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稳定性
人体脊柱支撑的原理

人体脊柱支撑的原理
人体脊柱支撑的原理是靠骨骼结构和肌肉群的协同作用。
脊柱由一系列的椎骨组成,椎骨之间通过椎间盘连接。
椎间盘有吸收冲击和分担压力的作用。
首先,脊柱的骨骼结构提供了支撑和稳定性。
椎骨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骨架。
椎骨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使得脊柱可以承受垂直压力和水平力。
此外,脊柱还有弯曲和扭转的灵活性,使得人体可以进行各种动作和活动。
其次,肌肉群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脊柱周围的肌肉群包括腹肌、背肌、腰肌等,它们通过收缩和放松控制着脊柱的姿势和稳定性。
当肌肉群收缩时,它们会产生向脊柱施加的力,从而支撑和稳定脊柱。
此外,肌肉群还能通过对脊柱的调节,使身体能够保持平衡和站立。
综上所述,人体脊柱的支撑原理是骨骼结构和肌肉群的协同作用。
骨骼结构提供了支撑和稳定性,而肌肉群通过收缩和放松来调节脊柱的姿势和稳定性。
这种协同作用使得人体能够保持站立姿势,并且在运动和活动中保持平衡和姿势稳定。
脊柱三柱理论

1983明年Denis提出的脊柱三柱理论(Den—is 1983)为理解脊柱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三桂是①前往(A):由前纵韧带、标体前半部分a纤维环的前半部分组成,②中柱(M):由后纵韧带、椎体后半部分和纤维环的后半部分组成;③后柱(P):由弓根、黄韧带、关节囊与棘间韧带组成图21A、B。
在生理裁荷下,腰椎的前校和后柱分别承受裁荷的30%和20%,前柱和中柱共同负荷为70%;而后校与中柱共同负荷为60%(图2-1C)。
前、中、后柱抗扭转能力各有同,在5°旋转的情况下,如果前柱损伤,则抗旋转能力丢失90%,说明前柱(主要是推间盘)是脊拄运动功能单位中的主要抗旋转结构(图2-1 D)。
脊柱稳定赖于三柱结构的正常和平衡。
而脊柱内源性稳定是由锥体、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和韧带束承担的;外源性稳定由腰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张力,以及胸、腹腔的压力来维持。
脊柱稳定性是实现其生理能的先决条件,而创伤和劳损可使脊栓稳性破坏,产生腰腿痛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腰椎运动是腰骶部神经和肌内的协同作用,通常是多节段的联合运,包括沿横轴、矢状轴的平移,纵轴的旋转,限制其中的任何部分活动、均能增加其他部分的活动,在分析腰椎运动时,一般是将椎骨视为不变的物体(rigid body),按照物体运动的理论,椎体的三绝运动,可有6个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并有上、下、前、后和左、右6个方向的位移在6个自由度中移动和位移的范围称为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
腰推运动另一特点是耦合(coupling),即不同方向的位移和不同方向的旋转运动之间的组合。
其形式有数神,最明显的则屈、侧伸之间的运动耦合。
与载荷方向相同脊柱运动通常称主运动,把其他方向的运动称为耦合运动,这就构成了腰椎三维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般说来,在腰椎屈运动的幅度,有从上至下逐渐加大的趋势,故下腰更易遭受损伤。
据原林和yamamoto测试:L5、S1运动幅度最大;但根据pearcy的研究:L4、5最大,这可能与Pearcy 的测试对象是活体,腰背部肌肉、韧带对L5、S1节段有稳定性保护作用之故。
脊柱三柱理论

1983明年Den is提出的脊柱三柱理论(Den — is 1983)为理解脊柱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三桂是①前往(A):由前纵韧带、标体前半部分a纤维环的前半部分组成,②中柱(M):由后纵韧带、椎体后半部分和纤维环的后半部分组成;③后柱(P):由弓根、黄韧带、关节囊与棘间韧带组成图21A、B。
在生理裁荷下,腰椎的前校和后柱分别承受裁荷的30%和20%,前柱和中柱共同负荷为 70%;而后校与中柱共同负荷为60% (图2-1C)。
前、中、后柱抗扭转能力各有同,在5。
旋转的情况下,如果前柱损伤,则抗旋转能力丢失90%,说明前柱(主要是推间盘)是脊拄运动功能单位中的主要抗旋转结构(图2-1 D)。
脊柱稳定赖于三柱结构的正常和平衡。
而脊柱内源性稳定是由锥体、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和韧带束承担的;外源性稳定由腰背部和腹部肌肉的张力,以及胸、腹腔的压力来维持。
脊柱稳定性是实现其生理能的先决条件,而创伤和劳损可使脊栓稳性破坏,产生腰腿痛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和啊詩眷柱三拄冷逊示荒SE腰椎运动是腰骶部神经和肌内的协同作用,通常是多节段的联合运,包括沿横轴、矢状轴的平移,纵轴的旋转,限制其中的任何部分活动、均能增加其他部分的活动,在分析腰椎运动时,一般是将椎骨视为不变的物体(rigid body),按照物体运动的理论,椎体的三绝运动,可有6个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并有上、下、前、后和左、右6个方向的位移在 6个自由度中移动和位移的范围称为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 ROM)。
腰推运动另一特点是耦合(coupling),即不同方向的位移和不同方向的旋转运动之间的组合。
其形式有数神,最明显的则屈、侧伸之间的运动耦合。
与载荷方向相同脊柱运动通常称主运动,把其他方向的运动称为耦合运动,这就构成了腰椎三维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般说来,在腰椎屈运动的幅度,有从上至下逐渐加大的趋势,故下腰更易遭受损伤。
脊柱功能评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脊柱功能评定,了解受试者的脊柱健康状况,评估其脊柱功能,为后续的康复训练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二、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在20-45岁之间。
2. 实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
- 通过体格检查法对受试者的脊柱进行初步评估,包括颈椎、胸椎、腰椎的生理弯曲度、活动度等。
- 利用脊柱功能评定量表(如OSW、VAS等)对受试者的脊柱功能进行量化评估。
- 对受试者进行脊柱功能训练,包括颈椎、胸椎、腰椎的伸展、旋转、屈曲等运动,观察其训练效果。
三、实验内容1. 问卷调查:- 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
2. 体格检查:- 观察受试者的站立姿势、坐姿,评估脊柱的生理弯曲度。
- 检查受试者的颈椎、胸椎、腰椎的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
3. 脊柱功能评定:- 使用脊柱功能评定量表对受试者的脊柱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包括疼痛程度、活动度、功能受限等方面。
4. 脊柱功能训练:- 根据受试者的脊柱功能评定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脊柱功能训练方案。
- 对受试者进行为期4周的脊柱功能训练,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四、实验结果1. 问卷调查结果:- 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如下:平均年龄为30岁,男性10名,女性10名,职业分布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教师、销售人员等。
2. 体格检查结果:- 受试者的脊柱生理弯曲度基本正常,颈椎、胸椎、腰椎的活动度在正常范围内。
3. 脊柱功能评定结果:- 受试者的脊柱功能评定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试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和活动度受限,其中颈椎疼痛率为60%,腰椎疼痛率为50%。
4. 脊柱功能训练效果:- 经过4周的脊柱功能训练后,受试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颈椎疼痛率降至40%,腰椎疼痛率降至30%。
同时,受试者的脊柱活动度有所提高,功能受限情况得到改善。
什么叫做脊柱稳定性[技巧]
![什么叫做脊柱稳定性[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920040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0.png)
什么叫做脊柱稳定性Write等(1987)最先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认为在生理条件下脊柱各结构能够维持其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称为“临床稳定”,而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叫作“临床不稳定”。
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四大类:结构性稳定器—椎体的形状与大小,关节面的形状、大小与方向;动力性稳定器—韧带、纤维环、关节面软骨;流体力学稳定器—髓核的膨胀度;随意性稳定器—整体运动肌和局部稳定肌。
以上四种因素的病理改变都可导致脊柱稳定性的下降,如脊柱骨折导致结构性稳定器的破坏,腰部急性扭伤导致动力性稳定器的损坏,随着年龄增长、髓核的膨胀度逐渐下降,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肌肉功能下降。
对于结构性稳定器、动力性稳定器、流体力学稳定器的问题,临床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矫形器保护、药物、牵引、理疗等方法,对于随意性稳定器的功能障碍,则采取运动治疗技术。
Panjabi于1992年提出了保持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型”:被动亚系、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
三亚系间的相互关系?被动亚系主要由椎体、小关节突和关节囊、韧带等成分组成。
躯干前屈过程中,后纵韧带、小关节突及其关节囊和椎间盘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
躯干后伸过程中,前纵韧带、纤维环前部纤维和小关节突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
水平旋转运动中脊柱的稳定性主要由椎间盘和椎骨关节突维系。
侧屈过程中脊柱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可能与椎体间韧带作用有关。
在脊柱活动的中位区域,被动亚系还可作为本体感受器,感受椎体位置的变化,为神经控制亚系提供反馈信息。
其感受器主要位于椎间盘、韧带和关节面上。
被动亚系损伤可以增大中位区间的范围,提高对神经控制亚系活动的要求。
中位区域(Neutral Zone)是指在此脊柱活动范围内,脊柱节段活动的内部阻力较小,属于生理性活动范围的一部分,此时总内应力(活动阻力)保持最小值状态。
张力性区域(Elastic Zone)指从中位区域(NZ)到脊柱节段活动极限范围之间区域,此时脊柱节段活动会遇到较大的内部阻力。
脊柱稳定性

脊柱稳定性的概念,认为在生理条件下脊柱各结构能够维持其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称为“临床稳定”,而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叫作“临床不稳定”。
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四大类:1结构性稳定器—椎体的形状与大小,关节面的形状、大小与方向;2动力性稳定器—韧带、纤维环、关节面软骨;3流体力学稳定器—髓核的膨胀度;4随意性稳定器—整体运动肌和局部稳定肌。
以上四种因素的病理改变都可导致脊柱稳定性的下降,如脊柱骨折导致结构性稳定器的破坏,腰部急性扭伤导致动力性稳定器的损坏,随着年龄增长、髓核的膨胀度逐渐下降,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肌肉功能下降。
对于结构性稳定器、动力性稳定器、流体力学稳定器的问题,临床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矫形器保护、药物、牵引、理疗等方法,对于随意性稳定器的功能障碍,则采取运动治疗技术。
保持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型”:被动亚系、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
三亚系间的相互关系?被动亚系主要由椎体、小关节突和关节囊、韧带等成分组成。
在脊柱活动的中位区域,被动亚系还可作为本体感受器,感受椎体位置的变化,为神经控制亚系提供反馈信息。
其感受器主要位于椎间盘、韧带和关节面上。
被动亚系损伤可以增大中位区间的范围,提高对神经控制亚系活动的要求。
中位区域(Neutral Zone)是指在此脊柱活动范围内,脊柱节段活动的内部阻力较小,属于生理性活动范围的一部分,此时总内应力(活动阻力)保持最小值状态。
张力性区域(El astic Zone)指从中位区域(NZ)到脊柱节段活动极限范围之间区域,此时脊柱节段活动会遇到较大的内部阻力。
在NZ区间,被动亚系不参与脊柱稳定性维持,此刻的脊柱稳定性取决于局部肌肉(loc al muscle)活动的维系;在EZ区间,被动亚系参与脊柱稳定性维持。
主动亚系由肌肉和肌腱组成,它们与神经控制亚系协同活动,共同维系脊柱在中位区间的稳定性。
采用去除肌肉的实验证明,缺乏相应的肌肉的支持,腰椎可以在极其轻度的负载之下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
脊柱三柱理论

LOGO
脊柱三柱理论
• 西安工会医院 • 王建文
· Denis 1983 提出“脊柱三柱理论” ?
生理载荷下
抗扭转下
前柱(A):前纵韧带、椎体前部分、椎间盘前部分 中柱(M):后纵韧带、椎体后部分、椎间盘后部分、椎管
后柱(P):椎弓、黄韧带、关节囊、关节突关节、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前柱(主要椎间)是脊拄运动功能单位中的主要抗旋转结构。
脊柱稳定赖于三柱结构的正常和平衡。而脊 柱内源性稳定是由锥体、椎间盘、椎间小关节和 韧带束承担的;外源性稳定由腰背部和腹部肌肉 的张力,以及胸、腹腔的压力来维持。脊柱稳定 性是实现其生理能的先决条件,而创伤和劳损可 使脊栓稳性破坏,产生腰腿痛和相应的临床表现。
脊柱实验报告结果分析

一、实验背景脊柱是人体的重要支撑结构,由椎骨、椎间盘、关节、韧带和肌肉等组成。
脊柱的稳定性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为了研究脊柱的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脊柱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实验目的1. 研究脊柱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力学响应;2. 分析脊柱各组成部分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3. 探讨脊柱损伤后的恢复机制。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新鲜猪脊柱作为实验材料,确保其生理结构完整;2. 实验设备:力学测试系统、切片机、显微镜等;3. 实验步骤:(1)将猪脊柱沿纵向切开,去除软组织,保留椎骨、椎间盘、关节、韧带和肌肉等结构;(2)将脊柱固定在力学测试系统上,进行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拉伸、压缩和扭转实验;(3)利用切片机将脊柱各组成部分进行切片,观察其微观结构;(4)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脊柱的力学特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脊柱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力学响应(1)拉伸实验:在拉伸实验中,脊柱的最大载荷为1000N,此时脊柱的变形量为10mm。
结果表明,脊柱在拉伸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弹性,但变形量较小,说明脊柱具有较好的抗拉伸性能。
(2)压缩实验:在压缩实验中,脊柱的最大载荷为2000N,此时脊柱的变形量为20mm。
结果表明,脊柱在压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但变形量较大,说明脊柱在承受较大压力时容易发生形变。
(3)扭转实验:在扭转实验中,脊柱的最大扭矩为200N·m,此时脊柱的变形量为15°。
结果表明,脊柱在扭转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抗扭性能,但变形量较大,说明脊柱在承受较大扭矩时容易发生扭转。
2. 脊柱各组成部分对整体稳定性的影响(1)椎骨:椎骨是脊柱的主要支撑结构,其强度和刚度对脊柱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实验结果表明,椎骨的强度和刚度较高,对脊柱的稳定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2)椎间盘:椎间盘是脊柱的重要缓冲结构,其厚度和弹性对脊柱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椎间盘的厚度和弹性适中,对脊柱的稳定性起到了缓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做脊柱稳定性?
Write等(1987)最先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认为在生理条件下脊柱各结构能够维持其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称为“临床稳定”,而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叫作“临床不稳定”。
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四大类:结构性稳定器—椎体的形状与大小,关节面的形状、大小与方向;动力性稳定器—韧带、纤维环、关节面软骨;流体力学稳定器—髓核的膨胀度;随意性稳定器—整体运动肌和局部稳定肌。
以上四种因素的病理改变都可导致脊柱稳定性的下降,如脊柱骨折导致结构性稳定器的破坏,腰部急性扭伤导致动力性稳定器的损坏,随着年龄增长、髓核的膨胀度逐渐下降,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肌肉功能下降。
对于结构性稳定器、动力性稳定器、流体力学稳定器的问题,临床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矫形器保护、药物、牵引、理疗等方法,对于随意性稳定器的功能障碍,则采取运动治疗技术。
Panjabi于1992年提出了保持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型”:被动亚系:包含骨骼、韧带、椎间盘、筋膜协助稳定腰椎。
主动亚系:包含具有弹性的肌肉组织与肌腱。
神经控制亚系:以神经回路控制肌肉的收缩时间、顺序与强度。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