第二章 原油评价与原油蒸馏 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件

含硫% (质量)
相对 密度
0.11 0.18 0.04 0.83 0.14 2.03
0.8615 0.8520 0.8689 0.9144 0.8896 0.9574
特性因素
12.5 12.3 12.2~12.3 11.8 11.8 11.6
特性因素 第一关键 第二关键
分类
馏分
馏分
关键馏分 分类
建议原油分类 命名
中比曲线局限性:原油的性质除 相对密度外,其它性质都没有加 和性,它只表明石油的各窄馏分 各种性质的变化情况,不能用作 制定原油加工方案或切割方案的 根本依据。
大庆混合原油实沸点蒸馏曲线及窄 馏分性质曲线(中比性质曲线)
第二章 原油评价与原油蒸馏
二、原油的评价 (三)直馏产品的性质及产率曲线
直馏产品性质:一般是较宽的馏分, 先由实沸点蒸馏将原油切割成多个窄馏分 和残油,然后把相邻的几个馏分按其在原 油中的含量比例混合,测定该混合物的性 质。
原油实沸点蒸馏曲线
第二章 原油评价与原油蒸馏
一、石油及其馏分蒸馏曲线 (三)平衡汽化曲线
平衡汽化曲线,可以确定油 品在不同汽化率时的温度、泡点 温度、露点温度等。
平衡汽化曲线
第二章 原油评价与原油蒸馏
二、三种蒸馏曲线的比较与换算 (一)三种蒸馏曲线比较
实沸点蒸馏的分馏精度最高,恩氏蒸馏次之,平衡汽化效果最差。
(二)减压系统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提高真空度,即可增加拔出率。对拔出率 直接有影响的压力是减压塔汽化段的压力。
第二章 原油评价与原油蒸馏
二、主要调节方法 (一)原油组成和性质变化
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包括原油含水量的变化和改炼不 同品种的原油。
第二章 原油评价与原油蒸馏
油源对比方法简介

油源对比方法简介油源对比方法简介000在过去进行油源对比时,由于仪器方面的限制,只能依靠油气的总体物理化学性质,如密度、粘度、凝固点等,这些参数获得较为简单,但它们容易受到外界次生因素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油源对比的错误。
近年来随着石油地球化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及分析试验技术的不断改进,不仅能较科学的解释油气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而且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地球化学对比指标,是油源对比有了新的突破。
造成原油组成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那么在进行油油对比或油气族组群划分时,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地质与地球化学因素。
可以从原油的各种烃类和非烃中选择对比参数,原油中甾烷系列与萜烷系列化合物生物标志物的组成特征可以反映原油的有机质母源输入条件、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程度等,影响原油中三萜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为生源条件,并且生物标志物在原油中的分布是相对稳定的,轻度到中等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对其没有明显的影响,运移效应对大部分生物标志物参数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生物标志物参数是划分对比原油族群的最理想的参数,可以根据其指纹特征的差异对原油进行族群划分对比。
根据地质背景和对比对象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轻烃、重烃、饱和烃、芳烃、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以及非烃和同位素的组成等参数来进行油源对比。
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目前广泛应用的一些对比参数,这些参数有些适于油油对比,有些适于油源对比。
(1)轻烃组成对于凝析油或轻油(>50API)缺少C15+以上的烃类物质,那么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就比较苦难,那么利用轻烃对比参数可以很好的解决凝析油与烃源岩以及凝析油与稠油之间的对比。
由于这些轻烃化合物在样品采集,保存和测量时容易蒸发,使用这些参数进行油源对比时,必须给予充分注意,Nora等(2003)研究了这些轻烃化合物的不同蒸发率,为精确的应用这些轻烃参数提供了有效地方法。
①轻烃对比星图进行原油对比选择轻烃对比参数时必须满足以下两点,第一,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蚀变能力;第二来自相同的烃源岩的原油之间(同一族群不同组群原油之间),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油层对比

例如: 某油田杜家台含油层系 ----Ⅰ、Ⅱ、Ⅲ油层组 ----Ⅰ1-3砂层组 ——Ⅰ11-3 单油层
2、沉积旋回级次与划分
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的级次从小到大按四级划分。 1)四级沉积旋回(韵律)
※ ※ ※
包含一个单油层在内的不同粒度序列岩石的一个组合 该组合中,油层粒度最粗; 厚度、结构及层理随沉积相带的变化而变化。
SP 1281 2 3 4
(a)
IL
SP
IL
SP
7 8
ML
5 6 7 (b)
9
1 (c)
孤东油田馆上段化石层(标准层)
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顶部均有一层泥岩
中感应、八侧向、中子伽马、井径等曲线。
▲
碳酸盐岩剖面:自然伽马、中子伽马曲线,等等。
第二节
碎屑岩油层对比
二、油层对比的依据
▲
1、岩性特征--岩性及岩性组合
▲
▲ ▲
2、沉积旋回
3、地球物理特征
岩性标准层 特殊标志层 岩石组合 矿物组合
4、油水关系及动态信息
1、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 岩层变化规律及其特殊标志,等。
3、油层组
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 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 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
4、含油层系
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 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 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 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常见的标准层:
A、砂泥岩剖面中薄层灰岩--高电阻率值; B、碳酸盐岩剖面中石膏、泥岩夹层-泥岩或页岩为低电阻率和高自然伽马; C、碎屑岩剖面中稳定泥岩段--低电阻率、高自然伽马; D、煤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E、薄的黑色页岩层或煤层--地质录井标志明显; F、化石层; G、膨润土层--高电阻率、高自然伽马值。
汽车理论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2 借用动力性计算时所画出的液力变扭器 输出特性曲线和液力变扭器与发动机共同 工作曲线,确定发动机转速。
•3 由阻力功率和发动机转速确定比油耗。
•4 其它与机械传动相同。
PPT文档演模板
汽车理论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电动车的经济性考虑
•阻力功率不会变,指导思想仍然是,如何设计 传动比,使常用工作区落在电动机的经济区
PPT文档演模板
汽车理论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3
汽车理论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 如CA10B汽车常拖带挂4.5~5t挂车,行驶于坡 度小于8%,最大坡度小于11%的道路上,生产率 可提高30%~50%,油耗可降低20%~30%(以 100t·km计)。
• 总油耗增加,但以100t·km计的油耗下降,即 分摊到每吨货物上的油耗下降。
PPT文档演模板
汽车理论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汽车理论第二章汽车的 燃油经济性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3
汽车理论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 一定运行工况下汽车行驶百公里的燃油消 耗量。L/km
• 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一定载荷(轿车半 载,货车满载)下,以最高挡在水平良好路面上 等速行驶100km的燃油消耗量。 • 优点:简单易行。 • 缺点:不能全面反映汽车的实际运行情况。 尤其是市区行驶中的加速、减速、怠速停车等运 行工况。
• (2)根据等速行驶车速及阻力功率,在万 有特性图上(利用插值法)确定相应的燃油消耗 率b。
PPT文档演模板
汽车理论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浅谈常规油气源对比的几点认识

源 层 的地球 化学 特 征 , 用 这些 特 征 地 球 化 学标 应
志 演 绎 , 以 分 析 某 个 特 定 原 油 样 品 的 油 气 可
并 作为烃 源 岩 样 品 采集 的依 据 。现 在 , 为 目标 作 研究 的 油气藏 愈 来 愈 复 杂 , 凭 借 简 单 的 肉 眼 观 仅
主客 、 因素的影 响 。最终 对比结 论应 考虑 与地 质条 件相 结合 , 观 并得 到合 理解释 。
关键 词 : 气源对 比 方 法 地球 化 学 样 品 污染 运移 油
之 间的联 系 、 油气运 移 的方 向 、 距离 和 次生变 化 。
引言
烃源 岩生成 的油 气 , 一部分运移 到储 层 中或成
攻 关 项 目 : 苏 石 油 勘 探 局 ( S0 0 7 江 J 5 3 )
维普资讯
第 1 卷 第 2剃 2
术 宁 . 淡常 规 油 气 源 对 比 的 几点 认 识 浅
・ ・ 7
比 、 油对 比等 , 油 具体 对 比 的都是 反映 油气 源成 因 信 息 的地球 化 学指 标 , 正构 烷烃 、 如 甾烷 和萜烷 类 生物标 化合 物 、 芳烃 、 同位素 等等 。
藏或逸散 , 一部分 残 留在 源岩 中, 源 岩与 源 于该 烃 层 系的油 气之 间在 化学 组成 上必 然存 在一 定程 度
பைடு நூலகம்
地质 分析 法和 地 球 化 学 分析 法 , 际上 都 是 实
逻 辑 分析 的方 法 。油 气 源研究 中使 用最 为普 遍的
油源 对 比 、 油对 比 , 是 典 型 的逻 辑 类 比方 法 , 油 便 具 体 包括 分析 、 综合 、 归纳 、 演绎 、 比等 。 类
中国石油大学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北京大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专业亦可参考)

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1.1.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有哪些?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2.2.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3.3.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1.1.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有何进展??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有何进展么?近年来有何进展?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2.2.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3.3.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可将其分为几类?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演化特征有何异同点?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4.4.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
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5.5.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TTI的基本概念和地质含义是什么?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6.6.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7.7.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8.8.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9.9.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煤成油的演化阶段有什么特点?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0.10.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1试总结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标志?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12.12.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别有哪些?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13.13.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方法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1.1.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2.2.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它与3.3.岩石孔隙结构对储集层物性有哪些影响,它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分析多相流体孔隙中影响相渗透率的因素?4.4.试分析多相流体孔隙中影响相渗透率的因素?试比较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性质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6 4 2 0 1 6 11 16 21 26 31 36 41
大王北地区同源原油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曲线图
大北25-23 大北14-18 大北10-4 大371 大65-51 大65
由于正构烷烃 对细菌降解和热力 作用最为敏感,并 在一定程度上受运 移影响,所以正构 烷烃指标一般只对 低—中等成熟度, 生物降解不明显的 原油才有较好的效 果。
பைடு நூலகம்
冷湖4、5号原 油的延长值与 潜伏地区岩样 的偏离度小于 0.5‰,而与冷 湖J25样品偏差 较大,说明原 油不是来自J25 生油层,而是 来自与潜伏地 区相同的生油 岩
三个原油的稳定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形态和变化 趋势一致,表明它们具有相关性,即同源。
3、生物标志化合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是沉积物 中的有机质以及原油、油页岩和煤中那些来 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 一定稳定性,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基本保 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 物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也 称为分子化石。
在石油和沥青中存在着异戊二烯烷烃 系列,其中尤以iC15~iC20在色谱图上最为 明显。尽管它们远不及饱和烃含量高,但 是由于结构比较稳定,能够比正构烷烃更 好地抵抗微生物的降解,所以是一类重要 的对比参数。其中老鲛烷和殖烷丰富且稳 定,几乎在每个原油与生油岩抽提物中都 出现,运移作用又不改变其相对含量。
2、碳同位素:δ13C
13C取决于原始有机质性质、生成环境和演 化程度。不同成因的石油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 原油的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13C 值依次增加。若油、岩有亲源关系,这些组分的 13C值延长线,应落在生油岩干酪根的13C值上及 其附近
δ13C干>δ13C沥≥δ13C油,
δ13C干≥δ13C沥青质≥δ13C非烃≥δ13C芳烃≥δ13C饱和烃。
2、油源对比的依据 石油
烃源岩 有机质
运移 残留
圈闭中 的油气 源岩中
残留油气
天然气
1)来自同一烃源岩的油气有亲缘关系,在化学 组成上具有相似性;不同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差异较大。 2)烃源岩中排出的油气与残留油气具有相似性。
由于油气形成的漫长性和本身的可 流动性,在运移、聚集甚至储层中都会 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这样就会模糊甚至 完全掩盖这些原生的相似性,从而大大 增加了对比的多解性和复杂性。
1.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正构烷烃是油气的主要烃类组成, 可作为油气成熟度和有机质来源的标志, 同时也可作为油气对比的“指纹”化合 物。它在油—油和油—源对比中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nc17
轻烃
石油全烃气相色谱图
受母质类型、 有机质演化程度等 影响
如油与岩有亲
缘关系,它们的正 构烷烃分布特征具 相似性
四、 油源对比
(一)、油源对比的概念和原理
1、油源对比的概念及目的
油源对比是依靠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确 定石油和烃源岩间成因联系的工作。松辽关于 扶杨油层油源问题争论及勘探部署策略 。
包括两方面:油(气)与源岩之间的对比 不同储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
油源对比目的:
追索油气来源、判断油气运移的方向 和距离以及油气的次生变化,搞清油、气 与源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圈定可靠的油源 区,确定勘探目标,指导勘探。
是指含四环(甾烷)和五环(萜烷)的环 烷烃,碳数≥C27,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 仪(色质联机)分析鉴定(GC—MS)。
甾、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源岩和石油中, 是最常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结构 独特,性质稳定,尤其是可以抵抗微生物降解, 所以在油源对比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3、油源对比指标的选择
油源对比指标:原油与其生油岩共同含有 的并不受运移、热变质作用影响的化合物。 油源对比的条件: ① 运移过程中,很少有他源混杂油。 ② 特征化合物性质相对稳定、在运移或 热变质中很少或无损失。
(二) 常用油源对比指标
1、正烷烃分布特征 2、碳同位素δ13C 3、生物标志化合物
主要是采用二种:系列对比 (iC13~iC20) 和 比值对比:Pr/Ph,Pr/nC17,Ph/nC18等。
法呢烷 降法呢烷 异十三烷
异十六烷 降姥鲛烷
Pr
Ph
相 对 强 度
保留时间
下第三系、 白垩系、志留系
的原油,正烷烃
和异烷烃分布上, 形态基本相似 , 均来自下白垩统
酒泉盆地原油对比图
(2)甾、萜化合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