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听课有感
黄山研学之感悟

业务学习材料:黄山学习之感悟武燕相约名师情留黄山黄山秋雨细绵绵,秀逸清淡如梦幻。
名家点石写诗卷,莫莫真心玉塾院。
颍水清清起波澜,新安江岸黛山峦。
求真之心不畏难,声声话别情难返。
“相约名师聚焦课堂”的美丽之约,秀美黄山的静修之旅,无比浪漫。
听许嫣娜、虞大明、周益民、陈金龙、张祖庆、胡文丽六位名师的课和讲座,如花沐春风、鱼游大海,温暖,畅快,又感动!“糖果老师”许嫣娜的课充满灵性、灵动,柔美的言语、亲切的鼓励、真切的点拨,使课堂像话剧般生动地呈现,学生一边开心读绘本,一边品尝甜蜜;虞大明是个快乐、有智慧的名师,他巧妙的设疑、分享、走秀,让学生在《牛郎织女》故事中获得浓浓乐趣、深深的爱;周益民老师很文艺,很清新,他让学生自觉卷入文本,感悟中国气质,领悟那份沉静和丰富;徽派名家陈金龙激情和深情并发,他的弯腰、俯首、下蹲,他的“推波助澜”,引发学生在《鹬蚌相争》里“相争”。
学生个性张扬、信心爆棚,灵巧挖掘文本、让故事跌宕起伏,延伸“七国争雄”自成语境、使课堂浑然一体,从而在情境中思考、在品读中提升,实现一种“有为不争”的共赢!······收获很丰,相诉也多,感动至深,返程后之感悟:只有把心放在讲台上,才优雅,才幸福!第一、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我们共听了六位名师的课和简单讲座。
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
如名师张祖庆在教学《金钱的魔力》时,张老师就抓住文中托德狰狞的笑和老板夸张的话,反复研读、表演,学生体会到马克·吐温夸张、讽刺的语言,淋漓尽致刻画了托德和老板见钱眼开的丑陋嘴脸,把托德的笑和老板的话,圈起来,组成“笑话”,《百万英镑》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出“笑话”!吃透教材,板书精当!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教师是引导者。
这几位名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一点。
《黄山奇石》心得体会

听《黄山奇石》心得体会
通过郭老师的课,让我感受到整节课从想象力角度对文中的奇
石的描述充满了想象力。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这
些名字不仅形象生动,还能让我们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穿梭。
它提醒孩子们在生活中要保持丰富的想象力,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讲课落实到现实生活让孩子们更为主动的去想象和感受课文带来的美。
同时今天听了徐洁教授的讲解,让我明白课堂要以大的问题串联整个课堂。
语文教学要以大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连贯。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综合素养。
同时,大单元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大单元教学它强调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连贯。
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这种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在一个主题单元中,可以通过故事、诗歌、绘画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全方位地感受主题的内涵。
黄山研学心得

黄山研学心得提起黄山,那可是如雷贯耳。
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次终于有机会去黄山研学,亲身感受它的魅力,可把我激动坏了!我们坐着大巴车,一路欢声笑语地朝着黄山进发。
刚到山脚下,我就被那连绵起伏的山峦给震撼到了。
那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仿佛是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真正开始爬山的时候,才知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一开始,我还精力充沛,像只小猴子一样蹦蹦跳跳的,不一会儿就把大部队甩在了后面。
我满心欢喜地欣赏着路边的风景,那郁郁葱葱的树木,那五颜六色的野花,还有那清澈见底的小溪,都让我感到无比兴奋。
我时不时地停下来,摸摸这棵树,闻闻那朵花,还蹲在小溪边,用手拨弄着清凉的溪水,哎呀,那感觉真是爽极了!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山路越来越陡峭,我的脚步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额头上也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我抬头看看前面的山路,感觉那简直就是一条通往天际的天梯,怎么也望不到头。
这时候,我心里开始打起了退堂鼓,真想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不走了。
就在我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比我小很多的小朋友,他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他的小脸涨得通红,汗水湿透了他的头发,但是他的眼神里却充满了坚定。
我心里想:“连这么小的小朋友都能坚持,我怎么能轻易放弃呢?”于是,我咬咬牙,继续往上爬。
爬着爬着,我们来到了一个狭窄的通道,只能容一个人通过。
我小心翼翼地侧着身子,慢慢地往前挪。
突然,我的脚一滑,差点摔倒。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幸好旁边的同学及时拉住了我,我才没有掉下去。
这可把我吓得不轻,我的心跳得飞快,手心里也全是汗。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我们终于爬到了半山腰。
这里有一个休息的地方,大家都坐下来,喝水、吃东西,补充体力。
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着远处的风景。
只见那云海翻腾,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就像仙境一般。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那清新的空气,顿时觉得心旷神怡。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继续往上爬。
黄山感悟与收获

黄山感悟与收获黄山,一个充满神秘和美丽的地方。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也汲取到了许多珍贵的人生经验。
一、登上黄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登上黄山,是一次对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磨练。
我从早晨开始攀爬,一步一步地向上走。
在路上,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景象:奇峰异石、深谷幽林、流泉飞瀑……每一个景点都让我感觉自己置身于童话世界中。
当我终于爬到观日亭时,我的眼前展现出了一个壮观的景象:云海之上、群峰之间、金光闪耀。
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它是那么震撼人心,那么美丽动人。
二、黄山之美让我深刻体会到“天下名山”的含义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黄山以其奇特的地貌和壮丽的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它被誉为“天下名山”,也确实名不虚传。
在黄山,我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这里的山峰、石壁、溪流、树木,都是如此的独特而美丽。
黄山之美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天下名山”的含义,它是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最完美的结合。
三、攀登黄山,让我懂得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攀登黄山并不容易,它需要很强的体力和毅力。
在路上,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陡峭的石阶、高耸的悬崖、无尽的台阶……但是,我没有放弃。
每一次前进都是一次胜利,每一次胜利都让我更加坚定自己前行的信念。
攀登黄山教会了我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走向成功,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克服挑战。
四、游览黄山让我领略到中国文化之精髓在游览黄山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之精髓。
从黄山的建筑、雕刻、文化遗址和传说中,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例如,我游览了黄山的宏村,这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在这里,我看到了传统的建筑和生活方式,感受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
五、黄山让我体会到旅游的意义旅游不仅仅是为了消遣和娱乐,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人生启示。
在黄山,我领略到了大自然之美、人类智慧之妙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
黄山让我体会到旅游的意义:旅行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
黄山听课体会

黄山听课体会总体印象是:有深度,有广度,放的开,感染力强。
第一点是:教师在备课上有深度有广度,由课本表面的知识,到知识背后的支持材料,到知识内容背后的美术理论,审美思想,如果没有充分的备课,对课堂知识的充分挖掘,就不会做到课堂上的深入浅出,对课堂教学的画龙点睛。
如青花瓷一课,对次的制作方法,制作历史,艺术价值,文化背景,在课堂上都进行了介绍,重点对青花瓷如何欣赏进行讲解。
还让学生动手尝试进行花纹设计。
如果没有课下对材料的充分研究,就不能做到合时安排,让课堂内容如此丰富。
由此我们对照自己的课堂及平时的工作,我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材料的学习,对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等等,研究的太少了。
冀教版教材小涉及的美术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如果想在课堂上让学生学的好,学的明白,教师要达到专业水平才好。
这也对我们平时的学习读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点是:教师在课堂上放的开,美术课的内容每一节课都是一个独特的领域。
学生不知道,不理解,就会产生很多的好奇心,会提各种问题。
但教师仍然让学生充分的提问,充分实践,然后再引领,可以说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如湖南的指墨游戏课,先以疑问开头,再让学生先实践,从学生的实践之中进行总结,教师讲解升华后学生再实践。
每个环节都从学生实践出发。
在课堂上学生穿着外套,亲自动手实践,虽然把墨汁弄的很脏很乱,学生却得到了实践,从实践中学会了知识。
之所以能做到这样。
和教师的课下准备分不开,也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
在众多的比赛课中,我们可以用敢不敢让学生提问为一个标准,有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有的教师却放不开,一直自己在讲。
学生只坐在那里听,课堂不活跃。
气氛压抑。
我的反思就是,美术课也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创造一种开放的课堂。
第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了各种方法来创设学习情境,感染学生。
让学生从思想上受到震憾,进而加深理解。
如青花瓷一课,瓷器艺术品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老师一方面拿来了真实瓷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还制作了MV,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来真实感受青花瓷的美,最后学生也感叹:“青花瓷真的很美。
别样的感受——听课有感

别样的感受——听课有感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齐胜利最近区里组织开展区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由于人手有限,只能分成文理两个大组,理科组中不仅有小学数学,还有中学的数学、物理、生物等。
如果只听听小学数学课,应该没有问题。
对于中学的课,听听数学课,到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对其他学科,说实话,心中没有底,一则学校毕业这么多年,没有接触过相关学科,对有关的学科知识也生疏了。
二则现在的教材变化太大,有很多内容与我们原来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内容相差很大,根本摸不到边。
因而,在听课伊始,我就抱着学习的心理去的。
由于我们这次的听课是中小学的课掺和在一起,有时上午听中学的课,下午听小学的课;有时第一节听中学的,第二节又听小学的。
如此一来,倒让我得到了许多少有的体会。
一是小学的课好玩,中学的课不好玩。
这次的小学数学课上,大部分老师的课都很有意思。
课堂教学中活动多,学生参与的时间长,相应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杂音”也多,一会儿这个说几句,一会儿那个说两句。
大部分的课堂上,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挡不住的天真与俏皮,学习的快乐多多少少地还是在孩子们的眉宇间跳动着。
而中学的课就不好玩了,学生从走进教室,基本上都很规规矩矩地,即使有调皮的,面对有人听课,最多也就是发愣或做自己的事。
同时,随着教学内容科学、规范、有序的展开,学生都是静静地听着,看着,很少有因某个环节而产生的兴奋,自然也就很少有充满激情地课堂投入。
二是小学的课堂“吵”,中学课堂“静”。
在所听到的小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不少,学生说话的机会多,课堂表现出来就是吵吵闹闹;中学课堂上,虽然也有部分老师安排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讨论也是点到为止。
大部分课堂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一节课下来,除了老师的声音与少数几位回答问题的学生声音外,课堂很安静。
三是小学课堂上师生“近”,中学课堂上师生“远”。
大部分小学的课上,老师总是想办法走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活动的机会多,交流的机会多;很多中学课堂上,我发现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总是用自己的目光扫视着所有的学生,即使有走进学生活动中的,也只是以一个权威角度对学生的进行评点与指导,师生之间总好像隔着一层什么似的。
黄山研学旅行心得体会作文

黄山研学旅行心得体会作文篇一《难忘的黄山研学之旅》去黄山研学之前,我满脑子都是课本上那些关于黄山的模糊印象,什么奇松怪石的,感觉就像在听遥远的传说。
到了黄山脚下,望着那高耸入云的大山,我心里有点打鼓,这要一点点爬上去可真不容易。
一开始沿着登山道走,还觉得挺有意思,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空气特别新鲜,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每走一段路,就会有个小惊喜,可能是一只突然窜出来的小松鼠,那小模样,眼睛滴溜溜地转,小爪子抓着树枝,瞪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然后嗖的一下又跑得没影了。
不过等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就开始有点吃不消了。
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每抬一步都费劲。
心里就想啊,这黄山为啥这么高呢。
但没办法,大家都在继续前进,我只能咬着牙坚持。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黄山有名的松树,那松树枝干歪歪曲曲的,却又坚强地扎根在悬崖峭壁上。
就像我当时的状态,虽然累,可是还得继续坚持。
有几棵松树从岩石缝里硬生生钻出来,那姿势就像在摆造型,向着天空伸展着,感觉充满了力量。
再往上爬,出现了怪石。
有一块特别像猴子蹲在那里望着远方,导游说这是猴子观海。
我就凑近了仔细瞧,嘿,这石头的形状咋就这么像猴子呢。
那轮廓,圆圆的脑袋,身子还微微弯曲着,想象一下在云雾缭绕的时候肯定更像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在眺望云海了。
这时候我似乎没那么累了,就像突然打了鸡血一样一直爬到了山顶。
站在山顶看着这大好风景,觉得之前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这次黄山研学之旅,不只是看了风景,更像是一场我和自己体力和毅力的挑战。
听到山风呼呼地吹过,感觉这黄山都是有生命的,就这样把它的故事一点点告诉我这个累得气喘吁吁的游客。
篇二《黄山研学:一次累并快乐的旅程》黄山,在去之前就像一个神秘的符号在我心里。
听到要去黄山研学,心里边又期待又有点担忧,毕竟这山可不是一般的山。
开始登山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有说有笑的。
那感觉就好比是去参加一场山中的探险聚会。
我看着周围的同伴,个个充满了活力。
脚下的石板路虽然有点硌脚,但是这种感觉却很实在,提醒着我正在走向一个充满未知的高处。
黄山听课心得体会

滁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2017年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数的认识”教学专题研讨会听课心得体会课题组成员:陈朝兴2017年10月16日我有幸随县教体局组织去黄山参加2017年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数的认识”教学专题研讨会,这让我有一个学习的机会,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
我听了11节数学课,每节课我都被老师们所营造的流畅和谐的课堂所感动,从中获益匪浅。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听课的一点心得体会:1、通过听了这11节课,我们可以感觉到每个老师都是在努力体现出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互有个性的过程。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课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程活动。
在这次听课中,张齐华特级教师那一节课《负数的认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节课师生互动的环节引人入胜,氛围融洽,老师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方法改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体会到姚老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在她的课堂上见不到不学习的孩子。
2、在每次老师的课堂中,都重视教学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互有挑战性的。
在各位老师的授课中,充分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3、在教学中老师们还重视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明确分工、协调配合,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实践和探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了探索性的教学过程,4、在各位专家的点评讲解中,没有难懂生涩的理论,没有华丽繁复的表述,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最容易让我们接受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最直接的信息,让我们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更易于把握住知识的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听课有感第一篇:黄山听课有感两年一度的“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又要开始了,是第八届。
这是全国中语届规格最高的比赛,我很期待。
或许我一生都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大赛,或许我不能到现场听课,但我一定想办法学习、揣摩这些优秀老师的视频。
在中华语文网上看评委资料,评委都是名家。
河南省的孟素琴老师也去了,这让我倍感亲切。
看高中参赛选手的资料,我发现我只认识北京的连中国一个人(当然,他不认识我),我读过连中国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5期的《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当时读的感觉仿佛遇到知己,文章说出了我心中想说的话,我曾多次引用,如:“语文课里该有教师的气脉精魂,也只有这样,教书才不仅仅是个职业,它更闪耀、呈现着一位教师的心路历程,课堂也会变为教师生命辉耀洋溢的发生地。
……其实全班学生都是生命的红烛,教师燃起来,然后大家一起燃,一切生命闪动着熠熠温馨的光焰。
”“课下回顾,这样的课堂不像是一场‘劳动’,倒好像是师生一起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生命的‘演出’。
”“ 课堂上挥就气脉精魂的教师,是在用生命的绚丽尽情地书写着大大的‘人’字。
在课堂上,这样的教师平凡而高贵,朴厚而傲岸。
在这样的课堂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人’的愿望。
”“教师散射出的光与热、情与真,让平凡的自身,让在茫茫人海里微不足道的一位小人物,不再平凡,不再微不足道。
结合自己的课堂体验,我愿意代表天下所有的教师说一句:感谢课堂,是你让在社会中原本渺小的我们,不再渺小!”我希望他能取得好的成绩,希望有机会能认识他。
看初中参赛选手的资料,我认识的是河南的魏玲老师。
魏老师是2009年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第二名,还参加过“四方杯”比赛,非常优秀。
河南省的选手在历届“语文报杯”比赛中,似乎总与一等奖擦肩而过,这让我很是郁闷。
我希望魏玲老师能为河南的中学语文老师争口气。
最后,我突然想谈一谈我学习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课堂实录后的感受:一等奖课例中,我最欣赏一等奖第二名李哲峰讲的《作点辩证分析》和一等奖第四名宣沫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①之前,我经常在一些中学语文杂志上看到李哲峰老师的文章,所以对他比较关注,现在欣赏他的课,大为叹服。
李哲峰老师的课,大气而从容,没有深厚的积淀,绝对上不出如此精彩的课。
我最欣赏的是他多变的点评语——这正是我上课的弱点。
②宣沫老师的课设计精巧,能把如此难讲的课文讲得如此精彩,我自叹弗如。
③我曾对这两个课例进行多方设计,试图超越,但最终失败,很佩服他们两人的课。
一等奖课例中,第一名王毅君老师的《琵琶行》非常好,其成绩在前两名之内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三名邢小雷老师的《失街亭》拓展非常精彩。
第五名王良老师朗诵《陈情表》,让我在第一次听时忍不住潸然泪下,一年来我一直揣摩吟诵,现在自觉也许可以赶上王良老师。
第六名许涛老师的《祭十二郎文》上出了语文味,如此难讲的课文,难为许涛老师了。
二等奖课例中,我喜欢朱典锴老师的《议论要有理有据》和李淑慧老师的《巴尔扎克葬词》。
朱老师的作文课贴近学生生活,这正是我喜欢的风格。
李老师的课品味语言和指导诵读很精彩,李老师若能删去中间对《守财奴》语言的品味(约5分钟时间),再把结语简练一些,必不会拖堂,其分数应该会高一些。
我一直认为,一节课上,如果学生的回答一直正确,那么这节课或者是假课,或者是价值不大的课。
学生的错误是课堂的常态,没有错误就没有进步。
欣赏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中苗文芝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心中激动不已,原因就在于课堂上有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点拨。
有学生的错误,有教师的及时点拨,课堂才真实精彩。
下面,我摘取两个课堂片段进行分析。
一、当遇到学困生的回答时一个班的学生,语文水平肯定参差不齐,成绩优秀的同学回答问题自然头头是道,程度不好的学困生回答问题则往往不如优秀生那样流畅和准确。
我以为,一节课上,若全由优秀生回答,则根本体现不出班级学习的整体状况,倒是学困生的回答能代表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
苗老师在课堂上就遇到了学困生的回答。
师: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哪个意象?(请生2回答,生2默然。
)师:看题目,在哪里送别?生2:在长安。
师:在长安?在什么天气中?生2:我觉得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候。
师:风雨交加吗?生2:风雪交加。
师:所以这首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就是——雪。
就学生所犯的错误而言,这是一个极其真实而珍贵的课堂片段。
我们都知道,苗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哪个意象?”)其实很容易,但学生2却不会,默然;在看过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后,学生2居然说送别的地点是在京城长安;教师再次点拨后,学生回答是“风雨交加”。
这位同学显然是个学困生,她在语文上的学习水平不高,再加上在大型公开课上上课的紧张,出现这样的低级失误就在所难免了。
我自己曾在课堂上曾无数次遇到这样的现象——比如有一次在市级公开课上,我讲《陈情表》,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急于星火’是什么文言特殊句式?”某学困生很认真地回答:“我觉得是比喻句。
”我哭笑不得。
但是,我却很少在别人的省级、国家级公开课的课堂上遇到这种情况。
原因何在?莫非和老师合作的学生都是学校里优秀的学生吗?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公开课也毕竟能体现一个学校的风貌。
所以,苗老师课堂上这位学生的错误反映了课堂的常态和真实。
就教师的点拨而言,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吸取经验和教训的片段。
下面我分层次来品析。
第一次点拨,当学生默然不语时,教师引导:“看题目。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点拨,因为题目中有“雪”。
我曾在《例谈追问点拨》一文中将之总结为“联系主题(题目)点拨法”,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犯错时,我们可以联系主题(题目)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第二次点拨,教师在“看题目”紧接着问:“在哪里送别?”我以为这个点拨针对性不强。
苗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看到题目中的意象“雪”,但这个问题却把学生引导到了送别的地点,果然,学生答出了送别地点:“在长安。
”——很遗憾,苗老师没有根据题目中的“归京”来点拨更正,他可能是急于让学生说出问题(“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哪个意象?”)的答案。
点拨问题无针对性,学生错误没有更正,苗老师在这次点拨中做得不好。
第三次点拨,紧承上一次点拨,苗老师马上意识到刚才的点拨是一个无效的追问点拨,于是他的下一个问题更有针对性:“在什么天气中?”学生自然会往天气上回答,可见,有效点拨必须有针对性,必须与学生的疑惑紧密相关。
第四次点拨,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看着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的学生居然说是“风雨交加”的天气,苗老师的点拨简单而成熟:“风雨交加吗?”暗示学生:你的回答有问题,请自己更正。
这一次,学生终于能够正确地回答:“风雪交加。
”由苗文芝老师的四次点拨,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点拨需要教师对文本知识的深刻把握,点拨需要降低难度,点拨追问尽量是限制性问题而不是开放性问题——比如苗老师的点拨:“看题目”;点拨需要有针对性——比如苗老师的“在什么天气中?”二、当遇到学生的错误的自由赏析时很多课堂都有一个自由赏析的环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超出教师预设的内容,而教师常常是一片“好”“好”“好”——即使学生有明显的赏析错误。
于是,学生的赏析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其实,学生的自由赏析尤其需要教师点拨与深化,如此,学生才会有进步。
余映潮老师曾评价某次全国教学大赛:“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大能够进行深化,不大能够进行优化,不大能够进行细化。
”余老师的评价同样可以扩展到其他课堂中。
苗老师的课堂中也有一个自由赏析的环节,但苗老师的表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
有这样一个环节:师:请同学们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有关雪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思考)生:我找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来应该在春天。
梨花是白色的,所以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很大。
师:我有一点疑问——下面老师觉得你发言很精彩,我也觉得很精彩——你说“梨花是白的,所以通过比喻写出雪很大”,你要不要纠正一下?生:“千树万树”写出了雪很大。
师:我还想追问一下,因为梨花是白的,所以写出了雪怎么样?生:白。
师(总结):他既从“千树万树”看出了雪之大,又从“梨花白”看出了雪之洁白。
这样行吗?“梨花是白色的,所以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雪很大。
”这个回答有着明显的错误。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他应该能够自己赏析正确,只是因为紧张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了失误。
苗老师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失误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于是,他重复了一下学生的错误赏析,然后问:“你要不要纠正一下?”暗示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学生马上更正:“‘千树万树’写出了雪很大。
”这个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全面,苗老师继续追问:“因为梨花是白的,所以写出了雪怎么样?”学生最终把自己的错误全面而准确地更正:“白。
”苗老师的追问点拨很轻松,也很到位,这源于他的课堂机智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有了他的追问点拨,学生的认识明显上了一个层次。
我们的课堂需要这样的点拨。
著名特级教师尤立增说:“教师的点拨能力是教师教学素质的综合体现。
”上面两个片段中的点拨就显示了苗老师极高的综合素质。
最常见的错误,显示了原生态的课堂;最及时的诱导,显示了最高超的技巧。
学生的错误往往是教学生成的契机,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它,以生成出“不可预约的精彩”。
在这激情似火的七月里,我有幸观摩了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
大赛虽已落下帷幕,而我却依然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几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专家评课成了此次大赛的主要看点。
以下说说三位专家给我留下的印象。
程少堂:播撒语文情种的幽默大师大赛的第一天,大家听了五节课,几乎都是单调枯燥乏味的课,混乱的思路搅得我头昏脑胀。
其实,我倒不是想妄加评判选手的教学能力,而是觉得他们的失误或是欠缺代表的是我们语文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以及语文教学现状的投影,于是我惊诧不已,由此陷入了一种怪诞的想法中:语文课真是高投入、低成效的课,与其让学生为了达成教师所想当然的教学目标而备受折磨,不如解放学生,让学生到图书馆里自由读书,教师相机给予一些指导,也许会有更大成效。
正在我胡思乱想之际,“我开始讲了,大家鼓掌”,一个雄浑的声音打断我的思路,把我拉回现实。
原来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程少堂老师开始评课了。
他从大处着眼,先讲一个问题:家常课与公开课有什么不同,然后谈一个话题:黄山之所以为黄山,名课之所以为名课。
他的两个问题给大赛的课定了位。
他的评课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话语犹如一团幽默包裹着的火,对语文的赤诚与激情冲破幽默喷吐而出;其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开场白,没有结束语,一反常态,来的让你措手不及,在你还有所期待时却戛然而止;巧妙之处在于,把黄山的美与名课的美结合起来,抓住了听课人游黄山的心理,引发了共鸣;其作用在于,让听课者与上课者豁然开朗,为听课者驱除了疲劳,为参赛者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