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及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基础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科学课程的实用化、多元化与综合化 (三)科学教育与教学过程 (四)国际科学课程改革关注的科学素养内容
02
第二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第四节 中外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
一、我国与日本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比较
03
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及其课程模式
四、学前儿童科学课程实施的注意点 (一)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是课程实施的灵魂 (二)课程目标是不可缺少的 (三)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究目标
03
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及其课程模式
05
第五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PART 05
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05
第五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学龄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一)3~4岁(小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二)4~5岁(中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三、21世纪初至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完善
(一)课程概况
04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30年相关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课程变革
三、21世纪初至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完善 (二)分析与评价 1.制定目标更为全面 2.课程内容更为详尽 3.专门论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4.科学教育拓展到0~3岁儿童 5.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
03
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关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
(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什么是技术: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达到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像三个基本要素。
(1)技术不仅是进行生产劳动的手段,而且是科学的手段、文化娱乐的手段,技术已渗透到了现代人类活动中的各个方面。
(2)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现代技术的先导;现代技术已经不是经验的产物,而是这物化的结果。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认识自然的、社会的及思维的规律,成果是科学知识。
技术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高计和制造用于生产、运输和通讯、战争、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医学、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车等有力学。
技术产生科学,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与使用,产生了射电天文学;科学也产生技术。
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而认识自然则是改造自然。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科学与技术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而相互增强。
4、科学技术的功能有哪些:(1)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2)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5、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6、其特点有哪些:第一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学习科学提供了有利基础。
第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很多都可以直接观察到。
1.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 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 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
➢ 知识的外在形式因学生的理解和表征可能有差异。
2.学习观
➢ 学生的学习是怎 样的一个过程?
➢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外界
情境
开放
学习环 境
协作
交流
思考
➢ 建构主义理论对学前儿童科 学教育活动的启示?
创设情景
尊重儿童 已有经验
建构学习 共同体
儿童角色 教师角色
三、多元智力理论
➢ 加德纳,美哈佛大学的教授,于1983 年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了多元 智力理论,就智力的结构,由相对独 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力组成。
喔叫”。
➢ 儿童科学概念的发展依赖于日常概念的发展。 ➢ 教学是促成儿童日常概念发展成科学概念的关键因素。 ➢ 科学概念并不是儿童用记忆吸收的,而是借助于思维的
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思维工作形成的,因此要鼓励儿童 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知识观
学习环境
学习观
教师观
教学观
1.知识观 ➢ 知识是什么?
每一个儿童都 是科学家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社会文化理论
➢基本观点: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 景下进行的,是在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构和发 展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 促进作用。
启示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 如何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 文化系统?
➢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师幼互动的方式,全面分析幼儿在教 师创设的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到底会遇到哪些困 难,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以及教师可以提供 怎样的帮助。
学前教育学--第一、二章讲义+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13、16名词解释)主要是指对0—6岁儿童,也就是从胎儿期到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所有能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心理发展的活动,如看动画片,做家务,同伴交往和旅游等;狭义的学前教育专职托幼机构(早教机构,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组织性、规划性和系统性等,学前教育虽属于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但其教育对象又有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有其特殊需要,他们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全面把握学前教育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2.学前教育学(15年名词解释)不同的学科研究,不同的领域,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几个阶段,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具体的内容规律和特点。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和幼儿(3-6岁)。
学前教育学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幼儿园教师、托幼机构的环境、学前教育课程、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德育、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理论流派、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3.观察法(14名词解释、15简答)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收集一手资料最直接的手段,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特点有客观性、能动性、目的性。
观察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观察法的常用方法有:实况记录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行为检核法。
《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电大《学前教育原理》各章期末复习题绪论、第一章一、选择题1.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D 。
A.教育B.训练C.保育D.保育和教育2.欧美发达国家创制出指称学前教育的新名词是A 。
A.ECCE B.ECCCC.CCCE D.EECE3.学前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是学前教育者、学前受教育者、B 。
A.教育手段B.学前教育措施C.保育设备D.教育内容4.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的“B ”和“”的内容。
A.身体、心理B.保、教C.教育、教学D.游戏、教学5.社会学前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在由社会建立的专门化的C 中实施的学前教育。
A.幼儿园B.托儿所C.学前教育机构D.学前班6.我国社会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幼儿园、托儿所、C 。
A.日托中心B.家庭日托C.学前班D.幼儿学校7.学前教育学是以B 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
A.幼儿园B.学前教育现象C.学前教育目的D.学前教育规律8.学前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是C 的《幼儿园教育学》的于1861出版。
A.夸美纽斯B.杜威C.福禄培尔D.蒙台梭利9.观察法是研究者借助A 感官或辅助仪器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以获取相关事实资料的研究方法。
A.感官B.眼睛C.身体D.大脑二、填空1.家庭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家庭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实施的学前教育。
2.学前教育肩负着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促使他们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任务。
3.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
4.学前教育学研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
三、概念解释1.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学前教育是对3岁到6岁或7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广义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岁或7岁的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
2.学前教育学: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
第一章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与指导--第一章-绪论

一、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 认识和知识体系;是人们探究世界, 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世界观,一 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一)科学即知识体系 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 1979年《辞海》 1982年《简明社会科学词典》
概念 原则 理论
一、科学的含义 (二)科学即认识体系 科学作为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 要素 探索:对人类生存的宇宙的探索。
解释:这是对探索过程中各种事物 所作的解释。 这是对于所作“解释”的考验。
一、科学的含义 (三)科学即具有多重性
科学既是知识也是过程。
二、科学教育的含义 科学教育是人类用科学(指自然科 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培养和造就科 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 增强社会的科学能力的社会活动。也 是科学知识 的再生产和人类科学化的 过程。
是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感知周围 物质世界、观察、操作、发现问题、 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 是幼儿获取广泛科学经验,初步掌 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 的学习过程。 是发展幼儿好奇心,培养学习科学 的兴趣,以及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的教育过程。
第二节 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幼儿科学教育 与社会的发展
二、幼儿科学教育 与个体的发展 (一)促进幼儿认 知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情 感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社 会性的发展 (四)促进幼儿自 信心、创造力等品 质的发展 (五)促进幼儿身 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是幼儿教育的一门专业 课程,是一门主干课程。 与自然科学、幼儿心理 学、幼儿教育学的关系十 分密切。
课题: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 指导
理幼儿科学教育的含义
几个问题? 1.你知道什么是科学么?
学前心理学绪论、第一章

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 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 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 验的心理活动。
喜、怒、哀、乐、爱、憎、 惧
意志过程是指人在有 目的活动中自觉地调 节自身的行为和情感, 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
基础
调控
情感过程
动力
意志过程
一、反映人的态度和活动积极性的个性倾向性。
环境决定论:主要代表人物,洛克和华生
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 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 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其意义在儿童教 育和心理学领域也有不同的具体的延展。
心理学家华生[约翰.布鲁德斯.华生John.Broadus.Watson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等认为,个体 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 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关系。 ⑤小脑:调节肌肉紧张,维持身体姿势。 ⑥大脑: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器官。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构成,表面覆盖着 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约由150亿个 脑细胞分六层组成。
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很多褶皱, 凹陷部分称为沟或裂,隆起部分 称为回。
大脑皮层分为四个部分:额 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大 脑 皮 层 ——高级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
(二)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表现在:1.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到个人的态度和经 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观点。
2. 人的心理能够支配调节人的行动,能动地反作用于
客观现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满足人们的各 种需要。
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还可以改造世界.例如:三峡大坝的 修建、旅游景点的建设,还有为了得到玩具的小朋友吃自己不
绪论第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从初生到6岁前儿童的教育。(黄人颂)
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 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李生兰) (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幼儿)
二、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 学前教育学是指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 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 从教育学前儿童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 来的教育理论。
返回
道德训练
(1)内容:尊敬长辈、讲究整洁和礼节,让儿童 说实话,不说谎话或言过其实,使孩子习惯于劳 动,厌恶懒惰。从幼年期养成约束自己愿望和习 惯(忍耐),要学会仁爱、乐于施舍、乐于助人、 谦恭的良好品质。 (2)方法: A、要给孩子提供各种行为永久的范例; B、要进行适时的聪慧的教导和锻炼; C、适当规定训练。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的主要学说
返回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的主要学说
• 论述了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将新生一代分为四
个年龄阶段,每六年为一个阶段,认为幼年儿童要 求优良教育极为迫切,却它的话他们将迷失方向。 • • • 夸美纽斯关于幼儿体育的理论〈〈〈〈 智慧和知识的教育:主张〈〈〈〈 道德训练,摒弃其宗教内容。主张〈〈〈
期刊:《父母世界》(聪明宝宝)
期刊:《父母世界》(聪明宝宝)杂 志是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管,中国儿 童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普教 育类月刊。 本刊宗旨 以倡导儿童身心健康、全 面发展的科学理念为根本,以"聪明宝宝" 为主题,推行国际育儿新观念---"多元智 能"理论为主的育儿期刊。 读者对象 0-6岁儿童的家长及相关的 各界关心儿童成长的人士,同时也是当代 年轻母亲自我健康发展的资深顾问。
返回
他们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树
1、提出尊重儿童、热爱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科学家 1.知识经验的获得
儿童自己具体和自我地参与各种活动——获得真实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假设, 给予证实或否定——形成新的认识结构。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让学前儿童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在操作 中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
2.认识发展理论的基本特征 (1)智力不是从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开始,而是从最基本、与生俱来的反射性
因此在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 潜能,真正成为幼儿科学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尊重幼儿在 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在儿童最 需要之时给予最恰当的帮助和支持并引导儿童在现有的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 步发展,从而形成“指导性参与”
• (3)古儿蒙学读物
• 宋代方逢辰编写的蒙学读本《名物蒙求》中,就专门介 绍了自然和自然界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花木 、日用品、耕种操作等。 • 《三字经》中有介绍数、日、四时、五行、六谷、;六 畜的自然知识,如“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shi三声),此六畜,人所饲……”,
第三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学前科学教育的沿革 1.自然科学教育的起源
原始社会:在成人从事捕鱼、狩猎、耕作等日常劳作时,儿童 跟随其后观察、模仿,学习获取食物、制作工具、防御猛兽的技 能。 就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成人的示范与口授,儿童获 得了一些对自然界的感性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即是 人类早期科学教育的起源 。
3.与成人科学教育相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1)学前儿童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 (2)学前儿童科学是一个理论建构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独特理解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
我们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指一切促进幼儿学习科学的教育活动。(包括家庭、社会、幼儿园等 各类施教者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 狭义: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他和其他 教育领域如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等共同构成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在各 方面的发展。
学前科学教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资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指导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其他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评价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一)科学的界定
“科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例如:人们都在说牛顿与苹果的故事,苹果下落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苹果为什么会 下落而不是飘在空中?1.石头从空中下落 ; 2.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3.雨滴从屋檐上落 下来。
• 2、1924年,我国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
• “孩子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并指出:“我们的主张 ,幼稚园之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据此,他的暂行课程中设有儿 歌、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从此,“自然”就作为学前儿童科学 教育的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中。
动作模式开始; (2)知识是通过儿童——环境相互作用而构建; (3)智力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对环境更精确和复杂的调整过程。
2.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左右)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7、18岁) 运算:指的是一种“内化、可逆的动作
三、朴素理论与儿童科学学习
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的日常理解。 1.朴素理论的基本特征 (1)儿童朴素理论是一种框架性理论,在具体内容和细节上,儿童的朴素理 论并不一定具有文化认同的科学性,但在所采用的认知结构,在理论的总体 构成等诸多方面确实是相似的。 (2)儿童的朴素理论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 (3)儿童的朴素理论具有预测功能、解释功能。 2.根据朴素理论的介绍,我们应该: (1)尊重儿童的朴素理论。 (2)尽力唤醒儿童的朴素理论。 (3)挑战儿童的朴素理论。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包括直 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 (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 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二、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所谓培养幼儿科学素养,这种科学素养只要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方法和能力以及科学行为和习惯等诸多方面,而不仅限于科学知识。 其中,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
(二)近代的儿童科学教育
1、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而进行 是在清代同治年间。当时“格致”一科的设置,是 我国设置自然科学教育课程的开端。
•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布了“癸卯学制”(也称 《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了初小和高小都有“格 致”一科。“格致”的内容包括动植物、矿物、理、化 、卫生等。这是我国小学设置自然科学课程的开始。
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启示: 1.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展示多元智力的过程,教师应发现和培 养儿童的智力强项。
2.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创造探索的空间。
3.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评价儿童。
二、主体活动理论 三、全面和谐发展观
完整儿童:主张发展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自信、主动力、关心, 实施“全人教育”实现儿童“完整学习”。
3.儿童科学概念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识来自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早期不 能够很好地区分主客体,他们的认识常表现出“泛灵论”的特点。 即“万物有灵”把有生命的物体特征加到无生命的物体上。
皮亚杰总结了儿童“泛灵论”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延续到4-5岁为止,它的显著特征是以整体性的暗示表现万物有灵。 在这个阶段中,主体和客体完全混浠,相互渗透,现实常常被想象为魔幻般 的活动。 第二阶段从4-6岁开始到8-9岁。这一阶段,暗示性的特征逐渐消失,主客体开 始区分,但是主观意向仍附着在客体之上。魔幻和泛灵论仍然是构成该阶段 的基本成分。 第三阶段,主客体开始分离,儿童开始认识到主体不必追随与客体。魔幻和 泛灵论的成分开始消失。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 它包括不同层面的内涵。(三个基本要素:探索、理解、验证) 1.科学是知识
广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 狭义:自然科学。
2.科学是过程。(核心在于研究) 3.科学是态度。(探究精神)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界定 1.科学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语言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自身——动觉智力 自知——自省智力 交往——交流智力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根据受教育者的智力特点因材施教。
1.确认每个儿童的兴趣与才能。2.发现和培养儿童的智力强项。 3.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评价儿童。
目的:实现人的科学化,包括使人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形成 人的科学价值观。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学前儿童对周围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 主动研究。
(2)发展学前儿童好奇心,是学前儿童养成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这种有利于
终身发展的素质。 (3)使学前儿童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学习,使学前儿童逐渐学会科学 的方法。 (4)使学前儿童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发展智力。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学徒
1.社会文化论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应该把眼睛看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就看 着发展的明天。”
2.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必须被看作是一个 合作性的过程:一方面,儿童向成人发出信号,告诉他们自己能够 完成任务的水平;另一方面,成人需密切注意这些信号,从而更好 地决定如何进行指导。
★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这是世界 上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比之与希腊的欧 几里得(前330-前274)要早一个世纪。 ★而且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在世界科学教 育史上也是一种首创。 ★墨子的思想方法和近代实验科学的精神非常接近
• (2)唐代的科学技术教育 在国子监隶属下,设有与大学并立的学校“算学” (理科专门学校)。唐代官立的科技学校专业设置和课 程计划相当周密。 算学设置两个专业,其中一个专业设有“九章算术” 、“孙子算经”“五曹算经”等课程,并规定了修业年 限。唐朝还在科举制度中相应地设置了“明算科”,以350—400克 2岁时为1000克 3—4岁,脑细胞联系完成60% 6岁时已达1300克 为成人脑重的90%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存在着巨大的学习潜能,增加早期经 验能促进智能发展,而剥夺早期经验对个体发展有终身消极影响, 早期教育能使脑组织改变。
第二节
教育学基础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能够启迪儿童的心智,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三)怎么样学习本课程?
1 .认真读书,勤于思考,深入专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 2.注意相关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相互渗透、交叉补充。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创造性的学习本课程。
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 论基础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
四、终身教育观
1956年,法国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第三次成人教育委员会首次 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 “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经历,儿童在这一经历中,可以了解自己。丰富自己 同他人的关系,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经历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前, 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开始,自基础教育阶段起,教育的内容应培养 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能力。 学前儿童重点放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合作性等个性品质培养, 学会学习、学会关心、自我教育、自律自控、有责任感的生活。
请思考? 人类早期科学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