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与审查工作指南(试行)

合集下载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与审查工作指南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与审查工作指南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与审查工作指南节约集约用地是指在保证资源利用效益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减少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为了确保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实施和规范管理,编制与审查工作指南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手册。

本文将围绕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与审查工作指南展开阐述。

一、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的必要性与目标1.必要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宣传教育,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序发展,势在必行。

2.目标:节约集约用地论证的目标是建立适应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城市用地分类政策,加强土地利用总量控制和集约用地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分析,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的编制内容与要点1.背景介绍:介绍节约集约用地的背景与意义,概述国家相关政策、标准和要求,明确编制此专章的目的和意义。

2.编制原则:明确编制原则,包括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确保专章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3.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制定节约集约用地的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土地利用总量控制、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等内容,确保论证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与标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目标和标准,制定相应的指导原则和具体要求,确保专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5.节约集约用地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节约集约用地实施方案,包括政策措施、技术手段、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确保专章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三、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的审查要点及程序1.审查要点:(1)编制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检查专章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包括编制程序、文件依据、编制组织等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2)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评估专章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包括分析方法和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操作流程是否清晰明确。

自然资源部 节约集约用地专章 解读

自然资源部 节约集约用地专章 解读

自然资源部节约集约用地专章解读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利用压力不断增加。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部制定了《节约集约用地专章》,旨在规范土地利用行为,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开展。

二、专章内容解读1. 节约用地(1)明确提出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即节约优先、保护优先、集约利用、保护生态、依法用地。

(2)规定各地应当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指标,引导土地利用向低效益用地和浪费用地倾斜,促进土地的节约利用。

2. 集约用地(1)提出加强用地总量管控和减少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明确要求各地通过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加强土地利用总量控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3. 用地监管(1)规定各地要建立健全用地监管体系,加强用地执法监管,严格审核土地利用规划和用地选址各环节。

(2)明确要求各地要加强用地监督检查,加大用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专章实施效果1. 推动节约用地通过专章的实施,各地出台了相应的节约用地政策,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节约效益。

2. 提高集约用地专章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占用,有效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用地监管专章的实施使各地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有效防止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四、展望与建议1. 加大宣传力度要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专章》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土地利用政策的认知度,营造良好土地利用氛围。

2. 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土地利用政策,配套支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

3. 加强监管力度加大用地监管力度,提高用地违法成本,严格打击各种用地违法行为,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部《节约集约用地专章》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项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流程

建设项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流程

建设项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流程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对建设项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和介绍。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已经成为现实问题。

因此,在建设项目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重点关注集约用地的概念、背景分析以及相关论证方法和原则,并详细阐述编制流程步骤与要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引言”部分作为开篇,对整个文章做概括性介绍;接下来是“建设项节约集约用地背景分析”,该部分将侧重于对现状及建设需求的全面分析;第三部分是“集约用地论证方法与原则”,将解释什么是集约用地并介绍相关的论证方法和原则;然后,“编制流程步骤与要点”部分将深入探讨如何具体进行编制工作,并给出了数据处理指南以及审核程序和结果评估措施;最后,“结论与展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挑战和应对策略。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建设项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的编制流程,包括背景分析、论证方法与原则以及具体的工作步骤和要点。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掌握如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深入研究和总结,我们希望能够为未来建设项目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建设项节约集约用地背景分析2.1 现状分析建设项节约集约用地的背景分析首先需要对当前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这包括对城市扩展、工业发展、农村建设以及其他形式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通过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和信息,可以了解到目前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发展机遇。

在现状分析环节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利用结构:调查并统计不同功能区域(例如城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等)的土地使用比例,并分析其合理性与优化空间。

- 用地强度:对不同区域内土地利用密度进行评估,研究其是否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的程度。

河南省规范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

河南省规范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

9河南省规范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 本刊记者 张中强日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河南省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论证、审查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专章编制、论证、审查等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指导各市(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好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的编制、论证与审查工作,助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早落地实施。

《指南》明确了专章编制的适用范围,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和村庄建设边界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涉及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编制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作为规划选址综合论证报告。

而其他依规需开展多项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根据《指南》内容,论证工作在建设项目联合选址选线后、项目建设单位申报用地预审前,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线性工程占用耕地100公顷以上、块状工程占用耕地70公顷以上(不包括水库类项目)或占用耕地达到用地总面积50%以上,以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可同步开展实地踏勘。

在选址选线方面,《指南》提出,要分析各备选方案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符合性。

分析各备选方案所在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是否存在地震、洪水、地质灾害、塌陷区、滑坡等安全风险;有无侵占重要山体、公益林、河流湖泊、湿地、水库、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以及压占的级别、数量;有无穿(跨)历史文化保护红线以及穿(跨)的级别、数量;有无压覆重要的矿产资源等。

分析各备选方案占用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规模。

同时,《指南》进一步强调了节约集约用地原则,需重点分析项目用地是否符合相应的建设用地标准,以及项目采取的节地技术等。

据了解,以往,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选址选线设计阶段,因建设单位不掌握土地相关数据信息,对土地和自然生态要素赋予的权重较低,加之对规划用地政策考虑不足,易出现项目拟申请用地不符合国土空间准入政策和管制规则,功能分区用地面积不符合相关建设标准,选址选线与规划冲突、部分项目位于地质灾害区和滞洪区等问题,项目建设单位只能通过重新选址、核减部分用地、局部改线等方法被动解决,进而“牵一发动全身”,造成项目迟迟无法落地。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工作流程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工作流程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工作流程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nalyze and demonstrate the need for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follow a systematic workflow. This process involves several steps that consider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gather relevant data to support the argument. By adhering to this workflow, one can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elling case for the importance of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The first step in the workflow is conducting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land use and its associated challenges. This involves studying existing land use patterns, identifying areas of concern, and understanding the implications of unsustainable practices. By delving in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gathering data from reliable sources, one can build a strong foundationfor the subsequent analysis.Once the initial research is complete, the next stepinvolves analyz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This perspective focuses on the potential financial gains associated with adopting sustainable land use practices. By highlighting thepositive impact on local economies, job creation, and long-term cost savings, this analysis appeals to stakeholders who prioritize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In addition to economic benefits, it is crucial to consider the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This entails examining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unsustainable land use practices and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B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biodiversity,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protecting natural resources, this analysis appeals to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concerned about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Another critical aspect to address is the social perspective. This involves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on local communities and marginalized groups. By considering issues such asequitable access to land, food security,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is analysis ensuresthat the proposed solutions are socially just and inclusive.Furthermore, it is essential to incorporate a policyand governance perspective into the workflow. This step involves examining existing policies, regul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related to land use. Byidentifying gaps and barriers, this analysis helps in formulating 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y changes andeffec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 that can facilitate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Finally, the workflow should culmin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and persuasive argument.This involves synthesizing the findings from the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presenting a compelling case for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The argument should be supported by robust evidence, clearly articulating the benefits and urgency of adopting sustainable land use practices.In conclusion, the workflow for analyz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need for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involves several key steps. These include conducting thorough research, analyzing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assessing existing policies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ultimately presenting a compelling argument. By following this systematic approach, one can effectively advocate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practic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broader goal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地球上的资源有限,每一平方米土地都是宝贵的。

但是,由于人们缺乏对资源的理解,我们将土地美丽的样子改变了,破坏了自然的节奏,使得土地变得危险和对人类有害。

因此,节约集约用地成了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们有责任节约用地,保护好土地,以便未来能享受到它们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收益。

一、节约集约用地的意义节约集约用地的意义在于减少奴役土地的损害,保护土地的原始美丽,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短期内,节约集约用地可以有效地减少人们利用土地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稳定有序发展;而在长期看来,节约集约用地有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更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为后代留下更加可贵的财富,使土地永远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中。

二、节约集约用地的举措1、实行节约用地的政策。

应当实行各种节约用地的政策,把更多的水资源和粮食资源专注于种植更多的植物,来补充现有的植被和森林;同时,也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化的进程,以保护人们与土地附近环境的稳定性。

2、有效地管控土地流转和使用。

对于经过长年开发的沃土地,应当构建一套有效的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以保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破坏性开发行为;对于未进行开发的沃土地,应当预留一定的利用面积,减少破坏性的土地开发活动,以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美景。

3、加强土地管理体制的建设。

应当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约束,加强大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管辖,使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法规管理,实行用地治理体制,把社会各界参与土地管理等有效措施,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有序,便于土地的节约集约用地。

三、节约集约用地的影响节约集约用地可以减少土地破坏,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节约集约用地可以改变当前土地开发浪潮,促进建设用途的科学规划,使土地资源更有效地得到利用,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商请推荐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综合论证专家库专家的函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商请推荐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综合论证专家库专家的函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商请推荐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综合论证专家库专家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公布日期】2023.11.22•【字号】•【施行日期】2023.1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其他规定正文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商请推荐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综合论证专家库专家的函省发改委、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省林业局、厅属各单位,各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关学协会:为贯彻落实《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论证、审查工作指南>的通知》(豫自然资发[2023]33号).《河南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综合论证专家库管理办法》(豫自然资办函[2023]87 号)要求,进一步提升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综合论证工作技术支撑保障能力,经我厅研究,拟面向全省公开遴选相关专业专家,组建河南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综合论证专家库。

现将有关事项函告如下:一、基本条件.(一)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科学严谨、客观公正、廉洁自律履行职责,无违法违纪等不良记录。

(二)长期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具备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或在能源、电力、水利、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航空、市政、煤炭石油天然气、港航等相关工程领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规程、标准、规范和要求,并熟悉国家和河南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原则上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取得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并具有10年以上相关专业领域从业经验,身体健康,有能力和精力胜任相关工作。

(四)接受本系统相关部门的委托,参加评审论证活动并接受省自然资源厅的监督管理。

二、申报程序(一)申报人员填写《河南省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综合论证专家库专家资格申请表》(附件1),由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盖章后,再由推荐单位对申请人所填写内容和有关材料(含毕业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及其他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并签暑意见、加盖推荐单位公章。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与审查工作指南》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与审查工作指南》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与审查工作指南》一、引言节约集约用地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许多城市和地方政府都开始对城市用地进行节约集约利用的规划和实施。

本指南旨在指导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的专章编制与审查工作,以确保城市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评估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发现不合理的用地现象;-制定合理的城市用地规划和政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意义-减少城市用地的浪费,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城市扩张对农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建设投资成本;-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三、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的基本要点1.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城市用地相关数据,包括用地面积、用途、产权信息等;-了解城市用地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其合规性和合理性;-收集城市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如人口密度、建设密度等。

2.问题发现与分析-分析城市用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发现用地浪费、冗余和不合理的现象;-探索导致问题的原因,如土地政策不完善、城市规划不科学等;-评估不同问题的影响和损失,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损失。

3.方案规划与实施-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划方案和政策措施,包括土地保护、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等;-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时限;-针对不同问题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监督机制。

四、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的审查要点1.内容审查-审查论证分析是否全面准确,是否涵盖了城市用地的各个方面;-审查论证分析是否合理合法,是否符合国家土地政策和相关法规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编制与审查工作指南(试行)为落实《自然资源部等7部门关于加强用地审批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130号)提出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要求,指导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做好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的编制与审查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指南。

一、专章编制(一)适用范围。

经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和村庄建设边界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用地涉及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应编制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

交通、能源、利之外的单独选址项目可参照执行。

(二)编制目的。

落实选址选线要求和结果,统筹规划选址、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矿产资源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等要求,加强多方案比选,在满足功能需求、技术安全和合理投资的前提下,促进建设项目不占或少占耕地,合理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国家重要矿产保护区和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多项论证合并办理,提升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三)编制内容。

整合现有的建设项目选址论证、节地评价、占用耕地踏勘论证、不可避让生态保护红线论证、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等技术报告的核心内容,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从项目概况、方案比选、功能分区和用地规模的合理性、节地水平的先进性、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补划的可行性等方面编制专章。

编制专章的建设项目,在办理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时,不再单独编制相关技术报告。

(四)编制主体。

省级及以上项目由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省级以下项目由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

专章编制单位由组织编制部门参照原技术报告编制情况确定。

(五)成果要求。

专章成果应符合附件1要求,文本应符合附件2要求,图件应符合附件3要求。

二、专章审查(一)审查方式。

专章作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报材料之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需对专章论证内容进行审查。

报自然资源部预审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对专章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地方预审的建设项目,按照预审层级,由对应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对专章进行审查。

(二)审查要求。

按照审查标准(附件4)对专章进行量化评分,划分为不合格、一般(60.1-80分)、优良(80.1-100)。

专章成果不符合要求、质量不合格的予以退回,质量一般的提出补正意见,优良的原则上不提出意见。

附件:1.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成果要求2.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文本大纲3.专章图件名称及主要表达内容4.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审查标准附件1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成果要求一、成果构成专章成果包括:文本、附件、图件。

二、文本文本按照附件2要求进行编制。

选址选线具有唯一性建设项目,应增加选址选线唯一性论证内容,不分析备选方案和推荐方案,其他内容参照附件2进行编制。

文本封面包括项目名称、委托单位、编制单位、编制日期。

项目名称统一为“×××项目(或工程)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二号方正小标宋;委托单位、编制单位、编制日期均为小三号黑体。

目录显示至二级标题,小四号楷体_GB2312。

一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用“一、”……标识;二级标题用小四号加粗楷体_GB2312,用“(一)”……标识;三级标题用加粗五号仿宋,用“1.”……标识;四级标题用五号宋体,用“(1)”……标识。

正文内容为五号宋体,1.5倍行距。

三、附件若涉及自然保护地、历史文化保护、重要生态资源、重要设施等,提供相关部门意见。

四、图件图件按照附件3要求进行编制。

建设项目用地范围采用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斯-克吕格投影。

附件2节约集约用地论证分析专章文本大纲一、项目概况(一)建设依据。

说明项目依据的规划或文件,以及规划或文件对项目内容(如名称、长度、地点等)的有关表述。

(二)建设内容。

1.项目性质。

说明项目类型(交通、能源、水利),项目级别(国家级、省级等),项目性质(新建、扩建、改建)。

2.建设标准。

说明项目拟采用的技术标准,如高速公路设计时速、车道数量、路基宽度,民用机场等别等。

3.功能分区。

说明项目功能分区依据和实际设置情况。

4.建设地点。

线性工程具体到县级行政区,块状工程具体到乡镇。

5.备选方案。

说明项目服务对象和选址选线必备要求;简要说明备选方案的过程情况;列表比较备选方案(包括备选方案投资估算、各功能分区及用地规模、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情形及面积、占用现状重要地类面积、耕地占项目总用地比例、永久基本农田占项目总用地比例、征地拆迁情况等,线性工程还应包括长度、桥隧比、互通(或铁路车站)数量、互通(或铁路车站)平均间距等)。

选址选线具有唯一性建设项目,应简要说明备选方案的唯一性。

二、选址选线方案比选(一)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符合性。

分析项目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图落位情况,是已精准确定空间位置,还是以线型示意表达,是否列入规划重点项目清单,是否预留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未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是否符合现行用途管制规则。

(二)选址选线约束性。

1.建设条件情况。

分析备选方案所在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是否存在地震、洪水、地质灾害等安全风险。

简要说明备选方案对外交通运输、供电、供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必要的基础设施衔接情况。

2.历史文化保护情况。

分析备选方案所在区域有无压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等。

确需压占的,分析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政策要求。

3.生态保护情况。

分析备选方案所在区域生态资源类型、数量、空间分布等情况,如有无侵占重要山体、公益林、河流湖泊、湿地、水库、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

确需压占,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政策要求。

4.矿产资源情况。

按要求开展压覆矿产资源查询和调查评估,分析备选方案所在区域矿产资源类型、分布及矿业权设置情况,有无压覆重要的矿产资源,选址选线是否尽量减少和避免压覆重要矿产资源。

5.安全防护情况。

分析备选方案是否满足“邻避”要求,是否存在社会风险和人身安全风险。

是否避让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是否满足机场净空、微波通道、军事设施保护及国家安全等特殊要求。

是否符合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

6.重要设施影响情况。

分析备选方案(特别是线性工程)对机场、铁路、公路、港口、航道、大型桥梁、堤防、高压走廊等重要基础设施影响程度,选择影响小的方案。

7.投资情况。

备选方案投资合理性分析,包括项目总投资、单位投资(线性工程单位长度投资额,块状工程单位用地投资额)等情况。

8.其他影响情况。

包括但不限于对景观风貌、视线通廊、城镇布局、水系连通、航道通行、拆迁安置等的影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区域特色和地方要求进行必要分析。

(三)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合理性。

1.占用的必要性。

结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项目选址选线要求等,论证备选方案各功能分区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理由是否充分。

2.占用的合理性。

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应说明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属于哪种情形。

分析备选方案不占、少占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

说明备选方案各功能分区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规模(含水田面积)、坡度、质量、空间位置等情况,占用比例是否符合各省要求。

说明配套设施、特别是经营性设施是否避让了永久基本农田。

同等工程技术和投资等条件下,线性工程推荐选择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占项目总用地比例低的方案;占比相同的,选择耕地质量差的方案;块状工程推荐选择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小的方案。

(四)不可避让生态保护红线的充分性。

1.难以避让理由。

说明备选方案是属于允许有限人为活动,还是属于允许有限人为活动外的国家重大项目占用情形,允许有限人为活动应明确属于管控规则中的哪种具体情形。

结合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分布、项目选址选线要求等,说明已经合理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情况;对确实难以避让的部分,分析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并说明是否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减少压占生态保护红线。

2.空间分布及重叠面积情况。

说明备选方案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分布、重叠面积等。

若涉及自然保护地,应明确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名称和功能分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并取得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非否定性的意见。

3.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

从施工期和运营期比较备选方案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的影响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推荐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方案(或局部线路)。

(五)推荐方案情况。

在满足功能需求、技术安全和合理投资的前提下,通过定量比较和定性分析,确定推荐方案,优先选择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少、耕地占用少或质量差、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方案。

说明推荐方案基本情况。

三、功能分区和用地规模的合理性(一)功能分区。

说明推荐方案功能分区依据,各功能分区建设内容及用地规模、占总用地比例情况,是否体现了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是否设置了不必要的功能分区,是否存在“搭车用地”等。

跨市(州、盟)项目,应明确各市(州、盟)用地规模和功能分区。

(二)设施利用。

分析推荐方案各功能分区是否充分利用既有设施、线路、场站,是否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或者科学合理提高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是否采取土地复合、功能混合和设施融合或者应用先进的工艺流程、施工工艺和技术减少占用土地。

(三)用地标准。

国家和地方是否均有土地使用标准,按照更严格的执行。

说明推荐方案总用地及各功能分区用地测算依据,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对应的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

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标准的中、低值,减少占地。

改扩建项目须分别说明总用地情况、原有用地情况和新增用地情况,说明各功能区建成后的“总用地面积”符合指标情况。

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确定的规模和功能分区应重点论证,超标准的原因应充分,超出规模应合理。

公路项目设置的互通立体交叉工程用地,超过《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有关间距规定的,应充分论证并取得省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出具的意见。

对于国家和地方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应考虑安全生产、工程运行安全等因素,结合行业专业技术设计规范、建设规范等对各功能分区规模进行充分论证。

四、节地水平的先进性(一)采用的节地技术。

从建设项目适用的设计依据、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出发,分析推荐方案采用的节地技术、节地措施,取得的节地效果。

对于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应分析项目采用的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

(二)案例对比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