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油气源对比

合集下载

油源对比.方案

油源对比.方案
生物体中的原生烃及其它类脂物 的游离分子(10%)——生物标志化合物
来 生物标志化合物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海洋 源 和湖泊中的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以及细菌。
特 结构复杂、分子量高。不同于干酪根热裂解

时形成的低-中分子量、结构简单的烃类。
在成岩 和热成 熟阶段
原在生物 中存在的 甾、醇、 酮化合物
现代的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已经是经历了很多 地质事件,代表油气运移后的残留有机质,与其运移 出去的石油虽然有相似性,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2、对比意义
石油与石油、石油与烃源岩之间的地球化学对比 ,在石油勘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油与油、 油与岩对比,可以确定一个盆地中各个油藏是来源于 一个共同的母源,还是来自两个或几个不同时代的油 源层系,进而圈定可靠油源区,有效地指导油气资源 勘探。我国的研究者应用地球化学对比指标特别是甾 、萜烷类进行油与油、油与岩对比,已经做了大量的 研究工作,几乎每个盆地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研究 资料。
双峰型
生物来源主要
是藻类等水生
生物
15
20
25
30
15
20
25
30
nC21
后峰型
nC22
nC21 nC22
nC28 nC29
无陆源供给的海 15 20
25
30
15
20
25
30
相碳酸盐岩沉积中 缺高分子量烷烃,
现代沉积
生油岩
无奇偶优势。 不同有机质来源的现代沉积物和生油岩正构烷烃分布曲线
记录器应答值
文23
Es4
文31
Es4
文31
Es33
文古2 P2sh
文69-9 Es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演67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演67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鄂尔 多斯盆地 西南缘演 6 7井烃源 岩评价及 油源对 比
赵 彦 德 , 罗安 湘 , 潇 . 张 海峰 , 忠 义 , 一惠 一 , 一张 一 齐亚 林 1 程 党性 一 , 2 , ,
孙 勃 , 时孜 伟 . 邓 静 1 一 , 一 , , 2
(. 1中国 石 油 长 庆 油 田分 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渗 透 油 气 田勘 探 开 发 国家 工 程 实 验 室 ) 2低
l 区域地质特征
天环坳 陷南 段 地处鄂 尔 多斯 盆地 西南 部 ,西邻
西 缘 冲断 带和六 盘 山 冲断带 , 南接 秦祁 褶 皱带 , 受不
同性质 的构造单 元 影 响 .成 为盆 地西 南缘 多期 构 造
应 力 承接 释放 区 ,区域 构造 位 置 十分 独特 ( 1 。 图 ) 20 0 6年 以来 为 了 寻找新 的有利 勘探 目标 区 , 油勘 石
2 烃源岩特征
21烃 源岩 地质 学特 征 .
西 向和北 东 向断裂 活 动 明显 加 强 ,基 底 整体下 沉 剧
晚三叠 世受 印 支运 动 的影响 ,鄂 尔多斯 盆 地遭 受 了有 史 以来 的重 大变革 。 沉积 上实 现 了 由海 相 、 在
烈, 湖盆 发育 达鼎 盛期 , 割性 减弱 , 盆范 围扩 大 , 分 湖 水 体加 深 , 大水 深可 达 6 m。 殖 了大 量 的水生 生 最 0 繁
元 素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及 发 育 环 境 [. 球 化 学 ,0 8 3 ( ) 9 6 . J地 ] 2 0 ,7 1: — 4 5 【]张 文 正 , 华 , 剑 锋 , .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长 7段 优 质 油 源 岩 在 7 杨 李 等论 低 渗 透 油 气 成 藏 富 集 中 的 主 导 作 用 — — 强 生 排 烃 特 征 及 机 理 分

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

烃源岩特征与油源对比

取100-110℃为基准间隔,令n=0 (100110℃)其它间隔的指数为:
温度间隔(℃) 指数n
80-90
-2
90-100
-1
100-110
0
110-120
1
120-130
2
温度间隔内的地层厚度可能大致相等,但 相等厚度地层的沉积时间则可能区别较大,因 沉积速度不同所致。
时间因子 ∆t—每个温度间隔内的沉积时间 (Ma),任意温度间隔内的成熟度为
三、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
(一) 有机质的丰度
烃源岩中有机质的丰富程度。
常用指标 有机碳、 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
1、有机碳(Toc)
岩石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 剩余有机碳含量:用单位重量的岩石中 Corg的重量百分数来表示。 泥岩中有机碳含量在1.16~1.60 %之间,平均 1.22 % ; 碳酸盐岩中的有机碳只要大于0.08%,就 被视为生油岩。
(2)Kerogen颜色及H/C、O/C原子比 随 有 机 质 成 熟 度 ↑ , Kerogen 颜 色 加 深 ,
H/C↓、O/C原子比↓,向富C方向收缩。
三种干酪根产烃开始时的元素组成表
干酪根





H/C O/C
1.45 0.05 产
1.25
0.08
湿 气
0.8 0.18
H/C O/C
0.7 0.05 产
P1:较低温度(<300℃)下样品释放的 游离烃;
P2:较高温度(300~500℃)下干酪 根热解生成的烃类;
P3:干酪根中含氧基团热解生成的 CO2
峰面积S1、S2、S3:表示相应产物的含 量,单位为mg/g。

油气源对比

油气源对比
第四章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
第七节 油气源对比
一、油源对比
油(气)与烃源岩的对比
油(气)与油(气)的对比
油(气)之间、油(气)与烃源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成因联系
1.油源对比原理 (相似性原则)
①来自同一源岩的石油在化学组成上具有相似性
②烃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在成分 上与该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具有相似性。
一、油源对比
一、油源对比
Relative Abundance
RT: 33.51 - 60.64 100 90 80 70
56.96 55.12
NL: 2.70E4
m/z= 216.50217.50 F: MS geoa13189 2
60 55.65
50
52.83
40 30 20 10
34.02 0
60 55.65
50
52.83
40
54.03 30
51.91
20
10 34.02
39.09
37.33 36.87
41.62 41.22
44.21 46.13
48.43 50.33
57.32 59.18
0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Time (min)
C27甾烷(胆甾烷)C28甾烷(麦角甾烷)C29甾烷(谷甾烷)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时 间 -->
46.00 48.00 50.00 52.00 54.00 56.00 58.00 60.00 62.00 64.00 66.00

(课件)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

(课件)烃源岩评价和油源对比

我国中新生代主要含油 气盆地烃源岩
氯仿沥青“A”含量频率 图(尚慧云等,1983)
我国中、新生代烃源岩总烃含量统计表明,好的烃源 岩一般为0.1%,较好的不低于0.05%,低于0.01%的为非烃 源岩。应该注意的是上述两项指标受烃源岩的类型和成熟 度的影响也较大,尤其是成熟度,未成熟和过成熟的烃源 岩其含量都是比较低的。总烃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图 可以将烃源岩进行分级 。
C残
C原 1 D原
Rock-Eval可从320℃-550℃加热,使可降解成油气 的有机质全部降解,研究热解产物可得到三个峰:
总有机质
S1——300℃以前的产 物为岩石中可溶有机
可溶有机质
干酪根
质或吸附物;
热 解
氯仿沥青“A” 可降解生烃部分
有效碳
残余碳
无效碳
S2——300~550℃为 干酪根热解产物;

P2
S3——为整个热解过程
类型 参数
❖降解潜率:D=有效碳/有机碳(总碳中生烃的碳)
❖产率指数: IP= S1/ (S1+ S2) 成熟度参数 ❖最高热解峰温Tmax (℃)
(3)生烃潜量
S1+S2被称作生烃潜量,它表示烃源岩残余的和 潜在的产油气量,当分析的样品热演化程度较低时, 岩石尚未大量排烃,从而可以比较准确的反映岩石可 生成油气的总量。
测定有机碳时,常先用盐酸除去样品中的碳酸盐,然 后使样品在氧气中高温燃烧转化为CO2并测定其中的含碳 量。有机碳含量与有机质的含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即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K为转换系数。蒂索等综 合多方面的资料认为不同类型干酪根在不同演化阶段的K 值是不同的(如表)。
从有机碳计算有机质丰度的转换系数(K)

【油气田开发】7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1

【油气田开发】7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1

21
§4 含油气盆地
一、含油气盆地概念
地貌盆地: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刻大型蓄水洼地。 沉积盆地:在漫长地质历史上曾经长期下降(保持地貌 盆地)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现已被沉积岩所充填。
沉积盆地大小相差悬殊,从几千、几万平方公里到几十万平方公里 ;沉积厚度差别也很大,从不足一百米到一万多米。盆地的形状、成 因、演化历史也有较大差别。有些盆地有油、气的生、储、盖条件并 发现了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气田,有些不具备形成油气田的条件。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
6、在海相沉积盆地边缘—生物礁块油气 聚集带、三角洲、砂坝等
1、生油凹陷内或其邻近地区的长期继承性隆起背 斜型油气聚集带最有利(离油源近、储层发育、圈闭形
成早)。
2、形成时间较早的油气聚集带较为有利。如果晚
期形成的聚集带隆起幅度较高,在油气重新分布或烃源岩 二次生油过程中,也可能成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3、沉积盆地边缘的大单斜带,往往是有利的。在
区域性油气运移过程中,是油气运移指向的低势区,有利 于形成大单斜油气聚集带。
4、生物礁、盐丘、古潜山及滨海砂洲发育地带, 都可以形成各种特殊类型的油气聚集带。
13
§3 含油气区
一、含油气区概念及含义
在沉积盆地中,由于地壳升降的差异性,总是有 相对隆起区和相对洼陷区。洼陷区长期沉降,接受细 粒沉积,形成生油拗陷。

青平川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青平川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盐 性沉积环 境 。 3 . 3甾烷特征
1 . 1 正构烷烃 特征 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大部分为 n C 或 n C 。 ,C P I 值 均值为 1 . 1 1 , O E P值均 为 1 . 0 5 ;姥鲛 烷 与植 烷 比 值 ( P r / P h ) 均值 为 1 . 2 0 ;P r / n C 1
O O O
★ 豢 + + ◇ ◇
{ j }
谁 祭 + ◇

A 厶 A
① 主 峰碳 碳数 主要 为 n C 1 9 ,其 C P I 值 均值 为 1 . 0 6 ,O E P平 均 值 均为 1 . O 5 ,无 奇 偶优 势 ;②姥 鲛烷 与植 烷 比值 ( P r / P h ) 均值 为 1 . 2 O , 总 体 上 具 有 姥 鲛 烷 优 势 ;③ P r / n C 1 7和 P h / n C 1 8均 小 于 0 . 3 5 ; ④ C z x - / C 2 +均值 为 1 . 9 3 ,C ( 2 1 + 2 2 ) , C ( 2 8 ㈣ 均值 为 5 . 6 5 。说 明长 4 + 5 储 集 层 原油 成熟 度较 高 ,其正 构烷 烃 主峰碳 数均 小于 n C 。 ,其生 源母 质应 该 以低 等水 生生 物为 主 。其 P r / P h比值 表 明其生 烃 母质 形 成 于淡 水 一微 咸水深 湖相沉 积环境 中。 2 . 2萜烷 特征 三 环萜 烷相 对含 量都 比较 丰 富 ,三环 萜 烷 C 。 、C 。 、C 和 C 。 呈 上升 型分 布 ,C 四环萜 烷 相对含 量 较 为丰 富 ;原 油样 品 的 T s 相对 含 量高 于 T m 的相对 含 量 , T s / ( T s + T m ) 的值 处于 O . 6 0和 O . 6 7之 间 ,说

石油与天然气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石油与天然气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与可燃有机矿产的概念石油: 指地下岩石空隙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要化学组分的可燃有机矿产。

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2、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和化合物组成有什么特点?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有:C、H、O 、S、N,其中C和H两种元素占绝对优势。

元素组成特点:一般石油中碳的含量占84—87%,氢含量为11一14%,两者在石油中以烃的形态出现,占石油成分的97—99%。

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4%。

但是,在个别情况下主要由于硫分增多,这个比例可高达3%-7%。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烃和非烃两类。

烃类:(1)烷烃(2)环烷烃(3)芳香烃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化合物组成特点:碳、氢、硫、氮、氧五种主要元素在石油中可以构成巨大数量的化合物。

不论其数量如何多,但其化学性质都取决于这些元素构成的官能团;每一种官能团都具有特殊的化学特征,在其所连接的各种有机化合物中起着相同的作用。

3、石油的颜色有那些?为什么有白色石油?石油的颜色变化范围很大,从白色、淡黄色、黄褐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白色石油的形成,可能于运移过程中,带色的胶质和沥青质被岩石吸附有关。

4、索可洛夫根据存在的环境将天然气分为哪八大类?①大气;②表层沉积物中的气体;③沉积岩中的气体;④海洋中的气体;⑤变质岩中的气体;⑥岩浆岩中的气体;⑦地慢排出气;⑧宇宙气。

5、根据产出状态,天然气有哪些类型?何谓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① 气藏气② 气顶气③ 溶解气④ 凝析气⑤固态气体水合物气藏气: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油源对比
7.3.2 同源不同期次的油源对比
同源不同期次的油源对比更注重成熟度方面的参数。反映原油成 熟度的地球化学指标比较多,如甾烷C 2920S/20(R+S)、藿烷 C3122S/22(R+S)和芳香烃中甲基菲系列参数等。
通常判别低熟油最有效的指标是甾烷的立体异构体比值,如C27 或C29, 甾烷αββ/(αββ+ααα)和C29ααα甾烷20S/(20S+20R)等。 此外,低熟原油与烃源岩中,还可检测到其它一些热不稳定的生物 标志物,例如各种甾烯和霍烯、5-粪甾烷、脱羟基维生素E 系列、 卟啉以及长链烷基四氢噻吩和噻吩系列等。
7.2 气源对比ຫໍສະໝຸດ 7.2.3 天然气浓缩轻烃
天然气浓缩轻烃是天然气中的C4-C11烃类。C1-C10正烷构烷烃的沸 点为-161.5~195℃。天然气浓缩轻烃包括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
芳烃类化合物。
Erdman(1974)提出利用轻烃浓度对比的两种方法:单组份的浓度
对比和配对成分对比。
单组分浓度对比是用C5-C10各种化合物的绝对浓度来进行对比。 配对成分对比是将化学结构和沸点相同(近)的烃类成分配对,用
由于油气的可动性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运移、聚集过程,甚至 在储层成藏后的混合、分异等作用,在组成上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从 而使各自的特性和源岩之间的相似性变得模糊甚至完全被掩盖或消失, 从而增加了油气源对比的多解性和复杂性。因此, 油气源对比研究过程 中,合理选择对比参数,并综合各种地质及有机化学资料 十分必要。
7.3 油源对比
7.3.1 不同成因类型的油源对比
(1)海相碳酸盐生成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①原油的化学性质 典型海相石油的成烃母质以水生低等生物、浮游植物为主,有
机质主要类型为Ⅰ型或Ⅱ型。对于碳酸盐成因的石油,应将其与碳 酸盐岩的乘积和成岩环境联系起来研究
7.3 油源对比
②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我国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生物标志的总体特征是: (1)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呈单峰态,主峰碳数一般位于C15-C20之 间,具偶碳优势,OEP值小于1,C21-/C22+远大于1,其源主要来 自藻类和菌藻类; (2)广泛检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和C21-C45规则 和不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 (3)规则甾烷以C29甾烷占优势,一般占40% ~60%,C27甾烷 和C29甾烷各20% ~30%; (4)C31-C35升藿系列相对较发育,且明显受盐度控制; (5)伽马蜡烷为常见的非藿烷骨架型五环三萜烷; (6)三环萜烷含量较高,其碳数分布范围从C19—C31,最高可达 C39。
PCr/2P9 h
20
80
ⅠⅠ

Ⅰ 湖沼相成因 Ⅱ 淡水湖相南成阳因凹陷 Ⅲ 半咸水-咸江陵水凹陷
环境成因准噶尔 Ⅳ 盐湖相成因 (据王铁冠等板,1桥9凹95陷)
泌阳凹陷
60

Ⅲ Ⅳ Ⅶ

40
60
40
20
Ⅱ Ⅳ 80 Ph/nCC1287
7.2 气源对比
7.2 气源对比
当前,气源对比常用的参数有:天然气碳同位素、天然气组成、天 然气浓缩烃。此外,依据具体地质条件,可以将天然气有关的凝析油、 储层沥青与气源岩抽提物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对比。
指标,然后把归一化的相对含量编制成各种相关图。例如,常用的有规 则甾烷20R构型的C27—C29—C29甾烷三角图;Pr/Ph—Pr/C17 —Ph/C18 相对含量的三角图;Pr/Ph—γ-蜡烷/C30藿烷的坐标图等。这种方法在国 内油源对比中使用的也比较多,其特点是适用于石油分类和大量的石油 和烃源岩之间的地球化学对比。
7.1 油气源对比原理与方法
7.1.2 油气源对比指标的选择原则
(l)选择在演化、运移和次生变化中较稳定的特征化合物,尤其是那 些能够直接反映原始有机质特征的化合物作为对比参数。
(2)不同类型的油气采用不同的对比参效,如油-油对比可用C15+烃 类的分布形式,而油-凝析油则主要对比其轻烃组分(C1-C10),气-气 对比中同位素起着重要作用。
7.1 油气源对比原理与方法
7.1.2 油气源对比指标的选择原则
研究表明,干酪根的类型即有机质的原始成分对干酪根碳同位素值的影 响极大,不同有机质类型其碳同位素不同,这就奠定了利用碳同位素组 成进行油源对比的基础。
大量统计资料表明:
δ13C干>δ13C沥≥δ13C油 δ13C干≥δ13C沥青质≥δ13C非烃 ≥δ13C芳香烃≥δ13C饱和烃。
第七章 油气源对比
1011131110 曹鑫麟
油气源对比是通过原油及天然气与可能源岩 之间有机母源输入成分的亲缘关系进行对比 分析,辨识和追溯石油和天然气的可能来源。
7.1 油气源对比原理与方法
7.1.1 油气源对比的依据
油气源其 基本依据 为 若源岩中的干酪根、可容抽提物沥青与来自 该层系的油、气有亲缘关系,则它们在化学组成上必然存在某种程度的 相似性,反之则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7.3 油源对比
2)芳烃馏分:陆相原油馏分中含有丰富的芳构化生物标志化合物, 主要类型有: 芳构化倍半萜类与二萜类:前者只检测出卡达烯,后者仅见惹烯和 海松烯,属被子植物树脂生源完全芳构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芳构化三环萜烷:芳构化三环萜烷是常规三环萜烷芳构化的产物, 与三环萜烷一样,属于细菌、藻类生源,但它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 形成的,常于陆源有机质有关。 芳构化三萜类:主要是陆生被子植物生源的奥利烷、乌散烷及羽扇 烷芳构化的产物,也有微量细菌生源的芳构化藿烷。它们大都是在 酸性氧化作用较强的湖相沉积中形成的,与陆源有机质有关。 苯并藿烷:指示细菌生源,是在酸性氧化环境中形成的,在煤系地 层及湖相腐殖—偏腐殖泥岩中分布较广泛。
7.1 油气源对比原理与方法
7.1.2 油气源对比方法
Ⅰ——南陆襄生盆植地物南阳凹陷 Ⅱ——浮游植物 Ⅲ——江藻汉类盆地江陵凹陷 Ⅳ——混合来源 Ⅴ——准陆噶生尔植盆物地为腹主部 Ⅵ Ⅶ— —— —珠浮 藻江游 类口植 为惠物 主州为凹主陷
黄骅坳陷板桥凹陷 40
60
80
Ⅲ CP28r/nC17 20
7.1 油气源对比原理与方法
7.1.2 油气源对比方法
油气源对比的方法比较多,常用的方法可以归纳以下三种。
1.相关曲线法 选择的石油和烃源岩中的几项指标的相对强度绘制成相关曲线,即
可看出石油和烃源岩是否具有亲缘关系。 2.指纹对比法
只是分别把油气和可能烃源岩有关的轻烃色谱图、原油饱和烃色谱 图甾(m/z217)和萜烷(m/z191)的质量色谱图等,直接进行指纹对比。
7.3 油源对比
如双环倍半萜烷(C14~C16)、三环萜烷(C19~C30)、藿烷 (C30~C35)及伽马蜡烷等,又有被子植物生源的奥利烷、伽马 羽扇烷和裸子植物树脂生源的二萜类。四环萜烷和C30 重排藿烷虽 属于细菌生源,但以沼泽化环境烃源岩生成的原油中最常见,并与 陆源有机质输入有关。甾烷类生要由C27~C29 甾烷、重排甾烷及 4-甲基甾烷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孕甾烷和升孕甾烷。甾类化合物 主要为藻类生源产物,但C29 甾烷可能来源于高等植物。在陆相原 油中,C29 甾烷明显商于C27 甾烷。
(3)为了减少次生因素的影响,尽量采用有机化合物的相对比值, 如原油中Pr/Ph比值都可作为有效的对比参数。
(4)单一参数总有其局限性,因此任何对比都应选用多种参数组合 进行综合对比,且应考虑地质构造、岩相等多方面资料。
(5)广泛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应用的成果,科学地定量地 研究对比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7.2.1 天然气的组成
一般来说不同成因的天然气具有不同的组成,可以根据天然气的组 成和一些组分的比值进行气-气或间接的气-源对比。
7.2 气源对比
不同类型天然气的组成
7.2 气源对比
7.2.2 稳定碳同位素
一般来讲,在相当的成熟度条件下,煤型气比油型气的碳同位素要 重,随着成熟度增加,碳同位素也会变重。
每队中各组分的浓度比值进行对比,即:
R=
Ca / Cb
Ca’ / Cb’
7.3 油源对比
7.3 油源对比
油源对比与气源对比在方法原理和技术思路上是基本相 同的,但是可供对比的化学指标多,包括与油伴生的天 然气、轻烃( C4-C11 )、中等分子量( C12-C25)和分 子量较大( C26-C45 )生物生物标志。油源对比一般分 为油-油对比和油-岩对比。
7.3 油源对比
芳构化甾类:仅见C26~C28 三芳甾、C27~C29 甲基三芳甾及其 它微量甾类芳构化产物. 陆相原油各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形成大都与陆源有机质输入有关。 在有大量陆源有机质输入的淡水湖泊中,不仅腐殖质组分急剧增多, 而且水介质的酸性氧化作用也明显增强,这种沉积环境的演变既有 利于形成陆游生物标志化合物,也有利于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芳 构化,甾烷与藿烷的重排现象也较普遍。当然,生物标志化合物的 芳构化和重排作用也与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有关。
7.3 油源对比
在有机成熟作用过程中,随着成熟度逐渐增高,这类化合物陆续 分解或转化成其它化合物,其丰度逐渐减小,以致完全消失,在常 规成熟原油与烃源岩中不复存在。因此,这些热不稳定生物标志物 的存在与否,可作为判别低熟油的定性标志。
谢谢大家
7.1 油气源对比原理与方法
7.1.2 油气源对比指标的选择原则
油气源其 基本依据 为 若源岩中的干酪根、可容抽提物沥青与来自 该层系的油、气有亲缘关系,则它们在化学组成上必然存在某种程度的 相似性,反之则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由于油气的可动性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运移、聚集过程,甚至 在储层成藏后的混合、分异等作用,在组成上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从 而使各自的特性和源岩之间的相似性变得模糊甚至完全被掩盖或消失, 从而增加了油气源对比的多解性和复杂性。因此, 油气源对比研究过程 中,合理选择对比参数,并综合各种地质及有机化学资料 十分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