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洞庭湖江豚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江豚调研

江豚调研

江豚调研一、活动背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江豚的种群数量迅速减少,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约2700头减少到现在的不足1800头,于是江豚资源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随着各地不断传出的江豚死亡消息,全国野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锐减,江豚已经濒临灭绝。

豚类的生存与否,是衡量长江流域物种健康与否的标尺。

豚类与人共享同一条江河。

淡水豚的今天,就是人类的明天,保护江豚也就是在保护人类。

二、活动目的观察和思考现实中的环境问题: 江豚数量减少的原因(长江沿江资源的开发以及不可避免的经济问题),调查长江水质的污染,围江养殖造成的水体流动性,机动船械等对江豚的伤害;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携手改善江豚的生存环境,唤起人们保护生态的意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江中动物栖息地;增强周边居民发展可持续经济效益的意识,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充实当地居民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理念。

三、活动时间前期准备时间:XX活动开展时间:XX四、实施地点:岳阳洞庭湖五、调研内容1、人们对江豚的了解2、江豚的价值3、影响江豚生存的因素4、过去与现在江豚数量的对比5、江豚的生存环境六、调研方式问卷调查七、活动简介本次生物多样性的调研活动主要按照以下三个阶段有序的进行。

第一个阶段:调研活动的前期准备1、为了使本次调研活动有序顺利地开展,我们协会首先将组织团队成员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江豚的有关习性和现状,使他们了解江豚的重要性并在潜意识里能够产生保护江豚的意念。

提前查询江豚目前的分布和存在数量等数据,对比江豚生存环境中各项数据的变化,从中分析出对江豚生存威胁最大的因素,并由此制定团队的工作方向。

2、在前期熟悉地形,并将团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负责问卷调查和走访居民。

第二个阶段:调研活动的开展此次调研主体可分为人们对江豚了解程度的调研和反映江豚生存现状的调研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调研方式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我们将针对居民对江豚了解程度设计调查问卷,进行XX份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实际情况。

江豚生存现状及保护

江豚生存现状及保护

江豚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体长约120~190cm,体 外形 重100~220kg,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江 豚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 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吻较短阔。牙齿短小, 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前5个颈椎愈 合,肋骨通常为14对。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 形。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 长约为体长的六分之一。具有5指。尾鳍较大,分为左 右两叶,呈水平状。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四分之 一。背的后关部对尾鳍有较明显的隆起鳍,在应该有 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cm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 角质鳞。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 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 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颜色 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 它们的体色在死亡后才会变黑。
习性
江豚喜欢单只或成对活动,结成群体一般不超 过4—5只,但也有87只在一起的记录。江豚能发出 两大类声信号,高频脉冲信号由一连串的单个高频 窄脉冲所构成,一般在20一120个之间,为声纳信 号或称为回声定位信号,主要是在探测环境、捕食 时发出;低频连续信号为时间连续信号。由于频率 的高低不同,人耳听起来有的象羊叫,有的似鸟鸣。 它与白鳍豚基本上不合群,但也偶尔在一起共同嬉 戏。
保护江豚迫在眉睫

死亡原因
一、突发性自然灾害
二、人类活动(主要)
突发性自然灾害

2011年南方大旱,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 位于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鹅洲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 受到影响。保护区内的水位、水体面积降至建立以 来最低。湖区大部分深不足3米,个别地方甚至低于 2米,让江豚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据介绍,正常情 况下,江豚都有自己适应的活动区域,现在水位下 降,造成了江豚的活动区域减小,有时候会冲到岸 上去,搁浅了就不能游回来,最后死亡。除此之外, 由于水位下降,水生植物大面积减少,洲滩裸露之 后鱼类无法产卵,江中鱼类的繁殖能力有所下降, 这也让以鱼为食的江豚面临着食物短缺危险。

洞庭湖湖边居民对珍稀物种江豚的认知度调查

洞庭湖湖边居民对珍稀物种江豚的认知度调查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1.当地居民对江豚的基本认识(1). 当地居民没有看到过江豚的很少,而且其中大部分人经常看到江豚,并能详细描述出江豚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有47.01%的居民说自己经常看到江豚,35.90%的居民表示偶然看到过,没有看到过江豚的居民只有17.09%。

在调查的过程当中我们了解到,经常看到江豚的人绝大多数是常年在湖里捕鱼的渔民或航运工人。

这表明鹿角村范围内的湖区是江豚经常出没的地方,这一带对江豚的保护至关重要。

(2).当问及到江豚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时,将近一半的人回答不知道,只有35.90%的人回答是“二级保护动物”,在回答知道的人当中也有部分人是猜测性的回答;更有15.38%的人回答是“一级”。

可见鹿角村当地居民对于江豚这一在洞庭湖特有的濒临物种的珍贵性和濒危性还不是很了解。

当地居民对江豚的基本认识频率百分比1.您看到过江豚(江猪子)吗?经常看到55 47.01% 偶然看到42 35.90% 没有看到过20 17.09%2.您认为江豚是国家几级保护动物?一级18 15.38% 二级42 35.90% 不知道57 48.72%2.当地居民对江豚的深入了解(1).本次问卷的第3题是“您知道江豚的生存现状吗”,回答不知道的居民人数高达63.25%,30.77%的居民对江豚的生存现状比较了解,也略知一二;只有5.98%的居民回答“很清楚”,据调查员之后的分享,这一部分人中大部分是有多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他们能够比较详细且准确地说出江豚的生存现状。

可见,虽然江豚对于当地的居民并不陌生,但是江豚是什么样的生存状况,当地居民并不知道,更有甚者认为江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湖区有成千上万只江豚,江豚并不会灭绝。

(2).问卷的第5题涉及到湖区内江豚数目,一半以上(约65.81%)的居民回答说“不知道”,能够准确回答出是“约100头”的居民只占13.68%;另外,回答“约200头”和“约50头”的居民各占9.40%、11.11%;对于江豚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数量不足2000头,而且在洞庭湖内江豚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这一事实,大部分的当地居民表示不知道。

高中保护江豚研究报告作文

高中保护江豚研究报告作文

高中保护江豚研究报告作文高中保护江豚研究报告一、引言江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哺乳动物,被誉为“长江之灵”。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江豚面临着灭绝的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江豚,本次研究报告将对江豚的现状、原因以及保护措施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二、江豚现状1. 数量减少:江豚的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急剧下降,目前仅存不到一百只。

2. 栖息地缩小:长江流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江豚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

3. 捕杀和捕捞:非法捕杀和过度捕捞导致江豚个体减少和种群退化。

4. 水污染:工业废水和化学品的排放,使江豚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

三、江豚灭绝原因1. 栖息地破坏:江豚是长江流域的特有物种,而这一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夺走了江豚的栖息地,还给江豚带来了噪音、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其繁衍和生存能力。

2. 非法捕杀和过度捕捞:由于江豚的肉和器官被认为有药用价值,以及江豚工艺品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非法捕杀和过度捕捞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基因多样性。

3. 水污染:长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同时也成为了各类工业废水和化学品的排放地,水污染导致江豚的食物链被破坏和生殖能力降低。

四、保护措施1. 栖息地保护:加强江豚栖息地的保护,限制噪音和水污染等对江豚的破坏,恢复和改善江豚的栖息环境。

2. 非法捕杀和捕捞的打击:加大对非法捕杀和过度捕捞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降低人们对江豚肉和工艺品的需求,提高公众对江豚保护的意识。

3. 科学研究与保护投入:加强关于江豚的科学研究,了解江豚的生态需求和行为习性,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增加对江豚保护的投入资金,推动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

五、结论江豚面临着严重的灭绝威胁,保护江豚已经刻不容缓。

通过栖息地保护、打击非法捕杀和过度捕捞、加强科学研究与保护投入,可以改善江豚的生存环境,增加江豚的种群数量,实现江豚的长期保护。

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对江豚保护的认识和行动,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江豚保护工作,共同守护长江之灵。

关于洞庭湖江豚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洞庭湖江豚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洞庭湖江豚保护现状调查报告调查地点:洞庭湖沿岸岳阳县鹿角镇1)调查背景1.1江豚分类地位及分布江豚(finless porpoise)是一种小型齿鲸类动物,主要分布于亚洲近岸水域。

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中的江豚被称为长江江豚(Yangtze finless porpoise),它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长江江豚的数量约为2700头,但是目前其种群数量已下降至不足1400头。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

据历史资料记载和对当地渔民访问,长江江豚在湖口及其相邻水域曾广泛分布,江豚不但能在湖口水域进行大规模集群,而且能自由地通过该水域从长江干流进入洞庭湖,长江江豚在湖口水域大规模集群表明该水域鱼类资源丰富、栖息地条件良好。

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和洞庭湖之间自由移动表明湖口水域不存在影响江豚移动的生态障碍和人类活动。

江豚的江-湖间移动对维持湖口及其相邻水域江豚群体结构稳定,以及长江干流和鄱阳湖区江豚种群自然增长有重要作用。

1.2江豚体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江豚体长为120—190厘米,体重100—220千克。

它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

眼睛较小,很不明显。

前5个颈椎愈合,肋骨通常为14对。

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

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具有5指。

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

后背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

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

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颜色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

洞庭湖湿地保护调查(2)

洞庭湖湿地保护调查(2)

洞庭湖湿地保护调查(2)(四)动物种群衰退,生物灾害加重动物种群衰退,数量缩小,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或已灭绝。

经过研究确认,曾广泛分布于洞庭湖,近来很少甚至没有发现的鱼类有33种之多,如中华鲟、白鳍豚等已在洞庭湖湿地中消失。

生物灾害加重典型表现为血吸虫病流行和东方田鼠危害等。

三、洞庭湖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洞庭湖湿地作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中国仅7个),是国际重要的湿地,在维系洞庭湖区生态平衡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可以说,保护洞庭湖湿地,就是保护以其作为生存环境的人类自己。

(一)洞庭湖湿地的水文调节效应水文过程不但决定着各种湿地类型的形成与维持,同时在水的贮存和处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洞庭湖洲滩和沼泽地占有洞庭湖2/3以上的面积,沼泽化土壤及沼泽化草甸的草根层饱和持水量很大,能贮蓄相当一部分水份,作为枯水期生态用水。

汛期所蓄水量可服务于区域防汛,减少中下游洪水流量压力。

洞庭湖湿地每年容纳的湖水在2 776×10 m,如果没有湿地对径流的调剂削洪功能,将给洞庭湖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武汉工业重镇的生态带来威胁。

巨大的湖容,对长江流量起着调节作用,在保障长江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洞庭湖湿地的污染物贮存净化效应对于净化而言,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介于土地处理和水生植物处理之间的自然污水处理系统,它克服了二者的不足而综合了二者的优点。

基于生物圈内营养元素可以无限循环的原理,湿地生态系统能发挥去除污水中污染物质的作用。

近些年来,随着环洞庭湖经济带的蓬勃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显著加快,大量的工业污染物与城镇污水进入湖区湿地,影响水质,给其环境安全造成了威胁,但通过湿地的贮留净化功能可以避免或减轻这种危害。

根据环境监测统计分析和评价,洞庭湖富营养化状况在中到中-富营养级之间,以中-富营养级为主,并有逐渐发展之势,但目前湖泊的富营养化的外在表现不突出要的作用。

洞庭湖水利调研报告

洞庭湖水利调研报告

洞庭湖水利调研报告
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的交界处。

为了深入了解洞庭湖的水利状况,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我们了解到洞庭湖的水利状况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的水位和水质出现了下降,部分湖区出现了干涸的现象。

其次,洞庭湖周边的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有效保护洞庭湖的水资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洞庭湖的水质和水位得到保护和恢复。

同时,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于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减少人为活动对湖泊的影响。

其次,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应加大对洞庭湖周边水利设施的投入,修建更多的堤坝和水渠,以确保湖泊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此外,需要加大对于农田灌溉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最后,加强跨区域合作。

由于洞庭湖跨越多个省份,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共同合作,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制,制定一揽子的水利发展规划。

通过跨区域合作,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共同解决洞庭湖的水利问题。

总之,洞庭湖的水利状况面临一些挑战,但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完善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加强跨区域合作,我们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期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好洞庭湖的水资源,促进洞庭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

洞庭湖环境现状以及反思我家乡的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7块重要湿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自古以来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湖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上世纪50-70年代的大量围湖造田,以及当前的芦苇、杨树面积增加,这样导致湖泊面积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失调。

同时,鸟类、鱼类的栖息地被侵占、破坏,加之乱杀滥捕,导致许多名贵鱼种和珍稀鸟类大量减少,甚至灭绝。

其中,中华鲟、白鳍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白鹳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专家称,由于多年来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已被分割为东、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个部分。

专家认为,这些实际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一、现状1、排污对环境的破坏湖区现有工业排污口82个,其中位于湖边污水直接排入湖体的排口27个,日排污水总量达129万立方米局部污染严重的地区和污染源是:东洞庭湖区的纺织化工业,日排污水量占东洞庭湖直接污水量的77.7%;西、南洞庭湖区的造纸业,日排污水量分别占西、南洞庭湖直接排污水量的45%和95%。

2、采砂对环境的破坏湖南东洞庭湖最多时采砂船竟然有百十条!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岳阳县境内的东洞庭湖是该县人民的母亲湖。

近年来,由于对东洞庭湖的无序开采,目前,东洞庭湖已经“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据保守估计,砂石采挖,日吞吐量不下十五万吨,砂石资源开采的无序、无控,造成资源废弃,江湖淤阻,航船安全隐患增加。

同时,采砂船的密集采砂,使得东洞庭湖一带鱼类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东洞庭湖一带的渔业资源大量减少。

3、洞庭湖鼠患洞庭湖区出现鼠灾,有关人鼠大战的新闻开始充斥各大媒体,人们从新闻画面中看到了令人毛骨悚然成群结队的老鼠景象。

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岳阳县、沅江市、益阳市大通湖区等22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洞庭湖江豚保护现状调查报告调查地点:洞庭湖沿岸岳阳县鹿角镇1)调查背景1.1江豚分类地位及分布江豚(finless porpoise)是一种小型齿鲸类动物,主要分布于亚洲近岸水域。

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中的江豚被称为长江江豚(Yangtze finless porpoise),它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长江江豚的数量约为2700头,但是目前其种群数量已下降至不足1400头。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

据历史资料记载和对当地渔民访问,长江江豚在湖口及其相邻水域曾广泛分布,江豚不但能在湖口水域进行大规模集群,而且能自由地通过该水域从长江干流进入洞庭湖,长江江豚在湖口水域大规模集群表明该水域鱼类资源丰富、栖息地条件良好。

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和洞庭湖之间自由移动表明湖口水域不存在影响江豚移动的生态障碍和人类活动。

江豚的江-湖间移动对维持湖口及其相邻水域江豚群体结构稳定,以及长江干流和鄱阳湖区江豚种群自然增长有重要作用。

1.2江豚体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江豚体长为120—190厘米,体重100—220千克。

它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

眼睛较小,很不明显。

前5个颈椎愈合,肋骨通常为14对。

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

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具有5指。

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

后背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

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

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颜色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

喜欢单只或成对活动,结成群体一般不超过4—5只,但也有87只在一起的记录。

江豚能发出两大类声信号,高频脉冲信号由一连串的单个高频窄脉冲所构成,一般在20一120个之间,为声纳信号或称为回声定位信号,主要是在探测环境、捕食时发出;低频连续信号为时间连续信号。

由于频率的高低不同,人耳听起来有的象羊叫,有的似鸟鸣。

它与白鳍豚基本上不合群,但也偶尔在一起共同嬉戏。

江豚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从4一20℃均能够正常地生活。

它的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动作。

侧游时尾鳍的一叶露出水面,左右摇摆,从空中划过。

受到惊吓后便急速游动,然后一次或连续数次使身体腾空,大部分露出水面,仅尾叶在水中向前滑行,偶尔全部身体都跃出水面,高度达到0.5米。

直立游动时,身体的三分之二都露出水面,与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势,能够持续数秒钟。

2)调查目的近年来,湖口及其相邻水域人类活动频繁,包括大规模采沙、高密度船舶航行、大型桥梁建设,以及有组织的非法渔业。

这些活动对生活于湖口水域长江江豚的分布和活动性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必须进行调查和评估。

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是否导致长江江豚正常的江-湖间移动规模急剧减小或停止,也必须有明确的结论。

作为一名湖南大学的研究生,生态保护的参与者,立志为环境保护领域贡献自己微薄力量的青年。

更应义不容辞的做好调查。

本次调查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社会公众及时、真实地了解洞庭湖水域江豚目前的生存状况,以及影响江豚生存的人类活动,唤起人们对江豚保护的关注,做对该水域的长江江豚的分布、数量和活动性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尤其是调查和评估了影响或阻碍长江江豚正常的江-湖间移动的人类活动。

项目执行期间,项目组各参与方及时地以多种形式发布调查结果,以唤起社会公众对该水域江豚保护工作的关注。

在完成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该水域渔业活动规模和当地的自然景观条件,找出兼顾动物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洞庭湖江豚”的物种保护对策。

3)调查方法3.1文献查阅及访谈查阅历史资料和访问当地渔民,并对湖区群众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该水域江豚的历史分布、数量规模和活动性,以及该水域历史上渔业活动和其他类型的人类活动情况。

观察该水域的人类活动情况,包括渔业、航运业、旅游业,桥梁建设,以及其他的经济开发活动。

3.2咨询专家走访当地科研院所、中外大学生志愿者、当地渔政管理人员、水产场渔民、国外NGO人士,,了解在该水域进行的经济和开发活动状况,包括渔业、航运、旅游、桥梁建设、采沙等。

分析研究结果,评估该水域江豚的生存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江豚生存的影响,结合该水域渔业活动规模和自然景观条件,提出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物种保护对策。

调查实施过程中,及时通过各种可用的渠道分析情况,并唤起公众对江豚保护工作的关注,对该水域江豚生存现状的忧虑和对切实可行的、能被普遍接受的物种保护对策的期待。

4)调查项目4.1问卷调查由相关单位设计周密的问卷调查涵盖洞庭湖江豚历史,现状,前景。

问卷内容洞庭湖江豚的知晓度西洞庭湖江豚保护面对哪些威胁和挑战非法捕杀与贸易当地的政府在保护洞庭湖江豚中的作用和角色知道WWF吗?湖区里的鱼类有哪些?与以前相比目前的一个渔业资源现状是对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的了解程度。

由于专业性较强,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一般在居民做完这道题目后,我们会对江豚保护这个概念进行具体而通俗的解释,方便居民回答下面的问题。

(3)WWF 的知晓度。

(4)居民,政府,其他力量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所扮演角色和作用。

4.2咨询专家(自行考虑是否添加科研院所——)5)调查结果分析通过这些调查问卷所反映的信息以及在调查访问中的所见所闻,发现了影响江豚生存甚至影响到当地居民正常生活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工业污染问题,在这次考察地之一位于东洞庭湖沿岸的鹿角村就有2家工厂,这两家工厂都属于重度污染源,每天向洞庭湖排放大量的污水并排放大量的尘埃废弃,造成严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被污染的水不仅会直接对江豚造成危害,还会由于生物链对江豚造成次伤害。

上述污染不仅对江豚的生存造成危害,甚至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村子离城市较远所以平时的生活用水来源只能是湖水或地下水。

严重的工业水污染已经使湖水不能直接使用,而目前地下水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正常的生活。

其次是在洞庭湖上航行的船舶也对江豚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危害,航船的噪音极大干扰了江豚声波的发射,常常发生江豚被螺旋桨劈伤的惨剧。

特别是近年来河道采沙活动几近疯狂,采沙船和运沙船几乎占据了整个河道,采沙作业产生的巨大噪音也会破坏江豚的声纳系统,采沙作业不仅会改变河道水文和河床形态,而且会破坏河床的生物群落结构,这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这些都会增加江豚生存难度,密集的采沙作业也会阻隔不同水域的江豚迁移和交流等。

渔民的过度捕捞和非法渔业也影响到了洞庭湖的江豚生存,过度捕捞是造成洞庭湖鱼类资源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鱼类的减少使江豚的食物匮乏,进而影响到江豚的生存,渔民正常捕鱼时对江豚的误伤也是屡见不鲜。

而对江豚影响最大的则是渔民的非法捕鱼方法,比如炸鱼、毒鱼、电打鱼和迷魂阵等有害捕鱼手段,电捕鱼的电场不但能击毙不同大小的鱼类,而且也能击毙江豚,正常情况下江豚的声纳系统可以识破“迷魂阵”,但是在饥饿面前江豚也会冒险进入其中,被缠住后就无法出水呼吸最终窒息而死。

在调查问卷过程中,在访问到渔民的时候,渔民面对这些问题都深知这些捕鱼方式对江豚的危害,但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不得不铤而走险继续用一些违法的捕鱼方式捕鱼。

上述发现的问题把我们直接引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政府的管理问题。

在调查问卷的第二项受访者对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回答是发现,当地大部分老百姓对政府或者政府官员或多或少有种不信任的因素在里面。

对洞庭湖的污染问题处理上,在湖南省以花费了大力气进行治理和监督,从09年起已陆续关闭近300家造纸厂,但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来看,仍有不少靠近湖边的造纸厂、塑料厂仍在运行,并不断的向洞庭湖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

在非法捕鱼的问题上,仍有不少渔政机构不作为,甚至官商勾结,从中牟取暴利,对采沙的治理力度也不够。

“上面说一套,下面做一套”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

因此,政府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有效治理是改善江豚生存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的主要问题。

6)专家建议及洞庭湖江豚保护前景因此面对上述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其实他们已经注意到了本位主义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多方面的问题,但是从目前的所做所为来看,对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仍估计不足,仍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地区长远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在提高环保能力方面仍有许多包括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因此一方面仍要大力宣传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以及治污能力,提高政府的监管治污能力。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关于环保方面的教育,着力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老百姓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环境建设和保护珍贵动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各级环保部门要深入社区、学校、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运用各种形式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环境法制普及教育以及环境警示教育,使环境保护更加深入人心。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

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控制、自然生态保护、环境安全保护等,政策应当先行。

从中央到地方其实已经出台了不少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应当因地制宜,对于江豚生存的洞庭湖区域,应当有套根据当地新情况新问题而制定的规章制度,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应摒弃过去注重经济份额的考虑,以“政绩”转向对国家和地方法规、政策执行力的考量,从而在政策上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说一套,做一套”、“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这些都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法律条文的约束,可是面对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由于某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或乱作为,使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信用度降到了一个很低的层次。

因此提高加强监管力度,并不仅仅是针对普通老百姓而言的,更重要的是对执法者的监管,需对各级部门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监督机制,把环境监管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因此建议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负责、部门分工负责的齐抓共管机制,确保责任、措施、投入都能一一到位,各级部门各司其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