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岩溶的定义及分布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称为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其中较着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因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的勘察业务,已开展至贵州等地,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岩溶发育是较常见的地质现象,因此了解岩溶地区岩溶的勘察特点,并研究如何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岩溶发育条件及各种岩溶洞隙的位置、规模、埋深等特性是有必要的。

2 勘察工作量布置

岩溶地区勘察之前,应充分收集拟建场地周边的工程地质资料,了解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经验。在布置工作量,下达勘察任务书的时候注意各规程规范中的要求,在岩溶地区勘察工作量布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拟建建筑基础型式

了解拟建建筑荷载大小,应针对拟采用的基础型式布置勘探点。当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应布置勘探点,当采用一柱一桩基础时应逐柱布置勘探孔。

岩溶稳定性的影响

勘察工作的布置应方法多样化和过程动态化

由于地下岩溶的发育有隐蔽性、多样性和空间位置变化大的特点,在进行工作量布置时应注意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多数勘察报告勘察手段比较单一。

对于埋藏较浅的覆盖型及裸露型岩溶地基,可以适当采用井探、槽探等方法查明浅部岩溶洞隙的形态。而对于埋藏型岩溶地基,在勘察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及时取得岩土层信息,如果出现岩溶发育较严重的场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岩土测试、静探、物探等手段,进一步查明松散裂隙及隐蔽土洞等的埋藏位置。同时勘探点深度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以满足基础设计和稳定性验算的需要。

边坡岩溶勘察

3 勘察报告编写

岩溶地区勘察报告的编写重点是对岩溶的岩土工程评价。岩溶评价可分为建筑区场地稳定性评价与地基范围内个体岩溶形态评价两部分,建筑区场地稳定性评价即在较大范围内,按岩溶发育强度在平面上区划出对建筑稳定性不同影响的分区,作为场地选择、建筑总平面布置的依据。而对地基稳定分析所及深度内,单个岩溶形态(主要指洞隙空间)的稳定评价可分为定性和半定量两种方法,当前使用较广的仍然是以定性的方法为主。

场地宏观评价

在岩溶场地宏观分区评价时,可参照岩溶的基本特征与规律,考虑下列各点:?

1)场地上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尽量避开岩溶发育强烈地段。?

2)从岩溶对建筑稳定性和适宜性出发,在总平面布局上,使各类安全等级建筑物的布置与岩溶发育程度分区相适应。?

3)当地形条件受限或生产工艺流程必须在稳定性条件较差的地段布置建筑物时,宜使建筑长轴方向与岩溶发育带方向垂直或斜交,以减少工程处理工作面。?

4)场地地坪设计标高的确定,有条件时宜使建筑物基底与某一水平岩溶洞隙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或使其能在土石方施工时被开挖揭露。?

5)避开岩溶水位高又是集中流动的地带,避免基础及地下构筑物拦堵地下水的正常流泄,尤其是场地为狭长的沟谷和近似封闭的洼地时,更要充分估计水的季节性动态变化的不良影响。?

岩溶地基的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一种经验的比拟方法,简便易行,但在使用中又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评价结果往往是因人而异,但若能据影响稳定评价的各项因素进行充分地综合分析,并能在勘察与工程实践中不断验证修订,仍可得出中肯的正确结论。因此勘察期间收集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经验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手段。以下是从规范及资料中摘抄整理的定性评价方法,可供参考:?

根据洞隙的各项边界条件,参考影响洞体稳定诸因素综合分析,做出评价。

按被评价洞隙的条件,与当地相同条件的已有成功与失败工程实例进行比拟评价。?

据已有调查实例的归纳及工程实践的经验总结,岩溶洞隙稳定性评价还可作如下考虑:

1)对于非重大或安全等级属二、三类的建筑物,当属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a 基础置于微风化硬质岩石上,延伸虽长但宽度小(如1~2m内)的竖向溶蚀裂隙和落水洞的近旁地段;?

b 基底以下的土层厚度较大,如独立基础大于3倍基宽,条基大于6倍基宽且场地不具形成土洞的条件;?

c 虽基底与洞体顶板间土层厚度小于②所列,但岩溶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也可不考虑:?

a)洞体被密实沉积物填实,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

b)洞径或溶隙宽度较小,基础底面积大于其平面投影尺寸,并有足够支承长度;?

c)微风化硬质岩石中,洞顶板厚度接近或大于洞跨。?

2)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未经进一步论证分析或妥善处理,不宜作为建筑物天然地基:?

a 岩溶水通道堵塞或涌水,有可能造成场地暂时性淹没;?

b 高浓度酸性生产废水流经岩溶通道的地段;?

c 凡以上定性评价或经岩土工程勘察鉴定属不稳定或处于临界状态的岩溶洞隙。?

当自然或洞体条件难于直接做出评价时,其稳定性可借助半定量的一些方法进行评价。

4 施工勘察

岩溶发育地区勘察报告应提出当采用大直径嵌岩桩时,尚应进行专门的桩基施工勘察。施工勘察工作量应根据地基设计和施工要求进行布置。勘探深度不应小于嵌岩桩底面以下桩径的3倍并不小于5m,当相邻桩底的基岩面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加深。在人工挖孔桩中,采用钎探是较经济、有效的勘探方法。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研究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研究 谢文 桂林市工业设计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地质勘察往往因为岩溶发育的不确定性以及隐蔽等客观性陷入困境,在实际的地质勘察过程中要谨慎认真地做好具体的勘探工作,以便于取得较好的勘察结果。本文详细论述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方法,通过对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的深入研究为实际的勘探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工程应用 Abstract:The complexity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in karst area,often because of karst geological survey uncertainty and hidden trouble such as objectivity,in the actual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process carefully to do specific exploration survey results,obtained better.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karst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method in detail,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method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Key words:karst region;engineering geology survey;engineer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642.25 0前言 岩溶别名喀斯特,指的是以石灰岩、白云岩等为典型代表的可溶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解溶蚀的现象,通常在地下流动水的作用下还会形成一系列的洞穴、裂隙等地质构造。在岩溶发育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长期侵蚀可溶性岩石,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岩溶地貌与形态,流水的作用使得岩层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相应岩石的强度也会下降,此时岩层是不稳定的,无法为上部建筑物提供可靠的承载力。岩溶地区的工程项目建设首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工程地质勘察,具体了解地下岩层的岩溶发育情况,掌握岩溶分布区域以及发育规律,以便于认知地下岩层的实际情况,收集有用的地质数据,为工程建筑的后续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是保障建筑物整体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必须认真对待。1岩溶地基简述 岩溶地区往往地下岩层各种溶沟、裂隙丛生,严重时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岩层整体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岩层上部建筑的安全。岩溶地区各种建筑物必须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地基之上,建筑物在建设开工之前必须对岩层地基有清晰的了解,依据碳酸盐出露条件等,岩溶地基可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岩溶的定义及分布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称为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其中较着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因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的勘察业务,已开展至贵州等地,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岩溶发育是较常见的地质现象,因此了解岩溶地区岩溶的勘察特点,并研究如何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岩溶发育条件及各种岩溶洞隙的位置、规模、埋深等特性是有必要的。 2 勘察工作量布置 岩溶地区勘察之前,应充分收集拟建场地周边的工程地质资料,了解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经验。在布置工作量,下达勘察任务书的时候注意各规程规范中的要求,在岩溶地区勘察工作量布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拟建建筑基础型式 了解拟建建筑荷载大小,应针对拟采用的基础型式布置勘探点。当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应布置勘探点,当采用一柱一桩基础时应逐柱布置勘探孔。 岩溶稳定性的影响 勘察工作的布置应方法多样化和过程动态化 由于地下岩溶的发育有隐蔽性、多样性和空间位置变化大的特点,在进行工作量布置时应注意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多数勘察报告勘察手段比较单一。 对于埋藏较浅的覆盖型及裸露型岩溶地基,可以适当采用井探、槽探等方法查明浅部岩溶洞隙的形态。而对于埋藏型岩溶地基,在勘察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及时取得岩土层信息,如果出现岩溶发育较严重的场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岩土测试、静探、物探等手段,进一步查明松散裂隙及隐蔽土洞等的埋藏位置。同时勘探点深度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以满足基础设计和稳定性验算的需要。 边坡岩溶勘察 3 勘察报告编写

岩溶地区勘察规范---要点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溶勘察 4.1. 5 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 2 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加密; 3 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 4 对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6条~第4.1.10条的规定。 4.1. 6 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按表4.1.6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予加密。

4.1.8 当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 1 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较大时,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 2 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 3 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 4 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土层或达到预计控制深度; 5 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4.1.9 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l/4~l/2; 2 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个。 4.1. 10 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 1 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化; 2 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 3 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4.1.11 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精选文档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 几点问题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岩溶的定义及分布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称为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其中较着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因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的勘察业务,已开展至贵州等地,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岩溶发育是较常见的地质现象,因此了解岩溶地区岩溶的勘察特点,并研究如何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岩溶发育条件及各种岩溶洞隙的位置、规模、埋深等特性是有必要的。 2 勘察工作量布置 岩溶地区勘察之前,应充分收集拟建场地周边的工程地质资料,了解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经验。在布置工作量,下达勘察任务书的时候注意各规程规范中的要求,在岩溶地区勘察工作量布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拟建建筑基础型式 了解拟建建筑荷载大小,应针对拟采用的基础型式布置勘探点。当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应布置勘探点,当采用一柱一桩基础时应逐柱布置勘探孔。 岩溶稳定性的影响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条列举了对二、三级建筑可不考虑岩溶稳定性影响的5个条件。但在布置勘察工作时并不清楚下部岩溶发育情况,因此如果不满足第1点,就应该有部分或全部勘探孔钻入基岩。 勘察工作的布置应方法多样化和过程动态化

设计、勘察、检测规范在岩溶区桩基方面的矛盾与解决方法

设计、勘察、检测规范在岩溶区桩基方面的矛盾与解决方法 李学文饶其荣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广州510800)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说明了设计、勘察、检测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在岩溶区桩基方面出现的矛盾,介绍了岩溶区桩基勘察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设计、勘察、检测、规范、岩溶区、桩基、矛盾、解决方法 0、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岩溶区总面积达36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1]。而在广东省内,岩溶区,占我省面积的1/6。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施工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在岩溶区兴建。岩溶区建设项目通常使用大口径崁岩桩基础类型,岩溶成为困扰建设方、设计方、勘察方和施工方的主要问题之一。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对规定嵌岩桩持力层做了明确规定[2]。 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对岩溶地区桩位岩溶勘察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3]。 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06-2003)中对桩底持力层的检测也做了明确规定[4]。 但在岩溶区,许多工程实例均表明三个规范存在矛盾之处。 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后续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简称为设计规范、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简称为勘察规范、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06-2003)简称为检测规范。1、现状与实例 设计规范规定:“嵌岩灌注桩端以下3倍桩径且不小于5m范围内应无软弱夹层、断裂破碎带和洞穴分布,且在桩底应力扩散范围内应无岩体临空面。” 勘察规范对岩溶地区桩位岩溶勘察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规范以强制条文的形式规定,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5.1.1条,P52)。当采用大直径嵌岩桩时,尚应进行专门的桩基勘察(5.1.2

岩溶地区勘察报告

目录 文字部分 1 前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技术要求 (1) 1.3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 (2) 1.4 勘察方法及勘察质量控制评述 (2) 1.5工作量及完成情况 (3) 1.6几点说明 (3)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 2.1气候特征 (3) 2.2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 (4) 2.3区域地质构造 (4) 2.4地层岩性 (5) 2.5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7) 2.6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性岩土 (7) 3 水文地质条件 (7) 3.1地表水 (7) 3.2地下水 (7) 3.3腐蚀性判定 (8) 4 场地地震效应 (9) 4.1抗震设防烈度 (9) 4.2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9) 4.3砂土液化评价 (9) 5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0) 5.1场地稳定性、适宜性及均匀性评价 (10) 5.2地基岩土评价 (10) 6 结论及建议 (14) 图表部分 1.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1张 2.标贯试验统计表…………………………………………………………………………………………2张 3.勘探点一览表……………………………………………………………………………………………1张 4.图例………………………………………………………………………………………………………1张 5.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平面图……………………………………………………………………………1张 6.工程地质剖面图…………………………………………………………………………………………7张 7.微风化基岩顶板等高线图………………………………………………………………………………1张 8.钻孔柱状图………………………………………………………………………………………………11张 9.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报告……………………………………………………………………………1张 10.水质简分析报告…………………………………………………………………………………………2张 11.土的易溶盐分析报告……………………………………………………………………………………3张

岩溶地区岩溶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拟建的“**”位于**,建筑面积约28840m2,拟建大楼为地上19层,设有2层地下室,地下室停车位197个,±0.00=1083.5m,地下室底板标高为1075.8m,地下室总高度为7.7m,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个建筑平面呈矩形展布,长边呈东西向展布,长为60.7m,短边为57.9m,本工程塔楼最大柱荷重为21000kN ,对差异沉降敏感。拟建筑物由**设计。受**委托,我公司接受了该工程的主体及基坑边坡(报告另出版)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我公司接受委托后,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充分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及邻近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调查,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拟建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 地为二级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故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二)勘察工作任务及内容 根据设计要求及勘察委托,本次勘察内容和要求为: (1)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形地貌特征。 (2)地貌成因类型及地貌单元的划分。 (3)查明建筑物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提供不良地作用防治工程所需要的计算指标及参数。 (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层的渗透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 (5)判断建筑场地类别和地基土类型。 根据以上技术要求,结合拟建物结构、荷载特征和场地环境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勘察主要研究的问题如下: (1)拟建物地基持力层选择及其强度问题;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范围及发展趋势预测; (2)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三)使用的标准、规范及依据 本次勘察评价根据委托、按照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22/45-200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等规范及业主提供的《勘察任务委托书及勘察技术要求》,结合以往勘察经验及当地建筑经验开展勘察工作。 (四)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为完成上述勘察任务,在充分收集邻近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拟建物的结构类型特征,采用如下勘察手段及方法。 1、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了解和收集场地附近地质构造概况,地层分布,岩层产状,岩溶发育情况,水文地质概况等资料。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04-14T01:49:14.139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21期作者:詹俊[导读] 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在沿江沿河水资源丰富的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发育较广,在流水的冲击作用下,石灰岩会被溶解、侵蚀形成大小不同的孔洞和溶沟,最终导致岩土体强度降低。詹俊 安徽建筑大学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地域辽阔,在沿江沿河水资源丰富的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发育较广,在流水的冲击作用下,石灰岩会被溶解、侵蚀形成大小不同的孔洞和溶沟,最终导致岩土体强度降低。但岩溶地区依然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各项工程建设,而工程建设离不开工 程勘察,可溶岩分布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更有其特殊性。本文根据笔者以往的项目经验针对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进行一些研究分析和探讨,以期总结其中的实践经验为后期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应用分析 引言: 就岩溶地区工程而言,施工人员应该将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当作是首要目标和重点关注对象。工程勘察最为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工程所在位置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地质情况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方案、施工机械以及工艺。可以这样说,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选择直接关乎到最后的勘察成果,所以我们必须得加强重视。 1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在岩溶区域内进行岩土工程施工是建设行业中地基处理的一大难题。由于岩溶区域的内部情况极为复杂,岩洞的大小和形状都是随机的,几乎没有规律可循,使得勘察难以有效进行,同时溶洞之间还存在连通性,甚至在同一垂直平面上存在串珠状溶洞,本人在铜陵某项目中,曾有某个钻孔钻杆在加压钻进过程中断了两次,且均在下一次重新组装钻杆钻进过程中可以继续钻进,这就说明溶洞很大,钻杆掉进去之后都不知落入何方,这些都使得我们外业钻探工作非常困难。同时岩溶区域中的地下水丰富且水位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也是岩溶区域岩土工程勘察的难点。针对岩溶区域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勘察工作中常常采用钻探手段获取第一手的岩土工程资料。在岩溶区域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在选址时就该慎重,通过地灾评估后判定通过处理可以进行工程建设的场地,需要把石灰岩当成桩端持力层,同时还得在确保作为桩端持力层的石灰岩在达到一定的厚度标准的基础上,基岩能够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并没有出现溶蚀现象。对于桩端持力层的诸多要求使得岩溶发育场地勘察工作必须采用钻探方法才能确定桩位(即一桩一孔,超前钻)。岩溶区域的土体也较为多样,如杂填土、粉质粘土、卵石、淤泥质土等。针对不同的土体情况,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采用的钻进方式,钻具均略有不同。 2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概述 2.1前期准备模块 尽可能多的让业主单位提供详实的资料:如规划图,原始地形图,收集整理周边临近建筑物的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地勘报告,尽量做到让自己对场区地层有个大概了解。 2.2勘察施工模块 对于岩溶地区的重大型项目,可能会历经工程可行性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超前钻这几个阶段,而对于一般的工民建项目,可能会针对项目的大小、勘察等级对这几个阶段进行削减归并。在勘察外业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钻探揭露的地质情况,及时调整设备和钻进方案,以求用较少的钱得到优质的勘察成果。比如在有的地区,钻探发现溶洞较多,且里面填充物较少或基本无填充,那在这种石灰岩地层溶蚀现象较严重的场地,钻机钻进过程中极其容易掉钻;而若上部土层有卵石层的,钻进过程中则易塌孔和埋钻。研究人员要针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情况对钻探施工方案进行实时调整和全盘控制,有效预测后期钻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尽早做好准备工作,让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提升整体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安全文明施工,这能为拟建工程节约成本,而且只要各项工作做得到位,钻机班组也能高效运作,农民工的利益也得到了切实保障。 2.3场地处理模块 在勘察设备进场之前,最好先进行现场踏勘,看具备了进场条件再进行外业施工。但是现今各大房地产开发商都时兴高周转,甲方“爸爸”给我们勘察底层施加的压力也是无穷大,好多时候,场地堆土成山,说不定都在催勘察进场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作为五方责任主体,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我们要在夹缝之中求生存。没有条件也得创造条件,尽全力联系业主单位协调平整场地,确保每个钻孔要落到实处,让钻探设备能到位施工。

综合勘探法在岩溶地区中应用

综合勘探法在岩溶地区中应用 摘要:结合工程案例针对工程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现场工程地质条件,采取了综合和合理的有效勘察方法,并对工作区作出正确的评价,提出合理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地质勘察方法岩溶地区特点 由于经济的发展,在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在此类地质条件下地质勘察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可溶性碳酸盐岩在国内分布比较广泛,要掌握其勘察方法就要了解岩溶发育规律及特性,针对不同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对应的勘察方法和技术。 1、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及探测技术 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分析方法及岩溶探测技术,除了常规的钻探手段外,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或手段。 1.1 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包括岩溶地形地貌调查、地层岩性、水文地质调查、测量及试验等内容的野外调查,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岩溶发育的分布和特点,并据此进一步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工作,该方法简单,方便实用,能获得直观的野外工程地质基础资料。 1.2 地球物理勘探:适用于对岩体中复杂的岩溶洞穴进行探测,除了电阻率(电剖面和电测深)法、高密度电法、无线电波透射法、地面地震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微重力法、射气测量等以外,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探地雷达GPR (地质雷达)、层析成像(CT)技术等在岩溶工程地质勘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确定岩溶溶洞、土洞及塌陷等的分布、形态和充填情况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针对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复杂,其发生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采用监测地面沉降、地面和房屋开裂的方法来监测塌陷,效果并不好,而采用地质雷达等直接监测和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压力的动态变化传感器自动监测的间接监测技术来监测塌陷则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查明大范围的区域岩溶发育和深部岩溶的分布规律方面,地球物理勘探是最理想的方法之一,但探测的准确程度受场地的干扰、技术人员的解释水平等因素影响。 1.3 遥感技术:地球资源卫星遥感(MSS、TM、SPOT)、航空遥感、热红外遥感、侧视雷达遥感等在70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具有调查面积大,重复性好等特点,对于研究岩溶地貌形态、岩溶层组划分、地质构造等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该技术一般用于大型工程选址,而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用得不多。 1.4 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主要采用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测定溶洞和土洞中充填物、岩溶塌陷堆积物的工程地质性质和地基土承载力,该技术在各岩溶地区有较成熟的应用经验,施工简单,成本较低,应用广泛。

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勘察方法指南

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勘察方法指南 (第一稿) 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研究所 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 2004.5.25

目录 1 概述 2 公路岩溶勘察的特点 3 公路岩溶勘察的阶段和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3.1 规划阶段 3.2 可行性研究阶段 3.3 初步设计阶段 3.4 施工图设计阶段 3.5 施工阶段 4 公路岩溶勘察技术方法 4.1 研究既有资料 4.2 工程地质调绘与遥感技术 4.3 地球物理勘察技术 4.4 勘探方法 4.5 公路岩溶勘察不同工程地质试验 4.6 监控与长期观测 5 阶段对勘察技术方法的应用及要求 5.1 规划阶段 5.2 可行性研究阶段 5.3 初步设计阶段 5.4 施工图设计阶段 5.5 施工阶段 6 结论

1 概述 公路岩溶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主要有研究既往资料、调查与测绘、勘探、试验与长期观测等几种。岩溶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对公路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发现了岩溶对公路建设的诸多规律,也制定了相应的勘察设计、施工方法及岩溶病害的处理方案。 岩溶是指可溶性岩层,如碳酸岩类岩层(石灰石、白云石)、硫酸盐类岩层(石膏)和卤素类岩石(盐岩)等,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地质、地形、气候)影响下,受地质营力(地表水、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的长期作用所形成的特殊地貌形态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由碳酸盐岩形成的岩溶在中国的桂、黔、滇、川东、渝、鄂西、湘西、粤北等地呈连片状分布,而西南地区石我国岩溶分布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区域。岩溶类型以裸露型、覆盖型为主,次为埋藏型。岩层大部分露出地表,地表水渝地下水连通密切,低洼地带分布有厚度较薄的第四系覆盖层,地表岩溶景观显露,主要表现为可溶性岩被溶蚀后产生的溶沟、溶槽、石芽、漏斗、洞穴、洼地、峰林等不同类型的溶岩形态;覆盖在溶岩形体之上的土层经过岩溶水体的潜蚀作用而形成洞隙,土洞直至地面塌陷等。因岩溶形成特点所决定和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岩溶环境具有易破坏而难恢复的特性,致使溶岩环境存在脆弱的一面。给工程建设带来了相当特殊的岩土工程问题。我国公路工程就岩溶地区的选线原则、工程勘察、路基填筑、桥基开挖、隧道掘进与支护等因素,在规范、规程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准则和规定,已在执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内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方法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运用,使我国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形成岩溶地区公路勘察技术体系,即达到了高速度优质量准确查明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又能实现经济合理使用勘察方法的目的。

岩溶地区工程勘察重点与难点

岩溶地区工程勘察重点与难点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的工程基础设施逐渐进入了中国的角角落落。 与工程大范围开展相伴随的是工程技术的提高,在面对各类复杂的地形地势、土 质结构时,工程勘察施工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各类具有新时代技术特色的设备逐 渐投入应用。然而,尽管技术方面不断进步,实践中的工程勘察仍面临着较多的 难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良策。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工作便 是较为突出的难题,此类工作关系重大,对日后工程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必 须得到妥善处理。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勘察;地基处理 岩溶地区是中国施工建筑中并不常见的土质类型,一般而言,岩溶地区主要在中 国西南地区,但其他地区也会偶尔出现具有类似特征的地质结构。岩溶地区的地 质结构相对并不稳定,可变的因素较多,极易为工程建筑埋下隐患。因此,为了 减少或者杜绝岩溶地区的建筑稳定性事故,工程勘察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1岩溶地区工程勘察的重点内容 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工作应当具有以下几个重点:第一、坚持科学的地基处理原则;第二、坚持先进的工程勘察技术手段。 1.1科学的地基处理原则 依据目前的工程勘察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经验,岩溶地区的地基处理原则主 要有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主要是指在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工作中,注重 对溶洞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溶洞可以根据不 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单层溶洞和重叠溶洞,二者均是较为常见的溶洞类型,并且 二者的特征具有显著不同,不能一视同仁,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首先在单 层溶洞的处理中,必须首先考虑洞体的稳固性问题,单层溶洞的洞体是否能够承 受地基以上的重量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其次,在重叠溶洞之中,工程勘察的手段 和方法需要进行改变。重叠溶洞具有比单层溶洞更加复杂的内部构造,故相应的 其内部的稳定性解决措施也较为复杂。依据不同的重叠溶洞特点,有着不同的处 理技术。第一种,在工程施工设计与重叠溶洞的位置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采取躲 避重叠溶洞的方法,将打孔位置控制在重叠溶洞的范围以外。这种方法比较经济,对于实践中的成本控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第二种,采用嵌岩灌注桩的方法,从 重叠溶洞的内部进行贯穿。此种方法的使用条件较低,但是成本会随之增加。 1.2先进的工程勘察技术手段 在长期的工程勘察工作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勘察体系,相应的技 术手段和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落实,其中以地质调查和测绘技术的应用 最为广泛,遥感技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模型试验法相对较少。地质调查 和测绘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各个高校内部的主要课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 用均较为成熟,且准确率较高,使用的门槛较低。大量的勘探工作人员通过实地 走访工地的自然环境,采集当地的土质土壤、水资源等信息,完善勘察资料,为 工程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地区的地形地势较为复杂,人 员难以进行准确测量,或者人员难以深入实地环境。在岩溶地区,此类的环境较多,因此必须有其他的手段进行辅助。遥感技术是相对比较理想的实践型解决措施。遥感技术利用雷达、红外遥感等先进的设备,对施工目标地区进行反复的勘察,获取大量的信息。然而,遥感技术却由于设备的限制,无法完整地收集重叠 溶洞的信息,也会因为复杂的环境而被迫降低信息的准确度。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 几点问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岩溶地区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岩溶的定义及分布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称为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其中较着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因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的勘察业务,已开展至贵州等地,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岩溶发育是较常见的地质现象,因此了解岩溶地区岩溶的勘察特点,并研究如何采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对岩溶发育条件及各种岩溶洞隙的位置、规模、埋深等特性是有必要的。 2 勘察工作量布置 岩溶地区勘察之前,应充分收集拟建场地周边的工程地质资料,了解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经验。在布置工作量,下达勘察任务书的时候注意各规程规范中的要求,在岩溶地区勘察工作量布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拟建建筑基础型式 了解拟建建筑荷载大小,应针对拟采用的基础型式布置勘探点。当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应布置勘探点,当采用一柱一桩基础时应逐柱布置勘探孔。 岩溶稳定性的影响 勘察工作的布置应方法多样化和过程动态化 由于地下岩溶的发育有隐蔽性、多样性和空间位置变化大的特点,在进行工作量布置时应注意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多数勘察报告勘察手段比较单一。 对于埋藏较浅的覆盖型及裸露型岩溶地基,可以适当采用井探、槽探等方法查明浅部岩溶洞隙的形态。而对于埋藏型岩溶地基,在勘察过程中技术人员

岩溶地段的勘测方法

1引言 我国岩溶无论是分布地域还是形成时代上都有相当大的跨度,使得不同地区岩溶发育各具特色。但无论是何种类型岩溶,其共同点是:由于岩溶作用形成了地下架空结构,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降低了岩体强度,增加了岩体渗透性,也使得地表面强烈的参差不齐,以及碳酸盐岩极不规则的基岩面上发育各具特征的地表风化产物一红粘土,这种由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地基常常会由于下伏溶洞顶板坍塌、土洞发育而形成大规模地面塌陷、岩溶地下水的突袭、不均匀地基沉降等,对工程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岩溶地区勘察方法 2.1岩土工程的一般勘察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常用的方法有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及地球物理勘探三类。钻探和坑探工程是直接勘探手段,能较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钻探工程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勘探手段,普遍应用于各类工程的勘察中。由于它对一些重要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有可能会误判、遗漏,所以也称它为“半直接”勘探手段,而坑探工程勘探人员可以在其中观察编录,以掌握地质结构的细节,但是重型坑探工程耗资高,勘探周期长,使用时应考虑经济要求。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可以简便而迅速的探测地下地质情况,且具有立体透视性的特点,但其勘探成果具多解性,使用时往往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2.2岩溶地区物探勘察方法 岩溶地区勘察主要是探测建筑区岩溶溶蚀、漏斗、溶洞、暗河的平面分布和岩溶地下水的分布等情况。在岩溶地区的物探勘察方法中主要使用电阻率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浅层地震法、瞬变电磁法、激发极化法、测井、无线电波透视法、钻孔电磁波透视法、微重力法、射气测量等。 2.2.1电阻率法 电阻率法是电法中勘察岩溶地质最常用的勘察方法,也是早期岩溶勘察中运用最多的物探方法。电阻率法包括电剖面和电测深法。在岩溶地质的勘察中更多的是使用电测深法进行勘探。电测深法对勘察隐伏浅层岩溶较为有效,电测深勘探比钻探探查的范围大。电测深法是对岩土体三维情况的勘察方法,是体积勘探概念,它除探测测点下方垂线上的岩溶情况,同时还探测外侧一定范围(与电场分布有关)的截面上的情况;而钻探仅局限于沿钻孔轴线上的探查。这也是根据测深解释结果和钻探结果进行比较时会出现不相符的原因。如果工作布置合理,点距与线距选择适当,利用电测深体积勘探可了解地基空间岩溶发育的整体性情况,但是它只具有宏观上的扫描功效,只能从宏观上解释钻孔揭露的某些岩溶现象,而且分辨能力低下。 2.2.2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勘察覆盖型岩溶发育地区的第四系土洞发育、灰岩岩溶、断裂发育情况以及确定灰岩的分布情况等方面,能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高密度电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