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周围静脉输注营养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体会
1例多巴胺注射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体会

1例多巴胺注射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3-10-23T13:54:22.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廖美智[导读] 在应用外周静脉持续输注多巴胺时,应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血管,尽量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廖美智(广西柳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545001)【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303-02 盐酸多巴胺注射液静脉泵入外渗引起皮肤坏死临床护理工作中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0岁,因重型颅脑损伤术后4年,纳差、呛咳,咳嗽、痰咳不出1周,于2012年1月29日以“肺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收治入院,入院时体温不升,p64次/分,R30次/分,BP66/44mmHg,神志清醒,精神差,失语,无认知能力,被动体位,右侧瞳孔直径2.0mm,对光反射迟钝,左侧瞳孔直径4.0mm,对光反射迟钝,入院后遵医嘱予补液、抗炎、营养支持、留置胃管鼻饲等治疗。
予生理盐水250ml+多巴胺100mg持续静脉泵入20ml/h升高血压。
1月31日患者左足背穿刺部位发生多巴胺输液外渗,局部皮肤肿胀、青紫、面积6×7cm,有数个大小不等水泡,后融为一体,基底呈暗红色,直径3×6cm。
立即更换注射部位,予N.S10ml+酚妥拉明10mg局部浸润封闭,在无菌操作下吸出水泡内液体,并予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5ml取适量注入水泡腔内,余下药液进行局部湿敷2h,再以碘伏纱布外敷预防感染,48小时内抬高患肢并制动,以促进局部外渗药液吸收[2]。
每天消毒换药,2月2日伤口渗出物明显减少,2月8日患者家属要求出院,查创口干燥,无感染,表面结痂,基本愈合出院。
2 护理体会多巴胺是受体兴奋剂,长期大剂量用于外周血管,可使外周血管长时间收缩,血管持续痉挛,引起缺血缺氧,静脉壁也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增加导致药液渗漏,从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皮肤苍白,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摘要:小儿静脉输液作为儿科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广泛应用于护理实践活动。
静脉输液外渗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是常见问题,为有效地预防和及时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笔者试图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身静脉输液操作的工作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现象;护理体会根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的总人数约2.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8%,而儿童的健康发展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小儿静脉输液已逐渐成为儿童患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要适用于小儿的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大隐静脉、手背足背静脉等。
但是由于患儿的特殊性,静脉输液相较于成人的难度更大。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作为儿科临床治疗中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及时正确的护理措施,将会导致患儿承受较大的痛苦。
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加强技术训练的同时,更要注意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尽量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不断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成功率。
1.静脉输液外渗的概念药物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根据INS的标准,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可以分成以下五个等级:0级:没有症状;Ⅰ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Ⅱ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 2.5-15cm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Ⅲ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cm之间,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Ⅵ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15cm之间,循环障碍,中到重等程度的疼痛。
1.静脉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如果出现外渗现象,既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会对患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痛苦。
因此,充分了解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各种因素对儿科护士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1例新生儿输液中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破溃的护理

1例新生儿输液中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破溃的护理药物外渗引起大面积皮肤破溃是一种少见的现象,若发生感染,可引起肢端坏死或败血症,至危机生命。
2011年4月在我科发生的一例输液中药物外渗引起皮肤破溃患儿,经过我科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于2011年4月30日痊愈出院,同时为本现象提供了宝贵的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患儿,女,12天,全身皮肤黄染10天住院,。
2011年4月18日下午2点输液50毫升葡萄糖、氯化钠1毫升、氯化钾1毫升完毕时(穿刺部位为大隐静脉),药物外渗肿至踝关节,未做处理,给予观察,晚10点左右患儿整个脚背及脚趾张力性水疱破裂表皮剥离,创面红肿渗液。
对于整个创面,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将患儿放辐射台上,抬高患肢,用无菌纱块覆盖整个创面,用生理盐水(含庆大霉素)浇湿全部纱块,用0.25%活力碘涂檫患处后再将愈疮膏均匀的涂在患处,同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期间皮肤慢慢成脱屑样由边缘向中央脱落,10天内皮肤结痂完全脱落,无色素沉着,无疤痕遗留,于2011年4月28日出院。
护理1 创面的护理。
做好创面的护理,是预防感染和影响愈合的关键措施。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将患儿放辐射台上,抬高患肢,戴无菌手套,用无菌纱块覆盖整个创面,用生理盐水(含庆大霉素)浇湿全部纱块,让纱块一至处于湿的状态24小时,慢慢取下纱块,用0.25%活力碘涂檫患处,消毒创面时动作应轻柔以防创面出血,影响愈合,再将愈疮膏均匀的涂在患处,每日三次,暴露患处,保持局部干燥;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减少渗出,减轻水肿,因本例患儿为新生儿不能主动配合,给予肢体制动。
2床边隔离。
医务人员在治疗时应洗净双手、戴口罩,一切治疗护理用品专用,所有的敷料均应高压灭菌,防止发生医源性感染;床边备有手消毒剂,供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使用;限制探视人员,减少污染机会,防止交叉感染;病室紫外线消毒2次∕d。
3病情观察。
每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感染、水肿及破溃范围有无加重,认真书写护理记录并做好严格交接班。
婴幼儿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引起不良事件的护理对策及探讨

婴幼儿时期正处在生长发育初期,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对疾病的耐受力较低,应激表现激烈,穿刺引起的不适和疼痛可导致其表现出烦躁、踢打和哭闹等情况,对治疗抵触情绪强烈,患儿活动频繁对输液针头及套管针的固定十分不利,可导致牵拉、移位等情况发生,造成留置针与血管内壁摩擦增加,引起血管内膜损伤,进而引发血液凝集、沉淀,甚至阻塞,从而发生渗漏现象[1]。
静脉输液甘露醇时要求快速滴入,因此如果药液外渗患儿局部出现疼痛,肿胀,会哭闹不止,易引起护患纠纷,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当甚至引发静脉炎或皮肤坏死溃烂,给患儿造成治疗痛苦,同时也是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2],所以一旦发生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减轻患儿疼痛,安抚家长,避免护患纠纷,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
以下是我科发生的1例甘露醇外渗造成Ⅲ度静脉炎的护理对策及经验。
病历资料患儿,女,1岁10个月,因反复抽搐收入我科,2次/d给予甘露醇45mL静脉输入降低颅内压,并给予利尿及神经营养液体支持治疗。
右脚脚面静脉留置针,第3天晨9:00静脉输入甘露醇时,发现药液外渗,第一时间拔出留置针,发现穿刺部位近心端局部皮肤苍白,面积2cm×2cm,右脚面肿胀,趾端末梢循环良好,皮肤温度正常,立即给予0.5%安多福皮肤消毒(避开针眼)防止感染,无菌纱布分别浸润硫酸镁及赛肤润交替湿敷。
此时患儿家长情绪焦虑,认为护理过程中有误,造成药液外渗。
第2天,患儿右脚脚面出现紫色条索样改变,面积1cm×2cm可触及硬结,继续药物湿敷。
第3天,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0℃伴咳嗽,遵医嘱口服退热剂及雾化吸入化痰止咳,右脚脚面呈青紫色条索样改变,面积未扩大。
此时患儿家长情绪激动,认为发热与药液外渗有直接关系。
第4天体温低热37.6℃,继续物理降温及雾化吸入化痰止咳,右脚脚面持续药物交替湿敷。
第5天右脚脚面青紫色条索样改变消失,穿刺部位近心端局部1cm×1cm粉红色皮肤,未触及硬结。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护理体会

的意义等知识掌握的不够准确,护士应当了解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泵期间血糖应控制在多少才算达标,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2型糖尿病病理想的综合控制目标应当视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异,空腹血糖控制在3.9-7.2mmoL/L,非空腹应控制应≤10.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是反映血糖控制的主要指标指一,一般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
但血糖的控制目标应个体化。
病程较短,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尽可能的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护士应了解基本的知识,便于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及时的与患者做好沟通,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胰岛素泵治疗中胰岛素剂量调整的依据是血糖监测,在治疗开始阶段每天监测4-7次,如有低血糖表现可随时测血糖,因此应加强对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使用胰岛素泵时的血糖监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重视不同时间血糖值的代表有何意义,如测空腹血糖是指空腹8个小时以上,早餐前6-7时所测定的血糖。
它能够间接的反应机体在没有任何应激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机体自身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水平,可以指导患者餐前胰岛素的注射量;测餐后2h血糖是指早、中、晚餐后2h测定的血糖,反应增加高糖刺激后机体追加胰岛素分泌的能力。
餐后2h血糖能更好的反映饮食和药物是否合适。
餐后2h血糖监测时间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算起;而监测睡前血糖可防止出现夜间低血糖,保证患者夜间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1]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M].2009,(4):250.[2] 龚敏红.胰岛素泵在非糖尿病专科使用的安全管理[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1):113-114.[3] 戴如春,张丽.胰岛素泵的应用[J].药品评价,2008,5(3):125-126.文章编号:1006-6233(2013)05-0779-02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护理体会侯文静, 宋相冬(河北省承德市妇幼保健院, 河北 承德 067000)摘 要院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早期发现并积极有效的处理液体外渗,减少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
儿科病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论文

儿科病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摘要] 静脉给药是患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
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害了患儿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
[关键词] 儿科病房;输液外渗;护理[中图分类号] r826.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81-01选择20010年1月-2011年1月入住我科的发生药液静脉外渗患儿87例,根据临床症状把组织损伤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2cm;中度:注射部位疼痛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2cm-4cm;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4cm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
护理人员经过精心的护理得到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药物外渗的预防1.1 提高穿刺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是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1.2 血管的选择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
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1.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
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
1.4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后导致的后果,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有疼痛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一例全胃肠外营养外渗导致早产儿皮肤坏死的护理

一例全胃肠外营养外渗导致早产儿皮肤坏死的护理发表时间:2019-03-15T09:23:55.00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作者:周红白凤芝谭学蓉[导读] 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促进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创面的愈合。
(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雅安 625000)【摘要】目的确保静脉通路通畅,确保患者静脉治疗顺利进行。
方法第一时间用水胶体敷料敷予创面,请外科会诊将坏死皮肤清创,每天四次用涂美宝湿润烧伤膏换药,所有坏死物完全清除后,每天在创面上涂抹安尔舒创面生物胶,再将美宝创疡贴按创口大小修剪后贴于创面上,最后用弹力绷带加压缠绕。
结果坏死皮肤痊愈。
结论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促进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创面的愈合。
【关键词】早产儿;皮肤损伤;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静脉输注营养液是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及早产儿保证充足营养的重要措施之一。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血管细小,隐匿,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1]。
输注营养液过程中液体外渗时有发生,如不及时有效护理将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我科发生输注TPN外渗致皮肤坏死1例,采用外科清创、联合外敷换药等护理措施达到治愈,现将对患儿的护理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患儿,女性,胎龄32+4,出生体重1.9kg。
于2018年3月5日因“提前出生4+周”入院。
查体患儿有呻吟、三凹征、呼吸动度大,立即予以保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对症、支持治疗,生后第四天给予静脉输注TPN,患儿外周静脉穿刺较困难,予3月13日上午8点穿刺留置针置于右侧小腿内侧,当天14:00时发现留置针处TPN外渗,局部皮肤肿胀、发紫,给予立即停止输注并回抽药液,在撕除透明敷料时有2×1cm大小皮肤撕脱。
给予抬高患肢,水胶体敷料敷予创面,外科会诊、清创,Q6H美宝湿润烧伤膏外敷10天后每天一次安尔舒、速愈贴换药。
皮肤损伤面积逐渐缩小,经过一个月治疗患儿治愈出院。
临床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护理体会

临床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2-03-20T09:34:18.5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1期供稿作者:李桂兰[导读]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
李桂兰(河南省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 476600)【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368-02【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
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的可产生严重后果。
认真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加强预防,采取正确的护理对策,才能避免和减少对患者身心的伤害,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预防护理临床资料: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河南省永城市东城区第五人民医院儿科进行静脉输液21897次,发生药物外渗1976例次,占9.02%,其中导致一定后果者10例,患儿年龄范围为2天~3岁。
在这些病例中,各种原因导致软组织肿胀者7例,导致外渗局部产生水泡者2例,导致皮肤坏死溃烂者1例,经治疗2周内治愈者9例,经3周以上换药治愈者1例。
可见,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是小儿经脉输液过程中较常发生的现象之一,多发生于制动性差的婴幼儿,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将容易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且治愈时间较长,这对家长和孩子的心理、生理都具有不小的不良影响。
1 原因分析1.1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药物浓度过高是引起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渗漏后对血管组织危害性较大的常见药物有以下几种。
血管收缩药:多马胺、间羟胺、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阳离子溶液: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等。
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等。
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碱类、诺维苯、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与血管内径的大小成反比,与连续输液持续时间成正比,还与液体的PH值、渗透压有关。[2]新生儿的静脉血管十分纤细,加上缺乏皮下脂肪的保护,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输液治疗过程中,常发生静脉药物或静脉液体外渗现象,较成人的外渗速度更快、更严重。如渗出未被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坏死等。[3]一旦渗出,立即采用50%硫酸镁和喜疗妥交替等联合外敷措施。50%硫酸镁具有高渗收敛作用,穿透皮肤能力强。营养液外渗后及时用50%硫酸镁湿敷于局部产生高渗透压,吸入渗处血管外水分,迅速减轻局部肿胀。喜疗妥软膏具有抗感染,促进血肿吸收作用,刺激受损组织的再生功能,并能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4]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毛细血管再生,加速创面的愈合,从而主动促进创面修复,全面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新生儿周围静脉输注营养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新生儿输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方法。方法:第一时间使用封闭,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直接用于伤患处,50%的硫酸镁和喜疗妥交替外敷外渗处。结果:经过6~9天观察及护理,局部外渗处肤色转红润,皮肤粘膜完好,无瘢痕。
4.小结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提高输液治疗护理质量是保证患儿安全医疗的重要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疗与护理,确保向所有接受输液治疗的患儿提供最高质量、最为安全、最经济有效的护理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谭启民,窦月玲.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引起水疱原因分析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0,16(8).637-638
[2]刘素萍,王竹梅,周茜.头皮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3(4)368.
[3]黄佩纯.亚太传统医药,普宁市人民医院,2011年01期
[4]戴德银.实用新药特药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54
【关键词】静脉输注;营养液;外渗;联合外敷;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255-02
新生儿静脉输液是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及抢救危重患儿的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静脉输注营养液是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及早产儿保证充足营养的重要措施之一。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血管细小,隐匿,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1]。输注营养液过程中液体外渗时有发生,如不及时有效护理将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我科发生输注营养液外渗致皮肤坏死患儿3例,均采用封闭、联合外敷等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例输液外渗患儿,在输注营养液过程中均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液体外渗,表现为注射部位局部组织肿胀,皮肤潮红或苍白。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2天,均为早产儿。经局部封闭、联合外敷等有效措施,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肤完整,无瘢痕。
2.护理
当出现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静点,用无菌石蜡油剥离胶布并拔除留置针,按压止血后在肿胀的肢体下垫软枕,以利于静脉回流,防止外渗药液的局限。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溶液,局部2%利多卡因封闭,在伤患处覆以适当大小的消毒纱布,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充分均匀喷湿纱布,(以药液不渗出为准)每日3次。另外,用50%硫酸镁和喜疗妥交替外敷外渗处,并予烤灯照射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炎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收。还可明显减轻因液体外渗引起的局部肿胀,坏死,水泡,疼痛和感染。喜疗妥涂抹时,面积应大于患处边缘,使用保鲜膜进行包裹,松紧适宜(增加药物的吸收)。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输液是否通畅,有无液体外渗,不能单靠是否有回血而定,而应密切观察穿刺周围组织是否肿胀,必要时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