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第7章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第7章2

石油地质学第7章2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2)把盆地演化历史和油气藏形成历史结合起来,使从静态的 研究生、储、盖、运、圈、保等油气藏形成条件发展到动态分 析油气藏的形成过程。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记录了沉积充填 物的海陆变迁、构造演变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盆地 中沉积物和流体,在盆地演化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有机 质达到成熟,油气排出、运移和聚集、形成油气藏。含油气系 统研究正是在分析盆地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动态地研究烃源岩 的演化历史、圈闭的形成时期、油气排烃通道及油气聚集的过 程。
Owens油田
Raven油田 Margind油田
*
含油气系统 的地理分布
Just油田
Bigoil油田
Hardy 油田
横剖面位置
生油窗上限
逆断层上盘
生气窗上限
图7-25断关层下键盘 时刻含油气油 系气统运移平方向 面图
(据*Ma内 埋g部 藏o背 史o斜 表n示等的,地点1991)油 烃气 源藏 岩
内部向斜
含油气系统
(Petroleum System)
Perrodon ( 1980 , 1983 ) 则 提 出 了 含 油 气 系 统 (Petroleum system),认为地质因素决定着油气藏 的分布,特别是将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结合在一起的 时候,通常能得到这样一个区域,它反映了一系列相 关油气藏的形成,或者说上一个含油气系统。这是由 具有相似的天然要素组成的、具有相似功能的构造地 质体。
Thick组 1
烃 源 岩 在 二 叠 纪 距 今 260Ma
时开始进入生油窗,而到距 今 255Ma 时 埋 藏 深 度 达 到 最 大,因此关键时间为距今 250Ma , 油 气 生 成 运 移 聚 集 期 在 260—240Ma , 这 也 是 该 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时间。

石油地质学第7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石油地质学第7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五、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油气藏形成时间
圈闭发育史 + 油气运移史—→油气聚集史
(建立地质——数学模型)
六.有机包裹体定年定时
包裹体——“窝穴” 、“相界限”
通过对有机包裹体进行处理分析,可获成藏时
的温、压、原始油田水的盐度、密度、成分以及C、
H、O同位素值等,结合埋藏史、地热史,即可基本
查清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其中的关键是要分辨包裹
体发育的期次。
§5
油气藏的保存和破坏
一、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
㈠.表生作用 主要是构造运动破坏了油气藏封闭的严密性, 从而导致了油气的逸散或者使油气遭受氧化或地 下水的冲刷。油气藏主要以四种方式遭受破坏: 1.逸散 2.氧化 断层/构造抬升 硫酸盐 结果:重质原油
3.水力冲刷
4、微生物降解
㈡.热变质作用
太差。
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 —— 三者在剖面上和平面上 的组合关系。
有利生储盖组合的划分方案:
1、按岩性特征分为: 碎屑岩类型、碳酸盐岩型、混合型
2、按组合方式分为: 正常式、侧变式或侧生式、自生自储盖式;
3、按生、储、盖的时代关系分:
新生古储
古生新储 自生自储
四.大容积的有效圈团
圈闭中的油气聚集过程:
溢出点逐渐升高的系 列背斜圈闭中油气聚集作 用: 结果:
油气差异聚集现象的发生,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可将差异聚集原理的定义归纳为:
三.油气聚集的机理
1.渗滤作用
含烃的水或随水运
移的油气进入圈闭后, 水可通过盖层继续运移, 而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 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 出来,从而在圈闭中形 成聚集。
是生油凹陷的好坏。

石油地质学-7. 烃源岩

石油地质学-7. 烃源岩
此外,干酪根的类型,还可根据生油岩热解参数氢 指数IH和氧指数IO加以划分:
氢指数=干酪根热解烃(S2)/ 有机碳 氧指数=二氧化碳(S3)/ 有机碳
两参数与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参数H/C和O/C比相当, 也可用来划分、确定有机质的类型,同样将干酪根划分 为 Ⅰ、Ⅱ和Ⅲ 型三种类型。
Clq 2021/1/18
Clq 2021/1/18
生油岩有机碳的最小值一般是:
①粘土岩为0.5% ② 碳酸岩为0.1%
咸化环境形成的泥质生油岩,其低限可降至0.3%。
但应注意的是:并非有机碳含量愈高的岩石既为生油量 愈大的岩石,这是因为生油岩的大小还取决于有机物向石油 的转化程度。因而有机物的数量如果同时使用有机碳和烃/ 有机碳(即烃在每克有机碳中的毫克数)来表示,则更具有 实际意义。
Clq 2021/1/18
〈二〉使用干酪根红外光谱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
未成熟阶段:红外光 谱图上表现为含氧官能团 逐渐消失。即C=0官能团由 ①到③逐渐消失。
在成熟阶段:红外光 谱的脂肪键逐渐减少,即 C=H官能团由④-⑤,对应 的三脂肪族谱峰逐渐消失。
准变质阶段。只在光 谱图上留有C=C芳核。
Clq 2021/1/18
五芳香结构分布指数坚定成熟度对生油岩进行研究一方面是通过宏观的粗略观察即看一看岩石是否含有大量有机质岩石的颜色是否为暗色是否是细粒岩石等等
石油地质学-7. 烃源岩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请尽量言 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第四章 烃源岩
Clq 2021/1/18
一、概 念
➢烃源岩(source rock),也叫生油岩。定义:指富含有机质、在地 质历史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排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法国石油地
S1/(S1+S2)达到0.4以后, 进入湿气带。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根据以下3种地质因素进行分类: 1)充注因素(过充注、正常充注或欠充注); 2)运移排烃方式(垂向排烃或侧向排烃); 3)捕集方式(高阻抗或低阻抗)。 从这3个范畴中各选出合适的一项构成一组 条件,可将含油气系统加以分类。
(3)以有效烃源岩时代及展布为基础的分类
以有效烃源岩时代及其区域分布为主线 ,并结 合与其有成因联系的油气在空间上的运移聚集范 围,划分含油气系统。
3、含油气系统的分类: (1)以盆地动力学背景为依据的构造分类:
大陆裂谷型、地台型和造山带型
含油气系统的沉积盆地动力学分类 (a)大陆裂谷型 含油气系统,具 垂向运移和不同 层次储集岩。
(b)地台型含油 气系统,具侧向 运移和单个主力 储集岩。 (c)造山带型含 油气系统,具侧 向与垂相运移。
(2)含油气系统的成因分类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与分类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与特点 含油气系统 油气聚集带 油气田
第一节
一、概念
含油气盆发,有不同理解。
一般有以下几种:
地貌盆地(被天然高地围绕的陆地表面或洋底的地形凹地);
5、 Meissner的石油生成器 1984年,Meissner提了Hydrocarbon machine 的概念,其定义是: 包括烃源岩中油气生成之后运移和聚集过 程中的所有基本要素的层系,被称为自然地质 条件下的石油生成器。
6、Ulmishelk的独立含油系统的概念
1986年,Ulmishelk提出独立含油系统的概念 (independent petroliferous system),它用来作为描 述石油资源评价单元。 独立含油系统是指一个以区域隔挡为边界与围岩 相区分的连续的沉积岩体,其内部发生了油气的生成、 运移和聚集作用,这些作用与围岩中发生的各种作用 无关。这个系统包括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区域性 盖层。 目前世界上40—50个勘探成熟盆地所包括的独立 含油系统不超过150—200个。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石油地质学的概念与任务1. 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任务:(1)资源评价: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为国家和企业制定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藏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寻找新的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3)油气藏开发: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4)环境保护:研究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方法:(1)野外调查: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2)岩心描述: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岩石性质和油气显示。

(3)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2)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3)磁法勘探:分析地球磁场的异常,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3. 地球化学方法:(1)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判断油气生成潜力。

(2)同位素地球化学:利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和流体的元素含量,探讨油气藏的成因。

4. 数学与计算机方法:(1)油藏数值模拟:模拟油气藏的物理过程,预测油气藏的开发动态。

(2)地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不确定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和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油气勘探提供支持。

三、石油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油地质学起源于对石油露头和浅层油气藏的研究。

石油地质学资料

石油地质学资料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个基本理论学科。

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内容:1、石油的基本特征: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2、油气的形成。

3、油气的运移规律。

4、研究油气聚集的条件及各种油气藏的特征。

5、研究油气藏聚集破坏因素及再次运移聚集的规律性。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物。

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其次为硫、氮、氧。

一般石油中碳含量占84%~87%,氢的含量为11%~14%,两者在石油中以烃的形态出现,占石油成分的97%~99%。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石油的密度与颜色有一定关系,一般淡色石油的密度小,深色石油的密度大。

石油的密度决定于其化学组成:胶质、沥青质的含量,石油组分的分子量,以及溶解气的数量。

一般来说密度小而颜色浅的石油常为石蜡性质的,含油质多,加工后能获得较多的汽油和润滑剂;密度大而颜色深的石油则富含高分子量的沥青质。

石油的粘度的变化受温度、压力和石油的化学成分所制约。

粘度大的石油往往呈暗色,密度也比较大,因而轻质石油的粘度比重质石油的低。

轻质油的荧光为浅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色和黄色,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

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有力证据。

天然气:所谓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他们常委各种气体化合物或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成因复杂、产状多样。

天然气分类:大气、表层沉积物中气体、沉积岩中的气体、海洋中的气体、变质岩中的气体、岩浆岩中的气体、地幔排出气、宇宙气。

凝析气藏形成的原理和条件是什么?答: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成为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油⼤学(华东)油⽥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油⽥开发地质学复习重点总结(⽯⼯学院40学时)第⼀章:油⽓⽥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1、名词术语(1)⽯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油、⽓⽥区域内与油⽓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

(3)天然⽓:地质条件下⽣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以烃类为主的⽓体。

(4)⽯油的荧光性:⽯油及其衍⽣物(⽆论其本⾝还是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荧光的特性。

(5)⽯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油时,使偏光⾯发⽣⼀定⾓度旋转的特性。

2、原油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分组成(1)主要元素:碳、氢、硫、氮、氧碳、氢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油的主体;氧、氮、硫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碳、氢)、⾮烃类化合物(碳、氢、硫、氮、氧)①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②⾮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元素硫、硫化氢、⼆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钒卟啉、镍卟啉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脂肪酸、酚、醛、酮等)。

(3)组分组成:根据⽯油不同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划分。

①油质:⽯油的主要组分,淡⾊粘性液体,由烃类化合物组成;溶解性强、可溶解的有机溶剂很多,不被硅胶吸附(评价⽯油质量的标志);②胶质:胶质—粘性玻璃状半固体或固体,淡黄、褐红到⿊⾊,由芳烃和⾮烃化合物组成。

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③沥青质:沥青质—脆性固体,暗褐⾊到深⿊⾊,由稠环芳烃和⾼分⼦⾮烃化合物组成。

不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

注意:(1)异构烷烃中类异戊⼆烯型烷烃可能来⾃叶绿素的侧链,卟啉同系物也存在于动物⾎红素和植物叶绿素中,均可作为⽯油有机成因的标志;(2)油质主要指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等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指含有氮、硫、氧的⾮烃物质及不饱和的芳⾹烃。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

石油地质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石油地质学概述1.1 石油地质学的定义介绍石油地质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解释石油地质学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1.2 石油的形成与演化介绍石油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时期解释生物质转化为石油的机制1.3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介绍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石油地质学的特点解释地质学家的工具和技术第二章:地质时代与地层系统2.1 地质年代的划分介绍地质年代的划分方法和各个时代的特征解释地质年代与石油形成的关系2.2 地层系统的组成介绍地层的概念和地层序的构成解释地层与石油分布的关系2.3 地层对比与层序地层学介绍地层对比的方法和意义解释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第三章:沉积相与沉积环境3.1 沉积相的概念与分类介绍沉积相的定义和分类体系解释不同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的关系3.2 沉积相的识别与分析介绍沉积相的识别方法和分析技术解释沉积相与石油聚集的关系3.3 沉积环境的演化与石油分布介绍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解释沉积环境演化与石油分布的关系第四章:构造地质学基础4.1 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解释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4.2 板块构造理论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板块的运动解释板块构造理论与石油地质学的关系4.3 构造变形与油气藏形成介绍构造变形的基本类型和油气藏的形成机制解释构造变形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第五章:石油地球化学5.1 石油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石油地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解释石油地球化学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5.2 石油的化学组成与性质介绍石油的化学组成和主要性质解释石油化学组成与石油类型的关系5.3 石油地球化学分析方法介绍石油地球化学分析的方法和手段解释石油地球化学分析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第六章:油气藏类型与评价6.1 油气藏的分类介绍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分类依据解释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特征6.2 油气藏评价方法介绍油气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解释油气藏评价在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性6.3 油气藏开发与保护介绍油气藏开发技术和保护措施解释油气藏开发与保护的方法和策略第七章:油气田开发地质学7.1 油气田开发概述介绍油气田开发的概念和阶段解释油气田开发的目标和任务7.2 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介绍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解释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在开发过程中的作用7.3 油气田开发技术介绍油气田开发技术及其发展解释不同开发技术在油气田中的应用和效果第八章:油气的运移与聚集8.1 油气的运移介绍油气运移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解释油气运移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8.2 油气的聚集规律介绍油气聚集的类型和规律解释油气聚集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8.3 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介绍影响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解释地质因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和作用第九章:石油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9.1 石油资源管理介绍石油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政策解释石油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意义9.2 石油资源评估与预测介绍石油资源评估的方法和指标解释石油资源评估与预测的重要性9.3 石油开采与环境污染介绍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问题解释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十章:石油地质学案例分析10.1 油田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油田案例进行分析解释油田案例在石油地质学教学中的作用10.2 油气藏勘探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油气藏勘探案例进行分析解释油气藏勘探案例在石油地质学教学中的应用10.3 油气田开发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油气田开发案例进行分析解释油气田开发案例在石油地质学教学中的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石油的形成与演化石油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时期是理解石油地质学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7、生物礁型油气聚集带 8、砂岩透镜体型油气聚集带
石油地质学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第四节 油气系统(2)
三、油气系统的命名
复合命名法: 烃源岩名-主要储集层名(可靠性符号)
可靠性符号:!:已知的油气系统(known)
●:假想的油气系统(possible or
hypothetical)
隆 盆 地 坳 级 别 起 斜 陷

凹 坡 凹 凸

陷 背斜带 潜山带 断裂带 ……… Ⅱ 级 背斜 断层 鼻状构造 ……… Ⅲ 级
陷 起
Ⅰ级构造
隆 起
亚Ⅰ 级


凹陷
凸起
三、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单元
一级构造单元:隆起和坳陷
渤海湾盆地:是以古近系沉积为主和古近系为主要含油气层系的含油气盆地
(渤海湾盆地)坳陷:沉积有较厚的古近系的区域(古近纪的湖区) (渤海湾盆地)隆起:古近系沉积缺失或很薄的区域(古近纪的山或陆地)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挤压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长垣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滚动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1.背斜油气聚集带
披覆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高尚堡油田 老爷庙油田
柳赞油田
南堡5

北堡油 田 南堡油 田
南堡1 号
南堡4 号 南堡2 号 南堡3 号
一、油气田的概念
油气田是受单一局部 构造因素控制的、在 同一面积内的油藏、
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一、油气田的概念
油气田是受单一局部 构造因素控制的、在 同一面积内的油藏、
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二、油气田的类型
一、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盆地的二级构造带与局部(三级)构造
一、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油气聚集带是互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它们受同一盆地内二级地质单元及其演化历史的
控制,具有相同的含油气层系,相似的地质特征和
油气聚集条件。
控制油气聚集带的地质单元通常是二级构造带(也
包括岩性尖天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
岩性型油气田是由岩性因素控制形成的油气田。包括砂岩 透镜体带状油气田、岩性尖灭油气田和单一礁型油气田
:,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 板南斜坡带油藏剖面图
岩性尖灭型油气田
二、油气田的油气田的类型
3.岩性型油气田
马岭油田
堪萨斯州由透镜 体油藏组成的鞋 带状油田
透镜状和不规则岩性油气田
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3.底辟(盐丘)型油气聚集带
(据Effimov, 2001)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3.底辟(盐丘)型油气聚集带
(据莱复生,1967)
德克萨斯州东南部的盐丘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4、潜山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5、超覆尖灭型油气聚集带
得克萨斯南部墨西哥湾 沿岸雅古· 杰克逊砂岩(始
二、油气田的类型
2.地层型油气田
地层型油气田是由不 整合因素控制形成的 油气田。包括地层不 整合油气田和地层超 覆油气田
哈西迈萨乌德油田(地层不整合型)
二、油气田的类型
2.地层型油气田
普鲁德霍湾油田 (地层不整合型)
潘汉德尔气田 (古潜山型气田)
地层超覆型油气田
二、油气田的类型
3.岩性型油气田
Age (my)
关键
关键
四、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可以根据烃源 岩的生排烃期、对流体 包裹体形成期次的研究、 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 年代学研究等综合确定 的成藏期次确定。 对于多旋回盆地,一个
调整破坏再聚集期 Ⅰ期 Ⅲ期
含油气系统可以有多个
关键时刻。
四、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
油气系统事件图 反映油气系统各要素与作用在时间上的关系
分类的依据:局部构造单元的类型
构造型、地层型、岩性型和复合型
二、油气田的类型
1、构造型油气田
构造型油气田是指产油气面积上的油气藏受单一构造因素
控制,如褶皱和断层。主要包括背斜油气田和断层或断块
油气田。
油气藏类型: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
二、油气田的类型
1、构造型油气田
港东油田构造横剖面示意图 (据陈荣书,1994,修改) (据潘忠祥,1986)
?:推测的油气系统(speculative) 源岩命名法:源岩名称作为油气系统的名称(可靠性符号)
四、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
要素与作用关系研究的时间参照点——关键时刻
Ñɲ Î 1¾®
Âñ² ØÊ· ÇúÏ ß
P T 0 10(C) J K P E O M PP H
CMP=SC;TH=THF;MAT=LL TG=1;TI=5;EXP=None;PRM=MKC
四、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油气系统平面图 反映统各要素与作用在空间上的关系
四、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油气系统剖面图 反映统各要素与作用在空间上的关系
(据Magoon和Dow, 1994)
四、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
含油气系统地质要素、 地质过程及其相互匹配 的研究要回归到关键时 刻
调整破坏再聚集期 Ⅰ期 Ⅲ期
第二节 油气田
一、油气田的概念
油气田是受单一局部构造因素控制的、在同一面积内的油 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1)受单一局部构造单元(广义)控制
构造单元:背斜、单斜、盐丘等 非构造单元:生物礁、古潜山、古河道等 (2)一个油气田分布在同一面积内:同一油田中 不同油气藏的含油范围能够叠合连片
一、油气田的概念
(据莱复生,1967)
二、油气田的类型
4.复合型油气田
古潜山复合型油气田
(据潘忠祥,1986)
二、油气田的类型
4.复合型油气田
加利福尼亚中途油田威廉斯及二十五山区构造剖面图
侧向叠合复合型油气田
(据莱复生,1967)
石油地质学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第三节 油气聚集带
一、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盆地的二级构造带与局部(三级)构造
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凹形基础,是盆地形成以前
各个地质时代的岩石组成 。
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2.盆地的周边
是指盆地的沉积岩层与盆地周围岩层的接 触关系,也就是盆地的边界
二、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3.盆地的沉积盖层
盆地的沉积盖层就是盆地内,沉积于基 底之上的沉积岩层,它是盆地的核心
三、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单元
隆 起


凹陷 凸起
三、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单元
一级构造单元:隆起和坳陷
渤海湾盆地的坳陷:济阳坳陷、黄骅坳陷、冀中坳陷、辽河坳陷、渤海坳陷、临清坳陷 渤海湾盆地的隆起:沧县隆起、埕宁隆起、内黄隆起




凹陷 凸起
三、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单元
亚一级构造单元:凸起和凹陷
某些大的坳陷具有一定的分割性,沉积盖层较薄的区域称为凸起, 沉积盖层较厚的区域称为凹陷


起 车
区 凹
和 凸 庄 起




隆 德


县 隆

州 沾
凸 棣 起凹 陈 家庄凸起 无 化 县凸起 滨
凹 陷 凹 营
起 城凸 青





民 惠
凹陷 凸起

饶凸起 广 寿光 凸起

起 凸 潍北
凸 潍县 起
(凸起可以理解为沉积时大湖中的小岛) 鲁 区
西


三、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单元
四、含油气盆地的类型
二、油气田的类型
3.岩性型油气田
黄金巷埃尔· 阿布拉礁 横剖面(据A.I.Levorson)
单一礁型油气田
二、油气田的类型
4.复合型油气田 复合型油气田是指在油气
田范围内不同层位和不同
深度的油气藏的圈闭条件 受构造、地层、岩性和水
动力诸因素中两种或多种
因素控制,但这些控制因 素的形成一般与形成油气 田的“局部构造单位”具 有某种成因上的联系 盐丘复合型油气田
五、油气系统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与传统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区别
油气系统强调系统和整体的研究,强调 用地质 作用把各成藏地质要素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传统的石油地质主要注重各成藏要素的研究;
油气系统强调动态和历史地研究,强调以过 程为主导的研究思路,突出过程的恢复和关系 的建立,而传统石油地质综合研究以现今石油 地质条件静态描述性研究为主。
塔里木盆地星影像图
地貌盆地
一、盆地的概念 1.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下降接沉积 的洼陷区域
M.T . Halbouty(1979):盆地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在独 立的地理区,于相对统一的构造环境中,由来自一处或多 处沉积物源的沉积物组成的沉积岩体。 A.W.Bally(1975):包 含有超过1km厚沉积物的沉 降体制,它现今仍或多或 少地保存有原来的形状。
不整合带、生物礁带等)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构造型油气聚集带 ①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②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③底辟型油气聚集带 地层岩性型油气聚集带 ①潜山型油气聚集带 ②超覆尖灭型油气聚集带
③不整合型油气聚集带
④生物礁型油气聚集带 ⑤砂岩透镜体型油气聚集带
二、油气聚集带的类型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