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汇率制度的运行机制
汇率联系制度

汇率联系制度是一种汇率制度,其中本币与另一特定外币之间存在固定的汇率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来规定的。
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当局承诺按照规定的汇率进行本币与外币的兑换。
这种制度的优点包括:
1.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由于汇率是固定的,因此企业和投资者可以更容易地预测未来汇率走势,从
而做出更有效的经济决策。
2.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汇率是固定的,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或投资时不需要频繁调整其汇率。
这降
低了外汇交易的成本,并简化了国际经济交易的过程。
3.促进贸易和投资:固定的汇率制度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因为它降低了汇率风险,使国际经
济交易更加可靠和可预测。
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1.灵活性不足:由于汇率是固定的,当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时,货币当局可能无法灵活调整汇率。
这
可能导致货币错配和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
2.容易受到投机攻击: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需要维持其汇率承诺。
当市场对固定汇率的信
心下降时,货币当局可能会面临投机攻击的风险。
3.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如果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而过度干预外汇市场,会导致基础货币供应
增加,最终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总的来说,汇率联系制度具有其优点和缺点。
在实施这种制度时,需要权衡稳定性和灵活性、利弊得失,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潜在的问题。
阿根廷的汇率制度

20 世纪80 年代末,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 F) 主导下, 阿根廷梅内姆政府开始了一场全面的最大胆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核心支柱之一, 是从1991 年起开始实行的以固定汇率为核心的联系汇率制, 即“可兑换法”。
2002 年年初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 阿根廷议会通过“经济紧急状态法”, 宣布废除“可兑换法”, 使这个实行了10 年的汇率制度轰然崩溃, 比索随之大贬值。
联系汇率的崩溃, 标志着阿根廷实行了11 年的曾被誉为新自由主义样板的经济模式正式宣告失败。
联系汇率制= 经济发展模式阿根廷联系汇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按美元和比索一比一的汇价实行固定汇率, 二是按国际储备的数量控制货币发行量。
与其他实行这种汇率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不同, 阿根廷的联系汇率制度是由议会立法, 以法律形式(即可兑换法) 固定下来的, 规定在该法存在的情况下, 任何政府、银行、兑换所或个人, 均不得超限发行货币和升降汇率, 否则违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阿根廷与大多数拉美国家一样, 本币发行实际上是以美元储备量为基础的, 即“美元本位制”。
当外汇储备下降至不敷使用时, 本币必然贬值, 通货膨胀率上升。
20 世纪80 年代债务危机期间, 阿根廷外汇储备下降, 丧失对外支付能力, 比索汇率大幅贬值, 通货膨胀率扶摇直上, 1989 年达到3 300%。
阿根廷的联系汇率制度规定, 在美元与比索一比一的固定汇率下, 外汇可完全自由兑换、自由买卖和汇出, 政府或任何企业和个人在缔结交易合同、债务协议时均可以美元结算。
储户可随意将其银行存款转换为比索、美元或其他外币。
政府在向本国银行贷款时, 大多也是美元债务。
而在实际交易中, 双方支付的可能是比索, 而不是美元。
联系汇率的实施, 保证了阿根廷本币的稳定性, 限制了政府发行货币的权力, 进而从根本上限制了通胀率的上升, 达到了平抑通胀、恢复经济增长的目的。
对阿根廷来说, 联系汇率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汇率制度, 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保持经济稳·14·定增长的发展模式。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作原理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作原理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自1983年10月17日起采用的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
联系汇率制度是一项有别于中央银行的货币当局制度安排,其特色是发钞银行发行和赎回负债证明书,都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进行。
自1983年至今,这项制度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修订。
联系汇率制度符合香港的经济状况,且简单、一致、易于理解,能够满足香港这类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体的需要。
联系汇率制度是最为强健的固定汇率制度,它固若金汤、刀枪不入,资本流入流出的影响百分之百的转移反映在利率层面。
不同于中央银行制度,联系汇率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能进行任何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且必须对包括大投机者在内的所有持港元和有意兑换港元者一视同仁,否则将损害货币当局的公信力并带来严重后果。
潘大认为,联系汇率制度的这些特点,都是港股投资者有必要了解的,本文将对此作权威论述。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诞生香港在30年代放弃银本位后,长期与英镑汇率挂钩。
70年代初由于英镑改为浮动汇率,港元曾短暂的与美元挂钩。
由于70年代的美元危机,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大幅贬值,港元在1974年11 月25日与美元脱钩并改为浮动汇率。
在浮动汇率制度实施的最初两年,港元运作曾一度非常顺利。
但港元大好的形势并未能长期维持,香港于80年代初爆发港元危机。
1983年港元危机最紧迫时,港元曾于两天内大幅贬值了13%港元汇率最低跌至1美元兑9.60港元。
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前后的港元汇率走势为应对港元危机并拯救香港银行系统,港英当局于1983年10月15日宣布港元与美元按1美元兑7.80港元挂钩,实行联系汇率制度。
这项安排标志着香港联系汇率制度诞生,成为之后30年香港金融制度的基础。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修订1983年10月至1988年7月这段时间,被视为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第一个版本。
在此期间,货币基础的核心部分,总结余,并非完全遵守货币规则。
同时,管理银行同业结算系统的也不是香港货币当局,而是汇丰银行。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与思考摘要: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究竟该不该存留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当199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香港政府极力维系住了联系汇率制度,但是对于目前情况来说,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本文首先对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发展和运行进行了系统研究调查,之后又分析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
再主要结合1998年香港保卫战实例,简略的与泰铢保卫战进行分析。
最后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存留以及维护进一步研究阐述。
关键词: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保卫战;泰铢危机等一、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香港的货币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首先是从1863年到1935年,香港的货币制度都是银本位,采取固定汇率制度。
后1935年11月,全球白银危机,香港货币制度由银本位转变为与英镑挂钩,当时是1英镑兑16港元(12/1935 - 11/1967);1英镑兑1455港元(11/1967 - 6/1972)的固定汇率制度。
之后香港一度与美元挂钩。
1972年到1974年,按照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当时的汇率为1美元兑5650港元(6/1972-2/1973);1美元兑5085港元(2/1973-11/1974),尔后1974年到1983年,美元弱势,港元改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仍与美元挂钩,在这期间,由于货币及信贷的过度增长,和投机炒卖等活动致使港元日渐贬值,港元汇率持续走低。
1983年香港政府发布新汇率政策,借此稳定港元,规定发钞银行必须按照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以美元交易。
从1983年至今,香港汇率制度一直为以78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
从香港货币制度的演变,和联系汇率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香港的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其实是两者一体的,密不可分。
二、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运行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实际上属于货币发行局制度。
货币的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
管理汇率的制度安排

管理汇率的制度安排一、前言管理汇率是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经济稳定和促进国际贸易具有重要作用。
本制度旨在规范管理汇率的相关行为,确保汇率稳定和可控。
二、汇率管理原则1. 稳定性原则:保持汇率的稳定性,避免大幅波动;2. 市场化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引导市场预期;3. 合理性原则:根据经济基本面和外部环境合理确定汇率水平;4. 透明度原则:公开透明地发布相关信息,提高市场透明度。
三、汇率管理机制1. 汇率形成机制(1)基于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浮动汇率机制;(2)在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维护市场秩序和稳定。
2. 汇率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人民币汇率,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并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监管。
3. 汇率调节工具(1)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资本流动和影响市场预期;(2)在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如干预外汇市场、调整汇率中间价等。
四、汇率管理流程1. 汇率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每个工作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中间价和交易参考价。
2. 汇率调节(1)根据经济基本面和外部环境,制定合理的汇率政策;(2)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资本流动和影响市场预期;(3)在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如干预外汇市场、调整汇率中间价等。
3. 汇率监测(1)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汇率稳定的问题;(2)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防范资本流动风险。
五、违规行为处理1. 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行为,将依法给予相应处罚;2. 对于恶意炒作或投机行为,将依法严厉打击并公开曝光。
六、结语以上是管理汇率的制度安排,我们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确保汇率稳定和可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合作。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思考

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思考蔡杰(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第一部分联系汇率制及其特点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其实质是货币局发行制。
发钞银行(汇丰、渣打和中银)如要发行港元,要按1USD=7.8HKD的固定汇率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以换取外汇基金发出的“负债证明书”,然后凭“负债证明书”发行港币,发钞银行向其他银行供应港元现钞时也按1USD=7.8HKD的固定汇率。
但是在其他场合,港元兑换外汇的汇率则由市场供求决定。
从理论上讲,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的波动趋近于零,其机制如下:当港元下跌至1USD=7.8HKD以上且其幅度大于交易费用时,发钞银行可以在外汇市场上用美元以低于1USD=7.8HKD的汇率买入港元,然后以1USD=7.8HKD的固定汇率将港元买给外汇基金,换回美元,从中赚取汇差。
其他银行也同样可以通过发钞银行进行上述的套汇活动。
随着套汇活动的进行,市场上港币供应减少,外汇供应增加,港元汇率逐渐向1USD=7.8HKD的中心汇率靠拢。
反之,当港元升至1USD=7.8HKD以下且幅度大于交易费用时,套汇活动同样能使港币跌回1USD =7.8HKD的价位。
这套机制被称为“套汇与竞争”机制。
与现实中的其他固定汇率制,尤其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冲击并崩溃的其他固定汇率制相比,联系汇率制有以下特点:1、汇率制下的港元有足值的外汇储备作为发行准备。
港元发行时,发钞行要想发钞,必须以7.8HKD=1USD的汇率向外汇基金缴纳美元。
这种作法剥夺了香港货币当局滥发货币的权力,使得港元的币值相对较稳定。
而在其它的固定汇率制下,央行仍拥有完全的货币发行权,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绝非仅仅是稳定汇率。
为了国内经济目标,这些国家常常过量发行货币,从而产生了通货膨胀的倾向,因此这些国家的货币发行通常没有足值的外汇保障。
2、两者中心汇率的确定方式不同,可调节程度也不同。
港元的中心汇率是在港元发行时决定的,其数值等于发钞行发钞时向外汇基金缴纳的外汇与发行的港元的比例。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由1983年10月17日开始实施的汇率制度。
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架构内维持汇率稳定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的首要货币政策目标之一。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属于固定汇率制度的一种。
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以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与美元挂勾。
与其他固定汇率制不同,这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政府或中央银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主动插手干预外汇市场(即透过控制港元的供应与需求来直接影响汇率)。
在联系汇率制度内,汇率稳定主要透过香港三间发钞银行(中国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进行套戥活动达成,可称之为一个自动调节机制。
这亦是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与其他固定汇率制的最大不同之处。
联汇制度的运作香港金融管理局位于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的总部货币发行局制度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
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意思是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均得到一种外币提供百分百的支持。
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增减变动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按固定汇率计算的配合。
在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下,三间发钞银行可以按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以美元向金管局购买负债证明书,或相反,以负债证明书按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退回等值美元。
即是说,发钞银行要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都必须以等值的美元支持。
当中的枢纽就是负债证明书。
香港的外汇储备参见:香港外汇基金香港的外汇储备由香港外汇基金持有。
在香港,外汇储备资产总额达$ 321.0 (2013年1月)十亿美元,在全球排行第九,约相当于香港流通货币的9倍,反观理论上,只要外汇储备等值于货币基础便足够。
但为了避免潜在的风险,香港金管局前主席任志刚认为捍卫港元稳定实际所需的外汇储备高于理论所需之最低水平好几倍。
香港的货币基础货币基础是货币供应的根基,又称“高能货币”,俗称“银根”,一般以M0表示。
在学术上,货币基础一般包括流通法定货币(CU)及银行系统储备(R)()。
而香港的货币基础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政府发行的纸币及硬币负债证明书(用以支持发钞银行发行纸币)总结余(指商业银行在金管局所持的结算户口之结余总额,反映银行同业的流动资金水平)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金管局代政府发行的港元债券,是金管局为外汇基金发行之债务工具)香港货币基础总额的最新数据是1,051,167百万。
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度是指由国家或地区对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币之间的比值进行管理和调整的一种制度。
汇率制度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半固定汇率制等。
固定汇率制是一种在国家或地区设立固定汇率,并通过政府干预市场来确保汇率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制度。
在固定汇率制下,国家或地区央行会不断进行外汇市场操作,购买或出售外汇来调整汇率。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可以提供稳定的汇率环境,使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更加可靠和可预测。
然而,固定汇率制也存在缺点,如政府可能需要调整货币政策以支持固定汇率,可能导致内外需求失衡和经济不稳定。
浮动汇率制是指汇率在市场供求的作用下自由浮动的制度。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由市场决定,供求关系受到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能够自动调节汇率,使市场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的干预。
然而,浮动汇率制也存在缺点,如可能导致汇率波动较大,增加经济的不确定性;同时,浮动汇率制也可能导致竞争性贬值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半固定汇率制是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一种中间形式。
在半固定汇率制下,汇率可以在一定的浮动范围内自由浮动,同时政府也会干预市场来维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既能够提供一定的汇率稳定性,又能够允许汇率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
不过,半固定汇率制也存在一定的调整成本和政府干预风险。
总的来说,汇率制度的选择需要考虑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政府的货币政策目标等因素。
不同的汇率制度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