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段

合集下载

7中国工艺美术史——两宋

7中国工艺美术史——两宋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宋,高6.8cm 口径19.2cm,足径5.7cm
• 碗口呈葵瓣式,镶铜扣, 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 外壁釉流形成泪痕。碗内刻划 缠枝莲花纹和茨菇纹。外壁光 素。胎体轻薄,胎面洁净。 刻划花是定窑特有的装饰 风格,所刻线条流畅,飘逸潇 洒。此件器物刻划的缠枝莲花 在白色釉的衬托下若隐若现, 反映出宋代陶瓷手工艺的高超 水平。
第二节 陶瓷工艺
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名窑遍布,
品类繁多,各领风骚,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 产优质瓷器的名窑,有“汝、官、哥、钧、定”
五大名窑之称,事实上远不止这五大名窑。宋瓷
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
一、陶瓷发展的原因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以及科技的进步 2、品茶文化的发扬。 3、文人士大夫对书画文玩的欣赏和收藏蔚然 成风。
• 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形状如同蝉翼纹。汝窑器釉厚,釉
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 现,似晨星闪烁。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 • 因而汝瓷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 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 北宋末年,汝窑被毁,技艺失传。
特征:
• (1)“蟹爪纹” • (2)“鱼鳞状开片”,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 • (3)香灰胎。胎是浅浅的灰色,如同烧香落下的香灰, 胎非常薄,胎和底同厚;采用“裹足烧”和“芝麻钉” • (4)温度低。为了使釉色漂亮,烧制温度在1200度,因 此,胎为生胎。 • (5)釉色为天青色,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说:“汝 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 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 (6)素器。因为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 • (7)款识。第一种,甲、乙、丙,烧制完后刻上去。第 二种,写明确的文字,如“奉华”(赵构的宠妃刘贵妃居 住的地方)。第三种,只写一个字,如“蔡”(蔡京,奸 臣)。

景德镇陶瓷基本知识

景德镇陶瓷基本知识

景德镇瓷器基本知识一、瓷器的发展1、制瓷工艺是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明的。

瓷器与陶器的烧制过程非常相似。

但瓷器与陶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商周遗址中出土的青瓷器皿有瓮、罐、瓶、尊、碗、豆等等。

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

从此以后,制瓷工艺逐步发展,由青瓷发展到白瓷,再由白瓷发展到彩瓷,唐代青瓷发展到顶峰。

唐末诗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来形容越窑(今浙江绍兴)青瓷动人的色泽。

唐宋时期,白瓷也发展到高峰。

唐宋文人是用“类银”、“类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等语句来赞美白瓷的。

明清时期,彩瓷发展起来。

明代的青花瓷、斗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珐琅彩,都饮誉中外。

1610年,有一本名为《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赞美中国瓷器说:“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2、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到了清明期的彩瓷的种类有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与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

釉上彩是先烧在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

釉下彩是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青花、釉里红)。

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然后再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

二、瓷器的类别1、釉上彩:就是先烧成白釉瓷器(或者烧成单色釉瓷),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600度—900度)二次烧成,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

2、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彩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

汉代器皿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代器皿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代器皿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汉代器皿作为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使用工具,更是展现汉代工艺水平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汉代器皿,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同时也可以推断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情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汉代器皿的材质特点、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全面展现汉代器皿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介绍汉代器皿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对汉代器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概述,说明其在汉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分析器皿的材质特点- 描述汉代器皿的主要材质特点,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等不同类型的器皿材质特征。

3. 探讨器皿的制作工艺- 分析汉代器皿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作工艺的技术特点、工艺流程和工艺方法等方面。

4. 探讨器皿的装饰风格- 探讨汉代器皿的装饰风格,包括器皿上的纹饰、图案和题材等方面的装饰特点。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汉代器皿的特点,以及对汉代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汉代器皿的特点,通过对器皿的材质、制作工艺、装饰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汉代器皿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汉代器皿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为我们解读古代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和历史数据。

同时,汉代器皿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汉代器皿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探讨器皿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对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汉代器皿特点的充分了解,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2.正文2.1 器皿的材质特点汉代器皿的材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陶瓷器皿:汉代陶瓷器皿以青瓷、白瓷和黑釉陶为主,其中青瓷器皿质地坚硬,釉色明亮,呈现出独特的浓烈中国古代风貌;白瓷器皿釉色素雅,细腻光亮,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黑釉陶器皿则呈现出深沉庄重的氛围,独具一格。

汉代陶器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代陶器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汉代陶器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汉代陶器是中国历史上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其特点深受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影响。

汉代陶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制和装饰样式,具有艺术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汉代陶器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时代的陶瓷艺术。

首先,汉代陶器的形制丰富多样。

汉代陶器在器型上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并根据社会需求和人们审美的变化而演变。

主要的器型有陶俑、陶罐、陶盆、陶壶、陶鼎等。

这些器型形态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以舒适和美的享受。

其次,汉代陶器的装饰样式独具特色。

在装饰方面,汉代陶器有繁复的刻、雕、塑、画等工艺技法,以及各种各样的纹饰和图案。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汉代绿釉陶俑,以其生动形象和丰富的细节描绘,展现了汉代陶器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汉代陶器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汉代社会发展繁荣,陶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物,被广泛应用于农耕、饮食、货物贮藏等方面。

它们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还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汉代陶器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制和装饰样式,既展示了汉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风采,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汉代陶器的研究与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卓越成就。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介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汉代陶器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正文部分将着重分析汉代陶器的三个重要要点。

首先,我们将探讨汉代陶器的材质和制作技术,包括陶土的选材、制作工艺以及装饰手法。

其次,我们将研究汉代陶器的造型特点,包括器形的变化、器物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器物的比例和比例的变化。

最后,我们将探讨汉代陶器的装饰特点,包括绘画、雕刻以及刻痕等不同的装饰方式。

结论部分将对前文所述的要点进行总结。

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十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如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文化观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征、价值观、心理结构、气质和情感等核心因素。

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的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

中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长期传承的。

今天我们将列出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好好看看。

第十名: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称为“驴皮影戏”。

原名“皮影戏”或“灯笼戏”,是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术家们在白幕后操纵戏曲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打击乐和弦乐伴奏,演唱故事(有时用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农村地区,这种简单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非常流行。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九名: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剪刻图案,用来装饰生活或配合其他民间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我国,剪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连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公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它具有认知、启蒙、表达、抒情、娱乐、传播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八名:古琴古琴是最古老、最纯正的传统乐器。

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古代,它被称为“秦”,还有其他的名字,如“四通”和“姚琴”。

伏羲、神农、舜的传说虽不可信,但其历史相当悠久。

2008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七名:算盘算盘是以算盘为工具的数值计算方法,被称为中国的第五次发明。

中国彩陶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国彩陶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国彩陶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彩陶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陶器装饰技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历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

中国彩陶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中国彩陶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彩陶的起源期,主要表现为黑陶和灰陶。

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主要陶器类型,器型有罐、壶、罐、盆、碗等,还出现了石器器形的陶器,如石形陶盖、石形陶耳等。

灰陶是黑陶的主要变种,器形和加工工艺上更加精细,烧制温度更高,表面呈灰黑色,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2.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中国彩陶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仰韶彩陶、龙山彩陶、马家浜彩陶等系列。

仰韶彩陶是中国最早的彩陶,体现出了高超的雕刻技术和鲜艳的色彩。

龙山彩陶是中国彩陶的代表作之一,器物造型优美,色彩斑斓,釉面光洁,是青铜时代陶瓷工艺的典范。

3.铁器时代铁器时代是中国彩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王莽风格、汉代风格、唐代风格的彩陶,器形多样,釉色丰富,成为中国陶瓷装饰技艺的巅峰之作。

二、技术特点1.彩绘技术中国彩陶以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绘画风格而闻名,其彩绘技术主要包括描铅、写黑、彩绘、镂雕、刻磨等多种手法,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器物表面充满了生动的人物、动植物、神话传说等图案。

2.装饰技法中国彩陶的装饰技法主要包括封窑装饰、彩绘装饰、贴花装饰、镶嵌装饰、刻轧装饰等多种手法,通过不同的装饰技法,使器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3.烧制工艺中国彩陶的烧制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选用、研磨制胎、装饰与釉质、烧制过程等多个环节,凝练出了独特的烧制工艺,使器物表面色彩鲜艳、釉质光滑、胎体坚实。

4.形态设计中国彩陶的形态设计主要包括器型造型、器物结构、器物大小、器物比例等多个方面,形态设计上追求简洁、流畅、舒展,每个造型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出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三、艺术特色1.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国彩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各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技法和装饰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彩陶工艺。

商朝的陶器与瓷器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

商朝的陶器与瓷器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

商朝的陶器与瓷器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商朝的陶器与瓷器: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繁荣与发展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都有显著体现,还在陶瓷艺术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商朝的陶器与瓷器代表了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展现了商人的智慧与美感,成为后世所珍视与推崇的文化遗产。

一、商朝的陶器商朝的陶器多以青铜为基础,采用胎质坚实、造型独特的工艺制作而成。

它们不仅在实用性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同时也展示了商朝时期人们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与理解。

商朝的陶器广泛用于生活、礼仪和祭祀等场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活动与价值观。

在商朝的陶器中,最出名的是青铜器。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精细,形制各异,例如鼎、觚、簋、爵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商代的商鼎,它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也是商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商鼎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商鼎的制作工艺精湛,使用复杂的铸造和雕刻技术,代表了商朝时期最高层次的艺术表现。

二、商朝的瓷器商朝时期的瓷器虽不如陶器那样著名,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商朝的瓷器主要来自于商代末期的殷墟遗址,因而也被称为殷墟瓷。

它们大多数由质地坚硬的陶质而成,以其独特的装饰和造型使人叹为观止。

商朝的瓷器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颇具装饰性的供品瓷器,二是实用性更强且大量生产的日用瓷器。

供品瓷器常以精美的纹饰和图案来装饰,寓意着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期盼。

而日用瓷器则以实用性为主,形式简朴而实用,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商代的瓷器在制作工艺和局部装饰上都显示出高超的水准,体现了商朝人民追求美的品味和对生活质量的重视。

三、商朝陶器与瓷器的艺术特点商朝的陶器和瓷器在艺术特点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首先,在造型方面,商朝的陶器和瓷器都倾向于简洁和朴实,形式符合实用性的原则。

其次,在装饰方面,商朝的陶器和瓷器注重对纹饰和图案的处理。

纹饰的设计往往寓意着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同时也展现了商朝人民的审美观念。

中国美术史笔记口诀

中国美术史笔记口诀

第一章原始美术(一)原始陶器艺术1、陶器及陶器的装饰手段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价值,采用了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镂孔、印纹等手法的应用。

2、我国新石器时代出土陶器的著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彩陶代表,公元前4100-前2500左右)、马家窑(前3300-前1800,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半山类型陶器代表新石器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大汶口、龙山(素面陶突出代表),大汶口3大显著特点:1、色泽多样化,2、黑陶制作成熟,3、雕刻技术发达镂孔随之发展、纹饰多样。

龙山文化使用了快轮制陶术。

河姆渡文化等。

3、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类型及风格特征(风格上分黄河上游彩陶[仰韶、马家窑]、下游素面陶[大汶口、龙山])仰韶陶器:在彩绘上表达美的意识和愿望,但受实用性的约束,形体变化不大。

龙山文化:表面装饰相对简单,但造型变化丰富。

许多器皿已摈弃了实用目的。

(二)原始绘画1、原始陶绘艺术分图案和图画两大类,图案居多,2、早期地画、壁画、岩画82年,秦安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址发现地画。

岩画:内蒙阴山岩画、广西花山岩画、连云港将军崖等(三)原始雕塑1、史前陶塑艺术品的造型种类新石器时代雕塑有实用性和象征性两大特征,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塑。

陶塑造型有动物和人物两大种类。

2、新石器时代石雕刻的两个中心及主要风格南北两个中心,南方为良渚文化,北方为红山文化。

南方良渚:采用平面浅浮雕和线刻结合的手法,描绘对象主要为宗教礼器上的神人像,造型庄重神圣,较强的宗教意味。

北方红山:采用圆雕的技法,描绘生活中或神化中的动物,造型生动活泼,带有较强的装饰性。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先秦青铜艺术1、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风格特征*****2、青铜器的分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3、青铜器纹饰的主要分类及其特征:动物(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样(底纹或细部)两大类,造型装饰特征:a、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之为“尊”;b、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c、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二)先秦雕塑艺术1、青铜雕塑的两种类型a、以动物形象进行造型,大多表现与尊上,器物多为凝重宽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段用笔在瓷器表面(胎体表面或釉面)绘画是瓷器装饰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被称为彩绘,用彩绘作为装饰的瓷器就是“彩绘瓷”。

彩绘在瓷器装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宋代以后,彩绘瓷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明清时期,已成为瓷器装饰的主流。

中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技法丰富多彩,但大致可以分为胎装饰、彩装饰以及釉装饰三类。

胎装饰是指用硬质工具在胎体上直接进行装饰,主要手法有划花、刻花、剔花、印花、贴花、堆塑、镂空等。

胎装饰出现较早,从原始瓷器至元代,胎装饰一直占据瓷器装饰的主导地位。

彩装饰是指采用类似绘画的方式,用笔在瓷器表面进行彩绘。

采用这种装饰方法的瓷器,通常被称为“彩绘瓷”,彩绘瓷有釉下着彩和釉上着彩两类,分别称之为“釉下彩”和“釉上彩”。

1、釉下彩釉下彩是在瓷器胎体上进行彩绘,然后挂釉入窑在1200 ℃高温中一次烧成。

早期有三国(吴)时期的青釉褐彩、唐代有湖南长沙窑的青釉褐绿彩,宋金以降有磁州窑的白釉黑(褐)彩,元明清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都属于釉下彩范畴。

2、釉上彩釉上彩是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然后入窑二次用低温(约700℃~900℃)烧成。

金元时期磁州窑的白釉红绿彩,元代景德镇的红绿彩,明代景德镇的五彩、斗彩以及清代出现的珐琅彩、康熙五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上彩范畴。

与釉下彩相比,釉上彩的色彩鲜艳丰富,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五彩、珐琅彩、粉彩,有时一件器物上使用的颜色就有十几种。

但釉上彩也有自身的缺点,因为彩是施在釉上,又是低温烧成,因此长期使用、摩擦会导致色彩磨损脱落。

釉装饰是指用瓷釉的颜色作为瓷器的装饰,通常被称之为“颜色釉”。

釉的颜色是在基础釉料中加入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做为呈色剂,在相应的烧成条件下,釉面就会呈现出青、黑、褐、黄、绿、红、蓝等色泽。

青釉是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出现于商代中晚期。

此后,颜色釉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品种逐渐丰富,至清代早期达到了历史顶峰。

清代景德镇特别是御窑厂,烧制的颜色釉五光十色,争奇斗艳,据清唐英《陶成纪事》记载,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颜色釉品种多达35 种。

流传至今的康、雍、乾时期颜色釉瓷器名目繁多,如豇豆红、胭脂红、珊瑚红、天蓝、淡黄、孔雀蓝等,充分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水平。

青釉釉下褐彩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

其工艺是先在生坯上用褐黑色彩料进行绘画,然后施青釉(以铁为呈色剂的透明釉)在1200℃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成。

这种釉下彩绘装饰始见于三国(吴)时期。

1983 年,南京一座孙吴时期的古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釉褐彩“羽化升仙图”双系盖壶。

这件盖壶采用釉下褐彩与模印贴花作为装饰,通体用黑褐色彩料(氧化铁)绘21 位持节羽人,四周衬以云气纹、仙草纹,整个画面充满了神道仙境气氛。

肩、腹部分别贴塑兽形铺首、佛像以及长翼鸟。

由于烧成温度较低,胎体较疏松,胎釉结合也不够紧密,部分釉面有剥落现象。

2002 年,南京玄武区大行宫一处孙吴时期遗址又出土了一批青釉褐彩残器碎片,造型以盖壶居多,此外还有少量的盘、洗一类的器皿。

从装饰内容及构图风格看,与1983 年孙吴时期古墓葬出土的青釉褐彩“羽化升仙图”双系盖壶完全一致。

南京出土的青釉褐彩瓷器是以铁为呈色剂在胎体上绘画,然后罩一层薄薄的青釉入窑在高温中一次烧成,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釉下彩瓷器。

装饰题材以神兽仙禽、祥瑞人物为主,符合汉代以来仙灵升天,长生不老的思想。

构图上则与楚汉漆画的风韵颇为一致。

从三国晚期直到唐代后期,一直没有发现青釉釉下彩瓷器。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上出现了少量青釉釉下褐彩瓷器但数量很少。

此后,湖南长沙窑大量采用青釉釉下彩装饰生产瓷器。

长沙窑是唐代南方颇具特色的一个重要窑场,窑址在长沙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

产品主要以青釉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瓷器为主。

长沙窑的釉下彩是以铁和铜作为呈色剂,在胎体上绘画后罩上一层透明青釉入窑在1200℃高温中一次烧成。

由于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铁呈现褐黄色,铜呈现绿色。

长沙窑釉下彩褐绿彩的装饰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以褐绿相间的斑点组成各种图案是常见其特色,此外还有花卉、飞鸟、动物以及诗句、谚语、俗语等文字。

长沙窑釉下彩绘笔法生动,线条流畅飘逸,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长沙窑的艺术风格明显受唐三彩以及西域文化的影响,其产品除了内销外,很大一部分是销往中亚地区的阿拉伯国家。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北方最为著名的民间瓷窑体系,其中心窑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南部。

目前发现的窑址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处在漳河流域的观台、冶子、东艾口一带,另一处在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临水、富田一带。

这里古属磁州,故名“磁州窑”。

磁州窑产品的种类非常丰富,除了传统的刻划花外,还有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白地绘划花、白地剔花、白地黑剔花、绿釉黑花等数十个品种。

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当属白釉黑彩。

磁州窑白釉黑彩将陶瓷装饰与传统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打破了千百年来中国陶瓷一直以刻、划、印等“胎装饰”为主的局面,开创了陶瓷装饰领域的新天地。

根据观台磁州窑遗址的发掘标本以及墓葬出土资料,磁州窑白釉黑彩大约出现于北宋后期,当时产量相对较少。

到金代进人鼎盛时期,进入元代以后逐渐成为磁州窑最主要的装饰手法。

磁州窑白釉黑彩瓷器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深受人们的喜爱,各地窑场纷纷效仿。

宋、金、元时期,大江南北涌现出一大批以生产白釉黑彩瓷为主的窑场,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西、广西等地都有这类窑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系。

青花是指以氧化钴作为呈色剂在生坯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氧化钴在釉下呈现出鲜艳的蓝色,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青花”或“蓝花瓷器”。

(1)青花的起源我国早在唐代就已出现了青花瓷器,1975 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一件白釉蓝彩枕的残片,1983 年又出土了一批白釉蓝彩碗残片。

经测试,证实了这些残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青花瓷器。

唐青花的胎、釉与元代以后的青花有很大差,唐青花胎体粗松,多呈浅灰或浅黄色,为了弥补胎体的缺陷,施釉前先加施一层化妆土。

施釉较薄,釉色白中泛黄并有细碎的开片纹。

这种处于创始阶段的青花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许多工艺上的问题尚待解决,因此最终没能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独立品种。

(2)元代青花景德镇烧造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江西九江延佑六年(1319)墓出土的一件釉下彩绘缠枝牡丹纹塔形盖罐,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元代纪年墓葬中出土的最早的元青花。

但最近经过科学测试,证明这件盖罐所用的呈色剂是铁而不是钴。

尽管测试结果否定了它是景德镇最早的青花瓷,但这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釉下彩绘瓷器,为景德镇青花瓷的出现奠定了工艺上的基础。

元代后期,景德镇的制瓷匠师已经完全掌握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烧造出成熟、精美的青花瓷器。

这一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被称之为“至正型”青花。

50 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John Alexander Pope) 根据英国达维德基金会(David Foundation)收藏的一件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 年)铭文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对照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瓷器,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比,并以此瓶为标准,将与之相类似的青花瓷器定为“至正型”。

这类青花瓷器大多胎体厚重,体形硕大,青花料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色泽非常浓艳,造型和纹饰多样,主题纹饰和边饰的组合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画面满而不乱,层次繁多,画工极其精湛。

这类青花瓷也被称为典型元青花,当时主要是向中东地区出口,传世品中以土耳其和伊朗收藏最丰。

另一类是供应国内以及东南亚市场的青花瓷器.这类青花色泽蓝中泛灰,图案大多比较简单,构图层次少,画工也比“至正型”青花简单粗糙。

器形主要以盘、碗、罐、壶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根据出土情况分析,这类产品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主要是出口到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3)明代青花御窑厂的设立明代以前,供统制者使用的御用瓷多是以“贡瓷”的形式由当时著名的民间窑场烧造,如唐、五代的越窑、定窑、耀州窑等都承烧过贡瓷。

从宋代起,出现了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的窑场—“官窑”,如河南的汝窑、均窑,杭州的官窑,都是由宫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窑场。

但这些窑场基本上是采用“有命则供,否则止”的形制。

明朝建国之后,朝廷选中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

据清代蓝蒲《景德镇陶录》载:“明洪武二年(《江西大志》作洪武三十五年)就镇之珠山设御窑厂,臵官监督,烧造解京。

”此后官窑的烧造成为定制,明、清两代一直延袭。

御窑厂建立之后占有了景德镇最优秀的工匠和最优质的原料,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很快就使官窑瓷器的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明代官窑青花景德镇青花瓷器从元代后期已经完全成熟,进入明代之后,随着御窑厂的成立,青花瓷器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采用进口“苏麻离青”烧造的青花瓷器,浓淡相间,色泽鲜艳,成为后世竞相模仿的经典之作。

成化淡雅的“平等青”以及嘉靖浓艳的“回青”,也是享誉中外的青花名品。

官窑瓷器的造型和纹样都是经过经精心设计和严格筛选的,生产工艺更是精益求精,因此器形极为工整。

但瓷器上的装饰纹样题材因受政治、宗教、文化以及统治者审美观点的影响,内容上显得比较贫乏,主要以龙凤和花卉为主。

明代御窑厂生产的瓷器对民窑有很大的影响,民窑青花很多造型、纹饰明显是模仿官窑,但工艺和画工都远不如官窑器精细。

4)清代青花明代万历晚期,景德镇御窑厂停产,但民窑的生产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活跃,不仅装饰风格有明显变化,青花的发色也更加清新明快,这与青花料提纯工艺的改进有极大的关系。

陶瓷史上通常把明末清初这段时间称为“转变期”。

清代青花瓷器使用的是云南珠明料,其中尤以康熙青花最为出色。

康熙青花除了以色泽鲜艳明快著称外,独特的“分水”技法更是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

“分水”是青花瓷器借鉴中国水墨画中“皴法”用笔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巧,明代末期已经出现,康熙时达到顶峰。

其方法是利用不同浓度的料水对画面进行渲染,使画面呈现出明暗、浓淡等不同的色调效果,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除了传统白釉青花外,康熙时期还出现了豆青釉青花、浆胎青花等新品种。

此外,明代中期以后一度近于失传的青花里红在康熙时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清代前期,青花瓷的仿古之风十分盛行,无论官窑民窑,都出现了大量仿明代的作品,其中尤以雍正、乾隆仿宣德的最多。

此时仿宣德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完全按照原物仿,另一类只仿纹饰和青花色调,造型为本朝风格。

由于明清所用的青料不同,因此画好纹饰之后往往采用“重笔点染”的方法来模仿宣德“苏麻离青”料中那种特有的黑褐色结晶斑。

但是人为点染出来的斑点显得生硬呆板,斑点多浮于釉中,没有宣德青花那种沉入胎骨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