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力量,余秋雨介绍,简介
余秋雨

他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持续二十年创造了惊人的畅销
余秋雨文章摘录
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 和审美潜流。 --《中国文脉》 山河行走者要战胜孤独,只能靠文字互相取暖。 --《山河之书》 以水洗沙,以沙滤水,多少万年下来,不再留下一丝污痕。 --《千年一叹》 人家在制造枪炮,他们在制造手表,等到硝烟终于散去,人 们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设定的指针,游走在世界的手腕上。 --《行者无疆》 中华文化的第一界线,君子与小人。 --《何谓文化》
4.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机构评为“中国十 大艺术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2007十大学术精英”。
5.被世界华人经济测评体系授予“影响世界100年100位杰出华人奖”。
6.荣登“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宝座。 7.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被香港《亚洲
小编的话:
感谢余秋雨,是他一步一步地告诉了我们,也告诉了世界,
人类最辉煌的文明故地大多已被恐怖主义控制,而我们又恰恰代 表着另一种文明,今天的中国文化不应在等待,我们,肩负创业 祖先未竟之业的我们,应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许这份力量 微不足道,但是,我敢肯定,文化的最终目标-在人间普及爱和 善良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因为你的力量早日实现。
中国十 大艺术 精英— 余秋雨
制作者—杨朝旭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慈溪市桥头 镇)。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6年,被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提名,破格任命为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 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
余秋雨介绍

• 余秋雨(1946.8.23-), 浙江余姚人,国际著名文 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 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 艺术理论家。现任中国艺 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 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 院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 青歌赛评委。2006年第一 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 富
代表作品:
•
2、总是忙着装扮;真精英总是努力 地与民众沟通,伪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 众划分,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
•
3、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 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 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在中国大陆改革开 放这二十几年里边,伪精英文化的发展好像有 那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可以称为假洋鬼子 阶段,第二阶段是所谓拒绝世俗的阶段,第三 阶段是所谓咬文嚼字的阶段。
• 。《文化苦旅》以余秋雨在全国各地的 文化遗迹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以深 刻思想和极具震撼力的语言,揭示中国 文化内涵,考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 《文化苦旅》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渊博 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丰厚的文化感悟 力和艺术表现力,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 了崭新的范例。
• 1、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 家社会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年来,由于 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结 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真精英 总是着眼于责任,伪精英。
10 信客 余秋雨2015.11

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 品味语言 再也做不起人。排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突出老信客 对自己职业的热爱、留恋和思念. 比喻。指农民对本村到城市打工者 1. 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 的生活、工作的期盼、评价,对城 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 一个个面影。 市奇闻趣事的打听、了解。 2.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 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比喻。表明信客 信客对人们的嘱托的认真态 责任重大。 3.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 度,表现了他的高度重视工 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作的责任心。 4. 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 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 向远方。
《文化苦旅》
•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 是余秋雨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进行考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撰写的系列散文集。 •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人足迹,体会着中华 文化生生不息的历程。这些文章,是游记,也是中国文化史。 • 全书共收录散文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 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 《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 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 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 《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 安静》。 • 1992年出版的《文化苦旅》为余秋雨带来光环的同时,也遭遇了不断 的争议。 • 新版《文化苦旅》由余秋雨本人亲自编选。除了原有文章之外,新版 增加了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的篇幅,删掉了旧版 37篇文章中的13篇, 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选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 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
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
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
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
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
(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
信客

众说纷纭
余秋雨是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 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余秋雨的散文深具文化态度,虽然走 出书斋,但是学者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加上 实际感受和宏观思考,余秋雨为我们勾勒 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 腻等的不同面貌。
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任劳任怨,善良 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待人宽容 ,通情达理
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恪尽职守
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麽 事迹? 为何要重点写 ?
一、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 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 二、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 为小偷仍不计较
信客的品质
∆ 任劳任怨 ∆ 诚信无私 ∆ 待人宽容 ∆ 通达事理
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 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人
物 经 历 感 悟
老 信 客
住
址
山间坟场边 一破草房里
人 物 经
信 客
Hale Waihona Puke 住 址一偏僻乡村信 客 后悔 看坟场 职 (有信) (失信)
接班做信客—怎样做信客 历 (代理丧事)—不做信客 (蒙冤辞职) — 当教师校长 业 苦(工作劳苦 、生活贫苦、
特 点 心灵痛苦) 思 想 任劳任怨、诚信无私
信客信客就 在一个信字
品 质 评 价
待人宽容、通达事理
好人有好报
墓碑
墓碑
课文总 结 信客虽然终年奔波,收入却很微薄,
生活也较贫穷,胃病和风湿病成了他们的 职业病,而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又让信 客感到极其痛苦。
余秋雨

“文化行人”余秋雨凡是遥远的地方对于我们都是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而是诱惑于传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选择了行走,并留下了不朽诗篇,他就是余秋雨.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十五年来先生以长途旅行的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从国内走到国外,足迹延展到亚非欧.这期间完成了以考察中华文明记录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考察伊斯兰文明记录的【千年一叹】,以及西方文明记录的【行者无疆】,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三大文明的关注和考察.从华夏的阳关敦煌到埃及的狮面人像.法老的坟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晚风凉.昆仑的浮云,黄河的浊浪,道士塔前忆掠抢,阳关白雪映寒床.仰望先生灿烂的广袤的文学银河,其中最亮的河系要数【文化苦旅】.这条河系里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描写古战场的【阳关雪】中,有这样一段: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雪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飘然远去.征战的伤痛与担负谁人能知晓?舞动军旗向大漠风沙的的浪漫情怀,谁人有真真的体会到.每当朗诵此文,我深深领悟了那征战勇士于国于家的责任,纵使马革裹尸魂归狼烟,暴累累白骨于万里荒原,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通过【莫高窟】,我们明白了古迹之所以为名迹的条件.比及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都带有历史的重叠性.莫高窟如此,长城也如此.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却是新近重修。
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遗迹,总是生生不息,吐纳万代的独特禀赋。
而莫高窟壁画历经笔触奔放的征战北朝,经历畅快柔美的一统大隋,细腻流利壮阔无比的盛唐,温煦沉着的五代,朦胧雅丽的宋朝----长达六十的华里旅程,竟让一个人心里引起百年朝代更迭,千年文明沧桑思考的蝴蝶效应,而这种俯仰思索,皆成文章的大师只有余秋雨一人。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

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历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
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
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座标人物”。
著作介绍《借我一生》索书号I25/Y755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
“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余秋雨《中国之旅》索书号I267/Y755-6从遗址看,这个被称为上京龙泉府的渤海国首都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环套组成,外城周长30余里。
全城由一条贯通南北的宽阔大道分成东西两区,又用10余条主要街道分隔成许多方块区域,完全是唐朝首府长安的格局和气派。
《文化苦旅》索书号I267/Y755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行者无疆》索书号I267.1/Y755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千年一叹》索书号I267.4/Y755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余秋雨简介

依据情节, 依据情节,归纳信客品格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诚信无私 通达事理
选择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选择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你的 悦耳的朗读去感染他人吧! 悦耳的朗读去感染他人吧!
作者为什么倾注如此大的热情, 作者为什么倾注如此大的热情,为信客 树碑立传? 树碑立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客这种职业早就消失, 信客这种职业早就消失, 但诚心永远是做 人之 本,请结合现实 生活 和自己的经历, 和自己的经历, 谈谈 你对诚信的理解。 你对诚信的理解。 诚信的理解
信客为何转行不做信客? 信客为何转行不做信客?
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 揭穿顾主败行,惨遭打骂诬陷。 道路凶险,腿脚有病。 道路凶险,腿脚有病。
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 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 葬在一起? 葬在一起
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 敬重他 感激他 理解老信客
20世纪初,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这 世纪初,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 世纪初 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 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 外出谋生的人多了 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 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 衣物食品 有邮局,于是有了“信客”这种职业。 有邮局,于是有了“信客”这种职业。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 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 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述,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主阅读,理清文章行文线索, 自主阅读,理清文章行文线索,把握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我最喜爱的散文家,虽然他还有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等身份,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散文。
他的学术著作我还不曾拜读,作为一个学机械的工科生可能以后也不会去读,他的散文对我来说已经充满惊喜,也是从读他的散文开始让我真正的感觉到散文的魅力。
记的读他的第一篇散文是中学课本里的那一篇《道士塔》,那篇文章为我打开了散文世界的又一扇大门,那是我第一次对中国敦煌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的璀璨瑰丽让我心情澎湃,同时对那道士所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和当时的中国社会感到悲哀,也让我为中国文化受到摧残而满腔怒火,那读过后的感受历久弥新。
在那之后我又断断续续的在看过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和《出走十五年》等书之后,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吸引了,我最近在读的他的书是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国文脉》,不是文藻的华丽,而是透过文字彰显出来的当代作文化学者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者思想的光辉与力量!还记得他在《文化苦旅》——《苏东坡突围》中写到:“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虽然很苦,但却是事实。
我当然没有余秋雨那么深的文化造诣,所以无法感受到他面对这些“文化伤害”时的深刻心情;但也正是因为他的“高处孤感”,才让他有责任向我们传播些什么。
所以,虽然很苦,他还是坚持着旅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时代精神旗帜的挥舞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坚持。
他不停地行走,行者无疆。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
”这是余秋雨对自己的评价。
他奉行着绝不小声讲述未经实地考察所得的文化结论,而是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的宗旨。
不管风餐露宿,日夜奔波,他没有后退,为了亲近文化,拥抱文化。
行程中,他为古文明的遗体冰冷而悲哀,他为中东战场上哭泣匍匐的孩子而叹息,他为中国遗留的古老文明而自豪。
他为文化而叹息,字里行间有他的泪;他为文化而痴迷,油墨馨香是他的爱。
也只有当文化与心交织升华的时候,才会摩挲出最炫丽的火花!文明文化之美,也就尽在此处了吧。
美丽的文字下,潜藏着他生命的坎坷:“文革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叔父因喜爱看《红楼梦》被捕,喊冤自尽。
1969-1971年,他为全家生活所迫赴农场劳动,学校复课后才在恩师的帮助下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历史文化,最终获得了成功。
”在他的作品中,总有一丝若有若无淡淡的忧愁,那
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漫游在或繁华或衰落的文明里,观看,倾听,叹息。
他无法改变它们,能给予的帮助就是这些叹息和随之而来的笔墨。
在他笔下,没有任何做作与矫情,只有面对面的事实,坦率的深沉。
在我看来他的人格也与作品一样是深沉与坦率的融合,令人尊敬。
虽然余秋雨的文风偏于散文,但你所能看到的,是一个叹息的文学家默默注视着历史的暗角与背影。
他在荒漠风沙中偶尔看到饥饿的人们,长叹:数百年贫困的背后是否还有数千年的魂魄?贫困,可以带走一切,但不能因为贫困失去几千年遗留文化的气度。
余秋雨在中华大地走着,走了十年,只为了四个字:“中华文化”。
如今有许多作家着重于写小说和童话,像余秋雨走遍全球寻找文化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他说:“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他对文化爱得太深太深,以致于面对文化,只能竭力使自己平静,慢慢品砸。
不须谈及作品,只品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就足以使你敬佩。
漫漫长夜,他的作品、他的人格、他对文化炽热的爱化成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田,通向了文化未来的宽阔道路。
他为文化行走得太多太多,最后,他用记忆体文字写下了《借我一生》,描述的,就是他的童年。
从童年开始追寻文化,最后用文化写下童年,值得寻味。
他面对断垣残壁,对人们说:“我们不须害怕,我们只是在抚摸历史的伤痕。
”他用敏锐的双眼探索着世界文化,文化是他的生命,他用生命摩挲着文化,文化也在包容着他的生命。
人对文化依恋到如此地步,还有什么能不使人尊敬、敬佩呢?带着对中华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崇敬之情去读他的作品,你一定能从中受益的。
在中国这个精神文明相对于与物质文明脱节的社会,是时候引导人们朝着中国文化至于中国文明重新摩挲前进,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化也应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明,回归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他的从文化遗迹实地考察出发对中国文化的负责与诚实,不喧哗于浮躁的当下,而归于当前中国最前线的民族文明发掘与建设,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亟需的吗,正是这些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文化工作者在为中华民族的时代文明建设探索着方向,为时代精神的弘扬开辟着道路。
尊敬与敬佩,似乎远远不能概括我的心情,还是用一个通俗而又最能概括的词语吧——我的偶像。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题目:余秋雨——我的思想导师
班级:机自121202班
姓名:马钟玮
学号: 201212030217
指导教师:樊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