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公开课
人教版五年级下《草船借箭》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草船借箭》语文公开课教案《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1【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榷、推诿、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诿、轻易”造句。
2、认知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需抓住事情进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悟事项的实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同学认知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缘由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让同学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知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缘由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预备】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预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师:《三国演义》是俺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敏,或勇敢,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
今日俺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末借到了箭没有?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回答下列问题。
〔理清草船借箭的缘由、经过、结果。
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俺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预备和借箭的过程: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缘由: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预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迫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进展的顺次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1段:什么叫“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身好的人心怀怨恨。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篇一:《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
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支援”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三国,导新课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那些人物?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吗?(如: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
)师: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
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师: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你们的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记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
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生字词学习。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师:对于这些字词,在写法和意思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三、合作探究。
1、汇报交流。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
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1)理清借箭的原因(1—2自然段)经过(3—5自然段)结果(6—9自然段)(2)概括课文大意。
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
2、教师小结。
《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说明: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闻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战胜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
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反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足智多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学生比较喜爱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行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育学生的自学实力。
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学问: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悟诸葛亮足智多谋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相识诸葛亮借箭胜利的主要缘由。
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同学踊跃发言老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吃秤砣----铁了心诸葛亮吊孝----装腔作势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关于三国的成语:望梅止渴三顾茅庐味如鸡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手不释卷老马识途木牛流马2、学生分组自学(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
老师巡察。
(2)依据写事的接着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依次立下军令状-----奇妙支配-----草船借箭-----如期交箭(3)相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悟诸葛亮足智多谋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的天文学问,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探讨。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2)本文人物分析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静,心中有数;鲁素:忠厚醇厚;曹操:谨慎多疑。
《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材分析:《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
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设计理念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
《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

《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勇敢、智慧和团结合作。
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草船借箭》故事原文。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在战争中,智慧和勇气哪个更重要?3.2 阅读理解学生分组阅读故事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讨论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3 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故事动画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使用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学生口语表达和表演评估,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思考和表达。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资源准备故事原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故事动画或图片。
6.2 教学环境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3篇)2022-12-12《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列小标题,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读,资料拓展,引读和情景语言实践,知道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平时看过跟《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或者书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呢?重点:点一下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鲁肃是吴国孙权的大将。
一、导入1,出示背景图: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
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二、初读10,请大家把书翻到96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比较长,有些词语很容易读错,你会读吗?谁当小老师来领读。
1.生字词:妒忌、都督、草把子、调度、大雾漫天、迟延、擂鼓、丞相、神机妙算领读----指导----齐读。
2.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
鲁肃周瑜诸葛亮曹操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10万支箭。
(板书:造箭)结果呢?诸葛亮按期交箭。
(板书:交箭)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
(板书:借箭,准备)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
今后我们学习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明造箭目的5,1.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打算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课文《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学习诸葛亮勇敢、智慧、谦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 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课文《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人物性格、故事情节。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
(2)提问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问题。
5.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诸葛亮的勇敢、智慧、谦虚品质。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草船借箭》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一等奖㈠教师活动设计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㈠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
(出示课题后齐读)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
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草船借箭》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案首页
1
2
教案续页(第课时)
3
4
5
篇二:公开课--草船借箭
校级公开课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陈立彦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组的第二篇课文,是初步落实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的好课例。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
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
自学提示
1、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并根据学生预习时查阅过的资料,想想: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教学过程
一、先学过程(15分钟)
(一)学生自学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合作学习,自由读课文,勾画批注,对不懂的问题可与小组同学小声地讨论交流。
(二)自学检测
1、完成填空:《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编的。
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2、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一读: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强调读准字音。
指导写字。
适当提示下面词语的意思:妒忌、军令状、迟延、疑惑、调度、虚实、弓弩手、丞相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小结。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二、以学定教(15分钟)
(1)填空式讲故事梗概。
②对话中周瑜和诸葛亮心中是怎样想的?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③想象当时人物的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在“说”或“问”前面加提示语,批注在书上。
小结:通过对周瑜、诸葛亮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两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
三、当堂训练(10分钟)
(3)鲁肃答应了。
(设计思路:这些带“然”字的词,不仅仅是体现语汇丰富,主要是通过这些词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4、激发兴趣,开始名著之旅
篇三: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19 草船借箭公开课教学设计
19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
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
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
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
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
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
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
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视频,引入情境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段精彩的视频,想欣赏吗?【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视频片段】
同学们,精彩的视频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感想吗?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同学们,剧中的诸葛亮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件出示:19 草船
二、初读感知,合作学习
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课文,注意:【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
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同学们,谁来带领大家读读?
同学们,词语你们读得很精彩,那你们理解词意吗?
【课件出示: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
弓弩手: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同学们,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瑜亮对话暗藏玄机,“草船借箭”将扭转乾坤。
三、练习朗读,了解故事
同学们,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用不同的标记画出周瑜和诸葛亮的话。
小结: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部分,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快乐作业:
【课件出示: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神机妙算”
同学们,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二、品读课文,感受“神机妙算”
同学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一)知天时
同学们,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因为大雾满天,能见度很低,所以敌人看不见他,当然他也用不着看见敌人。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鲁肃,你怎么读这个句子?(害怕、吃惊)谁来试试?
同学们,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如愿以偿)谁来读读?小结:同学们,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小结:
(二)懂地利
同学们,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3、【课件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同学们,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敢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
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4、【课件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三)识人心
同学们,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1、【课件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2、【课件出示: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