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总结49复习过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49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课件新人教版

命题思路 以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为切入点考 查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调 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点拨 ①重点理解设问及其与材料的关系。②能客观分 析历史人物的贡献与时代的关系。
第三十五页,共44页。
解析 皇帝的好恶只能影响但不能决定社会对艺术的 评判,故 A 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 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 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 极高,而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唐太宗 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 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 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 故 D 项错误。
第二页,共44页。
板块(bǎn kuài)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第三页,共44页。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古代中国文学
第四页,共44页。
4.唐诗 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1)繁荣原因②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主要成就
第五页,共44页。
第六页,共44页。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与书法
2.书法 (1)脉落:魏晋以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 自觉 阶 段。 (2)功能:兼具审美功能与 实用 功能。
第二十六页,共44页。
3.隋唐: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 术全面繁荣,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社会的需要, 盛唐的诗、书法、绘画都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唐以后,政治 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黑暗统治的作品。
4.宋元:北宋重文轻武,随着商业繁荣、城市发展、 市民阶层壮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 情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年画、话本和词的 兴起。南宋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作家救亡图存的社 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科举 无望,转向杂剧创作,促使杂剧繁荣。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期末复习--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所有重点(精)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点一、知识点: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p.21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
p.27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
p.34-P.494、《尚书》以记言为主。
p.58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
p.77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p.79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
p.85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
p.91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
《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p.92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
p.94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
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p.1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七发》:①西汉枚乘的代表作;②设为主客问答,重铺陈夸张,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进行讽谏;③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大历十才子:①指唐代宗大历年间驰名诗坛的一群诗人(如钱起、卢纶等);②擅长写作五律;③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诗歌主题,诗风平庸,成就不高。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的臣子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期末复习指导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期末复习指导《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期末复习指导一、填空题:1、《礼经》在汉代“五经”中指的是《仪礼》,而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书《周礼》和《礼记》。
2、“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3、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一批儒臣编纂《五经正义》。
4、“十三经”中的《孟子》是到宋代才升格为“经”的。
5、《三国志注》的作者是裴松之。
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7、《世说新语注》的作者是刘孝标。
8、唐代子书的注释,杨倞的《荀子注》,成玄英的《庄子疏》等是后人推重的注本。
9、把儒学经典哲学化,是宋明理学对经学发展的贡献。
10、首先提出四书并行的是北宋的程颢、程颐,他们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11、明清时代出现了李贽、冯梦龙、金圣叹、毛宗岗等小说评点大家。
12、“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是[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13、“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是[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14、《十三经注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疏不破注,即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
15、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为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作补注。
16、“清人十三经注疏”中焦循的《孟子正义》是专为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所作的疏证。
17、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是补注体式注释古籍的精品。
18、《离骚纂义》的作者是当代楚辞研究大家游国恩。
19、评注体古籍的评,记于书页正文之上端空白处者,称“眉批”,记于正文和注文之侧者,称“旁批”。
20、陈桓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法归纳为四种,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21、《诗经》三百零五篇之外,还有六首只有题目没有正文,通常称之为“笙诗”。
22、从孔子开始,一代代学者相继进行了一场把《诗三百》诠释为儒家经典的学术运动。
新近问世的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应当是这场运动的第一批重要成果。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发展经历了诸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包括了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
以下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习资料:1. 明代文学特点:明代文学继承了元代文学的传统,注重以文言文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明代古文运动中出现了“白话文运动”,将古文体转变为白话体,使得文学更加通俗易懂。
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强调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现实。
2. 明代四大家:明代文学有四大家,分别是文学家杨慎、李时中、冯梦龙和杨宪益。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杨慎的《世说新语》、李时中的戏曲《汉宫秋》、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宪益的小说《水浒传》。
3.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湖州昆剧、评剧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其源于明代的汉剧、元曲和杂剧,结合了元曲的旋律和唱腔,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4.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纪律和秩序。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古文形式出现,注重文风的优雅和辞章的精练。
清代文学注重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文学风格。
5. 清代四大家:清代文学有四大家,包括纪晓岚、吴敬懿、曹雪芹和翁同龢。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清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纪晓岚的散文《庐山谣》、吴敬懿的小说《雍正传》、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和翁同龢的戏曲《破幽梦》。
6. 清代小说: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岳阳楼记》、《聊斋志异》等。
清代小说作品多描写了社会生活、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上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你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
新高考复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新高考复读知识点总结大全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复读成为越来越多考生选择的途径。
复读可以帮助考生巩固知识,提升成绩,为进入理想的高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帮助复读考生更好地备考,下面将对新高考的复读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文综知识点总结1.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词、散文等,其中又以唐诗和宋词最为重要。
复读考生需要熟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掌握文学流派、题材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2. 现代文学与文化现代文学与文化涉及较广泛,包括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代表作品,以及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思考。
复读考生需要掌握不同文学流派的发展和变革,理解作品中的思想主题和文化内涵。
3.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文综考试中的重要部分。
复读考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培养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能力,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技巧和速度。
二、理综知识点总结1. 数学数学是理综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复读考生需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各个数学概念的定义和性质,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同时,需要关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的结合,培养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物理物理是理综考试中的核心科目之一。
复读考生需要熟悉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物理学中的常见现象和实验结果,培养物理思维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物理学的实际应用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也需要关注。
3. 化学化学作为理综考试中的一门科学,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
复读考生需要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了解常见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培养化学实验和计算能力。
同时,需要关注化学与环境、生命科学的关系,关注科技和生活的发展。
三、英语知识点总结1. 英语听力英语听力是英语考试中的重要部分。
复读考生需要提高听力理解和听力技巧,通过大量的听力材料进行练习,培养听力记忆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2. 英语阅读英语阅读是英语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复读考生需要熟悉各种阅读材料的题型和解题思路,掌握常见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总
结49
中国古代艺术长廊
一、新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知识举要:
Ⅰ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人教版教材指出,汉字字体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对楷书而言,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而钟繇、王羲之居功至伟。
Ⅱ书法的演变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处于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在此,需注意:王献之、宋徽宗、三希堂法帖乃至杨凝式、赵孟頫、王铎等中国书法史上的代表性人物或作品,课本虽未提及,但诸位应于课下有所了解。
其外,篆刻作为中国书法的姊妹艺术,课本小字部分亦有简单介绍,可概括如下:
近代以来,西泠印社作为一研究金石篆刻的专业团体,影响日大,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吴昌硕、李叔同、吴湖帆、赵朴初、启功等均为该社社员甚至社长。
Ⅲ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Ⅳ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课本所叙京剧知识小结:
腔、梆子腔等歌舞并
重
做、
打
二胡、
笛子
文学情韵
Ⅴ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代表性作品或人物文学史地
位
《诗经》时代
经孔子删定,保存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
500年的305篇诗歌,最早的诗歌总集
《关雎》、《硕鼠》、《七月》
等
现实主
义的“风”
与浪漫主义
的“骚”并
称中国古代
诗歌的两大
源头
组成风、雅、颂
手法赋、比、兴
风格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语言质朴丰富,现实主
义
楚辞起源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诗歌精华,采用楚
国方言创造而出屈原《离骚》、《九歌》等
宋玉《九辨》
风格
句式自由灵活,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以瑰丽华美、想象奇特著称
汉赋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所谓“大汉天声”
司马相如《长门赋》、《子虚
赋》
体裁
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
文
风格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唐诗背景
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科举取士使得
许多中下层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
双子
星座
李白、杜甫
中国古代诗
歌创作的黄
金时期
渊源
在格律形式等方面受益于汉代以来五言诗、七
言诗的发展
两大
流派
边塞诗
王昌龄、岑
参
田园诗
孟浩然、王
维
特征
更多地抒发诗人主体的感受与情怀,弹奏出开
朗奔放,刚健清新的时代音调
中唐
以后
白居易、“小李杜”
宋词起源或改自格律诗,或传自教坊曲,或源于民间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继唐诗而起
的又一诗歌
高峰
特征
长短句,可配乐歌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
词”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起源
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
而形成的新诗体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
马致远、郑光祖以及王实甫、张
养浩等
特征
虽有格律曲牌限制,但大量使用白话、方言、
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紧密
明清小说背景
工商业城镇和市民阶层兴起,印刷术不断完
善,新兴社会群体的文学需求的刺激
明
“四大奇书”及“三言二
拍”
明清小说在
思想性和艺
术成就方面
都达到了新
的高峰
起源由宋元话本脱胎而来的章回体裁小说清
《红楼梦》、《聊斋志
异》、《儒林外史》
三、巩固与提高:
1、右图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举重比赛标志,其设计创意应源
于____:
A 篆书
B 隶书
C 楷书
D 草书
2、杜甫诗云:“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此应,描述当时的书法家____的创作情景:
A 王羲之
B 张旭
C 颜真卿
D 柳公权
3、右图是一幅古意盎然的书法作品,其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则下列____观点正确:
A 甲骨文,此应是商代的作品
B 汉代隶书,此应是汉代的作品
C汉代隶书,此应是宋代的作品D甲骨文,此应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4、郑燮《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令人感慨。
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属于____:
A 原始岩画
B 中国文人画
C 汉代帛画
D 民间绘画
5、关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时,下列见解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____:
A 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
B 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产物
C 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活跃
D 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6、最可体现“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之观点的文化成就是____:
A 王羲之《兰亭序》
B 顾恺之《洛神赋图》
C 陶渊明《桃花源记》
D 贾思勰《齐民要术》
7、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____:
A 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
B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 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
D 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
8、《三言两拍》选文:杨八志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____: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八股取士扼杀人才
C 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D 长途贩运发展
9、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____:
A 平民化
B 贵族化
C 神秘化
D 宗教化
10、法国历史学家勒高夫《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
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娱乐演艺场所。
②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③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④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