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服饰的象征意义和装饰性

合集下载

戏曲表演中使用的道具有哪些?

戏曲表演中使用的道具有哪些?

戏曲表演中使用的道具有哪些?戏曲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而在戏曲表演中,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们既是舞台上的装饰品,也是表达剧情、塑造角色的重要工具。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戏曲表演中使用的道具有哪些。

一、道具之服饰戏曲表演中的服饰道具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演员们在不同角色扮演中,需要不同的衣裳来展现其身份、地位和性格。

往往通过服饰的色彩、质地和图案等方面的差异,把角色刻画得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红色鲜艳的服装象征着武将的威严和英勇,而轻盈婉约的粉色服饰则代表了女性的温柔和细腻。

二、道具之道具道具在戏曲表演中,除了服饰之外,道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具道具是演员们在表演中使用的道具器具,它们既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又能加深角色的塑造。

比如,剑、刀、枪等兵器道具常用于表达角色的武力和勇猛,而书籍、扇子等日常用品则可以帮助演员刻画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三、道具之道具道具道具在戏曲表演中,还有一些特殊的道具被广泛运用。

这些道具通常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或有别于常规的形态。

比如,扇子是戏曲中常用的道具之一,它可以代表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当演员用扇子摇动时,可以表达角色的欢喜、愤怒等情绪。

另外,戏曲中的面具也是一种独特的道具,演员通过佩戴不同形态的面具,能够迅速切换角色,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四、道具之音乐乐器在戏曲表演中,音乐乐器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道具。

它们可以配合唱腔和动作,使表演更为生动有力。

常见的音乐乐器有琵琶、古筝、二胡等,它们能够为演员们打下音乐基调,营造出戏曲独特的音乐氛围。

五、道具之舞台布景除了服饰、道具道具、道具道具道具和音乐乐器之外,舞台布景也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舞台布景通过场景的搭建和道具的布置来营造出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情。

舞台布景可以是室内的建筑、山水景色、战场等,通过精心设计和布置,能够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戏曲妆容特点介绍

戏曲妆容特点介绍

戏曲妆容特点介绍一戏曲妆容是戏曲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与色彩的运用:戏曲妆容注重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以体现历史厚重感与精致美感。

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不仅符合观众审美意趣,还有助于推动剧情发展。

2. 夸张效果:戏曲妆容通常较为夸张,以突显角色特点,帮助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并进行演出。

这种夸张的妆容可以使观众迅速进入剧情,增强舞台表演效果。

3. 丰富的色彩:戏曲妆容中常见红、黄、蓝、白、黑等颜色,不同颜色的妆容可以使观众快速识别角色,增强舞台表现力。

4. 精致细腻:戏曲妆容注重细节的处理,如眉毛、眼睛、嘴唇等部位,都要精心描绘,以展现角色的独特性格和气质。

5. 寓意与象征:戏曲妆容中的色彩运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正义忠直,黑色代表森严肃穆、鲁莽急躁等,这些色彩运用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6. 与角色、行当的匹配:戏曲妆容需要根据角色和行当的特点进行精细化的设计,如青衣要显得庄重、典雅,花旦要显得年轻、活泼、天真等,以突显角色的独特魅力。

二戏曲妆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它以浓重的色彩、精致的化妆技巧和夸张的造型为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戏曲妆容注重面部轮廓的勾勒和塑造;通常使用厚重的粉底来打造白皙的面庞,再通过眼线和眉毛的修饰突出眼睛的立体感。

同时,在嘴唇上涂上鲜艳的口红,使整个脸部更加生动活泼。

这种妆容强调五官的精致与和谐,给人一种端庄典雅的感觉。

2、戏曲妆容还特别注重头饰和发型的设计。

传统的戏曲角色常常佩戴各种华丽的发饰,如凤冠、钗环等,这些饰品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能体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此外,戏曲演员还会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发型设计和变换,如盘发、高髻等,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3、戏曲妆容还注重服装的设计和搭配。

戏曲服装通常是华丽而繁复的,色彩斑斓且图案丰富多样。

服装上的刺绣、珠片等细节处理也十分精细,展现出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豫剧旦角是豫剧中的女性角色,因其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服饰形象而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对豫剧旦角服饰形象进行研究。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色彩丰富鲜艳、款式独特别致、造型具有特色和配饰丰富华丽。

豫剧旦角服饰的色彩丰富鲜艳。

豫剧旦角服饰以红、绿、蓝、黄等明亮的色彩为主,代表着女性的美丽和喜庆。

红色象征着幸福和吉祥,往往被用在新婚、开张、祈福等喜庆场合的服饰上。

绿色是代表着生命和活力,常常用于代表青春和年轻女性的服饰上。

蓝色代表着温柔和宁静,常常用于代表知性女性的服饰上。

黄色代表阳光和希望,常常用于代表乐观和开朗的女性的服饰上。

豫剧旦角服饰的款式独特别致。

豫剧旦角服饰的款式多样,包括了袍、衫、裙子等传统中国服饰的元素。

豫剧旦角所穿的袍子常常是长袖的,袖口和衣襟上都会装饰有金线或彩色丝线,增添服饰的华美感。

豫剧旦角所穿的衫多为宽松的短衫,上面绣着各种不同的花纹和图案,突显女性的娇美。

豫剧旦角所穿的裙子多为长裙,常常采用了褶皱和褶饰等手法,使得裙子更加饱满和富有层次感。

豫剧旦角服饰的造型具有特色。

豫剧旦角的服饰造型十分独特,主要表现在头饰、腰饰和鞋子上。

头饰常常是由花环、发簪、叶子等多种元素组成,造型华丽而别致。

腰饰一般是由细长的丝带和装饰品组成,用来增加腰部的线条美和服饰的层次感。

鞋子也非常特别,一般为高跟鞋,鞋面上也经常装饰有花纹和珠子等。

豫剧旦角服饰的配饰丰富华丽。

豫剧旦角的服饰上常常配有各种各样的饰品,如发簪、耳环、项链、手镯、胸针等。

这些饰品不仅使得服饰更加华丽,也能够突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是鲜艳、别致、特色和华丽的。

这些服饰形象不仅与豫剧旦角的角色特点相吻合,也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强表演的效果。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在豫剧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中国戏曲之美——服饰篇

中国戏曲之美——服饰篇

中国戏曲之美——服饰篇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服饰在这门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从根本上说,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戏曲服装与平常的生活服装有很大区别,是戏曲表演的艺术品。

作为装扮角色的重要工具,服饰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戏曲服饰中,服饰称“行头”,是从属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服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历史生活服饰又并非历史生活服饰。

中国戏曲服饰凭借服饰的艺术性,为戏中人物的塑造,剧情的发展,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桥梁。

戏剧服饰的规定性是演员演戏时的穿戴要求,即演员或者角色在扮演舞台人物时所遵循的穿戴规则。

服饰穿戴规制严格,剧中各种人物角色其穿戴都有定例和规制,“宁穿破,不穿错”就是说戏曲服饰的规定性要求穿戴者与饰建立稳定的类型对应关系。

戏剧服饰的规定性也侧重于人穿着服饰的行为,要求穿着行为必须符合规则,因为服饰的穿着规则是经过历代观众和演员共同努力才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共同认知,从而这也对戏剧服饰的穿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舞台角色刘备,关羽,张飞,他们因人物性格不同所着袍装颜色各不相同,通常是刘备穿黄色袍,关羽穿红色袍,张飞穿皂色袍。

整体形象鲜明,色彩对比强烈。

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也装饰角色的个性形象,美化舞台。

特殊饰物的佩带也有一定的规定性。

戏剧服饰款式的规定性一般是由部件服饰规定性引起而以整套服饰的整体规定性表现。

戏曲服饰除了讲究大方面之外,还注重戏曲服饰的细节,冠饰、佩物都有等级之分。

在戏曲中有30多种盔头,但是只有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才有盔,如上层社会中女子所戴的鸡盔、凤冠等,百姓象征的巾,如扎巾、小生巾等。

当然,戏曲服饰穿戴规范并没有条文规定,只能在实际演出中进行分析研究,服装的款式、质料、花纹、色彩等在在穿戴规范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要根据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质、生活环境等多方面来进行判定。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服装设计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服装设计既具有时代的特征,又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本文将通过介绍京剧、豫剧和黄梅戏中的服装设计,展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之美。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其服装设计以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的特点闻名。

在京剧中,戏装和妆容都极具戏剧性和象征意义。

首先,京剧中的戏装通常由五色剧服、黄花袄、黄马褂和花白蟒袍组成。

五色剧服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如红色代表勇猛,黑色代表正直等等。

而黄花袄和黄马褂则是京剧中的标志性服装,经常出现在皇帝或官员等高位人物身上,象征着威严和权力。

此外,京剧中的妆容也十分讲究,不同的脸谱色彩代表了不同性格特征,如红色代表勇猛,白色代表痴呆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服装设计让观众一眼就能辨认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曲中的代表性剧种,其服装设计以简约、古朴为特点。

豫剧中的服装设计注重体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豫剧中,男性演员的服装通常由戴口巾、穿夹脚裤、披黑单、扎红鞋等组成,寓意着朴素的乡村生活和农民的形象。

女性演员的服装则更加多样,有嫁衣、年衣、巧裙、妆茧包、妆壶囊等。

这些服装设计不仅展示了农村女性的质朴和美丽,同时也突显了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情感。

黄梅戏是湖北省地方戏曲中的重要剧种,其服装设计独具特色,充满了江南的浪漫和柔美。

黄梅戏中的服装设计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男性演员的服装通常由宽松长袍、配以蓝色或黑色的真丝裤等组成。

女性演员的服装则以宽袖、蓬裙和大领子为主,通常由绸缎、彩色纱等材料制成。

服装上的刺绣和螺钿装饰更是让服装变得华丽而精致。

这些服装设计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江南的美丽和柔情,与黄梅戏的唱腔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丰富多样,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

无论是京剧的艳丽和戏剧性,豫剧的朴素和淳朴,还是黄梅戏的浪漫和柔美,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中服装之美。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

【彩绣粉红色女大靠】
【平金银绣天青色太极图八卦衣】
戏曲舞台上凡扮演道家、仙官、军师等人物的角色必须穿 八卦衣。
最有代表性的为诸葛孔明。孔明出场除偶尔穿鹤氅外,几乎全 穿八卦衣。身穿八卦、太极图,表示通晓天文、地理,智谋非 凡。用色以沉着的醤紫、天青、宝蓝、黑色等为主,绣以平金 绣。
【平银绣天青色云鹤法衣】
扮演平民百姓或老仆常用的服装。穿用人物有《三娘教子》中 的薛保,《打鱼杀家》中的萧恩,《青风亭》中的张元秀。
黑绉缎富贵衣】 富贵衣,素褶之一,又称为“穷衣”。戏曲舞台上扮演穷困潦 倒的人物时穿着,生行中小生、老生均适用。
【蓝兵衣】 这是早期戏曲舞台上扮演兵卒或勇士的服装,又称号衣。
“上手”军服为土黄色,“下手”军服为宝蓝色。
【团花男帔】
【彩绣驼灰色男帔】
戏曲舞台上扮演名士、老年官员及员外等的便服。男帔的色彩 有紫、蓝、天青、香墨绿等;皇帝的便服为明黄、杏黄帔等。 用平金绣和彩绣,色彩庄重、沉着或富丽堂皇。多用寿字、仙 鹤、五福(蝠)捧寿、宝相花、草龙、圑龙、博古纹、汉瓦等图 案。
【三蓝彩绣黄色凤凰女帔】
戏曲舞台上扮演皇后、贵妃、公主等的専用服装。明黄、杏黄 均属皇家専用色彩,制做时力求富丽堂皇。
戏剧服装的未来发展仍有待我们去全面了解戏剧历史、服饰演变、考证历史 上优秀戏剧的成功经验,从而发展对戏剧服装更深入的认识,发掘戏剧服装表现 形式更新的领域。
【三蓝绣明黄色团龙制度衣】 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孙悟空的专用服装。孙悟空是个武艺高强、 神通广大、敢于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神话中人物。
【平金绣团龙杏黄马褂】
朝廷中以奖赏“御赐黄马褂”为最高荣誉。但受奖的功 臣们只有当国家举行大典时才能穿一次,平时则要高高供 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

戏曲服装之衣

戏曲服装之衣

戏曲服装之衣戏曲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各种风雨和变迁,戏曲服装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戏曲服装之衣可以说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是演员和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展现戏曲文化内涵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从戏曲服装之衣的历史、体现戏曲文化特征、剧种服装特点和现代演绎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戏曲服装之衣的绝妙魅力。

一、历史源流戏曲服装源远流长,可以回溯到古代文艺活动中的祭祀和舞蹈,也融入了民间文化和宫廷乐舞的元素。

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了很多与戏曲服装相关的演出,“唐人歌吹舞蹈图”中的人物着装与戏曲服装息息相关,明代《曲苑杂记》中对戏曲服装的记载最为详尽。

清朝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的繁荣,戏曲服装逐渐形成其固定的风格,自此,“戏曲服装之衣”成为了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戏曲服装不仅是历代皇帝和文人雅士热爱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景线。

二、体现戏曲文化特征戏曲服装之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而且具有强大的文化内涵,是戏曲文化特征的体现。

首先,戏曲服装之衣的灵魂是“厚重浓郁、富有中国味”的中华文化风格,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华夏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内涵,也承载了历史的记载和意识形态的象征。

戏曲服装之衣像一幅精美的图画,揉合了历史、文化、艺术、道德、哲学及民族传统,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其服装的造型、颜色、配饰等,都富有着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

其次,戏曲服装的神奇魅力体现在多方面,如其寓意深远,形状富于创意,配饰颇为细腻,服装通过色彩、图案、线条和器物等方式,将各种人物的形象、身份、性格、动作和情感表达集于一体,营造出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

三、剧种服装的特点不同戏曲剧种,其服装风格各异,但它们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1. 京剧服装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具有高超的演技、细腻的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长袍宽袖,头巾帽绸,靴子高筒,这些成为了京剧服装的标志。

戏曲服饰鉴赏

戏曲服饰鉴赏

戏曲服饰鉴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服饰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服饰的装扮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特点和情感表达。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戏曲服饰鉴赏:
1. 旦角服饰: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角色,旦角的服饰通常华丽、细致,色彩鲜艳。

常见的旦角服饰包括演员面巾、发饰、花鸢、长裙等,而且多装饰着各种花鸟图案,寓意着优雅、娇美。

2. 丑角服饰:丑角是戏曲中的男性角色,丑角的服饰通常夸张、滑稽,色彩鲜艳。

常见的丑角服饰包括花巾、发饰、大袖子、花呢或者皮衣等,而且通常在服饰上添加一些装饰品,如喇叭裤脚、长大鞋子等,寓意着滑稽可笑。

3. 文戏服饰:文戏是指戏曲中的男性文人角色,文戏的服饰通常素雅、朴素。

常见的文戏服饰包括襟、袖口、衣边、脚踏等,而且颜色多以深蓝、深绿、深红为主,寓意着知识、文化、尊贵。

4. 武戏服饰:武戏是指戏曲中的战士或者武将角色,武戏的服饰通常刚毅、雄壮。

常见的武戏服饰包括襟、袖口、衣边、脚踏等,而且多采用红、黑、黄等颜色,寓意着武勇、英雄。

总的来说,戏曲服饰通过颜色、纹路、装饰品等来彰显角色的特点和表达情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戏剧角色的形象
概括。

同时,戏曲服饰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服饰的象征意义和装饰性
作者:吉黎张建平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0期
摘要:中国戏曲服饰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即规范性(程式化)、可舞性(功能性)和装饰性(观赏性)。

戏曲服饰的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与角色相呼应的象征性和象征意义,它们紧密联系、相互贯穿,形成了戏曲服饰的完整体系。

戏曲服饰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其装饰形成了或华丽、或古朴;或繁杂、或简约的程式,这种服饰上的程式使特定的人物角色一目了然,并恰倒好处地烘托了舞台整体效果和感染力。

关键词:规范性;可舞性;装饰性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我国的国粹。

在这门艺术的众多构成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是角色扮演,其他所有因素都体现并服务于角色扮演这一本质因素。

其中,戏曲服饰是体现角色扮演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戏曲服饰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即规范性(程式化)、可舞性(功能性)和装饰性(观赏性)。

戏曲服饰的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与角色相呼应的象征性和象征意义。

一戏曲服饰的规范性
戏曲服饰的象征性最突出的体现是它的规范性,即中国戏曲的人物角色在穿戴服饰和装扮上有非常规范的套式和程式,不能乱穿乱戴,角色与服饰之间有一种相对稳定的对应性。

特定的角色在不同场合穿戴特定行头、色彩、纹样的服饰,表明了不同角色的身份、地位、职业乃至性格等象征性的含义。

下面主要通过蟒袍和靠这两种行头来说明服饰与角色之间的对应性。

(1)蟒袍
蟒袍是扮演帝王将相角色使用的特定服饰,其色彩有多种,角色的身份、地位、年龄就主要依据色彩的规定来区分。

皇室人员的蟒袍专用色是明黄色或杏黄色。

其他服饰不会用这种色彩(“齐天大圣”这种被神化了的特殊身份的角色,其服饰色彩是特例)。

臣僚所穿的蟒袍,以红蟒为贵重;性格粗犷豪放的角色穿黑蟒、蓝蟒;年轻俊雅的角色穿白蟒、粉色蟒;年长者穿古铜色或香色蟒。

蟒袍的图案也主要是龙形和凤形图案,表明角色的身份。

比如团龙蟒,红色团龙蟒为身份较高、性格文静的角色所穿,如皇叔刘备、巡按王金龙等。

绿团龙蟒一般为红脸的忠义之士所用,如关羽、赵匡胤等。

“元明清三个朝代中,龙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成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随便亵渎。

服装艺术上随便用龙的图案是违法受禁止的。

”但凤的图案不同于龙的图案,它在民间也有运用,“乡村平民女子的鞋帮或围裙上都可以凭想象绣凤双飞或凤穿花图案。

凤的图案已不是封建主所独有,早成为人民艺术主题了。


(2)靠
古代作战时,战士穿的铠甲,在京剧舞台上有专用名词,叫做靠。

靠的颜色和蟒一样,也是十分复杂的。

“十蟒”、“十靠”,这就是说有十种颜色的蟒,有十种颜色的靠。

穿什么颜色的靠,与角色的扮相、脸谱、身分、年龄、性格都有一定的联系。

有的是根据年龄和性格的,比如扮演年龄较轻,英武俊秀的一些武将,像周瑜、吕布、赵云等这样角色都穿白靠。

还有一些特别要突出表现角色的年轻,表示他风流倜傥而穿粉红色靠的角色。

也有按照人物的脸色,即脸谱的颜色来穿相同颜色的靠。

像黑脸的张飞穿黑靠;蓝脸的夏侯渊穿蓝靠;紫脸的魏延穿紫靠。

然而,关羽算是典型的红脸了,可他却穿绿靠。

这是因为绿色靠象征着威武、刚毅。

穿红靠的,大都是有身分,有威望,或者是忠义正直的一些大将,像《战太平》里的花云,《将相和》里的廉颇等。

以上两种行头从纹样和色彩上充分说明了角色与服饰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对应性和规范性。

戏曲中无论戏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如何变化,角色装扮都可以按行当的规范套用。

戏曲的这种体制分工和服饰的“通用格式”,是戏曲程式化在角色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

二戏曲服饰的可舞性
戏曲服饰的规范性和程式化与表演中的舞蹈成分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舞性主要指戏曲服饰在功能方面,有助于戏曲舞蹈的特性。

通过巧妙的款式造型、色彩设计和质地的应用,更好地渲染舞台氛围,强化戏曲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1)戏曲服饰的夸张作用
所谓夸张,是指人物通过服饰上的表演,来夸大人物动态和强化情感。

比如在舞台上运用广泛的水袖,就是一个渲染氛围的典型例子。

通过水袖不同方式的抖动,挥舞,可表达角色的不同情绪,丰富表演动作,传达人物情感。

在《打神告庙》中,敫桂英收到王魁休书之后,在海神庙痛诉的一场独角戏,演员通过交叉使用水袖,再配合表演身段,突出了敫桂英的悲愤心情。

又如,靠的款式造型特别别致,似“深衣形制”,具有“长宽袍的庄严,似甲非甲、似衣非衣,加上铠甲的纹样和装饰,这种极度夸张的造型赋予了人物以威武气概,使饰演武将的武生,凭借扎在后背上的四面三角靠旗,再结合工架稳重的舞蹈动作,将统帅三军、英勇善战的大将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2)戏曲服饰的虚拟作用
所谓虚拟,就是舞台人物基于生活中某一动作或情感来发挥符号的意指作用,唤起观众的情感经验,从而感受到人物动作所表达的含义。

表演是虚拟的,但感觉却是真实的。

如京剧中的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就靠几个虚拟的动作来表现,完全不需要真实布景。

又如,道具风旗的挥动,将我们看不到的风有形化,来渲染舞台氛围。

所有这些,“都不重感觉的真实,而重
想象的真实,即在想象中有楼有门,有水有船,因为手、脚或身体的动作、姿态暗示了它们……这正象中国画中的山水景物、风花雪月的状态(种类、形状、色彩、大小)并不清晰、具体和明确,但又都与想象的真实完全一样。


上述例子说明,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性,大多是依靠或者说是借助服饰得以发挥的。

这种服饰程式与表演程式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关系,形成了戏曲艺术独特的魅力。

三戏曲服饰的装饰性
戏曲服饰(包括戏曲脸谱)在装饰上极具艺术观赏性。

它应用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色彩、图案、造型以及制作工艺等手段,使人物服饰更具有典型性、象征性和规范性,更具舞台的夸张美感和整体效果。

(1)传统色彩在戏曲服饰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色彩包涵一种道德的含义,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将自然性的色彩,通过概念性的理知认识来激起伦理感情,成为一种审美感受和表现对象,“墨、白、红、蓝、黄、绿”分别代表“刚、奸、忠、凶、勇、残”。

戏曲服饰继承了中华民族艺术中的装饰色彩方面的传统,色彩倾向鲜明,用色大胆,既讲究色彩的和谐,又注重强烈的对比。

如,贫困潦倒的角色,穿黑衣白领的褶子,通过色彩效果的运用,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即在黑色衣服上补有随意摆放的杂色碎绸子,来表示补丁,碎绸的各种颜色被中性色的黑色调和,显示出和谐的色彩效果。

在色彩的运用中,黑白两色由于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胸怀,在戏曲服饰,尤其是脸谱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2)传统图案在戏曲服饰中的应用
戏曲服饰用图案的规律来对角色行当的身份、地位和性格进行规范,戏曲服饰的装饰图案是相当讲究的,各种行头都有自己的纹样和安排程式,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

如,在帔的图案装饰上,皇帝用的是团龙,皇后和贵妃用的是团凤,太后则用团龙凤。

此外,由于人物的年龄、身份不同,用团花、团寿字,或用枝子花也是有区别的。

在图案的设计上,主要遵循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

对称与均衡在服饰图案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按照美学原理,这样的形式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也符合人的向心意志,在心理达到一种平衡的基础上,创作出左右两边或以一点为中心向外延展的对称与均衡。

其次,反复、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的运用也极为广泛。

如蟒袍的水纹饰样。

反复不仅可以通过扩大花纹的面积,体现统一的美感,同时还可以有利于增强张力和方向上的动感,来渲染气氛。

(3)戏曲服饰夸张的装饰造型
夸张的造型运用装饰的效果来美化、丑化或夸张人物形象。

一般这种装饰用于神话中的人物角色的服饰上。

如钟馗是神话中一个文韬武略、相貌丑陋的人物,穿戴服饰由文、武官服饰两部分组成,象征他的文武双全,在装扮钟馗形象时用垫肩、垫臀和内穿“胖袄”等辅助性的服装饰品,使人体变形,象征和夸张了人物形象的丑陋。

四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