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作业

合集下载

东师16春《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东师16春《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东师16春《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东师16春《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它分为东周、西周、秦、齐等多少国()A. 10B. 11C. 12D. 132. 下列句子中,“者”字用在时间词后面,是助词的是()A.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B.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C. 视吾家所寡有者D.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3. 若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结构,“牛、瓜、象、羊”属于()A. 指事B. 形声C. 会意D. 象形4.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中“牢”的词义是()A. 水牢B. 关牲畜的圈C. 牢固D. 监狱5.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中“是”的词性和意义是()A. 系词,是B. 形容词,正确C. 代词,这些D. 词尾,……样子6. 传统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A. 象意B. 指示C. 谐声D. 转注7. “群、羣”的关系是()A. 繁简字B. 古今字C. 通假字D. 异体字8. “姜氏欲之,焉辟害?”中“焉”的词性和意义是()A. 助词,哪里B. 助词,怎样C. 代词,哪里D. 代词,怎样9. “长驱到齐,晨而相见”中“而”的词性与用法是()A. 连词,表修饰B. 代词,你C. 助词,表顺承D. 介词,在10.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中“发”的文中义是()A. 开仓赈济B. 发射C. 发送D. 打开古代汉语(一)16春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下列各句中,属于判断句的是()()()()A. 夫战,勇气也B. 百乘,显使也C. 制,岩邑也D. 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2. 下面句子中含双宾语的是()()()()A. 不如早为之所B. 生庄公及公叔段C. 公赐之食D.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3. “四体二用”说中的“二用”包括()()()()A. 转注B. 指事C. 象形D. 假借4. 下列各句中,“走”词义相同的是()()()()A.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B.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C.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D.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5. 下列各句中,有介词“以”宾语省略情况的是 ()()()()A. 以何市而反B. 食以草具C. 窃以为君市义也D. 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E.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6. 下面句子中,“为”是介词的有()()()()A.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B.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C. 无以为家D.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7. 下列句子是被动句的是()()()()A. 蔓草犹不可除B. 父母宗族,皆为戳没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 卻克伤于矢8. 下列句子中的“乎”相当介词“于”的是()()()()A. 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B. 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C. 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D. 飘摇乎高翔9. 关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夫病足,曾不能疾走’”,说法正确的有()()()()A. “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B. “谢”是“道歉”的意思C. 疾是快的意思D. “走”是“行走”的意思。

《古代汉语1》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册-国家开放大学电大

《古代汉语1》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册-国家开放大学电大
二、说明下列句中词的古义和今义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4、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5、愿无伐善,无施劳。
6、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8、师进,次于召陵。
9、不介马而驰之。
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10、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
五、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就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注释:
穷:穷尽
逐事:一件一件的事。逐,逐一。
10、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1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1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4、吴起取齐女为妻。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17、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18、失其所与,不知。
19、公赐之食,食舍肉。
20一胫之大几如要。
5、所谓次的本义,就是词的______________,词的本义并不一定是词的______________,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发生之前,词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的词义,是指与该词______________并有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意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1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7秋学期《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7秋学期《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7秋学期《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满分答案17秋学期《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得分:100一、单选题1.“诛——戮——弑”这组同义词在()上有所不同A.词义轻重B.使用条件C.语法关系D.感情色彩正确答案:D2.“尔”、“乃”作为人称代词在句中主要充当:A.主语B.宾语C.定语D.状语正确答案:C3.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A.射之,豕人立而啼B.行仁義而懷XXX,遂XXX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D.踵門而告XXX正确答案:A4.下列句中的“诛”字,用本义的一句是A.商罪貫盈,天命誅之B.XXX與XXXC.誅屨于徒人費,XXXD.不誅之則爲亂总分值:2分正确谜底:B5.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XXX顾谓XXX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之,不亦悦乎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A6.“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中的词类活用类型是A.名词用如动词B.使动用法C.意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满分:2分正确答案:C7.下列四组字中,满是会心字的一组是A.亦街炎伐B.涉XXXC.安即和牧D.鸣步武益满分:2分正确答案:D8.下面各句,用有表示工具的名词状语的句子是A.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B.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C.XXX车裂XXX以徇D.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C9.下列句子,具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A.會論XXX,欲因而時降武B.XXX項伯者,XXX留XXXC.XXX我D.關中阻山河四塞满分:2分正确答案:A10.下列各组汉字,形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XXX脩修B.XXXC.勝騰XXXD.旗施旌旂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D11.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於”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A.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XXX.臣之客欲有求於臣C.上古競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謀,當今争於氣力D.XXX 將有事於顓臾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A12.“睡”的本义为坐着打瞌睡,后来指躺着睡觉,词义引申的结果是:A.词义扩大B.词义缩小C.词义转移D.词义更替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A13.下列表示“伏在几上睡觉”的是:A.眠B.寐C.寝D.卧总分值:2分正确答案:D14.下列句子中,没有动词的使动用法的是:A.XXX入于井,倒戟而出之。

16秋学期《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100分

16秋学期《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100分

16秋学期《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下列“莫”作无定代词的是:A.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B. 小子何莫学夫《诗》?C. 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D.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正确答案:D2. 下列各项同义词中,属于使用对象不同的是:A. 行、走B. 恐、惧C. 往、去D. 杀、弑正确答案:D3. 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暱——昵B. 翦——剪C. 桀——揭D. 赴——讣正确答案:D4. 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 锦楚众男B. 森栽表朝C. 友见比炎D. 袜肥果解正确答案:C5. 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 《康熙字典》B. 《汉语大字典》C. 《中华字海》D. 《词源》正确答案:C6. 下列句子中含有古今字的是:A.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B. 此之谓自谦。

C.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D. 养其根而竢其实。

正确答案:A7.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 “莫”是“暮”的古字B. “既”是副词,既然C. “冠”是个名词D. “风”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正确答案:A8. 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A. 《辞源》B. 《辞海》C. 《词诠》D. 《经传释词》正确答案:C9. “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缓急”和“卑鄙”分别是:A. 偏义复词,单音词连用B. 单音词连用,单音词连用C. 单纯词,单纯词D. 复合词,单纯词正确答案:A10.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中“生”的用法是:A. 动词的使动用法B. 动词的一般用法C.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 形容词作定语正确答案:A11. 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自”字应属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正确答案:A12. 下列各组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A. 甘 朝 問 篇B. 即 戒 鳴 及C. 行 莫 亦 大D. 雷 遘 集 各正确答案:B13. 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A. 垂陲B. 难谁C. 齐剂D. 赴讣正确答案:B14. 下列关于“勤”的解释错误的是:A. 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

北京语言大学15春《古代汉语》(一)作业3满分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15春《古代汉语》(一)作业3满分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15春《古代汉语》(一)作业3满分答案一、单选题1.下面几个形符,能表示与斧头有关意义的是()。

A.弓B.刀C.支D.斤正确答案:D2.《苛政猛于虎》选自?()。

A.《论语》B.《孟子》C.《礼记》D.《庄子》C3.“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中“亡”字的意思是A.死B.通“无”C.消失D.灭亡正确答案:B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句中“厌”的意思是()。

A.厌倦B.厌恶C.放弃D.满足D5.许慎对“会意”的解释是()。

A.画成其物,随体诘誳。

B.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C.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D.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正确答案:C6.“学而时习之”,对句中“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复练习B.习惯C.习性D.习气A7.“友直,友谅,友多闻”中“谅”的意思是()。

A.固执B.原谅C.谅解D.诚实正确答案:D8.下列各组字中,不具备转注关系的是()。

A.舟和船B.呻和吟C.咽和喝D.手和拳C9.“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出自A.学而B.为政C.里仁D.公治长正确答案:B10.最早的隶书产生于()。

A.战国B.秦C.西汉D.春秋A1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句中“旨”可以理解为()。

A.味美B.圣旨C.旨令D.美食正确答案:A12.下列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的一句是()。

A.良庖岁更刀,割也B.夫战,勇气也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D.是皆秦之罪也正确答案:A13.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把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是什么的意思,这种用法叫做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词类活用D.词类借用正确答案:B14.下列各组汉字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本末刀斗B.令瓜田下D.长门上斤正确答案:C15.“一箪食,一瓢饮”句中“饮”的词性是()。

A.动词用如名词B.动词C.动词意动用法D.名词正确答案:A16.下列各组字中,不属于古今关系的是()。

A.故和固B.然和燃D.坐和座正确答案:A17.下列各句,没有古字的是()。

北语大21春《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3

北语大21春《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3

1.以下各个词义变化的例子,属于词义缩小现象的是()。

A.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B.响:古义为“回声”,今义为“声音”C.劝:古义为“勉励”,今义为“劝阻”D.宫:古义为“房屋”,今义为“宫殿”参考答案:D2.孟尝君曰:“客何好?”中的“客何好”的意思是()。

A.你还好吗B.他爱好什么C.客人们都好吗D.客人们有什么爱好吗参考答案:B3.“君为我呼之,我得兄事之”句中“兄”的用法是()。

A.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B.名词作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C.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或者工具D.名词的意动用法参考答案:B4.下列义项中,属于“诛”的本义的是()。

A.索取B.治罪C.声讨D.以言语批评人参考答案:C5.在下列义项中,“叔”字的本义是()A.用手拾B.排行在后的C.比父亲年少的父辈参考答案:A6.下列句子不是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甘其食B.美其服C.安其居D.正君位参考答案:D7.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式的是()。

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参考答案:D8.下列古代专有名词,古音与今音相同的是()。

A.可汗B.大宛D.尉迟参考答案:C9.“问其病”中的“病”指()。

A.一般的生病B.疾病C.重病参考答案:C10.“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中“辟”的今字是()。

A.僻B.譬C.避D.鄙参考答案:C11.“莫春者,春服既成”句中“莫”后来通常写作()。

A.幕B.暮C.墓D.慕参考答案:B12.《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是一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B.道C.法参考答案:A13.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古代汉语判断句在谓语后面一般用来帮助判断的语气是:()A.者B.也C.矣D.耶参考答案:B14.“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中“勤”的解释正确的是()。

A.勤劳B.勤勉C.劳苦D.受苦参考答案:C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句中“信”的意思是()。

北语17春《古代汉语》(一)作业3

北语17春《古代汉语》(一)作业3

2017秋北语17春《古代汉语》(一)作业3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100 分。

)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句中“喻”的意思是()。

A. 比喻B. 说明C. 明白D. 比方正确答案:2.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句中“废”可以理解为()。

A. 废除B. 停止C. 废物D. 废弃正确答案:3. 下列各组汉字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 本末刀斗B. 令瓜田下C. 刃亦寸朱D. 长门上斤正确答案:4. 下列各句,没有古字的是()。

A.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B.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C. 女罪之不恤,而又何请焉D. 亡不越境,反不讨,非子而难正确答案:5.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中“舍”的意思是()。

A. 房屋B. 茅舍C. 止D. 弃正确答案:6.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表示的意思是A. 省悟B. 警觉C. 检查D. 对比正确答案:7.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句中“夫”的意思是()。

A. 指示代词B. 疑问代词C. 人称代词D. 语气词正确答案:8. 下列叙述句中,属双宾语句的是()。

A. 冬,晋文公卒B. 晋侯秦伯围郑C. 初,郑武公娶于申D. 公赐之食。

正确答案:9. 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A. 是社稷之臣也B. 楚左君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D. 千金,重币也正确答案:10. 《说文》四大家中对字义的来源有细致分析的是()。

A. 段玉裁B. 朱骏声C. 桂馥D. 王筠正确答案:11. “天时坠兮威灵怒”,课文释“坠”为“怼”(恨),这二字之间的关系是()。

A. 通假B. 古今字C. 异体D. 繁简正确答案:12.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古代汉语判断句在谓语后面一般用来帮助判断的语气是A. 者B. 也C. 矣D. 耶正确答案:13. 下列各组字中,不属于古今关系的是()。

A. 故和固B. 然和燃C. 辟和譬D. 坐和座正确答案:14. “民贵君轻”这一主张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提出来的A. 孔子B. 庄子C. 孟子D. 韩非子正确答案: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见”可以解释为A. 看见B. 见解C. 见识D. 出现正确答案:16. 从政治思想体系来说,孟子属于A. 墨家B. 儒家C. 道家D. 纵横家正确答案:17. 下列句子中的“信”字,可以用作副词,表示真的,的确义项的是A.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B.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C.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正确答案:18. 下列各组汉字,全为指事字的一组是()。

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汉语(1)》在线作业2-0003

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汉语(1)》在线作业2-0003

古代汉语(1)在线作业2-0003在古代汉语里,谓语动词在—定条件下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词类活用D:对动用法正确选项: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中的“殊”字的词义是()A:特殊B:殊死C:独特D:特别正确选项:D“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千”字属于词类活用,其用法是A:形容词用作名词B:量词用作形容词C:名词用作动词D:数词用作动词正确选项:D“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中“选”的文中义是A:选举者B:提拔的人C:选拔出来的人物D:当权者正确选项:C“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中的“ 胡”字词性为A:疑问代词B:连词C:语气词D:副词正确选项:A“慚”与“慙”的关系是A:繁简字B:古今字C:通假字D:异体字正确选项: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中“来” 的用法是. A:为动用法B:使动用法C:意动用法D:对动用法正确选项:B在“王顾左右而言他”里,“他”的词性是A:疑问代词B:第三人称代词C:旁指代词D:反身代词正确选项: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中“直”的词性和词义是()A:副词,的确B:副词,只是C:代词,没有谁D:形容词,正直正确选项:B“百乘,显使也”是什么句式A:叙述句B:省略句C:被动句D:判断句正确选项:D先秦文字除甲骨文外,还包括A:六国古文B:金文C:籀文D:小篆正确选项:A,B,C,D下面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有A:夫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百乘,显使也。

C:愿受一廛而为氓。

D: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正确选项:A,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许慎:东汉文字学家,汝南召陵人,字叔重。

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

2、六书:是正式讨论汉字形体构造的学说,其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到了西汉末年,六书理论臻于成熟。

东汉许慎继承发展了前代六书理论,自著作《说文解字》将六书概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

全书十五卷,其中正文十四卷,《叙》一卷,正文收9353字,重文收1163字。

4、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5、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6、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

7、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8、假借: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用的同音字来寄托所写词的意义。

9、因形示义:汉字具有表意性,字形与意义有这密切的联系,因形示义、义寓形中,字形结构不同程度地表现所写词的意义。

10、随体诘诎:许慎用以表达对象形字的解释。

即字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

诘诎:屈曲,曲折。

11、独体:指事字一种,用纯粹的抽象符号构成,不代表任何具体事物而表示抽象概念。

12、合体:指事字一种,以象形字为基础,于其上附加指示符号。

13、变体:指事字一种,是用改造某字的方向来表现词义的。

14、四体二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以转注字的形体范围而称为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不能转变其形体范围,只是用字法,故称“四体二用”二、简答1、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时记录传递汉语的社会性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汉字是记录汉语、表达汉语词义的。

2六书中,哪些属于造字法?哪些属于用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3、象形造字法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六书中所处的地位怎样?象形造字法主要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

以生动的图像表达词义。

在六书中,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构形的基础。

4、指事造字法与象形法相比较有什么特点?象形字所表达的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的客观实体,而指事字一般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象形字采用的是描画物象的写实法,指事字则是运用抽象符号的象征法。

5、说明异体字与古今自得主要区别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

古今字只是把所兼的某个意义交给了今字,今字意义与古字意义不完全相符。

6、什么是六书假借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

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要表达的词。

7、什么是用字假借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是“本有其字”。

8、假借与通假有什么区别用字通假和六书假借不同:①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是“本有其字”;六书假借是为了全面记录汉语,对没有造字的词借用音同字来书写,是“本无其字”。

②用字通假是偶尔的、暂时的借用,很快恢复使用本字;六书假借是长期的永久的借用,所谓“久假不归”。

9、秦汉时期用字通假现象为什么较为普遍?因为那个时期,字词关系尚不稳定。

魏晋以后,逐步形成了词有定字的局面,用字通假现象日益减少。

10、汉字通假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一是必须是音同或音近。

二是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字并说明意义1、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责,今作债,债务。

2、从台上弹起,而观其辟丸也。

辟,今作避,躲避。

3、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今作影,像影子。

4、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益,今作溢,溢出。

5、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

亡,今作忘,忘记。

6、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内,今作纳,接纳。

7、初,宣子田于首山。

田,今作畋,耕种。

8、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

共,今作供,上供。

9、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见,今作现,出现。

10、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坐,今作座,座位。

1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今作悌,敬爱兄长。

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奉,今作捧,捧起。

1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奉,今作俸,俸禄。

14、吴起取齐女为妻。

取,今作娶,迎娶。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今作授,传授。

16、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采,今作彩,彩色。

17、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采,今作彩,彩饰。

18、失其所与,不知。

知,今作智,智慧。

19、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今作舍,放置。

20一胫之大几如要。

要,今作腰,腰部。

21其剑自舟中队于水,遽契其舟。

队,今作坠,坠入。

22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今作暮,迟暮。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说明意义。

1、邹忌脩八尺有余。

邹通修,修长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通背,违背。

3、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通拒,抗拒。

4、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错通措,废弃。

5、我之怀亦,自诒伊嘁。

诒同贻,给。

6、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辨通变,变化。

7、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已。

燕通宴,宴会8、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惠,智慧。

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壶通瓠,瓠瓜。

10、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

臧通藏,收藏。

五、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

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人们的认识和宇宙间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汉字的字数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出现一个新事物或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就又造一个新字,那样的话,势必导致汉字膨胀到不可估量的地步,成为难于作为交际工具、难于为人们掌握的文字。

要使有限的汉字能应付无穷的事物,就只好利用已有的音同音近字,而不另造新字。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孔子走过去。

)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作业2一、填空题1、古今义异词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词义程度上)的差异;二是(词义范围)的差异;三是(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2、从词义演变的结果观察,新义与原义比较,在词义的(范围上)古今有了差异。

主要表现在:(或是有所扩大),(或是有所缩小),(或是原义消失而转成新义)。

3、古今词义的差异,还表现在感情色彩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词义褒贬的差异);二是(词义轻重的差异)。

4、古今义里的“古”和“今”是个相对的概念。

所谓古义,不论是先秦的、两汉的、六朝的、唐宋的、凡是没有(流传到现代的意义)都是古义。

所谓今义,是指(现代义),但许多今义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在历史上便产生了。

因为词义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错落不一地发生在(各个语言时代),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5、所谓次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词的本义并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发生之前,词的本义是(造字时代的词义)的词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6、掌握词的本义,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使纷繁的词义(条例清晰),(脉络分明)。

7、推断词的本义,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字形分析法);二是(多义归纳法)。

前者必须有(文献)的参证,后者运用(词义演变规律)。

二、说明下列句中词的古义和今义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古义,倒下去,今义,死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兵,古义是兵器,今义为士兵4、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坟,古义土丘,今义,墓5、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古义夸耀,今义讨伐6、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征,出征,与今义同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共,古义供,今义,共同8、师进,次于召陵。

次,古义帐篷,这里引申为军队暂时驻扎义,今义,1、量词,表次数,2、形容词,表次一等。

9、不介马而驰之。

驰,驱马奔驰今义,奔驰10、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病,伤势严重,今义,疾病1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今义是危险。

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再,第二次,今义,再次13、厉王虐,国人谤之。

谤,背后的批评议论,并不含贬义,今义是无中生有,恶意中伤,是个贬义词14、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亲戚,古义: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

15、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恨:古义指遗憾,今义指痛恨。

16、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爱,古义:吝惜,今义:喜欢。

1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怨,仇恨,今义,怨恨18、太后之色少解。

色,古义神色,今义颜色1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借用,今义虚假20、穆公访诸蹇叔。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今义为探访,访问三、选择正确答案。

1、(C)2、(C)3、(B)4、(B)5、(A)6、(A)7、(A)8、(B)9、(C)10、(B)11、(C)12、(C)13、(C)14、(C)15、(B)16、(C)17、(B)18、(A)19、(A)20、(C)21、(C)22、(A)23、(A)24、(B)25、(C)26、(B)四、分析下列字在句中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戒1、引申为引以为戒2、本义,戒备、警惕3、引申为节制莫1、暮,假借2、暮,假借3、本义,相当于“不”贱1、低贱,引申义2、价格低,本义3、引申为动词,轻贱(之)责1、音zhài,本义:债款,债务2、本义,债务3、责备,引申义发1、散发,引申义2、本义,放箭3、引申义,捎带脩1、假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