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确立的四种人际互动界限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互动

五章、社会互动1、个人空间理论:代表:霍尔;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1)亲密距离: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以内的距离;是为关系亲密的个人之间接触保留的(2)个人距离: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到4英尺(约122厘米);是为熟人或朋友保留的(3)社会距离:指相距4英尺(约122厘米)到12英尺(约365厘米)以内;是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4)公众距离:指相距12英尺(约365厘米)以上的距离;是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公众人物保留的距离。
2、社会互动的理论主要包括: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常人方法论。
(1)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互动主义或象征相互作用论,指从互动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早期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镜中之我”理论)、托马斯、米德;观点: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看他们赋予这些目的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社会互动中是不断建立和再建立的。
(2)拟剧论: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代表: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和“自我呈现”。
(3)常人方法学:指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所使用方法的研究;代表:加芬克尔;思想来源:舒茨的现象社会学;基本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3、社会网络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的六度分隔理论和欧洲农民自发组织的“赫德兄弟会”活动规模的150法则。
4、社会资本的研究:(1)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的《社会资本》短文中提出。
(2)①同质性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关系网络的构成以熟人为主体,把有共同的邻居、民族、宗教或家庭关系的人整合为紧密的社会关系,将之细分为家族型社会资本、宗教型社会资本、亲族型社会资本、乡土型社会资本、情感型社会资本等,具有一定的先赋性、封闭性和内聚性。
社会心理学——精选推荐

社会⼼理学西费尔,《集合⼼理学》提出群众为“原始社会的原⽣质”勒朋,“⼼理的群众”“群众”四种特征:1失个性或恃众性2传染性3被诱性4 极端性冯特,⼼理学实验室像⼀块敲门砖麦独孤,本能“是遗传⽽来的或是本有的⼀种⼼理⽽兼⽣理的倾向”⼈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1.情感上的“亲疏”2.地位上的“尊卑”“尊卑”维度上互补性,“亲疏”维度上对等性= 双⽅关系和谐,反之容易紧张社会关系四种模式:1.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2.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上下级关系3.对等互惠——双⽅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4.市场定价——双⽅基于理性,进⾏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克拉克,⽶尔斯:区分了“交换关系”——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和“共享关系”——关⼼对⽅幸福,讲究需求法则,⽽不期望对⽅做出对等的回报⽹络⼈际交往特点:1.匿名性,个⼈往往不披露⾃⼰的真实⾝份。
减少交往时的压⼒和焦虑;降低了道德约束2.单⾯性,⼤多通过⽂字进⾏,缺乏⾮⾔语线索。
“⽹恋”、“见光死”的原因3.浅层性,熟悉和信任很难稳定的建⽴起来4.随意性,随机的、短期的,很少约束,彼此没有责任和义务5.⾃主性,兴趣团体互动频繁,参与者享受⾃由交往的乐趣6.⼴泛性,⼈们可以朋友遍天下,天涯若⽐邻影响⼈际吸引的三因素:1.相貌2.正⾯的交往3.相似性和互补性2.正⾯的交往良好的交往⾏为:主动替别⼈着想,倾听别⼈的谈话,热情帮助他⼈等不良交往⾏为:勾⼼⽃⾓,欺骗等交往满⾜的基本⼼理需求:帮助⼈掌握外部世界;找到联系感和归属感。
熟悉本⾝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就这就是“曝光效应”增进⼈际吸引的有效途径:对他⼈表达赞美、表现出喜欢“得失效应”:决定对赞美者的喜欢程度的,不只是赞美的总量,还有赞美的变化量3.相似性和互补性导致吸引原因:“物以类聚⼈以群分”;相似的⼈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持;⼈们倾向于喜欢与⾃⼰相似的⼈;性格的互补可能产⽣吸引⾃我表露:“敞开⼼扉”,把有关⾃我的信息、⾃⼰内⼼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适当的⾃我表露可以增加他⼈对你的喜欢,过分的表露会让⼈不舒服阿特曼,社会渗透理论。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确立的四种人际互动界限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确立的四种人际互动界限
人际交往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它能够带动生活的热闹,促进一个组织、国
家或社区社会、经济甚至全球化的发展。
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先生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他认为人际关系由“社会间的距离”来决定。
如果忽略这一点,对他们的日常交流有很高的帮助,谈话内容和交流方式也会变得更加流利,Laughing、Smiling等等也可以更加灵活多变,学习更容易及更深入。
依据此,爱德华•霍尔发现了四种人际互动界限:私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恰当距离(Personal distance)、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公共
距离(Public distance)。
私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主要是朋友或家人之间的接触,可以用手指指,距离小于45厘米。
恰当距离(Personal distance)是友好的朋友的接触,可以伸出手臂拉住一双,45~120厘米的距离。
社交距离
(Social Distance)是陌生人或新朋友的接触,用手握拳指一双而已,距离是
120~200厘米。
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是人们独处时的接触,一般我们并
没有任何接触,距离可以长达200厘米以上。
客观思考适当的距离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沟通,让彼此更好地接近,也能让社
交过程更加自然,社会更加和谐。
根据不同的人际互动类型,在不同的距离内进行不同形式的沟通,能够更好地发挥出社会关系带来的积极价值和价值本身,并为发展美好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⑴定向阶段。
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⑵情感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
随着双方共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⑶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
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⑷稳定交往阶段。
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
握手礼握手礼是在一切交际场合最常使用、适应范围最广泛的见面致意礼节。
它表示致意、亲近、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慰问等多种含意,从握手中,往往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和意向,还可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和感情。
有时握手比语言更充满情感。
(一)握手礼行使的场合迎接客人到来时;当你被介绍与人认识时;久别重逢时;社交场合突遇熟人时;拜访告辞时;送别客人时;别人向自己祝贺、赠礼时;拜托别人时;别人帮助自己时,等等。
(二)握手礼行使的规则行握手礼时有先后次序之分。
握手的先后次序主要是为了尊重对方的需要。
其次序主要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和各种条件来确定。
1、两人之间握手的次序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级、晚辈、男士、客人应先问候,见对方伸出手后,再伸手与他相握。
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冒然先伸手。
若两人之间身份、年龄、职务都相仿,则先伸手为礼貌2、如男女初次见面,女方可以不与男方握手,互致点头礼即可;若接待来宾,不论男女,女主人都要主动伸手表示欢迎,男主人也可对女宾先伸手表示欢迎。
社会学: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要把握社会互动的特征,需要对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即从互动的维度和类型等方面进行考察。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互动的维度分析,是用一些具体指标来描述特定的互动状态,一般来说,互动有五个维度。
(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亲和?排斥?融洽?对立?◇利益关系:一致?冲突?冲突程度多大?◇地位关系:平等的?不平等的?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不同方向的互动在模式上、结果上都大不相同,在一定条件下方向可能变化。
调解人际冲突要了解这种条件的机制。
(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双方利益关联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
(三)广度--广度指互动范围,双方交往领域大小,有全面互动的,互动涉及多方面,互动方式较灵活,如朋友间,家庭成员间;也有属于特定领域的,互动时明确行为规范。
(四)频度--指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互动频度差别往往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
例如:我们怎们看出一个班级里哪些人是好朋友呢?是那些互动频度高的,交往多,经常在一块的同学。
(五)强度--反映存在情感投入的社会互动的强弱,表明双方互动时情感的强烈程度。
情绪控制大小与参与者个性有关。
二、社会互动类型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
下面我们分别加以简单说明,但实际上它们常常是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一)交换个体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
这种交换不同于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以利他为目的,照顾他人利益;(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3)自愿的;(4)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心理学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

心理学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是指人们在交往和互动中所保持的一种心理和空间上的距离。
它是一种无形的界限,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与他人的关系和沟通的程度。
不同的文化和个人有不同的安全距离需求,但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安全距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他通过观察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和反应,总结出了四种常见的安全距离区域:公共区、社交区、个人区和亲密区。
公共区是指人们在大型聚会或公共场所中保持的距离,一般为3米以上。
在这个区域内,人们主要是为了避免与陌生人发生接触,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社交区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所保持的距离,一般为 1.2-3米。
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可以进行一般性的交流和互动,例如聊天、打招呼等。
在这个距离上,人们可以保持一定的身体接触,但仍然保持相对的距离。
个人区是指人们在与朋友、家人等亲近的人交往时所保持的距离,一般为0.5-1.2米。
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可以进行更为亲密的交流,例如握手、拥抱等。
在这个距离上,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情感,但仍然保持一定的距离。
亲密区是指人们与伴侣、亲人等非常亲密的人交往时所保持的距离,一般为0-0.5米。
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可以进行更为亲密的身体接触,例如接吻、拥抱等。
在这个距离上,人们可以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呼吸,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安全距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地沟通。
如果我们违反了他人的安全距离,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或受到侵犯,导致交流的失败。
因此,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安全距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交场合中,安全距离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东方文化中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保持距离,而西方文化中更加注重直接的身体接触和亲密的交流。
因此,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我们需要注意对方的安全距离需求,并尊重和适应他们的习惯和观念。
在特殊的情况下,如疫情期间或疾病传播时,安全距离更是至关重要。
人际关系阶段

人际关系阶段勒温格(G •Levinger)等人认为,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单向注意阶段,对方没有互动。
第二是表面接触阶段,双方有初步的、浅层的互动,但是还没有相互卷入,也就是说没有走进彼此的私我领域。
一般的泛泛之交就停留在这一阶段。
第三是相互卷入(mutuality)阶段,双方向对方开放自我,分享信息和感情,这是友谊发展的阶段。
阿特曼(I •Altman)等人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
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
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内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
人们根据对交换成本和回报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
阿特曼等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1、定向阶段。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知识礼貌性地打个招呼。
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
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例如谈谈自己的职业、工作、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看法等等。
2、情感探索阶段。
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例如工作中的体验、感受等,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
这是,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
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
3、情感交流阶段。
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的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例如相互诉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讨论家庭中的情况等。
人际交往的四大效应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人际交往的四大效应罗杰·艾尔斯说:「如果被误解,怪你自己,别怪听众。
你才是传达信息的人。
」4.1 250定律首先声明,这个数字没有任何贬义,更不是在骂人。
250定律是由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提出的。
乔·吉拉德经过计算得出,在每位顾客的背后,都大约站着250个人,这是与他关系比较亲近的同事、邻居、亲戚、朋友等。
如果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和信任;反之,如果得罪了一名顾客,就等于得罪了250名潜在顾客。
由此,乔·吉拉德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得罪哪怕是一个顾客。
我们暂且不说这个有点二的数字是否准确,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每个人身后那些潜在的关系人是必然存在的。
也许你会说,我不是做销售的,所以根本没必要遵从「250定律」。
你如果这样想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别忘了,即使你不卖东西,你所认识的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个「250人关系圈」。
如果你跟某个人产生矛盾,那你在对方的圈子里的口碑必定不怎么样。
在网络社交如此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过的是一种群体生活,我们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在交际处事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理性的、发散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当你认为自己只是伤害了一个人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已经伤害了一群人,尽管这些人你未必认识,未必看得到,也未必就是250个人,但是有这样一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你伤害一个人的同时,给一群人留下了坏印象。
250定律的重点并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去与人相处,重点在于,不管你做了什么,请一定要将行为的后果考虑清楚。
在与人相处方面,请不要轻易去伤害一个人。
4.2 曝光效应心理学家选取一系列测试者,把12个素不相识的人的照片给这些测试者看。
照片分为6组,每组两张照片。
第一组两张照片只看1次,第二组两张照片看2次,第三组照片看4次,第四组照片看6次,第五组照片看8次,第六组两张照片不予观看。
被测试者看完照片后,要求按照自己的欣赏程度对照片给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尔确立的四种人际互动界限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零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交往划分了四种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6英寸~18英寸之间(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
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
44厘米以内,在异*,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
人们熟悉的“办公室*骚扰”就发生在这—人际空间。
(2)个人距离:1.5英尺~4英尺之间(46厘米~122厘米)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
(3)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1.2米~3.7米)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4)公众距离:12英尺~25英尺(3.7米~7.6米) 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
不同民族与文化构*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
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
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
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
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
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
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
“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
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
在*,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