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解析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练习(人教部编版)
5.1+法不可违+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为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李某在体育场观看比赛时起哄,向场内投掷杂物被公安机关罚款100元;与其他球迷发生争执,混乱中踩坏杨某手表赔偿800元;杨某把李某打成重伤被判拘役3个月,罚金10000元。
上述三个违法行为分别属于()A.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D.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2.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我们要()①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②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④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下列图示正确的是()4.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就是()A.不违法 B.不违纪C.不说谎D.不犯罪5.2022年央视3·15晚会后,湖南插旗菜业的“老坛酸菜”让消费者谈虎色变,卫生程度堪称恶劣,防腐剂更是严重超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标的食品,如有违背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这表明()①食品安全法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②插旗菜业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③插旗菜业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受法律制裁④对插旗菜业的罚款属于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小刚和几位同学讨论起了青少年要做遵章守法的人。
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有()①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任何违法的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④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
5.1 法不可违练习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5.1 法不可违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案件的违法性质,小郑弄错了两个,你认为是( )①邻居收养了几条流浪狗,这些狗每晚叫个不停,影响大家休息,物业去交涉也不管用。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②赵老板带人将欠债者控制在小区的地下室百般羞辱,并将对方打成重伤。
——属于刑事违法行为③一名女子驾车逆行被交警拦下,她不但不认错接受处罚,反而辱骂、上手击打交警。
最终,这名女子被行政拘留10日。
——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④某培训机构将当地高考状元的照片用作宣传,高考状元要求其撤除遭到拒绝。
——属于行政违法行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2.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我们要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下列四组图正确反映违法和犯罪关系的是( )A B C D3.男子曹某因酒后恶作剧,在乘客意见卡上留言称要炸地铁。
最终,曹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
之所以对曹某进行刑事处罚,是因为其行为(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③具有刑事违法性④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20年10月22日,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发生了4.7级地震,震中距北川36千米,距绵阳市区62千米,距成都市区132千米。
网友张某某称此次地震是汶川地震的死灰复燃,将会引发一系列地震,这种说法引发了网民的极大关注和社会恐慌。
后来,张某某被警方抓获,警方依法对张某某作出治安拘留的处罚。
张某某的行为( )①是犯罪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②是违纪行为,要受到纪律处分③是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④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对下面漫画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②要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③增强守法观念,不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④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A.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法律讲堂上,小丽所在的学习小组进行了案例研究:案例再现李某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交警拦截,经检测,其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65毫克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第一款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法不可违同步练习(附答案)

5.1 法不可违一、单项选择题1.网民新编《中国人民过马路战歌》:“雄赳赳,气昂昂,冲到马路中央;有中年,有儿郎,大爷老大娘;迎着红灯亮,不改变方向;凑够一撮,随波逐流向前闯……”这种无视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是()①一般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④刑事违法行为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数名省部级干部一审宣判,这其中有被判无期徒刑,也有被判有期徒刑的……材料表明()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官员违法要受到最严厉的制裁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我国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3.马某被人雇佣从事驾驶挖掘机的工作,因迟迟没有拿到工钱,于是向挖掘机的发动机机箱和柴油箱内倒了两袋红糖,导致该挖掘机受损,被法院判决赔偿被害人损失6万元。
这一案例说明()①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②生活在法治社会,应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③与老板协商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拿到工资的最后屏障④合法权益受不法侵害时,正确的方法是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的某汽车销售员,被拘留十天;因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的某装修公司,被责令赔偿损失。
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A.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5.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B.违法行为若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犯罪道路C.凡是犯罪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D.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6.2017年11月6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除了经营者对自己产品的虚假宣传,帮助他人进行刷单、炒信、删除差评、虚构交易等行为,也将受到严厉查处。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50分)1. 2017年12月26日晚,一段长约9秒的辱警视频在微信群传播:拍摄者的镜头对着马路对面的执勤交警,恶意指责其”偷拍”斑马线上不礼让行人的机动车,并用污言移语对执勤交警进行辱骂。
兰州市公安局相关部门抓获涉案嫌疑人王某,并依法将其予以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的处罚。
王某的行为属于 ( ) A. 民事违法行为 B. 行政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2. 一位游客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用小刀在一棵古树上刻下“XXX到此一游”几个字,因此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这名游客的行为是( )A. 违纪行为B. 严重违法行为C. 一般违法行为D. 犯罪行为3. 高中生小童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山上烧烤,因明火未没就回家,导致一片树林被烧毁,小童等人因此被派出所依法拘留并罚款。
这警示我们 ( ) A. 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 法律禁止的行为我们尽量不去做C. 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D.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是违法行为4. 尹某因扰乱市场秩序被人民法院处以罚金,余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拘留10天。
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 ) A. 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B. 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C. 民是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D. 刑事违法行为、民是违法行为5. 2018年5月,桂林市交警部门开展机动车违规鸣喇叭专项整治行动,机动车驾驶员秦某在禁止鸣喇叭区域“任性”鸣笛,被处以罚款100元的处罚。
“任性”鸣笛( )A.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B. 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C.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D. 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6. 2017年7月9日,兰州机场一乘客因航班延误与机场工作人员争吵,民警对其进行多次口头警告无效,乘客还旧机器家住对民警身体撕扯。
在民警对其使用警用催泪喷雾后,该乘客试图抢夺民警手中警械,声称要让民警下跪道歉。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同步练习

5.1法不可违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法律规范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①法律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②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③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④法律仅仅就是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________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________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 )A.规范不犯错B.法律不违法C.道德不违法D.纪律不违纪3.违法行为是指( )A.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B.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C.所有违反道德的行为D.所有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4.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④小将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5.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 )A.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B.违宪行为和非违宪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6.填入下图所示“?”中的正确选项是( )A.犯罪B.不良行为C.严重不良行为D.一般违法行为7.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有( )①都要承担法律责任②都应受到刑罚处罚③都具有社会危害性④都是触犯了刑事法律的行为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8.一天,学生杨某拾获一个皮包,内有一部手机和几百元人民币,他拒不交还失主反而占为己有。
杨某的行为属于()A.行政违法行为B.犯罪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9.下列属于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的是( )①行人闯红灯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③明知赃物而购买④没有依法履行合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0.下列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的是( )A.谎报险情B.深夜在小区高唱卡拉OKC.破坏铁路封闭网D.未经他人同意使用其照片用作广告宣传11.谎报火警、匪警、无端拨打“110”电话,故意移动、损坏交通标志等行为,一般来说,公安机关给予处罚的依据是( )A.民法通则B.刑法C.宪法D.治安管理处罚法12.“雄赳赳,气昂昂,冲到路中央;有中年,有儿郎,老爷老大娘;迎着红灯亮,不停止方向;凑够一撮,随波逐流向前闯……”网络上的一曲《过马路战歌》生动刻画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中国式过马路”。
5.1法不可违练习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5.1 法不可违一、单项选择题1.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下列关于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②法律无所不能,能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③法律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④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下面案例分析错误的是( )A.王某在地铁上吃东西,还把食品包装袋丢弃在车厢,随后扬长而去。
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王某处以罚款——王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B.方某某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销售“三无”劣质口罩,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8个月,并处罚金35万元——方某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C.朱某不按合同履行职责造成对方无法按时完工,被处赔偿损失——朱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D.张某因醉酒驾驶机动车被警方查获,最终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拘役4个月——张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3在学习了本课时后,几名同学对身边的一些案例进行了交流,其中正确的是( ) 小林:某村一村民为驱赶野鸡等动物非法架设电网,被行政拘留两日,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小明:陈某和唐某通过卖驾驶证记分取得报酬,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小芳:徐女士拒绝履行合同义务,导致高先生无法在合同约定的期限拿到首付款,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小张:张某捡拾到他人的遗失物而不归还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A.小林和小张B.小芳和小张C.小明和小芳D.小林和小明4下面四幅漫画中不当行为的共同点在于( )①都没有履行法定义务②都是一般违法行为③都应当受到行政制裁④都具有社会危害性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5下面四组图中,正确反映违法和犯罪关系的是( )A B C D二、简答题6.基础知识填空。
(1) 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民警对小王采取了行政拘留5日并处200元罚款的处罚,由此可以判断小王的行为属于行为。
20-21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课堂试题:5.1 法不可违(部编版)[含答案]
![20-21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课堂试题:5.1 法不可违(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74b941482fb4daa58d4b95.png)
2021 年初中·同步课堂
规,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法规, 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重点 03】
怎样遵章守法(怎样预防一般违法)?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 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精品资源教育学院 2021 年同步课堂帮帮帮
学 校: 班 级: 老 师: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分 数: 学 号: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1 法不可违
2021 年初中·同步课堂
目标梳理
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明确违法行为的分类,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异同; 3.了解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法律意识,严格守法,尊重他人权益。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行政 2.民事 3.遵章守法 危害 规范 分清是非
帮练习答案
1.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众多的行为规范中,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 为的底线,故正确答案为 C。
2. D 【解析】小王因饲养的宠物狗经常扰民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①错 误。某公司因擅自用方某照片进行商业宣传被判赔偿 500 元,该公司侵犯方某肖像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②错误。聂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 6 个月,受到的是刑罚处罚,属于刑事违法行为,③正确。小强的爸爸违 规停车,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④正确。故选 D。
违法行为。
5.1 法不可违-2020-2021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同步课堂必考题)(解析版)

5.1《法不可违》一、单选题1.下列四组图,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A.B.C.D.【来源】北京市密云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根据所学知识,违法与犯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法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所以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必定违法,A、B、C观点错误,D观点正确,所以选D。
2.“许多违法犯罪行为往往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警示我们①要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②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③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④不要拘泥于日常小事,要从大事着眼,依法自律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来源】贵州省兴仁市真武山街道办事处黔龙学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联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根据所学知识,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有过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很可能发展为犯罪。
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要拘小节,④的说法错误,故应排除;所以本题选择B。
3.14岁少年扈某持刀将两名同学先后捅成重伤、捅死,被判有期徒刑17年,后因当地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扈某近日被改判为无期徒刑。
扈某的行为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是一般违法行为③应受刑罚处罚④表明其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淡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来源】北京市门头沟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答案】D【解析】题文中,14岁少年扈某持刀将两名同学先后捅成重伤、捅死,被判有期徒刑17年,后因当地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扈某近日被改判为无期徒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法不可违(练)基础巩固篇一、单项选择题:1.随着互联网和视频的发达,图片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重要符号之一。
人们热衷于经人加工和处理后的真人图片即“真人表情包”,但有的“真人表情包”引来各种非议,尤其是制作和使用“慰安妇”老人头像等带有戏谑性的表情包,受到了国人的一致谴责。
对此,认识最准确的是()A.制作和使用“慰安妇”老人头像等表情包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政治自由B.“真人表情包”的制作者出于娱乐的心态和表达情感的需要,无可厚非C.“真人表情包”的制作和使用,是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的违法行为D.“真人表情包”的制作者和使用者要把握分寸,不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答案】D【解析】制作和使用“慰安妇”老人头像等带有戏谑性的表情包,有违人的良知,是应该受到谴责的行为,所以,在这一问题上,“真人表情包”的制作者和使用者要把握分寸,不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故D符合题意;A错误,有违人的良知,违背道德等;B错误,应谴责并加以制止,不是“无可厚非”;C错误,是违背道德和良知的行为。
故选:D。
2.2020年1月5日,阜阳籍男子陈某因深陷网贷无力偿还,砸车窗盗窃他人财物,当日被民警抓获。
陈某被阜阳颍东警方依法行政拘留15日,其所盗财物已返还受害人。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陈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②陈某受到行政处罚③法不可违,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④陈某的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题文中,陈某被阜阳颍东警方依法行政拘留15日,说明其受到了行政处罚,其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同时说明了法不可违,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①②③正确;④错误,陈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故选:A。
3.2019年“6.17”宜宾长宁6.0级地震后,网上很快流传出灾区出现一条“巨龙”谣言,引发广大网民极大关注和社会恐慌。
7日3日,违法嫌疑人张某被警方抓获,警方依法对张某某作出治安拘留的处罚。
张某的行为()①是犯罪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②是违纪行为,要受到纪律处分③是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④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治安行政处罚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B【解析】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分析可知,张某的行为触犯了行政管理法规,具有社会危害性,受到了行政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张某的行为不是犯罪行为;②错误,张某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不是违纪行为。
故选:B。
4.小李在家闲着无所事事,听说拨打“110、119”紧急电话不要钱,便用公共电话打“119”电话,谎称险情。
他的行为是()A. 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B. 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C. 违纪行为,应受到纪律处分D. 一种过错,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答案】A【解析】小李用公共电话打“119”电话,谎称险情,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A正确;他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行政责任,B错误;他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不是违纪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CD错误。
故选A。
5.2020年1月29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刘某驾车外出时,被交警发现酒驾;刘某竟声称,他是为保自身安全才饮用“75%酒精”自我消毒。
事后,刘某被交警罚款1000元人民币,扣12分,暂扣驾驶证6个月。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刘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②刘某的行为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③只要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④刘某的行为警示我们要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罚款1000元人民币,扣12分,并停牌6个月“属于行政处罚,说明刘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①正确,②错误;法不可违,只要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正确;刘某受到法律制裁,其行为警示我们要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④正确。
故选:D。
6.网民杜某因在微博评论中散布苏州地区疫情的不实信息,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被公安机关依法传唤、教育训诫,并作出了200元罚款的处罚。
杜某的行为属于()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一般违法行为④犯罪行为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答案】C【解析】题文材料中杜某“被公安机关依法传唤、教育训诫,并作出了200元罚款的处罚”,这是受到了行政制裁,其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故②③正确;①错误,是行政违法行为;④错误,是一般违法行为。
故选:C。
7.郑州市交警一大队民警在执勤执法中,发现一辆小型轿车行驶异常。
经检查,该车驾驶员周某不仅是无证驾驶,并且还是醉驾。
周某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刑事拘留。
下列认识正确的有()①周某违反了行政法律②周某的行为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③周某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④周某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题文中,周某无证醉酒驾驶,其行为违反了法定义务,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②③④正确;周某的行为违反了刑事法律,①错误。
故选:D。
8.法治社会,“不违法”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
下列行为不违法的是()A.七年级班主任王老师开除违纪的小李B.父母离异后都不抚养教育年仅14岁的小张C.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严厉要求本班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D.某超市向未成年学生出售香烟【答案】C【解析】分析可知,班主任王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小李的受教育权,属于违法行为,A不符合题意;父母离异后都不抚养教育年仅14岁的小张,父母没有尽到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属于违法行为,B不符合题意;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严厉要求本班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体现对学生的学校保护,不属于违法行为,C符合题意;某超市向未成年学生出售香烟违反了社会保护的规定,属于违法行为,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9. 材料一某校八年级学生梦雪,开学不到一个月,便辍学离校。
学校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梦雪仍然拒绝上学。
后经人民法院裁决,对梦雪强制执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责令其立即返校上学,对其家长处以 1000元罚款。
材料二某校学生如冰与同学发生口角后,带匕首到学校对同学进行威胁,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和罚款。
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法律道理?材料二给我们什么警示?【答案】(1)一切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解析】本题以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法不可违、树立法治观念、明辨是非等。
解答时,需认真阅读题干及设问,把握法不可违、树立法治观念、明辨是非等知识点,找到设问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进而分析作答。
能力提升篇一、单项选择题:1.疫情期间,某江苏女子因未戴口罩进入商城而被商场工作人员礼貌阻拦后,对工作人员拳打脚踢并对闻讯赶来的警察态度轻蔑无礼。
最终,该女子受到拘留8天的处罚,说明其行为属于()A. 行政违法行为 B. 刑事违法行为 C. 民事违法行为 D. 过度开玩笑【答案】A【解析】题干中疫情期间,某江苏女子因未戴口罩进入商城而被商场工作人员礼貌阻拦后,对工作人员拳打脚踢并对闻讯赶来的警察态度轻蔑无礼,受到拘留的处罚,说明其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排除;该女子的行为是违法行为,D错误。
故选A。
2.某披萨店女老板吴某感染新冠肺炎后,不遵守隔离管控规定,造成定点医学隔离10人、集中场所隔离87人、居家隔离76人的后果,不仅给当地造成严重影响,还引发居民恐慌,构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判刑10个月。
对于此事件理解正确的是()①吴某咎由自取,最终受到了行政处罚②吴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③法律是最刚性的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④吴某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事件说明法律是最刚性的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吴某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④正确;吴某咎由自取,最终受到了刑事处罚,①错误;吴某的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必然受到刑罚的处罚,②错误。
故选D。
3.2019年11月14,南京市公安局溧水分局成功查处一起利用微博发布不实信息的网络造谣案。
女子李某因造谣“警察打人”,被警方依法处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女子李某的行为()①违反了我国的法律、法规②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③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④扰乱了公共秩序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题文中李某因造谣“警察打人”,被警方依法处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说明李某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的法律、法规,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扰乱了公共秩序。
①②④符合题意;李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③错误。
故选A。
4.2019年5月21日,微博“爆”了热搜:TFBOYS成员王源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名为“桐寿司Sushi Tong”的餐厅内吸烟。
随后,北京市朝阳区卫监对该餐厅进行了执法检查,发现该餐厅有违反公共场所禁烟要求的现象,责令其限期改正。
据此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王源在该餐厅内抽烟是民事违法行为②该餐厅未按要求禁烟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③王源在该餐厅内抽烟不违法,有违道德④王源在该餐厅内抽烟是行政违法行为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题目可知,“桐寿司Sushi Tong”的餐厅有违反公共场所禁烟要求的现象,所以,该餐厅未按要求禁烟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②符合题意;王源在该餐厅内抽烟是行政违法行为,④符合题意;①③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5.驾驶大马力摩托车直播“耍酷”,时而脱把,时而翘头,时而加速,还挑衅前来拦截的骑警……2018年4月19日,武汉交警通报一起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案件,这位“粉丝”过万“飙车”男主播的疯狂之举,最终换来拘留10天的处罚,其注册的网络直播间也被警方依法关停。
男主播“耍酷”行为属于()①一般违法行为②严重违法行为③民事违法行为④行政违法行为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B【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是违反刑法以外法律法规的行为。
由题干信息“拘留10天,网络直播间被依法关停”可知,男主播“耍酷”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即一般违法行为,故①④符合题意;男主播“耍酷”行为不属于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故②③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