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油气藏是聚集一定数量油气的圈闭,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当油气聚集的数量足以供工业开采时,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内,油气在其中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统一的压力系统。
油气藏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储集层岩性:根据储集层的岩石类型,油气藏可分为砂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页岩油气藏等。
圈闭类型: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主要类型有断层遮挡油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
孔隙类型:根据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油气藏可分为单一孔隙介质油气藏(如孔隙介质油藏)、双重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型介质油藏)、三重孔隙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孔隙型介质油藏)等。
流体性质:油藏按原油密度大小分为轻质油藏、中质油藏和重质油藏等;气藏根据凝析油含量的多少细分为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
此外,气藏还可按天然气组分中的酸性气体(主要是指H2S、CO2)含量来进行分类。
接触关系:根据油气藏与周围地层或水体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层状油藏、层状边水油藏等。
此外,油气藏还可按照纵向剖面上的生产层数分类,分为单层油气藏、多层油气藏;也可按照储层的形成方式分类,分为构造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混合型油气藏等。
总的来说,油气藏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油气储藏及其分类的详细信息和数据,建议查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圈闭和油气藏

3. 礁型圈闭
3. 纯水动力圈闭
3. 地层 - 水动力复 合圈闭
类
4. 刺穿圈闭
4. 沥青封闭 圈闭
4. 构造 - 地层 - 水 动力复合圈闭
5. 多因素构 5. 多因素地
造圈闭
层圈闭
三、Measurements of traps and pools
(一) Measurements of traps
在油气勘探初期,人们主要在地表有油气苗的地 点钻探,没有对地下产油的地质条件作分析研究,也 未进行较为系统的地质工作,勘探效益较低。通过实 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油气聚集常与背 斜有关,这就产生了“背斜学说” (anticlinal theory) (I.C.White,1885)。在“背斜学说"指导下,逐步 开展以地质测量为基本手段的找油工作,大大加快了 新油气田的发现。
地层圈闭概念的提出和该类油气藏的系统研究,促进了油
气勘探,特别是老油气区的二次勘探。
在四、五十年代,赫伯特(M.K.Hubbert,1940, 1953)对流体势和水动力在形成油气圈闭过程中的 作用,作了精深的研究。他指出:油气圈闭位置总 是在油气势最小的地方。有些油气藏中油水界面的 倾斜,甚至油气存在于“圈闭”以外,是水动力作 用的结果。他不仅提出了水动力圈闭这一新的圈闭 类型,为勘探新的油气藏类型指明了方向,而且为 圈闭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对圈闭 的研究,更多地涉及到油气运移的动力、势能与各 种遮挡条件的新认识。至于是否存在背斜构造也不 占主导地位,这样圈闭的概念就被极大地拓宽了。
“地层圈闭”(stratigraphic traps)这一术语是由莱复生( A.I.Levsen,1936)首先提出来的。他在研究美国大量非构 造油气藏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并在一系列 的论文和著作中加以系统论述。他指出:“地层圈闭是这样一 种圈闭,即地层变化是储集层形成圈闭的主要因素。”地层变 化包括“砂或多孔储集层的楔入或尖灭,砂层侧向变为渗透性 差或非渗透性的岩层,地层被削蚀与超覆,或地层层序类似的 变化等”。并进一步将地层圈闭划分为原生地层圈闭(即岩性 圈闭)和次生地层圈闭(即不整合圈闭)两类。
第七章 油气藏类型

二、断层油气藏
1. 概念: 断层圈闭: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形成的圈闭;
断层油气藏:油气在断层圈闭中的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
West Purt油田构造图
2.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双重作用:封闭遮挡作用,通道破坏作用。 (1) 断层封闭能力的控制因素: 1)、断层的性质和产状 一般而言,压性、压扭性断层比张性断层的封闭性好;低角 度断层比高角度断层的封闭性好, 与断层面的密闭性有关。 2)、断层两侧地层的岩性组合及接触关系 塑性较强的地层(如泥岩)中发生断裂时,常在断层面上形 成断层而构成封闭:一般断开地层中泥质岩比率越大,断层 封闭性越好;断层两侧的渗透性岩层不能直接接触(“砂岩 不见面”)。 3)、断层破碎带的致密程度 断层破碎带胶结紧密或充填程度越高,断层封闭性越好。
3. 断层油气藏的特点
1)、断层的分隔性明显,常以多断块形式出现,破坏了油气
藏的完整性,使构造复杂,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含油气
面积很不一致,油水关系复杂; 2)、断层附近储集层渗透性变好,常形成高产井区; 3)、纵向上常具多含油气层系; 4)、油气常富集于靠近油源的断层一侧。
4.形成断层圈闭的必要条件:
盐丘上龟裂构造的形成
(四)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的成因:与古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由于 沉积基底存在地形突起(如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 生物礁块突起等),导致上覆沉积物厚度在古地形突起顶 部较薄、周围变厚,从而造成差异压实,形成背斜圈闭。 2、油气藏特点: (1)背斜形状常反映古突起形状; (2)圈闭的闭合度小于突起的高度,且向上递减至消失; (3)两翼倾角向下变陡。 3、典型实例: 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石灰岩白云岩的 剥蚀突起) 美国 二迭盆地 希莫尔油田(珊瑚礁体突起)
第七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4、披覆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古凸起(潜山、基石)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继承古 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成。
北美地台二叠盆地溪莫尔油田恒剖面图
5、逆牵引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
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同沉积断层、生长性正断层。 常伴逆牵引(又称:滚动背斜)。
二、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 向受断层遮挡所形 成的圈闭中的油气 聚集。
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a.油气藏常呈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井渗透率较高;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② 断块油气藏: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坨庄-胜利村油田某一段层油气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某断层油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东辛油田营13 断块区油藏平 面及剖面图
(2)按断层性质分: a.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地垒、正常式层脊断块(阶梯状) 反向屋脊断块(掀斜断块)
断层封闭的 大小与断距 及断层两侧 岩层接触情 况的关系
D、断层圈闭的闭合高度及闭合面积,决定于 断距的大小及其与盖层、储集层厚度的关系。
1、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活动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间歇期:——封闭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若上侵岩体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形成岩体刺穿(接触)圈闭。其 中的油气聚集→岩体刺穿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

断层的封闭作用决定于以下几种因素: 从纵向的封闭作用看: 1)断层性质及其产状。一般逆断层是受压扭性作用形成的,其断裂带常表现为 紧密性的,封闭性强;而张性断层的断裂带则常是不紧密的,是开启的。断 层的产状也会影响其封闭性,断面陡,封闭性差(因正压力N=mgcosθ), 断面越缓,N越大,则封闭性越好。 2)断裂带内的充填。地下水中溶解物质(如碳酸钙)沉淀,碳酸盐岩中的硅化 作用均可将破碎带胶结起来,而起封闭作用;油气沿开启的断裂带运移过程 中,由于原油氧化作用或生物菌解作用,形成固体沥青等物质,堵塞了运移 通道,也可起封闭作用。 3)在塑性较强的地层中(如泥岩、盐岩和膏盐),沿断裂带常可形成致密的断 层泥,可起封闭作用。推论:在砂泥互层的地层中,泥岩所占比例越大,其 封闭性越强。 4)断层倾角在塑性地层缓、脆性地层陡,所以在塑性地层中封闭性好。 从横向上看,断层封闭与否取决于断距大小以及断层两侧对置的岩性组合。其基 本原则是断层两侧的渗透性岩层和非渗透性岩层不直接接触,就可以起封闭 作用,反之不起封闭作用。以这个原则看,由大段泥岩夹砂岩的剖面,断距 小于泥岩厚度时,封闭性好;反之则差。
B 永14
117 116 38 105 90 111 81 35 85 84 含油面积
A B C D
( a )
溢 出 点
( b )
砂层
油气
粘土层
2.通道和破坏作用(开启) 断层伴生裂缝发育,一般是开启的;断层交叉部位往往是开启的;在脆 性地层中的断裂,且未矿化应是开启的。 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开启的断层可成为连接源岩与圈闭之间的良好 通道,也可与储层、不整合面一起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的通道。油 气藏形成后,开启的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上部地层形成 次生油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
石油地质学实训1-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实训一圈闭及油气藏类型的识别一、目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是形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
圈闭的类型及形成条件不仅对油气藏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亦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不同类型油气藏所采用的勘探方法及部署不同,开发方案也不同。
因此,正确鉴别圈闭和相应的油气藏类型是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所给的储集层顶面或盖层底面的构造图、储集层分布图以及气油水分布图,确定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圈定圈闭的闭合面积,绘制圈闭和油气藏横剖面图;对照平面和剖面图建立立体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圈闭和油气藏在平面图和横剖面图上的特点。
二、具体步骤和要求1、阅读图5-1,完成下列要求:(1)在平面图上找出溢出点位置(用字母C表示),圈定各圈闭的闭合面积(用阴影线表示),计算闭合高度,并确定各圈闭的类型。
(2)作II’剖面图(纵比例尺1:10000),并分析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储层厚50米)。
图5-1 某储集层顶面构造图2、阅读图5-2、图5-3、图5-4,完成下列要求:(1) 阅读图5-2、图5-3、图5-4,在平面图上圈定各圈闭的闭合面积(用阴影线表示)。
(2)绘制给定剖面线的剖面图。
(3)对照平面和剖面图特点,确定各圈闭的类型。
请在下图画图5-1中的II/剖面图。
请在下图画图5-2中的AB剖面图。
请在下图画图5-3中的CD剖面图。
请在下图画图5-4中的AB剖面图。
3、阅读图5-5,完成下列要求:(1)确定图中油藏数目及油藏类型(2)圈出每个油藏的含油边界,求出其最大含油高度(3)圈出每个圈闭的闭合面积,求出闭合高度(4)推测各断裂开启与封闭的性质。
资料说明(1)该油层为一巨厚的砂岩层(2)几口产油井油见水深度数据见表5-1表5-1 水距油层顶面深度数据表图5-5 某油田油层顶面构造图。
最新圈闭和油气藏

圈闭和油气藏①中间地层垂距变化②重复褶皱;③平行褶皱;④不协调褶皱;⑤刺穿和隐刺穿褶皱⑥不对称褶皱;⑦礁和沉积差异压实;⑧多种假构造(溶蚀、坍塌造成的);⑨不整合前的变形;⑩逆掩断层下的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由于其距油源区近,又是与沉积作用同期形成,同生断层又可作为其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因而常可形成富集高产的油气藏.断层与储集层相结合,在平面上构成封闭状态主要有以下四种基本情况:①一条弯曲断层与单斜地层相切(图中B) ②由两条或更多互相交叉的断层,在储集层上倾方向产生遮挡(图中C)③一条近于平直的断层,在鼻状地层向上开口端产生遮挡,形成所谓的鼻状构造(图中D);④由几条断层将地层从四周切割成一个孤立断块,形成封闭(图中E)。
该气田的生产层主要是三叠系嘉陵江组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其上部为硬石膏层作为盖层。
据岩心分析,其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但试井结果,渗透率达几十到几万毫达西,平均值高达3000毫达西以上。
因此,这种良好的渗透性显然是由于次生裂缝发育造成的。
该区蒙特雷组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板状硅质页岩;中部为裂缝性燧石层;下部为石灰质页岩。
中部岩层为主要储集层,其孔隙度仅6%,但裂缝发育且分布均匀,渗透率极高,60%的产量来自该层。
根据与刺穿岩体的关系可分为两类直接与刺穿岩体有关的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Ⅰ①-③)。
它包括①盐栓(核)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②盐帽沿遮挡的圈闭和油气藏;③盐幅内的透镜体圈闭和油气藏。
与刺穿岩体有成因联系的伴生圈闭和油气藏(图中Ⅱ①-④)。
它包括①盐背斜圈闭和油气藏;②断层圈闭和油气藏;③盐栓周围的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④岩性尖灭圈闭和油气藏。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小溪油田为典型的边滩砂岩体油气藏。
砂岩厚度与蛇曲河凹岸一侧延伸方向一致,砂体的形态与边滩一致。
该油田构造为一向北倾斜的鼻状构造,油田分布主要受边滩砂岩体所控制。
油田面积约25km2,原始可采储量达1370万吨。
圈闭

地层
由储集层岩性横向变化或地层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主要有由透镜体砂岩、岩相变化、生物礁体等形成 的原生地层圈闭,由地层不整合、成岩后期溶蚀作用等形成的次生地层圈闭。
水动力
储集岩层中水动力发生变化造成流体遮挡而形成的圈闭。如酒泉盆地北部单斜带的单北油田,即属于这一类 圈闭。
复合
上述两种或三种圈闭因素共同形成的圈闭。主要有构造-地层复合圈闭,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地层-水动 力复合圈闭和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
度量
度量
圈闭的大小和规模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其大小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的。圈闭的最大有 效容积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因此,它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1.溢出点 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称圈闭的溢出点。 2.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称该圈闭的闭合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愈大。 圈闭面积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3.闭合高度 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称该圈闭的闭合高度。闭合高度愈大,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愈 大。 必须注意,构造闭合高度与构造起伏幅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闭合高度的测量,是以溢出点的海拔平面 为基准。而构造幅度的测量,则是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构造起伏幅度完全相同的背斜,当区域倾斜不同时,可 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闭合高度,如图所示。
的分类
构造 地层
水动力 复合
构造
储集岩层及其上盖层因某种局部构造形变而形成的圈闭。主要有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断层作用形成的 圈闭,裂隙作用形成的圈闭,刺穿作用形成的圈闭和由上述各种构造因素综合形成的圈闭。
其中,背斜圈闭是世界上最早被认识的圈闭类型,在石油工业发展的初期,人们从广泛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背 斜学说,提出了要在有背斜的地方去找油,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当时石油工业的发展。实践表明,背斜圈闭是最主要、 最普遍、最明显也最易找到的圈闭类型;而非背斜圈闭成因复杂,形态多样,隐蔽圈闭的勘探难度大,但也可以形 成大油气田。随着勘探的深入发展,非构造圈闭将愈来愈显示出其勘探价值,特别是在老油气区,它将成为勘探的 主要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断层油气藏特点:
a.沿断层附近储层物性变好:K大,→丰富 b.断层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复杂。 c.油气富集带多在断层近油源一侧。
三、岩体刺穿油气藏
地下岩体(包括盐岩、膏岩、软泥以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 入上方沉积岩层→储集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背斜圈闭和断 层圈闭。
低渗砂岩中高渗透带透镜体油藏:
阿巴拉契亚盆地下石炭统的“百呎砂岩”油藏剖面图
第六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第五节 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 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水动力圈 闭;
第七章 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造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水动力油气藏 复合油气藏
第一节 概述
• 根据流体性质分: 油藏、气藏、油气藏
• 根据地层压力与油气藏饱和压力的差异分: 高饱和油气藏、低饱和油气藏
• 根据油气藏中储层形态分: 层状、块状、不规则状
老君庙背斜油藏综合图
◆ L层油 气藏:不对 称背斜圈闭, 南翼倾角 20 - 30° , 北 翼 60-80°, 被逆断层及 横断层所切 割。
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平面及剖面图
——长轴背斜,由多条逆断层切割。两翼不对称,西翼陡40~ 50°,东翼缓20~25°,构造轴线由浅向深向缓翼偏移。 ——该气田由多个背斜气藏组成
层状 层状
块状 不规则状
• 圈闭成因分类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者变位而 形成的圈闭,称构造圈闭,在构造圈闭中油气的 聚集,称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世界十个特大型背斜型圈闭油田概况
世界十个特大背斜气田概况
1、 挤压背斜油气藏(与褶皱作用有关)
褶皱区的山前、山间坳陷内,侧向挤压应力作用所致。特 点:翼陡,一般不对称,H闭大、S闭小,常伴有逆断层, 常成排出带出现
4、披覆背斜油气藏
与地下古凸起(潜山、基石)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继承古 凸起或者沿沉积基底的隆起形态而发育成。
北美地台二叠盆地溪莫尔油田恒剖面图
5、逆牵引背斜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
同生断层:边沉积边断裂,同沉积断层、生长性正断层。 常伴逆牵引(又称:滚动背斜)。
二、断层油气藏
储集层沿上倾方 向受断层遮挡所形 成的圈闭中的油气 聚集。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
稳定地台区, 盆地内部基底活动, 差异升降,使沉积 盖层发生变形,形 成宽缓背斜。
3、 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与地下柔性物质活动有关
盐、膏、欠压实泥岩,密度倒置又受到不均衡压力作用所致
江汉盆地王场构造平面及剖面图
该构造由东营穹隆背斜和 辛镇长轴背斜组成,呈东 西向展布,轴部发育的堑 式断裂系统将其切割成堑 式背斜,油气藏的分布受 背斜构造宏观控制,但单 个油气藏多数为断层遮挡 油气藏。
石油沟气田构 造图及剖面图
四川盆地东南部石油沟气田: 为轴向近南-北的不对称长轴背斜。 主要产层: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和白
云岩,上部硬石膏层为盖层;据岩芯分析, 平均孔隙度仅2%,渗透率小于1m2; 但试井结果,渗透率达几十到几万 m2,平均值高达3000m2以上。 次生裂缝造成良好渗透性。轴部附近为裂 缝发育带的主体,形成气藏的高产区。 翼 部裂缝发育程度低,含气差。
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背斜型: 在水动力作用下平缓背斜内油气分布情况示意图
得克萨斯州韦特油田构造图和横剖面图
单斜型 图: 油气等势面因储层物性变差而变陡
图:美国圣胡安 盆地梅萨维达水 封向斜型气藏
第六节 复合油气藏
构造、地层、水动力等因素,2种或2种以上同时 起作用。
② 断块油气藏: •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坨庄-胜利村油田某一段层油气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某断层油藏构 造图(a)及剖面图(b)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东辛油田营13 断块区油藏平 面及剖面图
(2)按断层性质分: a.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地垒、正常式层脊断块(阶梯状) 反向屋脊断块(掀斜断块)
二、地层超覆油气藏
——储集层超 覆在基岩、盆缘、 不整合面上
委内瑞拉东部夸 仑夸尔油田平面
及横剖面图
东得克萨斯油田乌得宾(白垩系) 产油顶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
单家寺下第三系地层超覆油藏顶 部构造图及横剖面图
2.生物礁油气藏 良好储集条件的生物礁上覆不渗透岩层→聚集油气
黄金巷埃尔-阿布拉礁剖面图
得克萨斯州西部斯库瑞斯奈德 生物礁区北斯奈德油藏剖面图
本来为一完整的背斜油藏,后因垂直构造轴线发生一条大断距的断 层,将东侧油层抬高暴露于地面,油藏则全部遭到破坏。西侧油层 下降,被断层封闭仍保留了商业性油藏。
2、断层油气藏类型:
(1)按断层与储层平面组合关系分类: ① 断鼻油气藏 断层与鼻状构 造组成的油气藏。
永安镇油田永12 断鼻构造及油藏剖面图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因储集层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 闭,即与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地层圈闭
其中聚集了油气——地层油气藏
三类: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储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二者直接接触。
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 储层超覆在基岩、盆缘、不整合面之上。
生物礁块油气藏
一、地层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潜伏剥蚀 突起圈闭
金家油田构造及油藏剖面图
上世纪70年代发现, 高产大油田,潜伏剥 蚀突起油气藏。其剥 蚀突起主要由中、上 元古界雾迷山组硅质 白云岩组成,围翼为 寒武系、奥陶系的碳 酸盐岩地层。下第三 系巨厚的泥质沉积为 良好的盖层和烃源层。
任丘油田平面图及剖面示意图:古潜山油藏
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产油层为寒武系砂岩, 深约3300m,油田含 油面积1300km2,油 藏高度270m。石油 地质储量34.78T, 单井平均日产量为 800T左右,全油田日 产油量为52000T以 上,是特大高产油田。
墨西哥的岩浆盐体刺穿油田横剖面图
四、裂缝性油气藏
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构造)裂缝。 灰岩、 泥灰岩、泥岩等(致密、性脆)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点
a.油气藏常呈状; b.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 c.储集层岩芯孔隙度、渗透率较低,但试井渗透率较高; d.同一油气藏不同井间产量相差悬殊。
柴达木盆地中央平缓背斜带油泉子油田中新统裂缝性油藏: 不对称的似箱形背斜,北翼陡,南翼平缓。 储集层:裂缝性泥岩夹薄层石灰岩、泥灰岩和砂岩透镜体。 石油主要聚集在一定深度范围的泥岩的垂直裂缝和水平裂缝带
内,与层位没有明显关系。单井产量相差悬殊,在裂缝发育带,形 成油气富集带,产量也高。
油泉子油田剖面图
北非阿尔及利亚哈西-迈萨乌德油田平面及剖面图
美国阿拉斯加的普鲁德霍湾油田中生界 底部附近反射层的构造解释图及剖面
潜伏剥蚀单斜构造油 气藏。世界上最北的 油田,在北极圈以北 425km,面积约 2000km2,北美最 大的油田,世界第七 特大油田,其石油可 采储量为 13.12T,天然 气2612ft3。主要 储集层为二叠系、三 叠系和侏罗系砂岩。
1、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1)封闭作用 A、纵向上:断层带具有的封闭性取决于: ①断层性质:——压性、压扭性:封闭好,张性差
②断面产状:——缓:封闭性强;陡:开启性大。 ③断开地层岩性:——软地层(泥等)多时:封闭;
脆性地层多:开启。 ④断层带内流体活动:——流体中溶解物沉淀→封闭;沿断
层带运移油气被氧化、沥青化→封闭。
潜伏剥蚀背 斜构造圈闭
潜伏剥蚀单 斜构造圈闭
储集层为盆地基底古老地层时,通常称“潜山油气藏”。 ——新生古储 ——潜山油气藏是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的主体。
潜伏剥蚀单斜构 造油气藏。馆陶 组底部发育1050m厚的泥岩, 与鼻状构造背景 配合,形成了一 系列的地层不整 合油气藏。由于 油气藏埋藏较 浅,800-1200m, 原油遭生物降解 及氧化而变稠。
断层封闭的 大小与断距 及断层两侧 岩层接触情 况的关系
D、断层圈闭的闭合高度及闭合面积,决定于 断距的大小及其与盖层、储集层厚度的关系。
1、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活动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间歇期:——封闭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阿斯马利灰岩与 萨尔维克灰岩之 间虽然隔有 600m厚的抱球 虫灰岩,但二者 是通过裂缝沟通 的,具有统一的 压力系统,形成 统一的油气藏。 法尔斯组的膏盐 层为良好盖层, 厚700m以上, 封闭条件极佳, 油气藏高度2100 多米。
加奇萨兰油田:闭合面积600km2; 闭合高度3000m,油藏高度2100m
保加利亚气连气田 J1砂岩顶面构造图及气藏分布 1-构造等高线,2-断层,3-气水界限,4-J1砂岩尖灭线
济阳坳陷梁 家楼三段油 藏平面及剖 面图
★若上侵岩体刺穿上覆沉积岩层→储集层连续性遭到破坏, 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形成岩体刺穿(接触)圈闭。其 中的油气聚集→岩体刺穿油气藏。
☆基本特点:油气在上倾方向一侧被刺穿岩体所限,其下倾方向油 (气)水边界仍与规则等高线保持平行。
① 泥火山刺穿接触油气藏
由于泥火山刺穿上 覆沉积岩层,直接遮 挡储集层上倾方向形 成圈闭,其中聚集油 气而形成。
地层油气藏 中之高渗透带
图:各类砂岩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油气藏
1-Ⅰ-Ⅳ油组含油范围 2-Ⅴ-Ⅵ油组含油范围 3-Ⅶ-Ⅸ油组含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