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风沙防护工程设计(作业)
敦煌莫高窟窟顶风沙环境综合治理回顾与展望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次,EEN形成的风沙流不仅将洞窟崖面的积沙反向搬运至鸣沙山附近,而且对鸣沙山沙物质同样具有反方向搬运能力。
表明了斌区沙源主要来自鸣沙山沙丘沙和部分来自戈壁地区的二次起沙,即所谓的“就地起沙”。
4036322824趔20jⅡ蟹1612840025511T5100输沙量//g戈壁风沙流结构加1816t4。
12:裔IO{啦8642D020406080输沙量/g沙质地表风沙流结构图2戈壁与流沙地表风沙流结构对比3.沙丘运动实地监测通过对鸣沙山高程变化纵断面图上进行加密测量,可以看出,沙山前缘小沙丘SW向NE方向的年移动速度为1.08~一0.77m,年平均速度为0.34m。
向窟区方向年移动速度为0.84~一0.60m,年平均速度为0.26m。
沙山移动理论计算和遥感监测均表明,沙山和小沙丘的移动方向为sw—NE,移动速度都极小,属慢速——稳定型。
但是沙山移动的理论计算值略高于遥感监测值,其原因在于沙丘移动速度除了与风速大小和沙丘本身高度有关外,还与沙丘水分含量、植被状况、下伏地貌条件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采用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技术对金字塔沙丘的短期监测结果表明,沙丘具有垂直增长特征,沙丘形态变化主要发生在丘体3/4高度以上的部位,沙丘运动主要通过沙丘臂的横(纵)向摆动来适应季节性的风向变化,而沙丘的整体横向移动不明显。
但从长期监测结果来看,金字塔沙丘仍具有整体横向运动的特征,并且高度有降低的趋势。
局地环流(偏南风)对金字塔沙丘的横向移动影响较大,局地环流作用下的均衡坡面状况对沙丘的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1997年在沙丘运动监测初期,曾对沙丘进行了控制测量,布置了20个控制点。
经过8年时间,在沙脊线及面上布设的控·100·制桩已完全被沙埋或风蚀,仅个别点又被风蚀出露地表。
而沙丘基部的控制点完好,从现存的控制桩可清楚看出沙丘8年的移动规律。
NE和W面基底的变化不大,NE面主要呈堆积状态,W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沙丘的3/4以上的高度部位。
考前每日练莫高窟上风沙动,人工戈壁遮挡洞(2023届123)

考前每日练莫高窟上风沙动,人工戈壁遮挡洞(2023届123)河北石家庄二中实验学校2022学年高三上9月开学考敦煌莫高窟位于戈壁地区,当地盛行偏东风和偏西风,位于其西侧的鸣沙山是莫高窟的风蚀沙源地。
21世纪初,我国在莫高窟崖顶部西侧的砾石戈壁基础上建设人工戈壁带以减少风沙流。
研究显示,当人工戈壁的砂石覆盖率为30%时,风力作用由侵蚀转变为堆积。
下图示意原始砾石戈壁在不同风速下输沙量的垂直高度变化。
据此完成1—3小题。
1、随着风速的增加,原始戈壁上垂直高度的输沙量A.最大值逐渐减小B.与高度成正相关C.在下层逐渐增大D.与高度成负相关2、莫高窟千年未被沙丘掩盖的主要原因是①风速大小②植被覆盖率③地面粗糙度④盛行风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研究人员认为人工戈壁带的砂石覆盖率应该选择30%,主要是考虑A.建设成本B.生态效益C.固沙能力D.导沙能力解题思路本题以敦煌莫高窟为背景材料,以随着风速的增加原始戈壁上垂直高度的输沙量状况、莫高窟千年未被沙丘掩盖的主要原因、人工戈壁带的砂石覆盖率选择30%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了风力作用、区域地理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答案与解析1、随着风速的增加,原始戈壁上垂直高度的输沙量A.最大值逐渐减小B.与高度成正相关C.在下层逐渐增大D.与高度成负相关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答案:1、A【继续滑动查看】解析:该题是看图理解题,难度较低,只是“原始砾石戈壁在不同风速下输沙量的垂直高度变化(图)”,看似难度较大。
根据图文材料,我们可知随着风速的增大(由10m/s至14m/s),输沙量的最大值逐渐减小(折线图右侧部分,10m/s实线在最右侧,14m/s点虚线在最左侧)。
根据图文材料,随着风速的增加,原始戈壁上垂直高度的输沙量在下层逐渐减小,而上层逐渐增加。
故A项正确,C项错误。
【继续滑动查看】正相关就是一个变量增长,另一个变量也跟着增长。
《第三单元第二节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敦煌风成地貌的基础认识,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和观察技能进行实践的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与地理探索的兴致。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课程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敦煌风成地貌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生态环境等。
2. 观察记录:学生需选择一处典型的敦煌风成地貌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并记录地貌的形态特征、变化过程及生态环境影响。
学生可结合网络地图和现场拍摄照片,辅助绘制简易的示意图。
3. 制作简报:基于前述的预习和实地观察,学生需制作一份关于敦煌风成地貌的简报。
简报应包括对风成地貌的成因分析、形态特征描述、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等,并附上实地观察的照片和示意图。
4. 撰写心得体会: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和实地观察的体验,撰写一篇关于敦煌风成地貌的心得体会,阐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预习任务需在课前完成,并准备好相关笔记和疑问,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 观察记录需真实、详细,能够反映出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过程。
示意图应清晰易懂,能准确反映观察对象的特征。
3. 简报制作需注意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照片和示意图应与简报内容相符合,不得出现虚假内容。
4. 心得体会需真实表达个人感悟和思考,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作品。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学生对预习任务的准备情况和提问质量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实地观察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3. 简报的条理性、内容充实程度以及照片和示意图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4. 心得体会的真实性和思考深度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如下: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2.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3. 教师将选取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
风沙源治理施工组织设计

风沙源治理施工组织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风沙源治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审核人:编制单位:编制日期: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2、建设地点:3、建设单位:4、建设规模:5、计划工期:计划开工日期年月日,计划竣工日期年月日,计划工期日历天。
6、质量标准:执行国家现行行业验收规范,达到合格标准二、指导思想及实施目标2.1 指导思想我公司针对本工程的指导思想是:质量第一,服务周到,业主满意,以质量为中心,按照GB/T19002-ISO90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选配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优质高速地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创出一流水平的工程。
2.2 文明、安全施工目标杜绝重大伤亡事故,轻伤控制在1‰以下,卫生消防事故为零。
2.3 成本控制目标确保成本控制在经营部下达的指标以内。
三、施工准备工作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采用较为先进的施工工艺投入合理的劳动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施工体系,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1、任务划分:本工程由我公司优秀的项目班子承建即对建设项目全面负责,项目经理按照工程的性质合理组织承包分项工程队,合理组织施工管理人员,按照施工要求进行统筹安排,协调组织。
2、组织管理实行项目负责制,明确专业间的配合,推进目标管理,理顺职能业务,按职责逐级分解承包到位,建立健全必要的例会制度,如每日现场碰头会周进度会,以解决日常工序衔接,技术、质量进度、劳动安排机械配合、安全等问题。
3、施工现场准备①生产、生活设施:按施工现场总平面图指定位置码放。
②生活设施:按工种划分宿舍区,食堂原则上与宿舍分开。
为便于生产管理,提前做好后勤工作。
③临时用水、用电由建设单位提供水源、电源引入施工现场。
根据施工现场各类临时设施、设备等情况,按照安全用电的要求敷设临时用电,电缆、电线以及用水管线。
风沙防控施工组织设计

风沙防控施工组织设计1. 引言风沙是在沙漠和干燥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对施工工程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本文档旨在设计一套有效的风沙防控施工组织方案,以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2. 目标和原则本方案的目标是降低风沙对施工工程的影响,保障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预防优于治理: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风沙对施工工程的不良影响,比事后修复更为经济和可行。
- 安全第一:施工期间的人员安全应始终放在首位,确保他们不会受到风沙的伤害。
- 资源有效利用: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降低成本和环境影响。
3. 风沙防控措施3.1 施工现场选择在选择施工现场时,应避开沙漠和干燥地区。
如果无法避免,需进行详细的风沙评估和风沙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2 施工道路设计在施工道路设计中,应考虑风沙的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合理的道路走向和结构。
同时,道路应保持良好的排水性能,以避免风沙引发的积水和滑坡等问题。
3.3 风沙防护结构在施工现场周围设置风沙防护结构,如风墙、风帘等,以减少风沙对施工区域的侵蚀和影响。
3.4 施工物料选择在施工过程中,应选择抗风沙性能良好的物料,如表面粗糙的建筑材料和覆盖物,以减少风沙对施工工程和施工人员的影响。
3.5 施工时间安排合理的施工时间安排对于风沙防控非常重要。
应避开风沙较为严重的季节和时间段,尽量选择风速较低的时段进行施工。
4. 施工组织和管理为确保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应进行细致的施工组织和管理。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风沙防控的具体措施和责任人;- 开展必要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风沙防控意识和技能;- 建立有效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定期进行风沙防控效果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
5. 总结风沙防控施工组织设计对于保障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通过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风沙对施工工程的不利影响。
工程治沙技术措施方案设计

工程治沙技术措施方案设计一、项目概述沙尘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它给人类生产与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干旱半干旱区域较多的国家之一, 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 在西北地区尤为明显.因此, 实施工程治沙技术措施, 改善和提高荒漠化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防御荒漠化的能力,对于节约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增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是在综合考虑自然地理要素、生态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基础上, 采用机械治沙的技术措施, 以改善荒漠环境的生态安全、促进治沙生态效益的提高为总体目标.二、项目建设内容1.治沙规划.制定治沙战略,建立长期发展和短期应急体制.按照治沙规划编制的结果,划定治沙范围,确定建设规模与建设步骤。
治沙规划首先需要严格论证,各沙区的特点和环境,结合当地人的资金和经济力量,逐步完善治沙规划。
2.治沙工程.以绿化、实体建设为主,辅之以人工掩埋、防尘设施建设等措施,综合耕地、绿地和水利修筑的方式,形成地上结构物。
同时,为了增加土壤的容水性和土壤肥力,提高土壤层次结构,破解“假绿枯土”,可以积累捕捉和渗透雨水、增加土壤蓄水量。
3.治沙机械设备的选用.必须选择复合强化科技工程机械设备,以及适应各地地形、气候的机械工程。
此类设备能适应多样地形、适应极端气候,便于维护,同时其实际工作过程中靠科学技术进行全过程质量检测,并实时修正工作目标,使机器性能更好发挥作用。
4.环境综合治理.应对荒漠治理、抗沙农业、特定区域综合开发比较重要,还应考虑山、水、田、林、草协调发展,推动在青藏地区布尔津县实行“沟壑治理项目”与旗下“次生荒地复绿工程项目”三、项目工程设计1.测度.测量是治沙工程施工的第一个环节,为了治沙工程的准确定量化进行,一定要进行测度。
此阶段包括了图型设立,准确定位治沙工程建设精确地点以及规状,进行地面及锁力测态。
主要设备有测距仪、测学仪、GTS综复型地质勘探仪等各种定位测量设备2.构想.本环节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环节,偿设想是一个独特设计软件工具,可以帮助专业人员能够简单化、快速化对建筑工程治理工程的规划设想,而在处理巨大的计建筑工程工程时可逐步实现规划软件工具。
莫高窟风沙危害及防治

02 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
风沙对壁画的破坏
01
02
03
风沙的物理作用
风沙在吹拂过程中产生的 摩擦和撞击力,可能导致 壁画表面磨损、划痕和剥 落。
风沙的化学作用
风沙中携带的化学物质, 如盐分和酸性物质,可能 对壁画颜料产生腐蚀作用, 导致褪色和变色。
风沙的保护作用
尽管风沙会对壁画造成一 定破坏,但同时也能起到 一定的保护作用,减缓外 界环境对壁画的侵蚀。
安全风险
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可能面临滑倒、 迷路等安全风险。
文物保护
游客的活动可能对文物造成无意识 的破坏,如触摸壁画和石刻等。
03 防治风沙危害的措施
建立防沙屏障
防沙墙
在莫高窟周围建立防沙墙,以阻 挡风沙的侵袭,保护洞窟免受风 沙侵蚀。
植被恢复
在莫高窟附近种植耐旱、抗风沙 的植物,增加地表覆盖,降低风 速,减少风沙对洞窟的损害。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风沙防治信息共享平台,发 布防治动态、研究成果和科普知 识,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培养国际化人才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风沙防治合作项 目,引进国际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管理 经验。
加强风沙防治领域的人才培养,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 才,为未来的合作与交流奠定基础。
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引入智能化技术
03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风沙活动
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防治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提高公众对风沙危害的认识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公众普 及风沙危害的知识,提高公众对 风沙防治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敦煌莫高窟风沙防护工程设计(作业)

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防护工程设计一。
项目背景敦煌莫高窟位于干旱地带的河西走廊西部,地处高大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大泉河谷。
绵延1600 m的石窟开凿于大泉河西岸玉门砾岩层组成的台地边缘.在西北、东北及西南风作用下,洞窟长期受到风沙的危害。
本世纪40年代,石窟最低层大部分埋在沙中。
自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以后,就把防沙治沙列为保护石窟的重点工作,并在制定《1956—1966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面规划草案》时,把防沙工作列入石窟的保护、修缮工程项目中,先后在窟顶设立多种防沙工程.60年代初,制订过防沙规划,同时开展过小规模的防沙治沙试验,在崖面上修建防沙墙,采取“上堵下清”的方法,但后因积沙量大,造成墙体外塌,危及洞窟,被迫拆除。
随后又在崖面开挖防沙沟,设置部分红柳条栅栏,结果造成大量沙物质积聚,沟很快被填平,沙障压埋,形成新的隐患。
究其原因,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对本区独特的风沙运动规律、风沙危害方式等研究不够,虽然工程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防护效果,但随后因积沙量增大,相继很快失效,所以,多年来一直采用消极的人工清沙方法。
据敦煌研究院统计每年要清沙3000m3~4000 m3,而风沙危害并未得到有效防治。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以后,莫高窟的风沙危害问题再次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及美国盖蒂保护所共同合作,进行了莫高窟风沙运动规律及风沙防治的研究,并设置了尼龙网防沙栅栏。
经长期观测,尼龙网防沙工程阻止了主害风(西北、西南风)向窟洞搬运的沙量,使窟区入沙量减少了60%~70%.但是,尼龙网防沙栅栏是一种临时性防护措施.由于积沙,栅栏附近形成了新的人工沙堤,一旦积沙高出栅栏,流沙便会长驱直入危及洞窟。
因此,为了避免产生新的风沙危害源,彻底根治莫高窟沙害,应改变过去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缺乏长远性的防护方法,尽快建立一个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相结合,阻、固、输、导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防护工程设计一.项目背景敦煌莫高窟位于干旱地带的河西走廊西部,地处高大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大泉河谷。
绵延1600 m的石窟开凿于大泉河西岸玉门砾岩层组成的台地边缘。
在西北、东北及西南风作用下,洞窟长期受到风沙的危害。
本世纪40年代,石窟最低层大部分埋在沙中。
自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以后,就把防沙治沙列为保护石窟的重点工作,并在制定《1956—1966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面规划草案》时,把防沙工作列入石窟的保护、修缮工程项目中,先后在窟顶设立多种防沙工程。
60年代初,制订过防沙规划,同时开展过小规模的防沙治沙试验,在崖面上修建防沙墙,采取“上堵下清”的方法,但后因积沙量大,造成墙体外塌,危及洞窟,被迫拆除。
随后又在崖面开挖防沙沟,设置部分红柳条栅栏,结果造成大量沙物质积聚,沟很快被填平,沙障压埋,形成新的隐患。
究其原因,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对本区独特的风沙运动规律、风沙危害方式等研究不够,虽然工程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防护效果,但随后因积沙量增大,相继很快失效,所以,多年来一直采用消极的人工清沙方法。
据敦煌研究院统计每年要清沙3000m3~4000 m3,而风沙危害并未得到有效防治。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以后,莫高窟的风沙危害问题再次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关注,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及美国盖蒂保护所共同合作,进行了莫高窟风沙运动规律及风沙防治的研究,并设置了尼龙网防沙栅栏。
经长期观测,尼龙网防沙工程阻止了主害风(西北、西南风)向窟洞搬运的沙量,使窟区入沙量减少了60%~70%。
但是,尼龙网防沙栅栏是一种临时性防护措施。
由于积沙,栅栏附近形成了新的人工沙堤,一旦积沙高出栅栏,流沙便会长驱直入危及洞窟。
因此,为了避免产生新的风沙危害源,彻底根治莫高窟沙害,应改变过去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缺乏长远性的防护方法,尽快建立一个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相结合,阻、固、输、导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
二.项目建设区立地条件概况2.1区域地貌特征莫高窟地处敦煌盆地东南缘,距敦煌市25km。
东邻三危山,西接鸣沙山,洞窟开凿在宕泉河西岸南北走向的陡壁上,延绵1680m,相对高度10~45m,自上而下分为上、中、下三层呈密集型分布于崖体,现保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
石窟岩体为沙砾岩,主要为上更新统洪积戈壁组沙砾石层和中更新洪积一冲积酒泉组半胶结砾岩组成。
酒泉砾岩是构成崖面的主体。
该地层颗粒组成中砾石、砂和粘粒分别占70%、25%和5%.沙山系鸣沙山的东段,相对高度100一170m,为一覆盖在基岩低山上的高大复合型沙山,沙丘类型以沙丘链、金字塔沙丘、复合型沙丘链为主。
窟顶依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划分为砾质戈壁、沙砾质戈壁、平坦沙地和沙山等几个单元。
2.2土壤植被莫高窟顶为棕色荒漠土,地表浅层1~2m的砾沙粒配全部表现为双峰型。
窟区前土壤质地在垂直分布上较为复杂,为不同时期洪水冲积形成的沉积层。
0~50cm主要为沙壤土,50~80cm为沙土,80~120cm多为含有砾石的粗砂土,局部区域还存在一层约为10cm厚的粘土层,120cm以下则多为沙土。
窟顶的天然植被有胡杨、沙拐枣、梭梭、白刺、白沙蒿和羽毛三芒草等。
据了解,在1956年之前上有较好的植被,尤以梭梭和羽毛三芒草数量最多,后经气候变化及人为破坏才成目前状态。
人工植被有红柳、花棒、梭梭、沙拐枣和柠条等。
窟区前林种主要为新疆杨、银白杨、榆树、白蜡树和侧柏等。
2.3气候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腹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边缘、青藏高原北麓和蒙古高原南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
由于常年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具有气候极端干旱、降水稀少、变率大、蒸发强烈、温度变化大和风沙活动频繁等特点。
热量丰富而寒暑剧变。
本区6个月气温多在10℃以下,最低值可达-28℃,而夏季气温多在20℃以上,年平均气温10.3℃。
年平均气温变幅可达34.5℃,最大气温年较差为63℃.降水稀少,分配不均且不稳定。
敦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mm,而莫高窟附近只有23.2 mm,降水多集中在6-8月。
年蒸发量达3479 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60倍,干燥指数32,平均相对湿度32%。
2.4风沙环境该区域是一个多风向的地区,冬季受内蒙古高压的影响。
在莫高窟地区,气流呈现东北向。
因此,本区冬季盛行偏西风,春夏盛行东北风和西北风。
据1990~2000年风向资料统计,莫高窟顶具有稳定的3组风向,是一个多风向地区,多年风况呈明显的偏南风、偏西北和偏东北三组风向。
本区偏南风出现频率最高,占所有风频率的49.5%,其次为偏西北风,占25.3%,偏东北风频率最低,为24.5%。
莫高窟因独特风沙场,沙丘整体运动速度相当缓慢,多年平均移动量仅为0.77~1.08m,但风沙流对洞窟的危害依然存在。
三.综合防护体系防护工程设计莫高窟区沙源主要来自鸣沙山及广阔沙砾质戈壁面上的就地起沙。
因此,如何通过合理设置防护措施,控制外来沙源及防治地表原始结构的人为破坏,将沙源就地阻截,建立一种新的蚀积动态平衡关系,是综合防护体系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综上所述,莫高窟综合防护体系建立的主导思想是:从本区多风行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防治西北、西南主害风为主,根据鸣沙山、沙(砾)质戈壁、窟顶崖面等不同地带的具体条件风沙运动规律特征,采取以固为主,固、阻、输、导相结合的防护原则,以切断或削弱鸣沙山沙源和固定流沙,并消除砂砾质戈壁面上的就地起沙为目的,建立一个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
针对风沙运动规律和不同地域地表组成物质及地貌特点,防护体系的总体设计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
南端以现有植物带为起点,设计总长度为2000m,宽1300~2000m,措施总面积约为1319000㎡。
其中:高立式栅栏3000m,麦草方格沙障1124000㎡,植物固沙带10000㎡,砾石铺压1650000㎡。
(一)流沙固、阻区固阻区主要建立于鸣沙山流沙前缘的沙丘链及平沙地上,由高立式栅栏、麦草方格沙障及固沙植物带构成。
1高立式栅栏高立式栅栏主要设置在沙丘脊线附近,沿鸣沙山外围的主沙梁延伸至沙山北侧,总长约为3000米,是防护体系的首道屏障。
其作用主要阻截来自主害风(偏南风、偏西风) 。
(1)制作材料芨芨草、芦苇、高秆作物等。
(2)设置方法把芨芨草等材料做成高度为70~130cm左右,在沙丘上划好线,沿线开沟20~30cm深。
将材料基部插入沟底,下部加一些比较短的稍头,两侧培沙,扶正踏实,培沙要高出沙面10cm。
最好在降雨后设置。
2草方格沙障草方格带沿高立式栅栏带平行延伸,长约2000米,宽从沙丘边缘的人工滴灌植被带起延伸至沙丘内部400~600米,面积约1124000 平方米。
草方格的规格以1×1米为宜,根据不同地域的风速变化设置。
(1)制作材料麦秆、稻草、软秆杂草等。
(2)设置方法①从迎风坡下部开始,先扎设与常年主风向垂直的第一条主带。
②将麦草均匀的放在要扎设的第一条主带上,把平板锹端放在麦草中间,用力向下切,将麦草压于沙层内10cm左右,草的两端露出沙面10cm以上。
③将压入的麦草两边用铁锹扶直。
④按上述方法平行于第一条主带间距1m再做其他主带。
⑤主带做好后再垂直于主带,间距1m做许多副带,即1×1m草方格沙障。
3植物固沙防护敦煌莫高窟植物固沙主要是通过天然植被的保护及引进滴灌技术进行人工植被建设等措施,扩大植被面积,提高地表植被盖度,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风速,阻截和固定流沙,根本上解决风沙流对莫高窟的危害。
(1)植物固沙树种选择:梭梭、柠条、沙拐枣、花棒、麻黄、沙棘等。
(2)防护林带建设:①初期种植1~2年生的梭梭、柠条、沙拐枣、花棒等为主,②中、后期种植1~2 年生的麻黄、沙棘等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灌木实生苗为主,并进行人工造林。
③随着综合防护体系相关措施的实施,如草方格沙障建立后,地表风沙活动逐渐趋于稳定,种植沙生灌草1 0万平方米。
植物固沙带长2000米,宽5米,采用灌草混交形式。
植物带之间的空白带间隔10-15米,形成永久性屏障,阻固流沙,根本上切断沙源向窟顶戈壁及窟区搬运。
(3)天然植被封育保护①规划和设计首先对封育保护区进行全面规划与设计,采取切实有效的封育措施,如禁止割草、放牧、采伐、砍柴等人畜活动。
②确定封育方法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促进恢复的治理措施,注重林灌草的立体配置及混交林的营造。
③管理措施封育山区要有专人守山看护,尤其是距离村落较近的地区,人类活动频繁,破坏较大,在行人容易看到的地方竖立封山育林牌,防止治理后遭到破坏,避免“只治不防,等于白忙”造成严重浪费。
(二)沙砾质戈壁防护区沙(砾)质戈壁防护区主要由砾石铺压带和人砾石空白带构成。
砾石防护工程是通过人工砾石铺压方法建立的一种稳定床面,砾石压沙带一方面起着覆盖沙源,固定沙面,阻截沙物质,另一方面改变下垫面粗糙度,造成一种不利于沙子堆积的条件,促进天然戈壁输沙场的形成的作用,同时为偏东风反向搬运创造一个适宜下垫面。
1.砾石铺压带砾石铺压防护带布置在窟顶北部。
这里是一片面积广大的沙砾质戈壁,也是一处重要的沙源地,在西北风作用下对洞窟影响较大。
砾石铺压防护带总体布局上呈不规则倒梯形,靠近鸣沙山边缘的底边长2000米,靠近窟缘的底边长1500米,总面积165万平方米。
2.砾石空白带砾石空白带是由砾质戈壁组成的,主要分布于窟顶崖面附近,砾石覆盖度达到60%以上。
由于砾质戈壁不易起沙,且在大风状况下的防护功能较为明显,经过高立式栅栏带、草方格带、砾石铺压带的层层设防,绝大多数的沙物质被阻截,仅仅很小一部分的沙物质进入砾质戈壁区,同时砾质戈壁为一相对高的台地,且偏东风对窟顶崖面的积沙具有反向搬运能力。
因此,保持其自然输沙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防沙效益上都是适宜的。
四.方案设计总结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的建立,将对我国风沙地区文物古迹及重要经济设施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在国际上也会产生深远地影响。
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建设为国家治沙重点工程项目。
治沙经费的主体必须依靠国家投资,这也是完成规划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
由于治沙工程是由机械、生物等措施组成,是各项措施环环相套的大规模完整体系,任何一项措施如与其他措施配置脱节,或整个工程量不足、规模过小,都将严重影响整个工程体系的防护效果。
因此,不能因投资不力,工程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而导致体系功能不强,甚至工程失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