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仪的历史

合集下载

奥斯本核检表法

奥斯本核检表法

奥斯本核检表法奥斯本核检表(Osborn checklist)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文字模式诊断工具,用于检查涉及作弊的可疑核案件的情况发展。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法医学家尼尔·奥斯本(Neil Osbourn)于1976年发明,有效期超过20多年。

奥斯本核检表法以逻辑表单的方式提醒检查官搜集针对犯罪进行犯人采访、检查证据等等。

一、定义奥斯本核检表是一种客观有效的文字模式的诊断工具,是用来检查或监督涉及作弊的可疑核案件的情况发展和结果的诊断方法。

用于表征对于可置疑核案件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并广泛应用于神经类疾病检查、性格评估、诊断失眠等分析研究。

二、历史奥斯本核检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法医学家尼尔·奥斯本(Neil Osbourn)于1976年创建的,其有效期已超过20多年。

之后,它也被广泛用作许多犯罪实验中的诊断工具。

三、作用奥斯本核检表首先提醒检查官收集有关犯罪的信息,比如采访可疑犯罪嫌疑人,搜索犯罪位置,检查凶器,经过现场审查,搜集把关情报或鉴别凶器指纹等证据。

事实上,它也可以用作研究和分析涉及各种神经病理学类型的工具,比如性格评估和诊断失眠等。

四、原理奥斯本核检表的原理是建立起一种文字模式,通过有序的注意列表来有效检查犯案情况的发展和结构,可以帮助检查官了解犯案的重要特点,进而引出客和观点,有助于搜集可疑者针对犯罪过程的有关证据。

五、工作过程1、完成犯案综述:检查抽象。

犯案综述是收集犯罪信息,了解整个情况和犯案信息的重要第一步;2、收集可能证人证据:通过采访发现可能有关证据;3、搜索案件信息:核查奥斯本核检表中的信息;4、确认犯案重点:审查以确认犯案的重点;5、对可疑者进行评估:调查、审查和监视犯人,核实文字模式中的信息。

六、优缺点优点:奥斯本核检表是一种相当客观有效的检查犯案发展的方法,从而有助于正确的定性的收集证据;缺点:因为奥斯本核检表侧重文字模式,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对其它更具灵活性的诊断方法产生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疏忽一些细节,或者忽略了与案件相关的犯罪因素,可能会影响案件的结论。

世上只有一样东西不能掩饰 秦始皇的恐慌

世上只有一样东西不能掩饰 秦始皇的恐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世上只有一样东西不能掩饰秦始皇的恐慌
导语:世界上的人类只有一样东西不能掩饰:那就是心虚!这里的心虚主要是指做了坏事怕别人知道,或者极度缺乏自信。

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俗语:平
世界上的人类只有一样东西不能掩饰:那就是心虚!这里的心虚主要是指做了坏事怕别人知道,或者极度缺乏自信。

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俗语:平常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就是说,一个普通人,做了亏心事就会心虚,就会害怕!这是普遍现象!当然也有不害怕的,但这是特例!
西方人发明测谎仪,就是根据这样一个原理。

测谎仪所测的其实不是谎言,而是心虚害怕的生理反应,即情绪。

说谎时,人的情绪波动会导致神经系统活动的变化,进而造成身体的变化,包括呼吸和吞咽的频率加快,排汗量增加,心跳加速,这些都是不由自主的,而且很难加以控制。

今天要探讨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统治者们是如何表现心虚的。

秦始皇搞焚书坑儒时,证明他是心虚的。

秦始皇搞菜刀实名制的时候,证明他是心虚的。

秦始皇搞伍什连坐制的时候,证明他是心虚的。

他为何心虚?因为他把大多数人当敌人,也就是说,他的敌人太多!一个敌人太多的朝廷,一个把人民当敌人的最高统治者,他如何不虚弱?他如何不害怕?他如何不恐慌?他怎么自信得起来?
秦始皇用暴力和谎言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极度虚弱和恐慌,但是,越是掩盖,越是暴露无遗,这就是欲盖弥彰!
秦始皇49岁就挂了!在他死后的第四年,大秦帝国就彻底坍塌了!无情的事实证明他确实很虚弱,大秦王朝也很虚弱。

他的恐慌和害怕
生活常识分享。

测谎仪原理

测谎仪原理

需要针对具体犯罪嫌疑人制作一套问答测试题,然后把皮肤生物电、血压、心跳等仪器测试结果,利用电脑软件画出图,再经过专家分析得出结论。

这是需要相当的专业水平和经验才能得到准确结论的方法。

首先制作问答题就很有学问,就好象制作心理测试题一样,有些人做的不一定高明。

另外,画出的数据图也需要专业人士来根据问答题解读,不是简单的1+1=2。

如果掌握了专业技术,测慌结果是很可靠的,尤其是皮肤电是犯罪嫌疑人怎么锻炼都不能控制的。

机器只能通过人的生理反响大概的测出说谎者。

■ 血压测量器测量血压或心跳率。

血压袖带固定在上臂,并把血压传感器连接到记录笔,血压或心跳率即可被记录下来。

■ 呼吸描记器测量呼吸频率。

把橡胶管固定在手臂和胸部,当气流通过身体,运动推动空气穿过橡皮管。

橡皮管被引导至有机械臂的风箱上,机械臂的末端有记录笔,这样橡皮管中的空气带动机械臂所做的运动便在一卷纸上被以曲线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给接受测试者提供舒适的扶手软椅,尽量不要用木凳。

■ 检流计测量被测对象的出汗量。

把金属盘固定在手指末端,它们能感测到皮肤上通过的电流,当出汗量增加,皮肤也会变得更容易导电。

人在说谎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又会引起一系列诸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掌出汗、呼吸速度和容量略见异常等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生理现象。

通过研究测谎仪记录下的数据,测谎专家可以判断被测对象是否说谎。

然而,测谎结果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心理测试仪〔测谎仪〕的原理及作用心理测试仪〔测谎仪〕综合心理学、犯罪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及其它应用科学,通过对测试对象的脉搏、呼吸及皮电阻等生理参量变化的测试图谱,来判断其心理状况。

现代测谎技术并非能直接探测人的心灵,而是根据所要调查的问题或案件事先编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逐一向被测人提问。

由于这些都是精心设计的与测谎主题有关的问题,那么会对被测人形心理刺激,从而触发生理反响。

人类有两种最根本的本能,一是自我繁殖,二是自卫。

犯罪心理学讲堂:“他在撒谎吗?”——浅谈四种常见测谎技术及其原理_18

犯罪心理学讲堂:“他在撒谎吗?”——浅谈四种常见测谎技术及其原理_18

因为谎言本身,就是一个密室。

里面的尸体,是我们害怕的真相。

谎言是精心编织的外衣,识谎之术本身就有着无穷的魅力,在我国古代,判官通过听声察言作为识谎的手段帮助自己断案,这可以视为行为科学的一种模式,也是测谎技术最为原始的模式。

1895年4月,意大利法医、实证主义犯罪学派创始人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把自己多年以来的想法在一起盗窃案件的调查里付诸了实践,他在审讯在犯罪嫌疑人、问及其与案情有关或者是否知情等问题的时候干了这么一件事情:——用水压式的脉搏记录仪来测量、记录嫌疑犯的脉搏和血压变化这应该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测谎”。

实际上从十九世纪开始,人们对测谎技术的研究就没停下来过:1921年,美国加州伯克利警局的John Larson和Leonarde Keeler研制了第一台测谎仪。

1931年,紧张峰测试法(Peak of Tension,POT)被运用于测谎.1939年,polygraph测谎仪被Keeler再次改良,加上了皮肤电整合制成可携带式的测谎仪``````到了电子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时期,测谎技术也朝着电子化的方向发展,那些在测谎过程中采集到的各种生理指标可以直白的出现在屏幕上供给判断,其准确度也越来越高。

正是在这有限的发展时间段里,测谎技术出现了四种很有里程碑意义的测试法,而本文要科普的主角就是它们。

(一)测谎技术的一些理论基础在介绍它们四位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测谎技术的理论基础,即明确:——测谎是用科学的方法揭破谎言、排除无辜。

这些理论基础主要有:测谎技术的几种理论基础(From Moriarty K)——恐惧假设恐惧假设认为犯罪人在被测时会考虑到犯罪风险及犯罪带来的后果,于是他会产生恐惧情绪,这种恐惧情绪会影响人的植物神经系统[1],从而引起生理指标上的异常。

各种生理—生理反应变化是测谎技术的关键——冲突假设此假设认为“人本身就具有更愿意说实话的倾向”,但犯罪人因为具有尝试避罪的欲求不得不说通过撒谎来逃避罪责,这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彼此冲突的心理状态,这种内在冲突会带来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从而引起生理指标上的异常。

测谎仪的历史

测谎仪的历史

测谎仪谁是偷东西的女生?(或测谎仪从测量脉搏开始)余昌“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大约从人类学会说话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了。

它对人们的困扰是如此之严重,乃至自古以来人们都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来加以破解。

而所谓测谎仪,是在相信“科学万能”的时代里,人们试图破解这个难题做出的最大胆尝试。

在早年国产电影《寂静的山林》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你认识这个吗?这是人类最高的发明,科学最后的成果——心理测验器。

它是专门揭露说谎话的人。

”由此,让不少人知道了测谎仪与测谎术。

在范海鹰等人编著的《科学识别“谎言”——心理测试技术广角》一书中,开宗明义就提到了这个例子,而书中更是用大量的实例讲解了人们与谎言斗争的历史。

()五花八门的古代测谎实验有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有了辨别谎言的需要。

古代的人们想出了很多识别谎言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很不成熟,也会冤枉不少好人。

中国古籍《周礼》中就有“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之说,“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所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顾视,不直则眊。

”这种将人的表情、呼吸及视线变化,与言语的真实性联系起来的做法,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在古印度,人们用“神驴”来判断是否说谎,声称有罪的人拽住“神驴”的尾巴时,它就会嘶叫。

所有犯罪嫌疑人都被带入内有“神驴”的黑暗帐篷里,并让他们轻轻地拉住“神驴”的尾巴。

由于无辜者不害怕“神驴”会叫,于是进到里面就拉住“神驴”的尾巴。

有罪的人由于害怕,进去后并没碰驴的尾巴就出来了。

其实,“神驴”的尾巴上涂有乌黑的颜料,当这个有罪的嫌疑人从帐篷出来后,双手会是干净的,上面并没有一点黑颜料,从而断定他就是犯罪的人。

这种使用“诈术”的例子,在我国古代的记载中更是多如牛毛。

古印度还有一种“米刑”,在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犯罪人时,法官便让犯罪嫌疑人咀嚼“神圣”的稻米。

咀嚼一阵之后,要求他们将口中的稻米吐到无花果的叶子上。

[课外阅读]谎言的蛛丝马迹

[课外阅读]谎言的蛛丝马迹

[课外阅读]谎言的蛛丝马迹谎言是这个世界深恶痛绝而又难以避开的话题。

虽然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开始说的第一个谎言是标志着“心理理论”(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社会认知能力)成熟的“喜事”之一。

但成人世界的谎言,无论是在恋人、朋友间的感情伪装,犯罪分子的佯装巧扮,还是为着一些利益和个人声名的言不由衷,都是让人头痛的事情。

也是因此,人类在不断地发掘着甄别谎言的方法,从测谎仪,到表情识别和语言分析,甚至是使用高科技的脑成像仪器。

谎言,到底能否被科学的慧眼识破呢?测谎仪遭到质疑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使用生理指标来检验谎言的经验。

例如在古代非洲,人们会让犯罪嫌疑人传递鸟蛋,如果有人把蛋弄碎,就说明他们是由于内疚而紧张所致;古代中国人则让罪犯在嘴里含一口米,通过检验唾液分泌的情况来辨清事实。

基于类似的对谎言和人体生理变化的推测,测谎仪(Polygraph)应运而生。

1885年,西萨·隆布索(Ceuare Lombroso)率先使用了记录脉搏和血压的仪器用来审理犯罪案件。

1945年,约翰·里德(John Reid)整合开发出可同时检验了血压、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及肌肉活动综合性测谎仪。

虽然测谎仪在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广泛推崇,但是近来,它的有效性也越来越被人质疑。

最近,美国得克萨斯州基督教大学的查尔斯·博德(Charles Bod)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贝拉·德保罗(Bella DePaulo)就完成了一项对253个测谎仪案例的元分析(一种对许多类似研究进行综合统计的研究方法),结果这数百个样本的平均准确率仅有53%—和胡乱猜测的概率差不多。

在测谎仪之后,人们开始探寻更加“人性化”的测谎方法。

谎言有表情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则另辟蹊径。

从1985年开始,他对谎言进行研究,走的是“表情分析”的路线。

艾克曼认为谎言存在两种线索,一种是思考线索(thinking cues),譬如说谎者由于要费尽心机地编出看似合理的故事,可能会因过度思考而延长发言的时间;在艾克曼看来,另一重要指标则是人们的表情。

犯罪心理学8:测谎技术

犯罪心理学8:测谎技术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犯罪心理测试 LIE-DETECTION美国司法心理学家Freud(2008):“那些有眼能看、有耳能听的人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够保守一个秘密。

即便他的嘴能够保持沉默,他的指尖却在”喋喋不休“;其背叛的内容从每一个毛孔中缓缓流出来。

”说谎/欺骗高手(谁成功说谎者)?IQ::EQ ? 冷认知::热认知?共情能力(认知与情绪共情)?人格力量与感染力?•测谎技术原理•控制问题测试法•犯罪情景问题测试法•反测试对策与手段•犯罪心理测试的准确性•新进展:神经科学与微表情研究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测谎”: Lie Detection心理生理测谎:Psychophysiological Detection of Deception 向被测人员呈现刺激(测试刺激)诱发案件相关人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导致其生理活动的改变(测试反应);借助生理活动记录设备记录案件相关人员的测试反应,并根据一定原则进行测量分析,以判断测试刺激对相关人员的甄别价值。

人类谎言的普遍性类型含义与个人感觉有关的谎言在对人、物或事方面的情感、情绪、观念或评价方面说谎,包括捏造正向或负向的感受和评价。

例如说谎者告诉对方,她做的饼干很好吃(实际上很难吃)。

与成就、知识有关的谎言在成就、成绩、成败、缺点和知识方面说谎。

例如说谎者告诉对方他的算术作业还没怎么动(实际上他已经做完了)。

与行为、计划和行踪有关的谎言在曾经、现在或者将来的行为和行踪方面说谎。

例如说谎者向某人许诺将会和他一起外出(但实际上他根本不会这么做)。

与解释、理由有关的谎言为自己的行为编造理由或解释。

与事实、财产有关的谎言在有关物、事、人或财产等具体事实方面的说谎。

例如说谎者宣称自己的父亲是大使(实际上不是大使)。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谁是成功的说谎者?Aldert Vrij认为一般说谎者被识别,是因为持续说谎有认知上的困难,或者因为处理情绪的方式暴露了他们的谎言。

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

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

2004N o.1V oI.14Ser i aI56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综述常青山1,苏剑君2(1.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北京100074;2.济南铁路公安局刑侦处,山东济南250001)摘要:从1991年公安部审定我国自行研制的PG—I型心理襁4试仪至今,现已完善成PG一12、PG A一2000等型测试仪的智能计算机系统。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已实测数千起疑难重大案件,直接测试逾万人,仅PG A系列实测千起测评结果区分无辜和相关的准确率达90%以上,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已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显示了其独特的位置和实用的价值。

作为以多元学科综合一体的新兴的边缘学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经过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将从实践中得到积累。

从积累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学科应用范围将全方位拓展,其生存与发展必将走向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应用;理论体系;发展中图分类号:I)91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3192(2004)01—0093—04犯罪心理测试的技术起源于欧美国家。

早在18世纪,国外就有人开始通过人体血压、皮电、呼吸和心律研究人的情绪变化。

1791年生物心理学家伽伐尼和1888年生物学家费利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血压、皮电、呼吸和心率等单道测试仪综合起来,初步研制出用于案件的专用测试仪。

1895年犯罪学家龙布罗梭将测试仪用于监狱,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机警方在办案中使用了拉尔森多道心理生物测试仪。

当今,心理生物测试仪在美国、以色列、前苏联、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土耳其、韩国、波兰、罗马尼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警察机关为常用设备,是刑事侦查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美国多数州法院承认心理测试结果的问接证据作用,已有36个州承认心理测试结论。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新中国的崛起1963年,毛泽东曾指示胡乔木同志具体组织落实心理测试研究会工作,由中科院心理所和航天工业部507所等单位负责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谎仪谁是偷东西的女生?(或测谎仪从测量脉搏开始)余昌“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大约从人类学会说话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了。

它对人们的困扰是如此之严重,乃至自古以来人们都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来加以破解。

而所谓测谎仪,是在相信“科学万能”的时代里,人们试图破解这个难题做出的最大胆尝试。

在早年国产电影《寂静的山林》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你认识这个吗?这是人类最高的发明,科学最后的成果——心理测验器。

它是专门揭露说谎话的人。

”由此,让不少人知道了测谎仪与测谎术。

在范海鹰等人编著的《科学识别“谎言”——心理测试技术广角》一书中,开宗明义就提到了这个例子,而书中更是用大量的实例讲解了人们与谎言斗争的历史。

()五花八门的古代测谎实验有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有了辨别谎言的需要。

古代的人们想出了很多识别谎言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很不成熟,也会冤枉不少好人。

中国古籍《周礼》中就有“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之说,“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四曰耳听,观其所聆,不直则惑;五曰目听,观其顾视,不直则眊。

”这种将人的表情、呼吸及视线变化,与言语的真实性联系起来的做法,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在古印度,人们用“神驴”来判断是否说谎,声称有罪的人拽住“神驴”的尾巴时,它就会嘶叫。

所有犯罪嫌疑人都被带入内有“神驴”的黑暗帐篷里,并让他们轻轻地拉住“神驴”的尾巴。

由于无辜者不害怕“神驴”会叫,于是进到里面就拉住“神驴”的尾巴。

有罪的人由于害怕,进去后并没碰驴的尾巴就出来了。

其实,“神驴”的尾巴上涂有乌黑的颜料,当这个有罪的嫌疑人从帐篷出来后,双手会是干净的,上面并没有一点黑颜料,从而断定他就是犯罪的人。

这种使用“诈术”的例子,在我国古代的记载中更是多如牛毛。

古印度还有一种“米刑”,在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犯罪人时,法官便让犯罪嫌疑人咀嚼“神圣”的稻米。

咀嚼一阵之后,要求他们将口中的稻米吐到无花果的叶子上。

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够轻易地吐出稻米,则此人不是犯罪人;如果稻米粘到舌头和上颚上,则此人被认定为罪犯。

其原理就是,对于那些撒谎担心自己被识破的人,心理比较紧张,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唾液分泌会减少,所以吐干米时会困难一些;而对于那些诚实的人来说,他不觉得紧张,因而他们的消化系统不会受到抑制,唾液分泌正常。

据说,公元前300年希腊王子安帝奥斯得了一种怪病,无论怎样医治都不能使王子康复,于是请当时希腊著名的医生埃拉西斯特斯前来给王子看病。

医生一边假装随意同王子谈话,一边诊脉。

在谈到其他人时王子的脉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谈到他年轻、美丽的继母斯特拉托妮斯时,王子的脉搏明显加快。

医生断定王子得的是对他年轻、美丽的继母的单相思病,即难以启齿的暗恋,至此解开了王子的怪病之谜。

这种由谈话引起心理刺激,再比较心理刺激引起的脉搏变化,可以说是现代测谎方法的雏形。

()意大利犯罪学家测脉搏问案1895年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认为是标志了现代测谎仪和测谎技术的产生。

就在这一年,意大利犯罪学家朗伯罗梭受一个警察朋友的委托,对米兰铁路局的一起盗窃案的嫌疑人进行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他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脉搏记录设备——“水力脉搏记录仪”,对嫌疑人在接受问话时的脉搏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水力脉搏记录仪是在一个特制容器内装满了水,被测人手里握住一根小棒,把胳膊浸入水中,用橡胶薄膜封住顶部的管子缠绕在胳膊上。

由于紧握拳头后,心脏的跳动随着水位在玻璃管中明显而有节奏的升降显现在容器里。

将这些水位的变化转变成等同空气柱的变化,然后,依次将这些记录空气柱的变化传送到机械记录装置。

朗伯罗梭利用观察记录的结果成功地破获了这起案件。

受此启发他又连续破获了几起案件,由此声名大震。

朗伯罗梭就此成为利用科学仪器成功识破“谎言”的第一人,因而1895年成为公认的心理测试技术发展的转折点。

朗伯罗梭的成功似乎为辨别谎言找到了客观依据,大大刺激了人们的研究热情。

很多人开始在各个方面寻找判别谎言的“证据”。

1914年,意大利科学家贝努西在德国发表了《呼吸变化在测谎中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他将一根有弹性的管子绕在被测试人胸部,这根管子一端封死,另一端有一根橡皮软管记录被测人每次吸气与呼气的变化曲线。

他发现,一般情况下,吸气深度与呼气深度相比,前者比后者大则讲实话的程度大,后者比前者大则说谎的程度大。

贝努西首次使用呼吸描记仪测谎成功,认为呼吸图形常随说谎而变化。

1915年,美国人马斯顿研制出脉搏压力计,发现心脏的收缩压改变与有意欺骗行为有关,宣称自己发现了“说谎特异反应”。

他自己评价道,这是“人类长期无效寻求区分诚实陈述和撒谎手段的终结”。

他还开发了心脏收缩血压欺骗测试,在被测人接受讯问时断断续续地测量其心脏收缩血压。

他曾经使用这套理论和仪器在1917至1918年帮助美国军队破解过几宗间谍案的调查。

不仅如此,马斯顿还看到了测谎的商业价值。

他把自己的理论和仪器应用于婚姻咨询,比较了妻子分别和丈夫与迷人的陌生人接吻的生理反应。

马斯顿甚至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种神奇的人物形象,她有一个魔力圈,被魔力圈套住的人只能讲真话。

由于过分的夸张和放荡不羁的言行,马斯顿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和谴责。

()第一台测谎仪找出了盗窃商场女生世界公认的第一台专用测试仪,发明伊始即用于刑案调查,通过“谎言测试”而识别出嫌疑人。

1921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警察局局长沃尔默的帮助下,美国加州大学医学博士拉尔森研制出一种“测谎”装置,它由呼吸描记仪和心动描记仪两部分组成,可以持续记录呼吸变化和心动变化,同时还标记刺激事件。

拉尔森的仪器开发完成不久就发挥了作用,在一起盗窃案中成功地从38名被测人中识别出一名嫌疑人。

有一个女大学生在当地商场盗窃,商场员工只知道她住在哪个宿舍,却不能进一步认定。

拉尔森使用后来被称作相关一不相关问题交叉测试法,问遍了整个宿舍的38名女生。

其中一名女生对相关问题比对无关问题的反应强烈,且超过了其他37名女生的反应。

这名女生后来的供述证实了拉尔森讯问的结论。

由此,该装置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用于刑事侦查的两导测试仪。

1926年,拉尔森的助手基勒将皮肤电测试引入拉尔森的仪器,开发出了三导测试仪。

皮肤电测试是测量由精神压力引起的皮肤电流传导率的变化,该项生理指标的测量技术早在19世纪末即已发明。

三导测试仪的出现标志着专业的“测谎仪”的诞生,并由此引发了“测谎”技术质的变化。

有人说,“测谎”这一称谓实际上最早来源于一则广告。

1938年10月8日,美国《星期六邮报》第一次用“测谎仪”为仪器做商业广告,广告的内容主要以心理测试专家马斯顿博士的工作为背景,同时附有马斯顿博士的工作照片。

从此以后,“测谎”这种说法才开始盛行。

1945年,基勒的助手约翰·里德总结了前人的工作,创造了自己设计的“里德多谱描记仪”,即第二代测谎仪。

该仪器能同时描记受测对象的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阻变化和肌肉活动。

和第一代相比,测试指标由一个增加到五个,多个指标的综合评定大大提高了测谎的准确性。

()“认证清白”比“认证有罪”效果好现代测谎技术最主要的是使用多参量测谎仪(也称多参量心理测试仪)进行测试。

使用的仪器长时间以来都是记录笔式测谎仪,即有几支墨水记录笔分别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和皮电反应和提问标记。

记录笔式测谎仪由传感器、处理器和记录仪组成,又分为三笔、四笔和五笔三种测试仪。

三笔是最简单的一种,每只笔分别记录呼吸、皮肤电和脉搏/血压的图谱;四笔增加的一支笔是记录提问标记;五笔又增加了一支笔记录腹呼吸,即五笔测试仪有两支笔记录胸呼吸和腹呼吸。

记录笔式测谎仪是发展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广泛的测谎仪,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由于使用方便简单,价格比较便宜,美国许多地区仍在使用这种测谎仪,至今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记录笔式测谎仪的长期使用标志着现代测谎技术已经成熟。

1993年,美国推出了计算机化的多道测谎仪,将计算机技术融进测谎技术,并开发了自动评分专家系统,使测谎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心理测试技术在“清白认证”上的效果比“嫌疑认证”要好。

如,有报道称,实验模拟犯罪情景下的心理测试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无罪嫌疑人的准确率为99.3%,错误率为0.7%;有罪嫌疑人的准确率为94.3%,错误率为5.7%。

(边栏)(流行风向)微表情测谎正时髦表情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信息的重要非言语性行为,可视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晴雨计。

“微表情”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

当年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名叫玛丽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告诉主治医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剑兰和花猫。

提出请求的时候,她显得神情愉悦而放松,不时地眯起眼睛微笑,摆出一副撒娇的模样。

令人震惊的是,玛丽回家之后,尝试了3种方法自杀,结果未遂。

事后,埃克曼将玛丽求医的视频反复播放,用慢镜头仔细检视,突然在两帧图像之间看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那是一个生动而又强烈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续了不到1/15秒。

后来,埃克曼将其称为“微表情”,并定义微表情是持续时间不足1/5秒的表情。

微表情与普通表情有所不同,它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因此,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埃克曼认为,微表情往往在人撒谎时出现,表达了人试图压抑与隐藏的真正情感;它是一种自发性的表情动作,表达了六大基本表情(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愉悦)。

在总结了海量的表情素材后,埃克曼认为,面部表情所要表达的情绪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而手势等动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文化。

凭借极大的毅力和众人的支持,1978年,埃克曼完成了一套研究脸部运动的工具——脸部运动编码系统,成功地将面部肌肉运动与表达的情绪一一匹配起来,并公布于众,至今,已经被全世界数百名科学家应用于脸部运动的研究。

在随后的30多年里,埃克曼将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转向了人际欺骗的领域。

通过自我训练(反复观看一些案例的录像,并找出这些难以掩饰的自动化表情背后的意义来训练自己的识别能力),基于自己对情绪和表情的深厚研究基础,埃克曼能够很好地辨认出撒谎者。

他称这些透露本人真实意愿的表情为“微表情”。

埃克曼坚信脸是诚实的,而且一个人的脸经常可以把一个人的心情状况表现出来,人不能有意识地压抑自己的脸部表情。

(前沿大观)测谎也有“高科技”随着心理学、生理学、侦查学、犯罪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目前测谎技术正朝多方向发展。

曹晓宝所著《论测谎工具的历史演变》一文中,就介绍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科研进展:()脑电波测谎系统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美国科学家相继研究了脑电波测谎系统,它通过记录被测人的脑电波变化情况来识别谎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