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1.形成: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分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
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2.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
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 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 (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评价
(1)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它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 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影响 【典例5 】(2011·江苏单科·T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鱼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 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
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
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道教迅速传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这时期中枢权 力机构的阶段 性特征:
b.权力分配不平衡 c.效率不高
原因:加强皇权即巩固统治的需要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 思考:为什么说三省 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 制的成熟? a.分工明确
皇帝
中 起 书 草 省 诏 令 吏 部 民 部 尚 书 省
负 责 执 行
兵 部 刑 部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
板块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时期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厦门三中 薛明石羡
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统一走 向分裂,又由分裂逐渐走向大一统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是这一时期的基本格 局;许多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呈现过渡性特点;民族融 合进人高潮,推行“汉化”成为各少数民族不约而同的选择; 士族制度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 经济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 济遭到一定破坏;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江南的经济地 位逐渐上升;在士族制基础上,汉代以来的田庄经济迅速发 展。 思想文化上:呈现出包容异质和张场个性的时代特征。北方 民族大融合及三教鼎立,给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因素;科技 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为隋唐 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基础。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空前繁盛的时期。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享誉海 外;典章制度完善、先进,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成熟。 经济上:政策不断调整,内外交通发达,经济空前 繁荣;安史之乱后,出现第二次北民南迁高潮,南 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全面 繁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 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目录
考点二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①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②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 (1)背景 盾尖锐。
③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目录
①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 田制影响深远。 ②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③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
目录
2
考什么
探究热考主题
突破命题核点
目录
2考什么
探究热考主题 突破命题核点
选准角度·提能力
///////
主题 传承与创新——魏晋至隋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视角1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一 (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 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①。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 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 之私属②。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 而行之③;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④。
目录
2.重要观点——三省六部制“民主色彩” 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 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 想一想 三省六部制的“民主”色彩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本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目录
3.重要概念——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 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 (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想一想 “藩镇割据”对当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答案 是唐朝后期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为后世的社会治理提供教训。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 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从此以后,唐朝由 盛转衰。 3.藩镇割据: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 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 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 国家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时空定位]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 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 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七、唐太宗 1.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推行均田制 ④慎用刑法 ⑤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⑥完善科举制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三阶段:中华文明的成熟——魏晋至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新成就)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时间:220——581二、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1)总体特征:大分裂、大交融(2)具体表现:①(政治)A、国家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士族专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削弱②(经济)北方经济破坏,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③(文化)佛道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④(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

掀起民族交融高潮三、政权更迭(一)示意图(二)具体表现1、三国(220—280)与西晋(266—316)(1)三国①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律令儒家化)②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③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西晋①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定都洛阳②短暂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③衰落:291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原因:西晋建国,分封宗室为王,造成内乱,五胡趁机乱华)④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刘渊所灭2、南方:东晋(317—420)和南朝(420—589)(1)东晋(317—420)的统治①东晋的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政治:东晋士族(门阀)政治③经济:南方经济的开发(2)南朝(420—589)的更迭①420年,东晋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②此后170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建都建康,合称四朝3、北方:十六国和北朝(439—581)(1)十六国①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②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③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①北魏孝文帝改革②政权更迭: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被北齐、北周取代。

唐朝制度有哪些

唐朝制度有哪些

唐朝制度有哪些高一历史知识点之唐朝制度有哪些1、政治制度唐初,中央的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

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

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道,作为监察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

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

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

2、府兵制府兵是唐初的主要军事力量。

其编制的基本单位是折冲府(又称军府)。

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军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职为左右果毅都尉。

府兵称卫士或侍官。

军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

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直接听命于皇帝。

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

军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四个,约百分之四十分布在京师所在的关中,以便中央政府手握重兵,控制四方。

府兵必须凭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

战时由皇帝命将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难以干预国政。

3、科举制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僚的主要方法。

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学校教育也日益发展。

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

地方上设有州、县学。

学生称生徒,学习成绩好的,由学校保送参加科举考试。

4、土地与赋役制度唐继隋末大乱之后,人口死散很多,土地大量荒芜,社会经济凋弊。

唐朝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调发,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武德七年(624年)四月颁布了均田令和租庸调法。

5、法律唐代法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

律是刑法典。

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规定,如《户令》、《田令》等。

式是各项行政法规,办事细则,如《水部式》等。

格是对律、令、式所做的补充和修改。

律、令、格、式互为补充,以律为主,同时并行。

知识补充:三省六部制到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对宰相的权力又是一次大分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期魏晋南北朝 隋唐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选官制度由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文化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士族阶层深刻影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成就突出,唐诗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繁荣。

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生用书P21]★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文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大批鲜卑士兵和百姓也进入中原。

④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3)影响①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 隶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 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 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D
知识点2:科举制
当堂检测: 2、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 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 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 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 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 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知识点2:科举制 知识点3:唐朝藩镇割据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1、原因: (1)必要性: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2)可能性:前朝旧制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 了基础。 2、概况: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1、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 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 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 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知识点2: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 (2)消极作用: ①中国‚重道轻器‛的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 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②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时使皇权受到制约,保证决策正确。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易错解析】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
立制度是一致的。
错误。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 制度都通过分权实现权利之间的监督与牵制, 但其本质是不同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 于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而三权分立体制 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C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5、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 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 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 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三阶段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 荣——魏晋至隋唐 (公元220年——907年)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魏 晋 至 隋 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三阶段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公元220年——907年)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C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 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 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A
知识点1:三省六部制
当堂检测: 4、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 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 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时间 夏商周 秦朝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军功授爵制
选官标准 血缘 军功
选官方式 世袭 战争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德、才 门第
学识
征辟察举 举荐
考试
隋唐以后
科举制
知识点2:科举制
当堂检测: 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 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知识点2:科举制 3、影响:
材料一:(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 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 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 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 当自强。 ——元 · 高明《琵琶记》 材料三: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 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
A
知识点2:科举制
1、原因: (1)必要性: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 子弟依靠门第掌握政权; ②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2)可能性: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九品中正 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2、形成过程: (1)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 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C
知识点3:藩镇制度
1、时间:唐朝中后期。 2、概况:唐玄宗时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 使,大量扩充防戍军镇。 3、权力: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 治、经济、军事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4、影响:藩镇制度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安 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知识点3:藩镇制度
当堂检测: 1、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 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 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3、运作机制: (1)中书省:起草政令; (2)门下省:审核政令; (3)尚书省:执行政令。 4、意义:
材料一:中央政府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 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 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 侍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 4 、意义: 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宰相 ( 1)三省相互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多至一二十人。 ( 2)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同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4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