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天地。
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及,这里是照到。
奇怪。
2.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
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未成,弃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竞赛题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竞赛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①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②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注释:①旦:早晨②百住:数以百计。
住,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好:喜欢B.每旦之海上之:到……去C.从鸥鸟游从:听从D.汝取来,吾玩之取:捉[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车胤传》[1]联系课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恭勤:_______ ②通: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文章,完成练习。
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端。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⑤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①羿: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
②请:求。
③西王母:仙人名。
④姮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⑤斫:砍。
[1]请你给这篇神话故事起个名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故异书言:______________(2)名刚:___________[3]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于嫦娥“窃之奔月”的行为,你怎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四年级冀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读文章,完成练习。
羿①请②不死之药于西王母③,羿妻姮娥④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端。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⑤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注释〗①羿:尧时的善射者,《山海经》有“羿射十日”的记载。
②请:求。
③西王母:仙人名。
④姮娥:即嫦娥,羿之妻,汉代避文帝讳改“姮”为“嫦”。
⑤斫:砍。
[1]请你给这篇神话故事起个名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故异书言:______________(2)名刚:___________[3]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于嫦娥“窃之奔月”的行为,你怎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①之善②弈者也。
使③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④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注释)①通国:全国。
②善:擅长。
③使:让。
④鸿鹄(hóng hú):天鹅。
⑤弓缴(zhuó):弓箭。
⑥弗若:不如。
[1]与“专心致志”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援弓缴而射之”中“援”的意思是()A.支援B.拉C.引[3]弈秋教了两个学生,这两个人各是怎样学弈的?______________[4]这篇小古文告诉我们:在学习时,()很重要。
A.学习态度B.经验C.智力D.基本功3. 文言文阅读。
凿壁偷光①匡(kuàng)街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āi)③,衡乃穿壁④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②诸儿竞走取之。
______③唯戎不动。
______④人问之。
______[2]下列对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压折了树枝。
B.看见路旁的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树枝。
C.看见许多孩子在折路旁李子树的枝条。
D.看见路旁的李子树上有许多李子,李子树被很多孩子折断了枝条。
[3]王戎知道“此必苦李”的原因是()A.他看到一群孩子在吃李子,听他们说不好吃。
B.他善于观察,看出了李子不好吃。
C.他不爱吃李子,认为李子都不好吃。
D.他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推测出道边李子树上的李子不好吃。
2.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_______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
这表现了精卫( )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
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C.做事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开始行动。
[4]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时,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A.小豆豆在围棋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
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
C.林雯雯每年春节都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

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
弃去:弃去弃去_____ 还卒业:______[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
他是这样问的:“_________________?”[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
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
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
2.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过是溪(____)A.这B.正确C.名字叫“是”(2)太白感其意(____)A.被她的意志感动B.明白了她的意思C.感谢她的语意(3)还卒业(____)A.还是结束了学习B.回去完成了学业C.还是完成了学业[2]用原文填空回答问题。
(1)李太白刚开始在磨针溪读书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太白“过是溪”看到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太白还卒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小学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满了李子,各小孩______,只有王戎_________。
[2]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小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自护其短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
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注释:[1]北人:北方人。
[2]仕:做官。
[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2]。
”注释:[1]比:连续,接连。
[2]贾:同“价”。
[1]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价十倍》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獐(zhānɡ)与鹿王雱(pānɡ)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客大奇之。
[1]“王雱数岁时”中的“数”的读音是_____,“数岁”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何者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天地。
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出匡衡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及,这里是照到。
奇怪。
2.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3.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二是借书苦读。
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阅读《铁杵成针》,回答问题。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李白小时候的读书态度任何?(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在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遇见了谁?她在干什么?(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白了解情况后,反应如何?做出了怎样的举动?(用短文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未成,弃去。
小学四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四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古诗文阅读。
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在横线上把古文补充完整。
[2]你认为要向王戎学习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段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文段二)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许衡传》)[1]补充(文段一)中的空白句,联系上下文,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淡定的气度、优雅的涵养。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故事为什么会编入《世说新语》“雅量”这一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同样面对路旁有果的果树,王戎和许衡的言行有同有异,你更赞赏谁?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孔融让梨融四岁时,值①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②门。
一盘酥梨,置③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④按①____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⑤?”融从容⑥对曰:“②____,尊老敬长,为人之道⑦也!”父大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练习。
卧薪尝胆司马迁吴既赦(shè)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日:“女(rǔ)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g)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赦:反:女:振:[2]“卧薪尝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rǔ)忘会稽之耻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越王勾践是如何对待失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词语尝: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子时不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
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
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
囊萤:_________________恭勤: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再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①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日:“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⑤。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①若:如果。
②物:指人和事。
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和桂树。
③譬如:好比。
④瞳子:瞳孔。
⑤明:看见。
[1]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给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______)A.品尝看戏B.曾经玩耍(2)人语之日(______)A.对……说徐儒子B.说话的[2]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体现徐孺子聪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阅读理解。
衡①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注释)①衡:匡衡,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
②逮:到,及。
③映:照耀。
[1]借助注释读懂这个成语故事,并写出它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穿壁”的意思是“在墙上穿一个洞”。
(______)(2)第二句中的“其光”,联系上下文,指的是“匡衡家里的烛光”。
(______)(3)第二句中“之”是指“书”。
(______)[3]这个故事中的匡衡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__________)(2)众皆弃去(__________)(3)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水迸儿得活。
(2)光持石击瓮破之。
[4]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滥:虚妄不实,失实的,假的。
②竽:乐器名。
③充数:凑数,④南郭:姓,⑤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⑥说:同“悦”,高兴。
⑦廩(lǐn)食:官府供给粮食。
[1]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每次必须__________,因此南郭先生请求为他吹等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却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先生便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宣王说之。
______________[3]“滥竽充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轻松阅读快车。
藏王的使者唐朝( )时,藏( )王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内地求婚。
内地的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能干。
好多国家都派使臣来求婚。
唐朝皇帝决定让使臣们比比智慧,哪个最聪明,就把公主许配到他那里去。
第一次,皇帝让使臣们分出一百匹马中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
别的使臣都把毛色相同的马驹和母马分在一起。
禄东赞却把马驹同母马分开关起来。
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一匹地放到马驹中去。
马驹见到自己的妈妈,急忙扑上去吃奶,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第二次,皇帝叫人扛来一根两头削( )得一样的檀香木棍。
问使臣们哪一头是根,哪一头是梢。
别的使臣都很为难( )。
禄东赞用绳子拴住木棍的中央,把它放在池塘里,说:“下沉的一头是根,浮着的一头是梢。
”最后,皇帝叫人拿来一块玉石,要使臣们用线穿过玉石上的洞眼。
洞眼很小,里面的孔道是弯弯曲曲的。
使臣们一个个用线去穿,都失败了。
禄东赞一边看,一边动着脑筋。
忽然,他看见地上有只蚂蚁,想出了主意。
他把丝线拴在蚂蚁身上,把蚂蚁放到玉石的洞眼上。
在洞眼这头慢慢吹气,在另一头放了蜜糖。
就这样,蚂蚁带动丝线穿过了玉石洞眼。
皇帝见三道难题全让禄东赞解决了,心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藏王一定更了不起。
于是,皇帝让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聪明的禄东赞终于完成了藏王的使命。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丑陋——( ) 愚蠢——( )(3)唐朝皇帝让使臣们比智慧,比的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唐朝皇帝的判断正确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字词以及句子。
竞走:_______________ 唯:_________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________[2]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阅读小古文,完成下面练习。
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中,不敢复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斗于屋上(________)黄猫奋起逐之(________)白猫走入室中(________)不敢复出(________)[2]两猫相斗,惊心动魄。
请用“_______”画出描写这种紧张激烈场面的句子。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写了两只猫打斗,一只是(________)猫,另一只是(________)猫。
它们在(________)上打斗。
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________);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两不相下。
结果(________)猫败而(________)猫胜。
12.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故为精卫,,以堙于东海。
[1]回忆课文,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炎帝之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 以堙于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故事排列图画顺序(标序号),理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完成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讲述了炎帝的________被海水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叼着________投入海中,一心要把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精卫________的精神。
[4]下面的哪个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和精卫有相同的精神?()A.愚公移山B.后羿射日C.嫦娥奔月D.八仙过海[5]如果你们班要开“中国神话故事”读书交流会,你会推荐什么故事?注意把理由说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文言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