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辩证施治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
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
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
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及要点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2.鉴别诊断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
厥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②胃痛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及诊疗(下)

中医: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辨证及诊疗(下)包培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ICU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王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硕士4.寒凝心脉证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心悸,胸闷气短,手足不温,冷汗出,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病机: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细辛、栝楼、薤白、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备选方: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选乌头赤石脂丸加筚拨、细辛、高良姜。
加减:①胸痛并有瘀血之象加川芎、赤芍、降香、乳香、元胡、筚拨;②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刻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
临证备要:本证当以芳香走窜、温通行气类药物治疗为主。
桂心、吴茱萸、干姜、麝香、细辛、蜀椒、丁香、木香、安息香、苏合香等,此类药物具有辛香走窜之弊,应中病即止,以防耗伤阳气。
5.气阴两虚证心胸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动则益身甚,伴倦怠乏力,声低气微,面色苍白,易于汗出,舌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脉细缓或结代。
病机: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肉桂、麦冬、玉竹、五味子、丹参、当归。
加减:①兼气滞血瘀:加川芎、郁金;②兼痰浊:加茯苓、白术、白豆蔻;③兼纳呆、失眠(心脾两虚):加茯苓、茯神、半夏曲、远志、柏子仁、炒枣仁。
备选方:①心脾两虚(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纳呆):养心汤加减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曲、柏子仁、酸枣仁、当归、川芎;②以心气虚为主者: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人参、黄芪、炙甘草、肉桂(或易桂枝)、丹参、当归、淮小麦、大枣。
临证备要:药理研究证明,黄芪能增强正常心脏的收缩力,尚能使冠状动脉和肾动脉扩张。
生脉散有正性肌力的作用。
6.心肾阴虚证心痛憋闷时作,虚烦不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评价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奇偶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0.00%,组间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X2=4.3290,P=0.0374)。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治标治本,安全性高,无依赖性,治疗效果显著,值的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冠心病心绞痛;效果冠心病心绞痛随着现在生活工作压力大、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发病也越来越趋向年轻化。
冠心病心绞痛在中医称胸痹,最早见于《内经》。
本病的临床重视度极高,目前临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及外科手术,但西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毒副作用,介入和手术则是创伤性治疗,并不能彻底治疗。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标本兼治[1]。
现为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的总体效果,特进行本次实验,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研究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奇偶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为12例、8例;患者的年龄45岁至72岁,平均年龄是(52.36±3.11)岁。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为11例、9例;患者的年龄45岁至72岁,平均年龄是(52.41±3.19)岁。
两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处理,(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一般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1次/日;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mg,早晚各1次、硝酸异山梨酯20mg,早晚各1次,心绞痛发作时含化硝酸甘油。
观察组:根据患者临床证型辨证施治:(1)心血瘀阻型患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2)气滞心胸型患者:用柴胡疏肝散加减;(3)痰浊阻塞型患者: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4)阴寒凝心型患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当归四逆散加减。
冠心病合并心绞痛采用中医辨证方案治疗临床体会

编辑 : 赵聪 编号 :E B. 1 5 0 1 3 l 1 1 ( 修 回:2 0 1 5 . 0 2 . 2 0 )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7 8 6 0 . 2 0 1 5 . 0 9 . 0 2 2
医 药大 学. 2 0 1 4 . [ 4 ] 崔晓蕾, 徐龙炳. 有 限理 性 下 的金 融 创 新 与金 融 监 管 博 弈 分析 [ J ] l 上 海 金
融, 2 0 1 1 , ( 1 ) : 6 1 - 6 4 , 4 1 .
[ 5 ] t 丽, 孙 晓玲 . 银杏 叶滴 丸治疗 冠 心病 不 稳定 型 心绞 痛 6 0 例疗 效观 察 [ J ] . 中医 临床 研 究, 2 0 1 2 , 0 4 ( 5 ) : 7 5 7 6 .
冠 病 合 并 绞 痛 采 用 中 医 辨 证 方 案 治 疗 I 临f 床 体 会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r e a t i n g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t i a t i o n
中医临床研 究 2 0 1 5年第 7 卷 第9 期
. 4 1 .
通 ,最终达 到治疗冠心病 ,缓解心绞痛 的效果【 。 采取参 术冠心方颗粒剂治疗 的乙组 ,其治疗 效果与心绞痛 症状计分情 况等均优于 甲组患者 ,有 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 , 对冠心病稳 定型心绞痛患者予 以参术冠 心方加 以治疗,疗 效确 切 ,且可有 效改善心绞痛症状 ,值得大 力推 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给出一些建议。
一、病因分析与病机判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血管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等。
中医认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气滞、痰浊、血瘀等。
气滞主要指心脉气滞,导致心脏功能失调;痰浊则是指体内湿热或痰湿内阻,影响血液循环;血瘀则是指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或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因此,在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时,需要针对这些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二、中医治疗原则1. 理气活血:理气活血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核心原则。
通过调理气机,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供血不足,达到缓解心绞痛的目的。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香附、延胡索等。
2. 祛痰化湿:湿热和痰湿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致病因素。
中医治疗侧重于祛除体内的湿热和痰湿,改善血液黏稠度,减轻血液循环阻力。
常用的药物有茯苓、半夏、陈皮等。
3. 温肾壮阳: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与肾阳不足密切相关。
通过温肾壮阳,可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从而缓解心绞痛。
常用的药物有杜仲、肉苁蓉、淫羊藿等。
4. 舒肝安神: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与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侧重于舒肝安神,调理心脏的功能状态。
常用的药物有龙胆草、酸枣仁、和田玉等。
三、中医药治疗方案1. 柴胡疏肝汤:适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有胸闷、呼吸短促等症状的患者。
该方以柴胡为主药,能够疏肝和胃气,舒缓心脉气滞。
配合其他药物,如香附、延胡索等,可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减轻心绞痛症状。
2. 金匮肾气丸:适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伴有胸痛、胸闷等症状的患者。
该方以肉苁蓉、山药等药物为主,能够温肾壮阳,提高心脏功能,增强冠状动脉供血能力。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入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0.1%;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确切,诊断不同症候进行针对性辨证施治,达到满意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心绞痛;疗效冠心病主要为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的脂质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出现心绞痛症状[1]。
该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我国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呈不断增高的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传统西医的治疗方法注重治标的模式,治疗效果不够明显,同时副反应较多。
本研究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胸痹心痛病的诊断以及《内科学》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7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为(62.5±3.4)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病程为(3.5±1.1)年,其中轻度心绞痛患者6例,中度心绞痛患者8例,重度心绞痛患者3例;对照组17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为(63.8±3.7)岁,病程5个月~13年,平均病程为(4.1±1.3)年;轻度心绞痛患者7例,中度心绞痛患者8例,重度心绞痛患者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证型的辨证诊断标准

一、概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
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诊断标准,是中医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要的诊断内容。
通过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诊断,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重点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型及辨证诊断标准,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中医学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型根据中医理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型包括气滞血瘀型、痰湿阻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火旺型等。
下面分别对这些证型进行介绍。
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情志不畅,气郁化火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为胸闷、疼痛胸部疼痛拘紧,胸部疼痛拘紧,疼痛牵引至左肩臂及双肩背部,有时也伴有胃脘痞闷、呕吐等症状。
2. 痰湿阻滞型痰湿阻滞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浑身沉重,乏力,心悸等症状。
3. 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
4. 阴虚火旺型阴虚火旺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长期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为心烦、口干咽燥、口苦、多梦、失眠等症状。
三、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诊断标准1. 气滞血瘀型的辨证诊断标准1)胸闷、疼痛,疼痛部位拘紧,不适牵引肩臂、颈项;2)脉象沉涩或弦数;3)舌质暗、胖苔紫暗。
2. 痰湿阻滞型的辨证诊断标准1)胸闷憋闷,疼痛沉重;2)乏力;3)脉象滑数;4)舌质胖润、苔腻。
3. 气虚血瘀型的辨证诊断标准1)心悸、气急、胸痛;2)脉象沉细或迟;3)舌质淡、胖嫩、边有瘀点。
4. 阴虚火旺型的辨证诊断标准1)心烦、口干咽燥;2)失眠多梦、秋极;3)脉象细数;4)舌质红绛、裂红无苔。
四、结论通过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证型及辨证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辨证施治一直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效果观察42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进行临床研究,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对此种疾病的治疗效果,搜集相关资料和数据,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的方式,将1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80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患者为8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搜集相关数据。
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和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以后,患者的康复率达到92.5%,对照组的康复率为67.5%,两组患者病情虽然都有好转,但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好转更加明显,复发概率较低,患者能够正常生活,今后可以将中医辨证治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从患者的需求出发,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患者的身体素质,实现有效治疗,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冠心病合并心绞痛为患者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冠心病主要是指脂质代谢出现异常,导致血液中的脂质附着在动脉内膜上,其中一些类似粥样的脂质物堆积,并形成白色的斑块,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多,最终导致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心脏缺血,并产生心绞痛症状[1]。
冠心病合并心绞痛对患者造成的身体影响较大,如果患者的年龄较大,很有可能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本研究主要是讨论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合并心绞痛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经过统计,男性患者占有90例,平均年龄为65岁;女性患者占有70例,平均年龄66岁。
经过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患有冠心病、心绞痛,临床上的主要症状集中在心肌缺血、缺氧、窒息等几个方面[2]。
本研究采用随机的方式,将160例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两个组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主要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西医治疗,经过一定的时间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并且记录相应的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理论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辩证施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使动脉狭窄、阻塞、痉挛所致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多发生于四十岁以上的人,男性多于女性,是以脑力劳动者为多。
近二十年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了1~3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年龄提早了5~10年,是医学界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分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五类,本文章主要介绍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论点。
冠心病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没有此病名,但却有很多相关记载。
冠心病、心绞痛《内经》中所论之“。
心痛、厥心痛、真心痛”及《金匾要略》中所称之“胸痹心痛”相似,由此可将冠心病、心绞痛归属于“胸痹;心痛”等病症的范围。
病因: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特别是老年体虚,中年劳累过度,在上述因素影响下,更易发生冠心病、心绞痛,根据目前发病的年龄、职业、以及临床症状分析主要以饮食不当最为关键。
1、饮食不当过食肥甘生冷,饮酒过量,脾胃受损,运化失健,家湿生痰,上犯心胸,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发为心痛。
2、病机,脏气亏损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本病多在心气、心阳、心阴、心血不足的基础上发生,如心阳不足,阴寒痰浊内聚,痹阻心脉血瘀气滞,而发生本病。
本病亦与肝、肾、脾功能亏损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脉失养,痹阻不畅,脾胃损伤,气血不足,或聚湿生痰,痰阻心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3、病理因素主要为阴寒、痰浊、血瘀、气滞,阴寒、痰浊均可阻滞心阳,致心之阳气不得舒展而发病。
气滞络痹,血郁成瘀,气滞血瘀,痹阻心脉致心脉不通,气血不行而发病,如本病久发,寒凝痰阻,气滞血瘀,心脉痹阻,终致阻寒、痰浊、血瘀、气滞交互为患而致病。
4、辩证实治: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加以分析其治法应依据活血行瘀,理气止痛,豁痰开结,宣痹通阳为主要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