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古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绝句》的内容及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2.掌握“融、燕、鸳、鸯”四个生字的书写规范,能够组词。
3.理解“迟日”的意义及由来。
4.激发学生想象,有感情地诵读《绝句》。
教学重点:1.规范书写“融、燕、鸳、鸯”四个字,能够组词。
2.带领学生动用多种感官,了解诗中景物的季节特点,体会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迟日”的意义及由来。
教学过程:一.谚语导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春天的重要性。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
春天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
请欣赏春天的图片,结合你看到的和以往的积累,说说你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知识链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XXX。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二.古诗研究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伟大的诗人XXX写的一首诗。
我管它叫“XXX”诗?说它老,因为有的同学已经会背了,说它新,因为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会有更多更新的收获。
1.出示《绝句》,指名读准字音。
“子”不读轻声,“鸯”不读轻声。
2.读出古诗的韵味,老师可范读,学生跟读。
3.进行书写指导:①范写,生说师写。
②生描一个,写一个。
③组词。
4.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自己小声读读这首诗,动笔画一画。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5.根据学生找到的景物随机研究:迟日江山丽。
从第一句诗中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吗?XXX指的是春天的太阳。
知识链接:XXX”出自《诗经·七月》:“XXX迟迟。
”迟迟表示缓慢的样子。
XXX迟迟是指春天的白天变得长了。
迟日”就是指“春天的太阳”。
春天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呢?春风花草香。
这是一阵温暖柔和的春风。
你闻到了什么香味吗?(说完整话:我闻到了的香味。
)谁愿意读读这句香气扑鼻的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解析:《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
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
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
《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2.你们又想起了哪些古诗呢?预设:《春晓》《咏柳》。
3.春天在我们的眼中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古诗,就是描写春天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
二、解读诗题,了解作者1.质疑: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诗,但是,从题目怎么也看不出与春天有关。
“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
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用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了解作者。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杜甫,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教案第【1】篇〗《三衢道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应用语言教学难点关键:1、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2、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
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
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三衢道中》这首诗。
三、学《三衢道中》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板书:补换查看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第一组-古诗

2.拓展学习:齐读《春夜喜雨》《春晓》等。
PPT
音频
资料单
教材中的注释理解词语“迟日、泥融”等词语的意思,并简要补充部分词语的意思(江山:江河和山岭,借指国家),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歌。
教
学
目
标
基础知识能力培养
五育渗透
1.认识本课“鸳、鸯、惠”等6个生字,会写“融”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前两首古诗。默写《绝句》。
3.学习理解第一首古诗大意,能够边读边展开想象,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感知诗歌所描绘的事物特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通过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试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3)想象体验:假如你现在行走在这如画的江边,在盎然的春意里,你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感觉春光如此美好,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
5.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四、板块四(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过渡:诗人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孩子们,诗中的自然景物和动物成了这种画面中的主角,它们有动有静,一定也给你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4.再读并思考: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是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
(1)学生交流(描绘了一幅江景早春图,从桃花、萎蒿、芦芽等景物中可以感受到……)。引导学生体会早春景物的特点(简单补充鸭子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春天到来与否感知最准确的特点)。
(2)质疑:诗歌的最后一句是不是诗人从画中看到的(不是,这是诗人由画面生发的想象?
三年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教案及反思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常常需要预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1一、活动目标:1、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2、理解古诗中关于字词的含义,萌发对祖国的奇妙河山的宠爱。
3、领悟古诗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情愿欣赏古诗,感知古诗语言的美丽,风趣。
二、活动预备:1、幼儿用书19页。
2、挂图《绝句》。
3、语言磁带。
三、活动重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古诗,感受韵律美。
四、活动难点:理解古诗中关于字词的含义。
五、活动过程:1、出示挂图,激发幼儿学习爱好。
2、启发幼儿叙述画面内容,学习古诗。
(1)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幼儿描述画面内容。
(2)在幼儿叙述的基础上,用古诗的第一句话进行概括,学习相关字词。
3、完整地欣赏古诗。
(1)这四副图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美丽的诗,题目叫《绝句》,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录音,幼儿欣赏,进一步学习古诗《绝句》。
(3)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4、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古诗。
5、简要介绍古诗的——杜甫。
六、教学反思:学习古诗《绝句》时,我请两位会念的幼儿当小老师,孩子们都学得特殊认真,始终关注两位小老师,没几遍孩子们都会背了。
学会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要当小老师,我满意了小伴侣的愿望。
对于孩子来说,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神圣与宏大,而在实践中他们又有了切身的体会。
此后,孩子们学诗的爱好日益深厚,更主要的是它使自信回到了孩子的脸上体验到了学习的欢乐,作为老师又何乐不为之呢?三班级下语文《绝句》教案2一、教学目标1、会认“绝、鹂”等6个生字,会写“绝、含”等4个生字,把握“行”1个多音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3、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及作业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首先,学生们需要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标题以及诗句本身。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古诗的诵读与理解,激发学生们的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怀和意境。
让我们带着这些目标,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吧!1. 理解三首古诗的意象、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欣赏三首充满魅力的古诗。
它们不仅有着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还蕴藏着深深的意境和情感。
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美妙的古诗之旅吧!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古诗的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用到的景物、事物,它们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是诗人的情感寄托。
比如诗中常常出现的“明月”象征着思乡之情。
接下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三首古诗,找找看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又代表了什么情感或景象。
意境是诗人的情感与外部环境融合后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氛围,它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我们要尝试通过诗人的笔触,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那种独特的氛围。
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意境是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床上,给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感觉。
古诗的内涵是诗人的情感、思想、哲理的凝聚。
我们要通过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以及诗中的关键词句,去探究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这样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三首古诗的内涵,看看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意、品味语言等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在此之前你们已经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要更深入地探究古诗的魅力。
你们准备好了吗?学习古诗就像我们交朋友一样,首先要了解它,知道它要告诉我们什么。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古诗二首教案1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1

2.古诗二首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中的五个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创设情境,理解“含〞“泊〞“怜〞“鸣〞等字以及“东吴〞“幽草〞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古诗,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谈话交流: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那么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学生齐声答复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齐读课题〕二、自主读文,初读感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1、讲解课题、背景: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
这一首诗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叛乱被平息之后,重返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
朝叛乱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百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
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全班齐读古诗。
4、课件出示需要注意读音和写法的词语:黄鹂翠柳白鹭青天5、指读: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呀?〔1〕指名朗读〔2〕课件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自由练习朗读。
6、学生自学古诗,小组讨论,探究古诗的大意。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诗人描写的景物体现什么情感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 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三.研读悟诗情
2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课件放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片,教师配乐讲故事。学生倾听。
二、揭题、解题
4
教学目标:
1、学习卜算子 咏梅,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梅花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 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 诗的一般方法。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就和这个神话故事关系十分紧密,请大家举起右手, 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指名读课题,指导三声连读的变调现象。
3、看到这个“乞”字,我们会想到原来学的什么字?(区别记忆“乞”和气)
4、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关于乞巧节的资料。 )
5、谁知道乞巧是哪一天?乞巧是什么意思?
二、写作背景此诗为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孟郊登进士第后作。唐制,进士考试春季 发榜,新进士在长安城南曲江、杏园一带宴集同年,怡赏春光。诗中所言春风得意,马 上看花,乃当时实际情形只写照。前人对次诗颇多贬词,如《青箱杂记》以为从《再下 第》到《登科第》诗之一悲一喜,可见孟郊气量狭窄。 (南宋曾造《类说》卷四引)然 孟郊两次落第,多年困顿,一旦成功,自当喜不自胜,亦毋须深诮也。此诗造句颇工, 其中“春风得意”云云已成伸展诗兴 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 ,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3、能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古诗文三步教学法,即: 读通-读懂-读透。
1、把整首诗连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自己试一试。
2、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3、全班读一读。
4、背一背,分组诵读全诗。
五、课外拓展:
1、请学生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学生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3、画一画,写一写。
四、再读古诗·品悟意境
五、指导读出是的韵律美
3
教学目的:
1.了解唐诗的文学地位,背诵部分唐诗。
2.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中所体现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内容的领悟和诗歌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孟郊,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德宗贞十二 年(四十六岁)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尉,抑郁不得志,遂辞官。一生穷困潦倒, 不苟流俗。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 ,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 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 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证兴亡,陈词被风骨”之主张。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 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郊寒岛瘦”之称。 “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 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
3、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三、二读——悟诗情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古诗,自读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 体会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欲断魂”的原因。并重点指导朗读“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2) 体会诗人和牧童的对话。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四、三读诵诗韵
情感态度价值观: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 一件件发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难点: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 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
二、一读——解诗题
1、指名读课题——清明
2、了解有关清明的习俗
三、注释
a)登科:考上进士叫登科。
b)龌龊:指穷困局促、不得意。
c)放荡:无拘无束。
d)马蹄急:马快跑。疾:快,迅速。
e)看尽长安花:唐代考中进士,特许春天到长安欣赏牡丹,很是荣耀。
四、译解当年穷困潦倒不值一提,今天登科着是骋心快意。迎着春风得意地让马快跑, 一天看尽京城的牡丹花姿。孟郊仕途坎坷,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这时他心花怒放, 写出这首七言绝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 《卜算子 咏梅》。(出 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 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 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 中找到答案。
6、谁来介绍一下诗人的资料?(交流资料)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
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课件)师相机评价。 诗要读的字正腔圆, 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 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大家听得真仔细, (课件)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 诗的韵味了。谁再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