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填空。
(1)本文作者是(),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出版散文集《》《》《》《》《》《》《》等。
(2)叶圣陶(1894-1988),名(),字(),江苏苏州人,著名()家、著名()家。
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2.注音释词。
搀和:东四八条:冗长:著作等身:沾溉:高文典册:3.翻译句子。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练习及答案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练习及答案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练习及答案【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原文】前一些时,上海的官绅为太炎①先生开追悼会,赴会者不满百人,遂在寂寞中闭幕,于是有人慨叹,以为青年们对于本国的学者,竟不如对于外国的高尔基的热诚。
这慨叹其实是不得当的。
官绅集会,一向为小民所不敢到;况且高尔基是战斗的作家,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纪念者自然有人,但也许将为大多数所忘却。
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
回忆三十余年之前,木板的《书》已经出版了,我读不断,当然也看不懂,恐怕那时的青年,这样的多得很。
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②,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
那时留学日本的浙籍学生,正办杂志《浙江潮》,其中即载有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
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两首在下面——狱中赠邹容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③。
快剪刀除,干牛肉作。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狱中闻沈希见杀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
羞争焰,文章总断魂。
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一九○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广东省肇庆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不久就主持《民报》。
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索解为难,或说佛法,谈“俱分进化”,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和“××”的×××斗争,和“以《红楼梦》为成佛之要道”的×××斗争,真是所向披,令人神旺。
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现代文阅读答案黄侃先生二三事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黄侃先生二三事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
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
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的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
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时,流露不满情绪。
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
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
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
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现代文阅读答案黄侃先生二三事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
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
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
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 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
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
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现代文阅读答案黄侃先生二三事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试题(含答案)

⑤一切事情用时行的话说总希望它“经济”,用普通的话说起来就是“值得”。倘若有一个人用一把几十位的大算盘,将种种阶级的生活结一个总数出来,大家一定要大跳起来狂呼“不值得”。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
(选自《叶圣陶散文》,有删改)
8.作者通过文中四种人的生活写出哪两类生活状态?请简要概括。
9.文章前四段都以“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作结,有什么作用?
10.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联系全文,试探究结尾“觉悟到‘不值得’的时候就好了”一句的深刻意蕴。
三、语言运用
12.以反思立意的方式,改变一些名言警句的常用说法,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请仿照示例改写下面两个句子,并阐述其含意。
示例:原句:好马不吃回头草。
改写:好马也吃回头草。
(2)在结构上,使文章前后联系更紧密,中心更突出,为最后写“不值得”作铺垫。
10.(1)对马路上满是没有思想的动物和游戏场里满是沉重笑容的社会现实感到失望。
(2)对当时精神麻木、内心压抑的市民表示同情。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济.南(jì)澄.清(chéng)地毯.(tǎn)发髻.(jì)B.着.落(zhāo)幻.想(huàn)狭.窄(xiá)镶.边(xiāmg)C.暖和.(huo)慈.善(cí)安适.(shì)贮.蓄(zhù)D.伦敦.(dūn)刮.风(guǎ)宽敞.(chang)狭窄.(zhǎi)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走到你做祷告..这花香。
..的小庭院时,你会臭到B.半夜里听见繁杂..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的雨声,早起是浓荫C.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丁,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D.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园里有水波粼粼....的湖面,绚丽多彩的花儿,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B.这次春游,一出发他们就各得其所....,一点统一行动的意思也没有。
C.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D.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严格落实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积极推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各项筹办工作稳步向前。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通过这次失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心原来就是自己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
D.他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五十多岁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解析版)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别.扭(biè) 商酌.(zhuó) 丁卯.(mǒu)B.冗.长(chén) 慎.重(shèn) 打拱.(gǒng)C.累赘.(zhui) 悔.恨(huǐ) 躬.行(gōng)D.拖沓.(tà) 草率.(shuài) 譬.如(bì)【答案】C【解析】A项“卯”应读mǎo;C项“冗”应读rǒng;D项“譬”应读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妥贴躬行君子南腔北调B.恳切一以贯之颠沛流离C.生疏感慨系之鞠躬尽悴D.修润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答案】B【解析】】 A项“妥贴”应为“妥帖”;C项“鞠躬尽悴”应为“鞠躬尽瘁”;D项“悔人不倦”应为“诲人不倦”。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李璐同学学习很认真,发现问题后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是不耻下问....。
B.在班级里,张华作为班长,处处以身作则....,为大家做好榜样。
C.对于外界的流言蜚语,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答案】A【解析】“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C.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答案】B【解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后的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
鲁迅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

鲁迅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
鲁迅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的在逝世前两日,已经卧病在床,身体消瘦得厉害,在文章中鲁迅写道:“做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以后,好像还可以写一点闲文,但已经没有力气,只得停止了。
”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但他还是不能停下笔来。
文章开头就写到:写完题目,就有些踌蹰,怕空话多于本文,就是俗语之所谓“雷声大,雨点小”。
可见鲁迅对写作的态度,不谈空话假话客套话,力求言之有物。
最后这篇文章还是没有写完鲁迅就逝世了,是一篇未竟稿,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一切都要从十余日前所作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在文章中鲁迅回忆了他的老师章太炎先生,他认为太炎先生在文学上是有贡献的,可以跟俄国的高尔基相比,但是太炎先生的追悼会上去怀念的人太少了,在寂寞中闭幕,这让鲁迅十分感慨。
这篇文章是1936年10月9日所写,就是鲁迅先生逝世前10日。
写完这篇文章后,鲁迅觉得还有一些事情和观点没有表达完毕,不吐不快,不顾身体的虚弱,继续拿起笔来写作。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的姐妹篇,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太炎先生的怀念和评价,文章中先是感慨时间过得太快,再而说到剪辫子的社会现象,最后回到太炎先生的身上,鲁迅肯定了太炎先生当时坚定的革命态度,对他锐利的战斗风格表示赞赏,也有对太炎先生编《章氏丛书》时不收录那些战斗文章表示不满和批评,虽然章太炎是鲁迅的老师,但该表扬的表扬,改批评的还是要批评,这种人格精神
是鲁迅一贯的作风,尤其在他的文章中表现的极为鲜明。
第6课《藤野先生》课时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6 藤野先生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绯红(fēi)教诲(huì)瞥见(piē)好意难却(què)B.畸形(qí)发髻(jì)陌生(mò)抑扬顿挫(yì)C.解剖(pāo)匿名(nì)订正(dīng)油光可鉴(jiàn)D.驿站(yì)诘责(jí)芦荟(huì)深恶痛疾(wù)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樱花标致辫子遗民B.兼办藤野掌故疲倦C.挟着脱漏和蔼解剖D.落第裹脚莓菌侦探3.下列语句中画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B.小玲自那年离开家乡后,便一去不返,杳无消息了。
C.他整天都在打扮自己,尤其是那头发,一天一个样,且油光可鉴。
D.这部小说凝聚了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土山。
(夸张、比喻)B.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比喻)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引用)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5.下列对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外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B.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心理描写,表现出藤野先生复杂而矛盾的心情)C.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心理描写,表现了“我”那时的任性,说明“我”对藤野先生的帮助还没有完全理解)D.“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篇一: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1]篇二:香远益清阅读答案房山2015年北京房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同系列文档2015房山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gy免费贡献)2015房山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gy贡献)2013年5月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3年5月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3年房山初三化学二模试卷及答案2013年5月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2015房山区初三一模英语2012房山化学一模试卷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4年房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1739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17392012房山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完整篇2013年房山初三化学二模试卷及答案内容提示:房山区 2015 年初三一模试卷语文(120 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共 10 页,四道大题, 23 道小题。
满分 12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第ⅰ卷共三道大题, 21 道小题(70 分);第ⅱ卷为作文, 22 和 23 题(50 分)。
3. 请选用规定的笔(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按要求作答。
第ⅰ卷(共70 分)一、基础·运用。
(共 22 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共 8 分)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①,②,③,在 2000 ...10. 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策略,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形势、出谋划策后绘制了宏伟蓝图,请结合上面的三则材料填写下面表格。
(3分)11. 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的内容,说出你对诸葛亮的评价。
(4分)答:三、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2—15 题。
(共14分)香远益清①这天,是季羡林先生的米寿,黄昏时分,我来到先生所在的朗润园。
没有启动手机联络,更没有径直叩门,而是悄悄绕红湖一圈,然后在湖的东岸,估计在先生及其家人看不到的地方,找一块石头坐了下来。
独对了满湖的蛙鼓,和水底嘁嘁喳喳的繁星,静静地,想。
?脑际浮起一桩传闻:沿湖的这条小道,是先生进出的必由之路。
某天,先生刚走出家门,迎面碰上一位驾驶白色轿车的年轻人。
对方问明先生去处,执意要相送一程。
先生说路不是太远,锻炼锻炼也好,坚持继续步行。
先生在前面走,听得后面轿车掉头,为了让它尽快通过,便一直贴着路边。
走啊,走啊,走了五六十米,不听喇叭响,也不见轿车从旁擦过。
心下奇怪,回头一看,原来轿车放慢速度,老远地尾随。
先生便停下来,摆手让轿车先走。
轿车也停下来,示意不敢僭越。
就这样,先生在前面..走,轿车在后面跟。
直到出了朗润园,来到一处岔路口,年轻人才轻轻按了一下喇叭,向先生致意,然后拐上另一条道飞驰而去。
?仍是发生在这园里的故事:去年九月二十五日,清晨,一伙男男女女的大孩子,在先生门外徘徊。
他们是这一届的新生,久仰季老大名,未等正式上课,甚至未等这一天的霞光染红燕园,就迫不及待地跑来拜谒长者。
来了,才想起季老有个习惯,每天四点起床写作,日上三竿方歇,这是先生一天的黄金时段,谁也不忍心上前打扰。
那怎么办?既然来了,总不能毫无表示地回去吧。
有人便以树枝为笔,在窗外花圃的泥地上留言:“来访。
九八级日语。
”写罢,意犹未尽,又在湖边的湿土上大书:“季老好!九八级日语。
”这位驾车的年轻人,和这伙十七八岁的大孩子,他们未必懂得多少季老的学问,恐怕也没有谁认真读过几本季老的书。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崇敬。
泰山北斗的比喻太老,太俗,大师大家的说滥了也不觉得新鲜,其实,在他们眸底心田,季老本身就有点像这清塘荷韵,既古典,又清明,既亭亭净植,又香远益清。
有他往这儿一站,湖光山色便鲜灵如一幅水彩。
④类似上述的短镜头,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想啊想,哦,想起来了,是在季老的书里。
倒退六七十年,先生也正处于后生的地位。
那时,先生在清华求学。
先生眼中的陈寅恪、郑振铎、吴宓、朱光潜、俞平伯、冯友兰,就正如今天年轻一辈眼中的先生。
⑤记得,先生曾深情地回忆过陈师寅恪。
先生描绘说,寅恪师走在清华园,他身穿一袭长袍,腋下夹着一个布包,包里装满鼓鼓囊囊的讲义和资料。
那样子,无论如何也不像一位内拥传统、外揽西洋的大学者,倒有点像琉璃厂某家书铺的小老板。
但就是这么一个土里土气的人物,只要他打校园一过,就会勾起青年学子的无限仰慕,令他们的周身充满张力。
⑥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先生回忆,郑师振铎的腋下也常常夹着一个大包,风风火火地来往于清华、燕京和北大之间。
他夹的不是布包,而是皮包,里面装的不仅有讲义和资料,还有自己的以及大学生的文稿。
振铎师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走路有点昂首阔步,学子们背地开玩笑,说郑先生看上去就像一只大骆驼??⑦翻开季先生的文集,回忆师辈人物的篇幅占了很大比例。
除了前面提到的诸位,还有中学老师董秋芳、鞠思敏、胡也频,校长宋还吾,教育厅长何仙槎,大学老师叶公超,北大校长胡适,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西克,以及亦师亦友的梁实秋、汤用彤、曹靖华、老舍、沈从文、郎静山、周培源、许国璋、冯至、吴组缃、胡乔木、乔冠华、许衍梁、臧克家、张中行等等。
先生说,他写这类文章,绝不是随心适性,信笔所至,而是异常珍贵,甚至是超乎寻常地神圣的。
珍贵在什么地方?神圣在什么地方?一句话,就是吾国吾民尊师重友的光荣传统,我想。
这又是一句老话,老得谢了春红,落了秋叶。
尽管如此,我还是瞩望它重新抽出新芽。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谁都承认鲁迅的伟大,然而,想想看,假如从鲁迅全集中抽去《藤野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以及《范爱农》、《忆刘半农》、《悼杨铨》诸篇,先生的人格,还会有如此厚重、高大么?⑧当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也有出于大义,不得不“谢本师”的,如章太炎之脱离俞樾,周作人尤其当他或她代表了一种文化精粹。
在尊师上,季先生堪为模范标本。
据他的研究生钱文忠随记,一九九零年一月三十一日,年届八十的季先生为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三老拜年。
每到一家,不论见到的是对方的夫人、女儿、女婿,还是老先生本人,他都身板挺得笔直,坐在沙发的角上,恭恭敬敬地表示祝贺。
另据先生自己记述,今年暮春,先生于八十八岁的高龄访台,百忙中,还特地抽空去了北大老校长胡适、傅斯年二公的陵墓,鞠躬献花如仪,一洒异域多年的哀思。
⑨尊人者,势必得到人的尊重。
这是常理。
就在这个晚上,当我坐在湖边怡然遐想,通向季先生寓所的湖滨小道,走过一拨又一拨的年轻学子。
他们中,也许有那位驾驶白色轿车的青年,或者在先生门口留下祝福的日语班学生;从偶尔飘进耳膜的片言只语,确信不少谈话都与先生有关。
即使是坐在对岸树影下的那对恋人,一边饕(tāo)餮(tiè)荷花的芳泽,一边沐浴在爱情的天河,他们若是想到这满湖的莲蕊与连理,都是先生亲手所播,只怕在含情脉脉之余,也会向先生窗口的灯光,投去满怀祝福的一瞥。
(取材于卞毓方《蔼蔼绿荫》)1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3分) ?13. 这篇文章所写人物是季羡林先生,文章?、?两段的内容有何作用?(3分)答:14. 请结合下面的提示,联系上下文,对第?段中使用“僭越”一词的表达效果,你认为符合文意的三项是()()()(3分)【提示】发表议论,描述眼前之景给自己的感受 ? ? 回想年轻人和日语班学生崇敬季老之事,并引发议论“僭(jiàn)越”一词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超越本份,古时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等,尤指用皇家专用的。
现在指无权冒用或要求;盗用;非法霸占;用了自己的级别所不应该用的礼仪等;也用为谦词。
a. 表明驾驶白色轿车年轻人懂得尊师的礼仪。
b. 表现了驾驶白色轿车年轻人对季老的无限尊重与仰慕。
c. 写出了驾驶白色轿车的年轻人特别畏惧季羡林先生。
d. 写出了驾驶白色轿车的年轻人觉得走在季老前面是不应该有的礼仪e. 说明季羡林老先生威望高、名气大,年轻人摆出一副谦恭的姿态赢得老先生的好感。
15. 你如何理解文章第⑦段划线的句子?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不超过150字)(5分)(答题纸上16题处排150个方格)(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18题。
(11分)老北京四合院的“坎宅巽(xùn)门”①四合院是老北京建筑的一大特色,老北京四合院遍布全城,雕梁画柱的门廊,曲折幽静的庭院,为这座城市平添一份幽雅。
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四合院的典型布局是:正房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
如果问一问四合院居住的老人,他们会告诉你,这样的建筑布局叫做“坎宅巽门”,跟风水有关。
封建社会选址建房,一般都按此布局,至今一些人家建房还在遵循这样的建筑模式。
②“坎宅巽门”来源于易经八卦。
坎,本意是指坑,地面凹陷处。
同时也是《易》的卦名,属八卦之一。
象征险滩,代表水,为北方之卦。
《易·说卦》上载:“坎者,水也。
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
③巽,也是八卦之一。
《易·说卦》云:“巽,东南也”,所以巽指的是东南方位。
古人著书中常常用“巽”来代指东南方。
如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记载:“其上乌龙峰,独耸文笔于西南,本家院南峰,廻峙雄关于巽位”。
《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只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
”同时,巽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即传说中的风神的名字。
《易·说卦》有“巽为本,为风”之说,所以东南风又叫巽风。
④显而易见,因为“坎”为北,所以坐北朝南的房子叫做“坎宅”,而“巽”指东南方,所以东南方的门叫做“巽门”。
那么,为什么四合院的建筑要采用“坎宅巽门”呢?这是中国古代风水的产物。
⑤风水又叫“堪舆”,勘察舆地、地理的意思。
通过对地形方位的勘察,选择一个吉利的地址来建筑,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具体到“坎宅巽门”,因为东南方在五行中为风,巽为东南,门开在东南则象征“一帆风顺”。
而“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为水,将正房建在正北,意味着可以避开火灾。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为木质结构,极为怕火,甚至失火也隐晦地说成是“走水”。
所以正房坐北,从心理上说也是一种祈求平安的表现。
篇二:鲁迅研究考试试题与答案填空题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