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长与生存因子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计算生长量
①测细胞干重; ②测细胞含氮量; ③测DNA; ④生理指示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温度
■pH
氧化还原电位 溶解氧 表面张力
太阳辐射 水的活度与渗透压
第三节 其它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紫外辐射和电离辐射对微生物的影响 超声波对微生物的影响 重金属对微生物的影响 极端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极端pH对微生物的影响 干燥对微生物的影响 若干有机物对微生物的影响
用于微生物培养的摇床
一般摇床都可以控制转速和温度
生长曲线
以细菌个数或细菌数的对数或细菌的干重为纵坐标,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连接坐标系上个点成一条曲 线,即细菌的生长曲线。
▲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
当微生物一单批培养方式培养到指数期的 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度连续流进新 鲜培养基并立即搅拌,另一方面利用溢 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 已达到动态平衡。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主要内容: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生长曲线 细菌生长曲线在污(废)水微生物处理中的应
用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个体生长:细胞原生质总量的增加; 个体生长:①染色体DNA的复制和分离;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第四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竞争关系 原始合作关系 共生关系 偏害关系 捕食关系 寄生关系
第五节 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菌种的退化与复壮 菌种的保藏

食品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食品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微生物: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构造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构造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3、细菌菌落和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

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苔。

4、肽聚糖:是除古细菌外,凡有细胞壁的原核生物细胞有组分。

它是由假设干个肽聚糖单体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构造大分子化合物。

肽聚糖单体含有四种成分: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胞壁酸,N-乙酰胞壁酸上的四肽和肽间桥。

5、孢子丝:当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顶端分化产生的成串的孢子称孢子丝。

9、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10、荚膜和粘液:有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种粘性物质,假设粘滞性大,则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称荚膜。

假设粘滞性低,则成为粘液,扩散到培养液或其它环境中。

11、芽胞和孢囊:*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构造,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胞。

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外表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

12、属:微生物分类中比种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相近似的种归为一类,称之为属。

13、衣原体:它是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14、螺旋体:它是介于细菌与原生动物之间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主要特点是:它的运动靠细胞两端向细胞中央伸出的缠绕原生质柱的轴丝伸缩运动15、粘细菌:粘细菌不生鞭毛,但能“滑行〞运动,因其细胞壁很薄,不完全限制原生质形状变动所致。

特征性的产生胞外多糖粘液,细胞包埋在粘液中或滑行后留下迹。

有些粘细菌还可以形成特殊形态的子实体。

17、菌株:指能代表*个种的各典型性状的一个被指定的菌株.是种的具体存在形式,主要是指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培养。

微生物生长与生存

微生物生长与生存
细菌世代时间的测定:
G tx t0 (1) n
细菌代时数的计算
式中:n为繁殖的代数; N0为对数期开始(t0 )时细菌数,CFU/mL; Nx为对数期后期(tx)时的细菌数,CFU/mL
代时G 的计算
要求某种细菌的代时(世代时间)G,先要测定该种细菌原始 的细菌数,假设t0 时的原始细菌总数为103CFU/mL,将它置于适当 的温度条件下培养10h后,再测得tx=10h的细菌总数为109 CFU/mL, 用下式计算G 。
低温对中温性和高温性微生物的生长不利,
但并不能致死,一旦温度恢复,即能复活。
小结: 微生物的培养应该在最佳温度范围进行。 超过最高温度会对细菌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低温有抑制细菌作用。可以让微生物休眠,但不 会导致死亡。温度升高时,活性即可恢复。
二、pH
微生物也有最适应的pH 范围,微生物不同, pH范围不同。 (一)微生物生长繁殖适宜的酸碱度
时间t
影响停滞期长短的因素 1).菌龄:
对数期“种子”,停滞期较短; 静止期或衰亡期“种子”,停滞期较长; 2).接种量: 接种量大,停滞期较短; 接种量小,停滞期较长。 3).培养基成分: 培养基成分丰富的,停滞期较短; 培养基成分与种子培养基一致,停滞期较短。 4).培养条件: 温度.酸碱度.氧气等条件适合停滞期较短。
(一)分批培养法
分批培养;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在一个封闭的、盛 有一定体积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pH和溶 解氧量,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结果出现微生物的数量由 少变多,达到高峰后又由多变少,甚至死亡的变化规律。
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细菌接种到一种新鲜的、定量 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分批培养,定时取样(例如,每2h取样1 次)计数。以细菌个数或细菌数的对数或细菌的干重为纵坐 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在坐标系上各点连接成一条曲线, 即细菌的生长曲线。

周群英《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圣才出品】

周群英《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圣才出品】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一、选择题1.生长速率常数最大的时期是()。

A.停滞期B.对数期C.静止期D.衰亡期【答案】B【解析】B项,对数期的细菌得到丰富的营养,细胞代谢活力最强,合成新细胞物质的速率最快,细菌生长旺盛。

这时的细菌数不但以几何级数增加,而且每分裂一次的时间间隔最短,生长速率常数最大。

2.下列关于恒浊连续培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使培养液中细菌的浓度恒定的培养方式B.在恒浊器中微生物始终以最高生长速率进行生长C.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的培养方式D.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方式【答案】A【解析】恒浊连续培养是使细菌培养液的浓度恒定,以浊度为控制指标的培养方式。

按实验目的,首先确定细菌的浊度保持在某一恒定值上。

调节进水(含一定浓度的培养基)流速,使浊度达到恒定(用自动控制的浊度计测定)。

3.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生活在一起时的关系是()A.拮抗B.共生C.寄生D.互生【答案】D【解析】D项,固氮菌固定的氮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氮源,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的产物有机酸被固氮菌用作碳源和能源,也为纤维素分解菌解毒。

两者可以单独生活,共存于同一环境中,相互提供营养及其他生活条件,双方互为有利,相互受益,属于互生关系。

4.细菌的生长曲线中,总菌数和活菌数几乎相等的是()。

A.适应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答案】B【解析】B项,对数期由于营养物质足以供给合成细胞物质使用,因此细菌细胞质的合成速率与活菌数的增加速率一致,细菌总数的增加率和活菌数的增加率一致,总菌数和活菌数几乎相等。

5.常用的消毒酒精的浓度为()。

A.30%B.70%C.95%D.100%【答案】B【解析】B项,醇是脱水剂和脂溶剂,可使蛋白质脱水、变性,溶解细胞质膜的脂质,进而杀死微生物机体。

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杀菌力最强。

乙醇浓度过低无杀菌力,纯乙醇因不含水很难渗入细胞,又因它可使细胞表面迅速失水,表面蛋白质沉淀变性形成一层薄膜,阻止乙醇分子进入菌体内,故不起杀菌作用。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群英)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群英)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周群英第四版)目录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2)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2)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2)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2)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2)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2)第一章病毒 (2)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7)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7)2、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 (7)3、荚膜、粘液层、菌胶团和衣鞘 (7)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2)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15)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20)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28)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 (35)第八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40)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44)第十章有机固体废物与废弃的微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群落 (48)第十一章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54)1,何谓堆肥法,堆肥化和堆肥? (54)2,叙述好氧堆肥的机理。

参与堆肥发酵的微生物有哪些? (54)3,好氧堆肥的运行条件有哪些? (55)4,好氧堆肥法有几种工艺?简述各个工艺的过程。

(55)第十二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60)1. 酶制剂剂型有几种? (60)2. 何谓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 (60)3. 酶和酶菌体固定化方法有哪几种?各用什么载体? (60)4.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有什么优点?存在什么问题? (60)5. 生物膜是固定化微生物吗?为什么? (60)6. 何谓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有哪几类? (60)7. 絮凝剂有几类?微生物絮凝剂在污水生物处理中起什么作用? (60)8. 叙述污水处理中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60)9. 微生物制剂有哪些用途? (60)10. 有几种产氢微生物?它们是如何产氢的? (61)11. 请叙述微生物产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很好的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很好的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很好的复习资料)绪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称为拟核或似核,也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4.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等的基础知识;讲述栖息在水体、土壤、空气、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以及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的原理。

二、XXX:1.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孕:无细胞布局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极小;○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殖快;○4易变异。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没有细胞布局,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卵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发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举行复制并且引发细菌细胞的裂解。

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

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

10水处理微生物学-生长繁殖

10水处理微生物学-生长繁殖
这一时期相当于纯培养生长曲线中的对数 期。微生物具有很高的能量水平,因而不易形 成良好的活性污泥絮凝体。
2、对数生长期(缺点)
虽然生产快、代谢强,但是: ①要求进水浓度高,相应出水不易达标 ②生长繁殖旺盛,表面黏液层和荚膜未形成, 无菌胶团
3、减数生长期
营养物质不再过剩,有机底物的去除率与存在 的有机底物浓度成正比。
特点:快速,准确,对酵母菌可同时测定出芽率, 或在菌悬液中加入少量美蓝可以区分死活细胞。
涂片染色法 应用:可同时计数不同微生物的菌数,适于土壤、 牛奶中细菌计数。 方法:用镜台测微尺计算出视野面积;取
0.1ml菌液涂于1cm2面积上,计数后代 入公式:
每ml原菌液含菌数 =视野中平均菌数×涂布面积/视野面积×100 × 稀释倍数
活性污泥生长曲线的意义
1、生长曲线与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 普通活性污泥法:对数生长期末开始 生物吸附法:减数生长期末开始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对数生长期到减数生长期 分散曝气法:迟滞期到对数生长期 延时曝气法:内源呼吸期 污泥消化:内源呼吸期
2、生长曲线与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启动 (1)接种前后环境的一致性。 (2)污泥接种量充足。 (3)种泥生物相的多样性。 (4)特殊情况可投加经筛选和驯化、或天然 来源的菌种。
66~87 26 48
23.5 344~46 792~93
1200
微生物的分批培养与细菌群体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采用分批培养或称为间歇培养的方式,细菌接 种到均匀的液体培养基适应后,以时间为横坐 标,菌数(取样记数)为纵坐标,做出反映细 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称为 生长曲线。`
分批培养
将一定量的微生物接种于一个封闭的、盛有一 定量液体培养基的容器内,保持一定的环境条 件使微生物在其中生长繁殖的培养方式。 营养物质仅为最初的,无替换。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64.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发生特征性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
65.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
66.透过屏障:微生物细胞表面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粘液层组成的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屏障。
9.霉菌:以多细胞丝状群体形式生存的真菌。
10.真菌:有线粒体,无叶绿体,没有根茎叶分化,以无性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11.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12.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微生物。
13.原生动物: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14.原核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称作核区(无细胞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1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DNA环组成。2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3核糖体为70S型。
1、晶体: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内毒素),称为半胞晶体。
2、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糖被有数种:1,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2、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3、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黏液层。4、包裹在细菌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菌胶团。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被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吞噬。
1.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2.菌苔: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生存因子一、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了解调控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2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3微生物的生长规律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三、重点内容微生物的生长测定与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并按照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代谢活动,如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则细胞质的量不断增加,体积得以加大,于是表现为生长。

所谓生长就是指生物个体由小到大的增长,即表现为细胞组分与结构在量方面的增加;繁殖是指生物个体数目的增加。

但是在单细胞微生物中,生长繁殖的速度很快,而且两者始终交替进行,个体生长与繁殖的界限难以划清,因此实际上常以群体生长作为衡量微生物生长的指标。

群体生长的实质是包含着个体细胞生长与繁殖交替进行的过程。

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的获得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不仅分布很广,而且都是混杂地生活在一起。

要想研究或利用某一种微生物,必须把它众混杂的微生物类群分离出来,以得到只含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

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细胞或同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纯培养的获得有下列几种方法。

一、平板划线分离法有接种环以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二、稀释倒平板法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溶化并冷却至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出菌落。

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

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三、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单细胞他离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较小的细菌则较难。

在显微镜下使用单孢子分离器进行机械操作,挑取单孢子或单细胞进行培养。

也可以采用特制的毛细管在载玻片的琼脂涂层上选取单孢子并切割下来,然后移到合适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单细胞分离法对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多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中采用。

四、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法各种微生物对不同的化学试剂、染料、抗生素等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利用这些特性可配制合适某种微生物而限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选择培养基,用它来培养微生物以获得纯培养。

另外,还可以将样品预处理,消除不希望分离到的微生物。

如加温杀死营养菌体而保留芽孢,过滤去除丝状菌体而保留单孢子。

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方法的比较分离方法应用范围平皿划线法方法简便,多用于分离细菌稀释倒平皿法即可定性,又可定量,用途广泛单细胞挑取法局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利用选择培养基法适用于分离某些生理类型较特殊的第二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微生物生物情况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间里微生物数量或生物量的变化来评价。

通过微生物生长的测定可以客观地评价培养条件、营养物质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或评价不同的抗菌物质对微生物产生抑制(或杀死)作用的效果,或客观反应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因此微生物生长的测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生长的测量有计数、重量和生理指标等方法。

1.计数法此法通常用来测定样品中所含细菌、孢子、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数量。

计数法又分为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两类。

(1)直接计数这类方法是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此法的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上面有一个特定的面积1mm2和高o.1mm的计数室,在1mm2的面积里又被刻划成25个(或16个)中格,每个中格进一步划分成16个(或25个)小格,但计数室都是由400个小格组成。

将稀释的样品滴在计数板上,盖上盖玻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计算4-5个中格的细菌数,并求出每个小格所含细菌的平均数,再按下面公式求出每毫升样品所含的细菌数。

每毫升原液所含细菌数=每小格平均细菌数×400×l0 000×稀释倍数(2)间接计数法此法又称活菌计数法,其原理是每个活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可以通过生长形成菌落。

将待测样品经一系列10倍稀释,然后选择三个稀释度的菌液,分别取0.2ml放入无菌平皿,再倒入适量的已熔化并冷至45℃左右的培养基,与菌液混匀,冷却、待凝固后,放入适宜温度的培养箱或温室培养,长出菌落后,计数,按下面公式计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每毫升原菌液活菌数=同一稀释度三个以上重复平皿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5此法还可以将稀释的菌液取0.2m1加到已制备好的平板上,然后用无菌涂棒将菌液涂布整个平板表面,放入适宜温度下培养,计算菌落数,再按上公式计算出每毫升原菌液的所含活菌总数。

此法可因操作不熟练造成污染,或因培养基温度过高损伤细胞等原因造成结果不稳定。

尽管如此,由于该方法能测出样品中微量的菌数,仍是教学、科研和生产上常用的一种测定细菌数的有效方法。

土壤、水、牛奶、食品和其他材料中所含细菌、酵母、芽抱与抱子等的数量均可用此法测定。

但不适于测定样品中丝状体微生物,例如放线菌或丝状真菌或丝状蓝细菌等的营养体等。

除上述两种常用的计数方法外,还有膜过滤法、比浊法。

膜过滤法是当样品中菌数很低时,可以将一定体积的湖水、海水或饮用水等样品通过膜过滤器。

然后将滤膜干燥、染色,并经处理使膜透明,再在显微镜下计算膜上(或一定面积中)的细菌数;比浊法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菌的悬液中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即与光密度成正比,菌越多,光密度越大。

因此可以借助于分光光度计,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以光密度(O.D.)表示菌量。

实验测量时一定要控制在菌浓度与光密度成正比的线性范围内,否则不准确。

微生物计数法,发展迅速,现有多种多样的快速、简易、自动化的仪器和装置等方法。

2.重量法此法的原理是根据每个细胞有一定的重量而设计的。

它可以用于单细胞、多细胞以及丝状体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将一定体积的样品通过离心或过滤将菌体分离出来,经洗涤,再离心后直接称重,求出湿重,如果是丝状体微生物,过滤后用滤纸吸去菌丝之间的自由水,再称重求出湿重。

不论是细菌样品还是丝状菌样品,可以将它们放在已知重量的平皿或烧杯内,于105℃烘干至恒重,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再称量,求出微生物干重。

如果要测定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放线菌或丝状真菌,可先加热至50℃,使琼脂熔化,过滤得菌丝体,再用50℃的生理盐水洗涤菌丝,然后按上述方法求出菌丝体的湿重或干重。

除了干重、湿重反映细胞物质重量外,还可以通过测定细胞中蛋白质或DNA的含量反映细胞物质的量。

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含量也比较稳定,其中氮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

从一定体积的样品中分离出细胞,洗涤后,按凯氏定氮法测出总氮量。

蛋白质含氮量为16%,细菌中蛋白质含量占细菌固形物的50%一80%,一般以65%为代表,有些细菌则只占13%一14%,这种变化是由菌龄和培养条件不同所产生的。

因此总含氮量与蛋白质总量之间的关系可按下列公式计算:蛋白质总量=含氮量×6.25核酸DNA是微生物的重要遗传物质,每个细菌的DNA含量相当恒定,平均为8.4×10-5ng。

因此从一定体积的细菌悬液中所含的细菌中提取DNA,求得DNA含量,再计算出这一定体积的细菌悬液所含的细菌总数。

3.生理指标法对于一些非溶液的样品,要测定微生物数量除了用活菌计数法外,还可以用生理指标测定法进行测定。

生理指标包括微生物的呼吸强度、耗氧量、酶活性、生物热等。

这是根据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这些指标,样品中微生物数量多或生长旺盛,这些指标愈明显,因此可以借助特定的仪器如瓦勃氏呼吸仪、微量量热计等设备来测定相应的指标。

这类测定方法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分析微生物生理活性等。

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一、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细菌接种到均匀的液体培养基后,当细菌以二分裂法繁殖,分裂后的子细胞都具有生活能力。

在不补充营养物质或移去培养物,保持整个培养液体积不变条件下,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时细菌数量的变化,可以作出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称为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

1.迟缓期(1ag phase) .又称延滞期、适应期。

细菌接种到新鲜培养基而处于一个新的生长环境,因此在一段时间里并不马上分裂,细菌的数量维持恒定,或增加很少。

此时胞内的RNA、蛋白质等物质含量有所增加,相对地此时的细胞体最大,说明细菌并不是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

产生迟缓期的原因,认为是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时缺乏足够的能量和必需的生长因子,“种子”老化(即处于非对数生长期)或未充分活化,接种时造成的损伤等。

在工业发酵和科研中迟缓期会增加生产周期而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迟缓期无疑也是必需的,因为细胞分裂之前,细胞各成分的复制与装配等也需要时间,因此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①通过遗传学方法改变种的遗传特性使迟缓期缩短;②利用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作为“种子”;③尽量使接种前后所使用的培养基组成不要相差太大;④适当扩大接种量等方式缩短迟缓期,克服不良的影响。

2.对数生长期(log phase)又称指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

细菌经过迟缓期进入对数生长期,并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导致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而且细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此时期内的细菌生长是平衡生长。

对数生长期细菌的代谢活性、酶活性高而稳定,大小比较一致,生活力强,因而它广泛地在生产上用作“种子”和在科研上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3.稳定生长期(stationary phase)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量),结束对数生长期,进入稳定生长期。

稳定生长期的话细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

如果及时采取措施,补充营养物质或取走代谢产物或改善培养条件,如对好氧菌进行通气、搅拌或振荡等可以延长稳定生长期,获得更多的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

4.衰亡期(decline或death Phase)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率逐步增加和活细菌逐步减少,标志进入衰亡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