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经济的定海神针

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經濟的定海神針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其經濟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
自1983年實施聯繫匯率制度以來,香港穩定的貨幣政策以及穩定的匯率制度一直為國際投資者和本地居民提供了信心和保障。
本文將探討聯繫匯率制度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以及其作為香港經濟的定海神針的重要性。
聯繫匯率制度的重要性在於其為香港提供了穩定的貨幣政策和匯率制度。
在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的貨幣政策與美元掛鉤,並受到聯繫匯率制度的約束。
這意味著香港的貨幣政策和匯率制度相對穩定,並且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小。
這為香港經濟提供了穩定的環境,有利於吸引國際投資和促進經濟發展。
聯繫匯率制度作為香港經濟的定海神針,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於香港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經濟體,外部環境的變化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聯繫匯率制度的存在就顯得尤為重要。
它為香港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基礎,使得香港可以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保持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在金融風暴和其他國際金融危機中,聯繫匯率制度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為香港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聯繫匯率制度對香港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在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的貨幣政策和匯率制度相對穩定,這為香港的金融體系提供了穩健的運行環境。
同時,穩定的匯率制度也為外商和本地企業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經營環境,有利於投資和商業活動的進行。
穩定的匯率制度也可以促進經濟的擴張和發展,促進了對外貿易和金融服務的發展,為香港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聯繫匯率制度的穩定性還可以增強人們對香港經濟的信心。
在不穩定的國際金融市場環境下,穩定的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可以減少市場波動,提高投資者和居民對香港經濟的信心。
這為香港吸引外來投資和促進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有助於促進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是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货币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制度,这一制度被称为"联系汇率制度",也称为"钉
住汇率制度"。
该制度自1983年起开始实施,其主要特点是香
港货币当局将香港元与美元的汇率维持在一个固定水平,目前汇率的上下波动范围为1美元兑换7.75至7.85港元。
联系汇率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香港的货币稳定性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由于香港的贸易和金融业务与全球市场密切相关,固定汇率制度有助于降低汇率风险和外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该制度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金融管理局负责管理和执行。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浮动汇率制度相比,联系汇率制度的稳定性较高,但也不完全排除汇率波动的可能性。
根据与美元的联系,香港经济和金融市场可能受到美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此外,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也意味着香港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与美国的货币政策同步调整的。
需要注意的是,联系汇率制度并非永久不变,香港货币当局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取调整汇率的措施,但这样的情况十分罕见。
这种联系汇率制度在维持了香港的货币和金融稳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香港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经济的定海神针

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經濟的定海神針联繫汇率制度的确保了香港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联繫汇率制度让香港的货币政策更加稳定,不受市场波动的干扰。
正是因为有了稳定的货币政策,香港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来此投资和发展。
稳定的货币政策也给予了对香港的经济预期和信心,这对于维护香港的金融秩序和保持经济的稳定都是有益的。
联繫汇率制度还有助于香港保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由于香港货币与美元挂钩,所以香港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更加稳定,这有助于香港的进出口贸易。
而且,联繫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也使得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都愿意在香港设立办公室和业务,因为他们相信香港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是稳定的,能够确保他们的投资安全。
联繫汇率制度还有助于香港的宏观经济管理。
正是由于有了联繫汇率制度,香港政府能够更有信心地进行货币政策调控,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货币政策不会受到外部的影响。
香港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稳定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有助于维护香港的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
尽管联繫汇率制度在维护香港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人对此制度提出了一些质疑和挑战。
一些批评者认为,联繫汇率制度束缚了香港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使得香港政府在应对经济变化和危机时有所不足。
他们认为,如果香港的货币政策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波动,那么香港的经济可能会更加稳定和健康。
还有一些人对联繫汇率制度的可持续性表示担忧。
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这可能会对联繫汇率制度造成挑战。
一旦美元出现剧烈波动,香港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受到影响,对香港经济稳定造成影响。
联繫汇率制度是香港经济的定海神针,它为香港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稳定的货币政策和对外贸易的竞争力,香港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来此发展。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联繫汇率制度在维护香港经济稳定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密切关注并且适时调整政策。
香港汇率制度

香港汇率制度1. 引言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拥有自己独特的货币体系和汇率制度。
香港的汇率制度被认为是稳定、透明和自由的,与其它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香港汇率制度的原理、运作方式和优势。
2. 香港的汇率制度原理香港的汇率制度基于”货币局法”,旨在保持香港货币的稳定和与美元的联系。
根据法律规定,香港货币局负责维持港元与美元的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这一制度被称为”连汇制”,使得港元与美元的汇率始终保持在7.75至7.85的范围内,稳定可靠。
3. 港元与美元的联系香港的汇率制度与美元的联系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香港货币局按需买卖港元和美元,以维持汇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其次,香港银行界对美元和港元的兑换提供自由竞争机制,使得汇率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变动。
4. 连汇制的运作方式连汇制的运作方式非常灵活,它使用了两个汇率和两种操作方式。
当港元汇率接近于7.85时,香港货币局会出售美元以购买港元,以保持汇率不超过7.85。
当港元汇率接近于7.75时,香港货币局会购买美元以出售港元,以保持汇率不低于7.75。
这种两边出手的方式使得连汇制能够有效地维持汇率的稳定。
5. 连汇制的优势香港的连汇制具有许多优势,使得香港的汇率制度备受称赞。
首先,连汇制使得港元与美元的汇率稳定可靠,为香港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连汇制的灵活性保证了汇率能够根据市场变动进行调整,不受外部干扰影响。
最后,连汇制的透明度使得市场参与者能够准确预测汇率走势,降低了交易风险。
6. 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尽管香港的连汇制相对稳定,但仍面临一些实践中的挑战。
首先,香港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确保连汇制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其次,香港需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波动,及时调整汇率政策以应对风险。
最后,香港需要采取措施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以确保连汇制的顺利运作。
结论总之,香港的汇率制度是稳定、透明和自由的。
连汇制保持了港元与美元汇率的稳定,为香港的经济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经济的定海神针

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經濟的定海神針【摘要】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經濟的定海神針。
文章將從引言談起,簡述聯繫匯率制度在香港的重要性。
接著介紹聯繫匯率制度的發展歷程,以及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進一步探討聯繫匯率制度的優勢,包括穩定匯率和吸引外資等方面。
同時也討論了聯繫匯率制度所面臨的挑戰,如通脹風險和對貨幣政策的限制。
最後,結論總結了聯繫匯率制度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強調其在經濟穩定和發展中的作用。
這篇文章將探討聯繫匯率制度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以及其優勢和挑戰。
【关键词】联繫匯率制度、香港经济、定海神针、背景介绍、发展、重要性、优势、挑战、结论总结1. 引言1.1 简介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經濟的定海神針,它在香港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通過維持穩定的匯率,聯繫匯率制度為香港提供了一個可靠的貨幣體系,促進了貿易和投資,並保持了金融穩定。
這不僅有助於吸引外來投資,促進經濟增長,還使香港成為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國際商業樞紐。
在這篇文章中,將探討聯繫匯率制度在香港的發展歷程、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其優勢和挑戰。
透過深入分析,我們將更好地理解聯繫匯率制度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並探討其在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和潛在解決方案。
香港的繁榮福祉與聯繫匯率制度密不可分,這一制度的穩健運作將繼續為香港的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背景介绍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聯繫匯率制度被证明是香港经济的定海神针。
通过与美元挂钩,香港在国际经济中拥有更高的信誉和稳定性,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香港市场,推动了香港的经济发展。
聯繫匯率制度也为香港提供了更好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更好地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护香港的金融稳定。
背景介绍给我们展示了香港采用聯繫匯率制度的动因和历史背景,同时也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聯繫匯率制度对香港经济至关重要。
随着后续内容的揭示,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聯繫匯率制度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摘要: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究竟该不该存留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当199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香港政府极力维系住了联系汇率制度,但是对于目前情况来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本文首先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发展和运行进行了系统研究调查,之后又分析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
再主要结合1998年香港保卫战实例,简略的与泰铢保卫战进行分析。
最后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存留以及维护进一步研究阐述。
关键词: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保卫战;泰铢危机等一、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香港的货币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首先是从1863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采取固定汇率制度。
后1935年11月,全球白银危机,香港货币制度由银本位转变为与英镑挂钩,当时是1英镑兑16港元(12/1935 - 11/1967);1英镑兑1455港元(11/1967 - 6/1972)的固定汇率制度。
之后香港一度与美元挂钩。
1972年到1974年,按照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当时的汇率为1美元兑5650港元(6/1972-2/1973);1美元兑5085港元(2/1973-11/1974),尔后1974年到1983年,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仍与美元挂钩,在这期间,由于货币及信贷的过度增长,和投机炒卖等活动致使港元日渐贬值,港元汇率持续走低。
1983年香港政府发布新汇率政策,借此稳定港元,规定发钞银行必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交易。
从1983年至今,香港汇率制度一直为以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从香港货币制度的演变,和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香港的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其实是两者一体的,密不可分。
二、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行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实际上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
货币的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善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实行联系汇率前后香港的经济形势发展从1974到1983年实施浮动汇率期间香港期间,外贸出现大幅度逆差,物价飞涨、汇率波动巨大。
从1983年起实行与美圆挂钩的联系汇率安排到1994年汇率浮动仅在7.72和7.93之间以0.17个基本点位波动;人均收入比1984年增长3倍多。
通胀方面1984-1993年平均为6.4%。
且联系汇率制度成功地经历了香港的97回归的考验。
但自从1997年香港的经济达到顶峰并且经历了金融冲击之后,通货紧缩、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制造业只占GDP8%以下,出现空心化;2002年失业率与破产个案有所增长;国际收支顺差大幅收窄有些年份出现赤字;财政赤字增长,2001年为700多亿港元。
香港的经济面临一定的困难,也有人认为是因为联系汇率制度缺乏灵活性而招致了投机攻击,有些人认为要改革联系汇率,有些人认为要完善联系汇率。
用运多种经典汇率决定理论探讨香港联系汇率与基期汇率的偏离程度判断一种汇率安排是否适合,可以从商品-货币-国际收支三个市场是否均衡来看,也就是是否国内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发展持续以及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三方面考虑。
香港的联系汇率与基期汇率水平偏离多大?选择1983年作为基期虽然不能说香港和美国是经济达到均衡,但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和美圆危机造成的巨大波动之后,漫漫步入相对稳定时期。
1983美国的房地产指数徘徊在100(1980为100);其次香港的联系汇率就是始于1983年。
现实情况显示联系汇率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究竟与基期汇率偏离多远,下面从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来探讨这一问题:1.购买力平价决定论。
考虑到商品货物的运输成本与人们的消费偏好,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很难实行的,因为这是人们根据某种货币在某国对商品和/或劳务拥有一定的购买力,两种货币的比价决定于两种货币的相对购买力.确定两种货币汇率的主要依据即相同商品的价格比例,或价格指数比例。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思考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思考蔡杰(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第一部分联系汇率制及其特点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其实质是货币局发行制。
发钞银行(汇丰、渣打和中银)如要发行港元,要按1USD=7.8HKD的固定汇率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以换取外汇基金发出的“负债证明书”,然后凭“负债证明书”发行港币,发钞银行向其他银行供应港元现钞时也按1USD=7.8HKD的固定汇率。
但是在其他场合,港元兑换外汇的汇率则由市场供求决定。
从理论上讲,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的波动趋近于零,其机制如下:当港元下跌至1USD=7.8HKD以上且其幅度大于交易费用时,发钞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上用美元以低于1USD=7.8HKD的汇率买入港元,然后以1USD=7.8HKD的固定汇率将港元买给外汇基金,换回美元,从中赚取汇差。
其他银行也同样可以通过发钞银行进行上述的套汇活动。
随着套汇活动的进行,市场上港币供应减少,外汇供应增加,港元汇率逐渐向1USD=7.8HKD的中心汇率靠拢。
反之,当港元升至1USD=7.8HKD以下且幅度大于交易费用时,套汇活动同样能使港币跌回1USD =7.8HKD的价位。
这套机制被称为“套汇与竞争”机制。
与现实中的其他固定汇率制,尤其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冲击并崩溃的其他固定汇率制相比,联系汇率制有以下特点:1、汇率制下的港元有足值的外汇储备作为发行准备。
港元发行时,发钞行要想发钞,必须以7.8HKD=1USD的汇率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
这种作法剥夺了香港货币当局滥发货币的权力,使得港元的币值相对较稳定。
而在其它的固定汇率制下,央行仍拥有完全的货币发行权,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绝非仅仅是稳定汇率。
为了国内经济目标,这些国家常常过量发行货币,从而产生了通货膨胀的倾向,因此这些国家的货币发行通常没有足值的外汇保障。
2、两者中心汇率的确定方式不同,可调节程度也不同。
港元的中心汇率是在港元发行时决定的,其数值等于发钞行发钞时向外汇基金缴纳的外汇与发行的港元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究竟该不该存留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当199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香港政府极力维系住了联系汇率制度,但是对于目前情况来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
本文首先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发展和运行进行了系统研究调查,之后又分析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
再主要结合1998年香港保卫战实例,简略的与泰铢保卫战进行分析。
最后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存留以及维护进一步研究阐述。
关键词: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保卫战;泰铢危机等
一、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
香港的货币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首先是从1863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采取固定汇率制度。
后1935年11月,全球白银危机,香港货币制度由银本位转变为与英镑挂钩,当时是1英镑兑16港元(12/1935 - 11/1967);1英镑兑1455港元(11/1967 - 6/1972)的固定汇率制度。
之后香港一度与美元挂钩。
1972年到1974年,按照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当时的汇率为1美元兑5650港元(6/1972-2/1973);1美元兑5085港元(2/1973-11/1974),尔后1974年到1983年,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仍与美元挂钩,在这期间,由于货币及信贷的过度增长,和投机炒卖等活动致使港元日渐贬值,港元汇率持续走低。
1983年香港政府发布新汇率政策,借此稳定港元,规定发钞银行必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交易。
从1983年至今,香港汇率制度一直为以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从香港货币制度的演变,和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香港的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其实是两者一体的,密不可分。
二、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行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实际上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
货币的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
所以说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必须要充足的外汇储备支持。
香港的纸币大部分是由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行的。
发钞银行发钞时,按照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向金管局提交美元,金管局也按照相同汇率与之结算。
在市场上,利率也是围绕着不变的汇率上下轻微的浮动。
比如,当港元升值,市面上利率由78:1下降到76:1,人们在银行用美元换取港币,银行的美元储备量增加,也就是外汇储备增加,这时银行则会向货币发行当局出售美元,以换取港币的流入,那么港币就会增加,香港本地利率也就会降低,当利率降低时,就反其道而行之。
当然,为了减少利率的过度波动,金管局会通过贴现窗提供流动资金。
三、香港联系汇率的优缺点
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一直持续至今,必然有它的优势。
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体,经济增长受外部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是一直依赖着外部。
所以说联系汇率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外汇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全的环境。
并且选择与美元挂钩也能加强货币的公信力,同时也能为香港带来更多的机遇。
在之前我们提到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中,由于部分投机活动,使港元的汇率下跌,港币大大贬值,所以联系汇率制度在一定层面上也是缓和了因投机引起的汇率波动。
当然联系汇率制度对于香港货币管理当局来说也是一场大大的考验。
首先,香港货币管理当局已经算是丧失了运用汇率变化作为经济调节的机制。
香港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我们做个假设,当同为外向型经济的香港的竞争对手货币贬值时,更多的外资将会选择竞争对手的产品,从而香港的产品竞争压力便会大大增加,竞争力大大下降。
其次,香港货币管理当局对于利率也是无能为力。
香港的利率几乎就是在汇率上下浮
动,并且自我调节的。
然而我们假设香港经济过热,我们需要使经济降温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没错,提高利率。
可是在货币管理当局对利率不作为时投机者尚且虎视眈眈,提高利率之后呢,利率与汇率之间的空缺,自然会吸引来不少虎狼之辈。
当然联系汇率制度还为香港带来一个不小的风险,就是信用危机。
若港币存款挤兑美元的话,香港很容易发生信用危机。
这里也就进入到了我们即将要讨论的例子―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四、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
对于香港金融保卫战,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索罗斯完美完胜,也有人认为他折戟沉沙。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究竟香港金融保卫战是怎么样的吧。
1997年,索罗斯盯住了香港的利率,他的大致策略是卖空了股市及期市,然后想办法让香港的利率急升。
1998年,索罗斯开始行动,大肆抛售港币,尔后索罗斯又将沽空期指合约由八月转至九月,准备打持久战。
由于香港政府的穷追不舍,8月25日,索罗斯平仓部分八月合约,同时大量卖空九月合约。
8月27日,索罗斯等现货市场倾巢出动,继续打压指数。
8月28日,恒指期货结算日,虽然抛售有增无减,但恒指和期指维持在7800点以上,索罗斯损失惨重。
9月,政府继续推高期指价格,索罗斯认赔出局。
当然也有人认为索罗斯并没有损失什么,因为索罗斯一开始的盈利目标就锁定在做空恒指期货上。
1997年香港股市在泰铢危机的影响下不降反升,这其实国际对冲基金做空恒指的建仓期。
其实从1997年8月到1998年8月,香港恒生指数下跌的10000点已经足够索罗斯赚的盆满钵满的了。
以上都是站在索罗斯的角度,那么香港政府在这期间的应对措施又有哪些呢?首先,在1997年也就是索罗斯的准备阶段,对于索罗斯的攻击,香港金管局开始一直是以提高利
率来应对的,但是由于香港的汇率制度,这一招显然没有什么用处。
在1998年8月后,索罗斯抛售港币,香港金管局动用巨大的外汇储备,再加上中央政府的支持,采用“你抛多少,我就接多少”的应对原则,稳定住汇率,并且将买入的港币再存入银行,稳定同业拆借率。
这一招效果显着,但是如果能更早使用就不会让索罗斯有可乘之机。
五、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存留
其实考虑这两个例子,我们不得不思考香港联系货币制度究竟对香港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自古以来风险伴随着利益,在稳定和利益中取舍必须要考虑到当下的情况,不能忽略目前香港的环境状况。
对外而言,美元在国际上仍是主导地位,其地位短期内也不会被动摇。
对内来说,香港现在民粹主义盛行,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而且,香港与大陆目前仍存在偏见与矛盾,像前几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打折事件”,还有曾经的“禁奶令”,所以我觉得香港和大陆仍然需要多多磨合。
这就意味着香港仍然需要联系汇率制度来短期维系一定的平稳,来支持香港的曲线改革。
而且对于金融危机,我想说的是,香港的后面还有一个内陆的支持。
不过,我只是认为香港在一定时期能维系联系汇率制度,这个制度也是需要改革的。
六、维护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对外,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币和美元密不可分,所以,美元的状态无疑是对港币有巨大的影响的。
可是美国现在自己也面临着一个困难的选择题:是要让国内经济复苏,还是要保留美元的国际地位。
欧元的崛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无形中都给美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虽然说美元的地位短期内不可动摇,不过也会被分一杯羹。
人们对欧元等其他货币需求加大,必定会对美元的需求减少。
如果香港仍是“百分之百美元储备”,也将面临着重大风险。
对内,香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大量资金也向内陆流走,香港和内陆的合作也日益密
切,可是香港的利率与内地不同,这就导致了物价的持续走高,特别是房价和食品的价格,再加上一些国际投资者,占着联系汇率制度的便宜,把香港当成对冲金的避风港,继续推动物价的上涨,使香港雪上加霜。
结合上述分析,我认为首先香港应该建立民众的信心,不能让民众对港币失去信心,引来国际上的投机者,造成巨大损失。
其次,不能少了内陆的经济支持,虽然“一国两制”,但是中央的支持也能增强联系汇率抵御金融危机的实力。
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下,香港当局也应该认真权衡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小心行使权力,不能在思想上过度依赖中央的优惠政策,逐步完善香港的经济体系。
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未来国际上经济的走势,提前做好应对。
联系汇率制度在目前来说还是有很多的因素推动它的运行,不过在现在这样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真的存在吗?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仍然需要日益的完善,而且随着香港与内陆的联系日益紧密,港元与人民币一体化并不是不可能。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