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隋唐北方民间墓葬的建筑方式与形制演变_赵超

合集下载

隋唐墓葬

隋唐墓葬

隋唐墓葬隋文帝泰陵隋高祖文帝杨坚及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太陵位于今陕西扶风县东南。

陵的封土高27.4 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

四周围绕城墙,东西长756 米,南北宽652 米,四墙的中部都发现大量的砖瓦残片,当为门庭址,城墙的四角亦有砖瓦等,说明原建有阙楼。

陵冢之南立有清毕沅书“隋文帝泰陵”(《隋书》等作“太”)石碑,此外无其他石刻遗存。

文帝祠庙遗址在太陵东南,1953 年调查时发现石碑一通,石柱础一排七个,墙垣残迹尚存。

①唐代帝陵唐代帝陵,除李晔和哀帝李祝陵分别在河南渑池和山东菏泽外,其他均葬于今陕西渭北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和蒲城六个县,称“关中十八陵”。

他们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僖宗李儇的靖陵、肃宗李亨的建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宣宗李忱的贞陵、德宗李适的崇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武宗李炎的端陵、高祖李渊的献陵、懿宗李漼的简陵、代宗李豫的元陵、文宗李昂的章陵、中宗李显的定陵、顺宗李诵的丰陵、睿宗李旦的桥陵、宪宗李纯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和玄宗李隆基的泰陵。

这些唐代帝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乾陵和桥陵作过小范围的试掘。

唐陵陵园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

关中十八陵可分为依山为陵和积土为陵两类。

依山为陵者有乾陵、泰陵等十四座,分布在北山山脉之上。

积土为陵者有献陵、庄陵、端陵和靖陵,分布在北山山脉以南的渭北高原上。

依山为陵者的玄宫位于山峰南面的半山腰中。

山峰的四周围以神墙,每墙各辟一神门,东、西、南三门大都正对玄宫,南神门为正门,北门因地势而筑。

献殿建于玄宫之南(昭陵除外)。

下宫多在陵的西南、鹊台西北。

乾陵以下各陵的陵园四神门外4—10 米各有石狮一对,石狮再外20—40 米为阙楼一对,陵园的四角有角阙楼,神道南有乳台,有的唐陵在乳台南保留有鹊台。

均为夯筑,其外包砖,基址底部四周筑以石条。

据桥陵的墓道试掘可知,其墓道水平长70、宽3.78 米。

墓道中排列整齐有序的青石条镇封,石条间以铁栓板套接,熔铅灌缝,坚固异常。

北朝墓葬的地下形制研究

北朝墓葬的地下形制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北朝墓葬的地下形制研究谢宝富α提 要 文章根据考古所见资料,结合有关文献,对北朝墓葬的地下形制,做了较细致的归类分析,总结了北朝两百余年内墓葬形制的区域差异、时代变化及其承魏晋十六国而启隋唐的特色。

关键词 砖质墓 土质墓 石质墓从考古结果来看,北朝的墓一般都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墓顶基本上皆呈穹庐式或四角攒尖式。

根据墓葬的质地及形状特征,可分以下型式:质地型式墓例及资料出处砖室墓一般由土圹斜坡墓道、砖砌甬道、砖砌墓室组成。

部分墓葬设有墓门、封门墙,个别墓葬带有天井。

1型:单室墓式:四壁外弧或部分外弧,墓室平面呈弧方形、近方形或长方形。

呼和浩特北魏墓(《文物》197715)、西安任家口第229号北魏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112)、洛阳西车站北魏寇猛墓(《考古》197314)、辽宁朝阳两座北魏墓(《考古》1985110)、河北河涧北魏邢伟墓(《考古》195914)、河南偃师县北魏元睿墓、YD II926号墓(《考古》199119)、偃师南蔡庄北魏墓(《考古》199119)、偃师联体砖厂2号墓(《考古》199315)、安阳北齐和绍隆夫妇墓(《中原文物》198711)、太原北齐娄睿墓(《文物》1983110)、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文物》1983110)、磁县北齐尧峻墓(《文物》198414)、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197913)、河北吴桥2、4号北朝墓(《文物》198414)、山西白圭北齐韩裔墓(《文物》197514)、山西寿阳北齐厍狄回洛墓(《考古学报》197913)、磁县东魏赵胡仁墓(《考古》195916)、大同东郊北魏元淑墓(《文物》198918)、磁县湾漳墓(《考古》199017)、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文物》1990112) 式:四壁外弧,平面呈正方形或近方形包头固阳两座北魏砖室墓(《考古》198711)、太原南郊北齐墓(《文物》196316)、洛阳涧西北朝砖棺墓(《考古学报》195912)式:四壁不外弧,平面呈正方形或近方形陕西华阴北魏杨舒墓(《文博》198512)、河南猛县北魏司马悦墓(《考古》198313)、河北泌阳北朝墓(《中原文物》198311)式: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河北吴桥县东魏墓(《考古通讯》195616)、河北吴桥1、3号北朝墓(《文物》198419)、河北黄华县北齐常文贵墓(《文物》198419)、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文物》1973111)式:墓室平面呈舟形北魏营州临泉戍主刘贤墓(《考古》198417)式:平面呈半圆形北京王府仓北朝墓(《文物》1977111)α收稿日期:1997年3月21日2型:双室墓呈方形或长方形,后室四壁外凸呈弧方形大同方山北魏冯太后永固陵(《文物》198711)、孝文帝虚宫万年堂(同上)、大同小站村封和突墓(《文物》198318)式:前后双室四面呈外弧,四角模圆,呈弧方形河北景县东魏高长命墓(《文物》197913)、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考古》195916)式:前后双室东西壁皆内弧,四角呈外尖状汉中市崔家营西魏墓(《考古与文物》198112)3型:多室墓 式:由一个方形或长方形、弧方形主室带两个耳室、耳室与主室之间无甬道勾通洛阳北魏元叉墓(《文物》1974112)、山西曲沃秦村北魏李诜墓(《考古》195911),河北景县东魏高雅墓(《文物》197213)式:由前后两个主室带一个耳室、耳室与主室之间有甬道相通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13)石质墓一般由土圹斜坡墓道、规则条石或不规则石块砌成的墓室和甬道组成。

唐代墓葬形制

唐代墓葬形制

唐代墓葬形制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墓葬形制也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特色。

唐墓,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唐代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

一、唐代墓葬的地理分布与特点唐代墓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两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这些墓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形制多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

从地理位置上看,唐代帝王陵墓多选址于山水环抱、地势险要之地,以体现皇权的威严与永恒;而贵族、官僚及平民的墓葬则多分布于城郊或乡村,呈现出较为平实的风貌。

二、唐代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帝王陵墓唐代帝王陵墓多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即利用自然山体作为陵墓的基础,再在其上建造封土、祭祀建筑等。

这种形制的陵墓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具有很好的防盗效果。

其中,以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等为代表的陵墓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

帝王陵墓的内部结构也极为复杂,一般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墓道多呈斜坡状,宽度逐渐收窄,以增强墓室的封闭性;甬道则是连接墓道与墓室的通道,其两侧常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天神、瑞兽等神秘图案;墓室则是放置棺椁及随葬品的地方,其规模大小因墓主人身份地位而异。

贵族、官僚墓葬唐代贵族、官僚墓葬的形制与结构较为灵活多样,既有仿照帝王陵墓的“因山为陵”式,也有平地起建的“封土堆”式。

这些墓葬在规模上虽不及帝王陵墓宏大,但在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上却毫不逊色。

贵族、官僚墓葬的墓室内部结构也较为复杂,常设有多个耳室、侧室等,用于放置不同种类的随葬品。

平民墓葬唐代平民墓葬的形制和结构则相对简单。

一般采用“竖穴土坑”的建造方式,即在平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再将棺椁放入其中,最后用土填埋。

这种形制的墓葬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唐代平民阶层朴素、实用的丧葬观念。

三、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与葬俗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丰富多样,既有陶俑、瓷器、铜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金银珠宝、玉器、丝绸等珍贵物品。

辽宁朝阳隋唐时期砖构墓葬形制及演变_吕学明

辽宁朝阳隋唐时期砖构墓葬形制及演变_吕学明

〔作者简介〕 吕学明,男,1970年出生,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考古专业,现就职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邮编110003;吴炎亮,男,1967年出生,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博物馆专业,现就职于辽宁省文化厅文物处,邮编110011。

2007年第4期(总第92期) 北方文物N O R T H E R N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N O .4.2007T O T A L 92〔考古发现与研究〕辽宁朝阳隋唐时期砖构墓葬形制及演变吕学明 吴炎亮 〔关键词〕朝阳 隋唐 砖构墓葬 形制 演变 〔内容提要〕朝阳曾是隋唐王朝统治东北地区的边陲重镇,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在这里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

这些墓葬以砖构墓为主,形制复杂多样,等级差别明显,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

本文首先总结砖构墓葬的形制,然后以纪年墓葬为标尺分析其演变过程,最后将朝阳唐墓与中原唐墓进行了初步比较。

〔中图分类号〕K 8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07)04-0032-08 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游左岸,自十六国前燕建城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朝阳一直是东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据史书记载,隋开皇元年(581年),置龙城县,旋后改为龙山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柳城,大业初,置辽西郡①。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营州总管府,领辽、燕二州、柳城一县,武德七年(624年)改为都督府②。

设置平卢军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治营州③。

由此可见,朝阳是隋唐王朝统治东北地区的边陲重镇。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批又一批隋唐墓葬被发现,到目前已发表的隋唐墓葬材料共有20多批,合计墓葬百余座,其中纪年墓14座。

这些隋唐墓葬集中分布在朝阳老城的西南部和西北部,目前发现的朝阳市最外围的隋唐墓葬是北票市哈尔脑乡下杖子村唐墓,距朝阳市区约20公里④(图一)。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展现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审美趣味。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革也反映在墓葬艺术上。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独特之处,更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在墓葬布局上,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多呈现出“四合院”式的布局,即由前殿、中殿、后殿和侧殿组成,整体构造严谨有序。

这种布局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展示了统治阶层的地位和权力。

其次,在墓葬壁画和雕刻艺术上,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多以人物、动植物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审美情趣。

这些壁画和雕刻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还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多民族交融的状态,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墓葬艺术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例如,北方少数民族的动物图腾、神话传说等元素被融入墓葬艺术中,赋予作品神秘而独特的气质。

同时,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还受到了佛教艺术的影响,大量的佛教题材出现在墓葬壁画和雕刻中,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审美趣味,更融合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独特之处,更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于了解当时社会风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隋唐五代的墓葬形式

隋唐五代的墓葬形式

隋唐五代的墓葬形式隋唐五代的墓葬形式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墓葬形式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在隋唐时期,墓葬被视为社会地位、财富和家族荣誉的象征,因此,许多人都会精心设计和建造属于自己的墓葬。

下面将从陵墓类型、墓室结构和墓葬陪葬品三个方面,为您介绍隋唐五代的墓葬形式。

一、陵墓类型在隋唐五代时期,陵墓的类型繁多。

其中,帝王陵墓是最为雄伟壮观的,如唐太宗李世民的乾陵、隋文帝杨坚的狄陵等。

这些陵墓多半由土堆堆积而成,形似圆丘。

此外,隋唐五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陵墓类型,即地下封土墓。

这类墓葬主要由深坑、夯土和砖石构筑而成,看上去更为庄严肃穆。

二、墓室结构隋唐五代的墓室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三部分:前室、中室和后室。

前室通常作为祭奠和祈福的场所,主要设有神龛、石案等。

中室是墓室的主体部分,供奉着墓主人的灵位。

后室则是后人祭祀的场所,常设有供桌和香炉等。

墓室内部的壁画、石刻等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展现出了当时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墓葬陪葬品隋唐五代的墓葬陪葬品种类丰富,质量优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唐代的丧葬文物。

随葬品主要包括器物、衣物和食品等。

器物方面,包括玉器、青铜器、银器、陶瓷等,这些器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衣物方面,文臣武将常有袍带褶裙、带绶官履等,这些衣物则显示出其身份和地位。

食品方面,随葬的有米粮、果品、畜肉等,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富裕的层面。

总结起来,隋唐五代的墓葬形式凝聚着当时社会的宏大气魄和独特艺术风格。

无论是陵墓类型的多样性,还是墓室结构的精细考究,都展现了人们对墓葬仪式的庄重与敬意。

同时,墓葬陪葬品的丰富多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盛。

隋唐五代的墓葬形式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隋唐五代的墓葬形式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墓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对死者的纪念,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

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

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石器时代墓葬文化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

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

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

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

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

商周时代墓葬文化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

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

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

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

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

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

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

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

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

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

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

隋代墓葬的考古学

隋代墓葬的考古学
力度,防止人为破坏和盗窃等行为的发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隋代墓葬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综合研究
总结词
综合研究法是指同时考虑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以全 面了解隋代墓葬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详细描述
综合研究法是一种常用的历史研究方法,它结合了文献 资料和考古资料,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历史信息。对 于隋代墓葬的研究,综合研究法尤为重要。因为隋代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重要的时期,留下了丰富的文献 资料和考古资料。通过综合研究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更 好地了解隋代墓葬的特点、形制、装饰风格以及与当时 社会历史背景的相互关系。
保护现状
目前,隋代墓葬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一些隋代墓葬 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坏。同时,保护隋代墓葬的专业技术和设备也相对缺乏,难以满足
实际保护的需要。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隋代墓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加强隋代墓葬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 究,提高对隋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应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提高保护工作 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此外,还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隋代墓葬的监管和保护
VS
隋代墓葬的建筑风格通常具有简洁、 明快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建筑材料方面,隋代墓葬主要采用 石材和砖材,同时也开始使用琉璃瓦 等新型材料。在装饰方面,隋代墓葬 通常会采用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和题 材,如龙、凤、牡丹等。
隋代墓葬的封土形式
隋代墓葬的封土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工堆筑的封土堆,另一种是自然形成的山体或地势。封土形式通常会根据墓葬的 等级和规模而有所不同。在人工堆筑的封土堆中,通常会采用夯土技术,以增加封土的密实度和稳定性。而在自然形成的山 体或地势中,则会利用地形的特点进行封土处理,如开凿山洞、修筑石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radually reduced, simplified structure, for the ritual space gradually disappear this trend in the tombs.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ombs of the Tang Dynasty;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omb; burial 要:唐代中小型墓葬的建筑形制出现过明显变化,并存在着多种类型。本文通过对隋唐墓葬
changes, and there are a variety of typ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ombs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excavated materials, summed up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area of most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ombs indicating that the Tang Dynasty burial system emphasizes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symbolic virtual space, resulting in small tombs and funerary objects of simplicity. system of the Tang Dynasty 摘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reveals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funeral etiquette thought and system change,
发掘材料的分析,总结出大多数中小型墓葬的总体建筑面积逐渐减小、结构简化、墓葬中用于祭祀的 空间逐渐消失这一发展趋势。并结合文献记载,揭示隋唐时期丧葬思想与礼仪制度的改变,说明唐代 墓葬制度强调虚拟象征意义和虚拟象征空间,从而造成墓葬小型化与随葬品简约化。 关键词:隋唐北方中小型墓葬;墓葬形制;唐代丧礼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承上启下的一个 重要历史阶段,墓葬制度在这一时期也有着明显 的变化,各种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式在封建礼制与 会风俗的作用下已经基本定型,并且对以后的 墓葬建筑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近代以来的考古 发掘中,隋唐墓葬也以其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而 受到学界重视。有关隋唐墓葬的研究成果众多, 并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指导着迄今为止的隋唐 考古工作。 隋唐时期的墓葬考古发掘及研究,以前以陕 西关中地区为主,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作为唐代 的政治中心,聚集了大量高级官僚与贵族,分布 着大量的上层人物墓葬,特别是唐历代帝陵及其 陪葬墓。已经发掘的大型墓葬在建筑形式与出土 器物上都具有典型意义。学者对关中隋唐墓形制 的分析大多把重点放在大中型墓葬上,所以在分 类讨论中得出的研究结果虽然有所差异,但没有 根本性的分歧,基本上都是按照墓葬的规模大小 来划分类型。 如王仁波 《懿德太子墓所表现的唐代皇室埋 葬制度》 认为: “从陕西省境内目前已经发掘的 二千多座唐墓来看,墓室的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 四种类型。 (1) 单室土洞墓 (斜坡墓道,多天井 或竖井墓道,无天井) ; (2) 单室砖墓 (斜坡墓 道,多天井,甬道,砖封门,石墓门,砖、石棺 床) ; (3) 双室土洞墓 (斜坡墓道,多天井,甬 道,砖棺床,木棺,石棺) ; (4) 双室砖墓 (斜
[13]
形制可以分为四个亚型。 Ⅲa 型平面为正方形, 四壁大多垂直,墓室四角为直角,墓道位置有位 于墓室南壁中部、偏东、偏西三种,棺床有长方 形与倒凸字形,以靠北壁的居多。Ⅲb 型平面为
正方形,四壁外弧或略外弧,部分墓葬中仅北、 东、西壁外弧,墓道位置有位于墓室南壁中部、 偏东、偏西三种,棺床有长方形与倒凸字形,以 倒凸字形棺床,斜坡墓道位置偏于墓室东侧。Ⅲ 有位于墓室南壁中部、偏东、偏西三种,以倒凸 长方形或略呈方形,墓道贴近墓室东壁,仅错一 块砖,棺床长方形,多位于墓室西侧。Ⅴ型为刀 把形墓,大多没有棺床,墓室窄小,根据平面形 制分为三个亚型。Ⅴa 型为纵长方形墓室,四壁 弧。Ⅵ型为竖穴土坑墓,无墓道。 大多垂直,墓室四角为直角。Ⅴb 型为弧边长方 形或不规则斜边长方形。Ⅴc 型为梯形,四壁外 倒凸字形的居多。 Ⅲc 型墓室平面为纵长方形, d 型平面为梯形,四壁外弧或略外弧,墓道位置 字形的棺床居多 [14]。 Ⅳ 型为准刀形墓,平面纵
代壁画墓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唐代高祖、太 宗年间,高宗、武后年间,中宗至玄宗开元后 期,玄宗天宝初至德宗年间,宪宗年间至唐末
[5]

孙秉根则将西安地区隋唐墓分为三期六段,即第 一期隋代,分为前后两段,以大业初为界;第二 期由唐初到肃宗末年,分为前后两段,以神龙元 年为界;第三期由肃宗末年到唐亡,分为前后两 段,以永泰元年为界 。 以上这些分析所依据的墓葬材料主要是唐两 京地区六品以上官员的墓葬,多属于大中型墓 葬,即宿白先生所述 1、2 型与 3 型中的一部分墓 葬。此外,陕西、河南、宁夏、山西等地还发现 过大量中小型的土洞墓,应该是当时社会中下层 人士使用的墓葬,如六品以下低级官员和庶民的 墓葬。其中小型土洞墓占有较大比例,如陕西凤 翔等地发掘的隋唐墓群。这些数量巨大的小型土 洞墓结构相对简单,基本上由斜坡墓道或竖井墓 道与墓室两部分组成,从平面上观察,其建筑方 法存在着以下几种主要形制:早期偏于墓室西侧 的墓道 (甬道) 与不规则墓室的组合 (即习称之 靴形) ,早唐、盛唐时期的斜坡墓道与正方形、 长方形或梯形墓室组合 (即习称之铲形或双梯 形) ,以及偏于墓室东侧的墓道 (甬道) 与长方 形或梯形墓室的组合 (即习称之刀把形、折背刀 形) 等。这些墓葬一般建造简单,形制较小,距 地面深度大多 2~3 米,至多不超过 6 米。 从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特大型、大型以及中型
58
考古研究
以及石棺、棺床等设备的差异看,主要有四个类
[3]
型。 ” 即 1 型,双室弧方形砖室墓;2 型,单室 4 型,单室长方形土洞墓。
龛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墓室数量减少与边长缩 小,等等 [7]。相对而言,在墓葬建筑形制上出现 明显变化,并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却是数量占据 多数的中小型墓葬,也就是按照唐代制度属于六 品以下低级官员与庶民的墓葬。我们姑且称之为 民间墓葬,以区别于现在有关隋唐墓葬研究中重 点关注的皇族与高中级官员使用的官方规制墓葬 (即一般所称的特大型、大型以及中型墓葬) 。 经过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漫长的墓葬建筑 变革,到了隋唐时期,北方民间使用的中小型墓 葬,已经是以小型土洞墓为主。考古发掘中可以 看到,民间也有一部分土洞墓 (以及小型的土洞 砖室墓) 模仿了官方规制的标准墓葬的形制,但 是与之相比规模要小得多。而更多的中小型墓葬 形制则纯粹从土洞墓的实际施工与下葬要求出 发,在形制上不断变化,既适应了实际埋葬情况 的需要,又尽量地趋于简约,因此与官方标准墓 葬的形制区别较大。 纵观大量隋唐墓葬的发掘材料,可以看到一 个明显的发展变化趋势,与先前的朝代相比,隋 唐时期,尤其是唐代的墓葬建筑普遍趋于简单 化,这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中小型墓葬上,反映在 墓葬的总体建筑面积逐渐减小,结构简约,墓葬 中用于祭祀的空间逐渐消失,甚至减少到只能容 纳棺木的地步。这种趋势在初唐已有表现,在唐 玄宗后期已经开始加速,到中唐至晚唐期间日益 明显。这种变化既表现出隋唐时期丧葬思想与礼 仪制度的变化,也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阶段性 变化有关,更是唐代发展中不同时期社会意识的 具体反映。 隋唐考古发掘工作中,已经总结出在北方比 较普遍使用的几种中小型砖室墓与土洞墓建筑形 式,并且在有关报告和简报中,往往用直观的比 拟形式将其平面布局称为靴形、铲形、刀把形、 折背刀形、双梯形等类型,其中铲形与刀把形的 布局见于砖室墓与土洞墓,而其他布局的墓葬多 为小型土洞墓。虽然这些名称并未标准化,但也 可以被大多数隋唐考古研究者接受。为了在下文 套用这些名称,这里先将它们作一简单的具体界 定。 靴形墓:由墓道与墓室组成。墓室呈不规则 形,斜向,与墓道形成一定角度。例如山西大同 发现的 04M1、04M3 等 [8]。 (图一,图二) 铲形墓:由墓道 (以及甬道) 与墓室组成。
[6]
墓葬形制的历史演变情况来看,从隋代至晚唐三 百年间,其基本的建筑方式与墓葬构成形式没有 本质上的改变,只是在规模上逐渐缩小。也就是 说,它们以斜坡墓道、甬道、墓室以及天井、过 洞、壁龛等成分构成一线贯穿的土洞墓或土洞砖 室墓这样的基本形式没有改变。变化的趋势只是 缩小建筑规模,例如墓道变短,天井、过洞和壁
[11] 角度。例如陕西凤翔唐墓 M22 (土洞墓) 、洛
形、四边不匀称的近似正方形以及近似方形的梯 形等多种平面形状,应该是具体开挖时施工不够 严谨所造成的。 刀把形墓:由墓道 (以及甬道) 与墓室组 成。墓室多呈长方形 (或接近长方形的梯形) , 墓 (甬) 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大多将墓 (甬) 道东壁与墓室东壁连为一线。例如河南偃师杏园 唐墓 M9316、M9104 (土洞墓) 。 (图四)
试谈隋唐北方民间墓葬的建筑方式与形制演变
59
墓室多呈正方形 (或四壁外凸的弧边正方形) , 墓 (甬) 道位于墓室南壁正中或偏东。例如河南 偃师杏园唐景龙三年李嗣本墓 (砖室墓) 、李延
[9] 祯墓 (土洞墓) 。 (图三) 另有一些墓室为长方
折背刀形墓:由墓道与墓室组成。墓室多呈 长方形 (或梯形) ,墓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墓 (甬) 道东壁与墓室东壁成一定角度相连,构成 一折角线或弧线,亦即墓室与墓道方向形成一定 阳关林 59 号唐墓等 [12]。 (图五)
图一
靴形墓 (山西大同 04M1)
图五 折背刀形墓 (陕西凤翔南 M322)
图二
靴形墓 (山西大同 04M1)
图六 梯形墓 (山西大同 04M4)
图三
铲形墓 (偃师杏园 M111)
图七 双梯形墓 (陕西凤翔南 M166)
60
考古研究
告》 《吴忠西郊唐墓》 等大型报告以及众多隋唐 墓葬发掘简报中介绍的陕西、河南、宁夏等北方 地区中小型墓葬的形制演变情况中,可以看出: 靴形墓在关中地区出现较早,多为隋代至唐代初 年的墓葬,而在山西则出现于中晚唐时期;铲形 墓与刀把形墓曾经是唐墓的主要形制,早期以铲 形墓居多,刀把形墓则从高宗时期一直持续使用 至晚唐;折背刀形墓、梯形墓与双梯形墓在中晚 唐时期比较流行,在河南、陕西等地的墓葬中多 有发现。 曾经归纳了在 1982 年 10 月前发掘的 110 座隋唐 逐渐变长,由东西宽大于南北长,变成宽长相等 或长大于宽; 2. 甬、墓道的位置逐渐东移,由 室南偏西或中部移至室南偏东或东侧,其连线由 道逐渐缩短,甬道变成束腰式,墓道由斜坡式缩 两条平行线发展成一直线和一折线; 3. 甬、墓 短为竖斜式和竖井式,平面由长条形变成梯形; 4. 天井过洞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5. 小龛 位置由不固定到固定在墓道两壁,以后又移到墓 室四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