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舟山的文化根基和底蕴

合集下载

海洋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现实优势

海洋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现实优势

海洋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现实优势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舟山日报》作者:王立伟张奔舟山海洋文化开创了众多第一柳和勇(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从舟山海洋文化遗存情况看,很多非常有保存价值。

历史上,从河姆渡文化过渡到海洋文化,舟山是最早开始航海文化的地方。

又比如六横双屿港文化,在中国海洋经济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舟山的渔业文化、渔港文化、海洋佛教文化等都是全国第一的,舟山海洋文化在厚度、影响上,都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亮点,需要我们跳出局部,站在全国角度上加以观察。

舟山岛城的自然优势,在全国屈指可数。

全国有6000多个岛屿,舟山市就有1300多个,可以说是“舟山归来不看岛”。

成为半岛后,舟山既有的海洋自然景观开发、利用和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加强。

从人文角度看,舟山有很多传说,具有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以往都是粗线条的整理,没有系统性挖掘,需要把这些形成了很多符号化的东西汇集起来,这是有文化吸引力的财富。

王文洪(市委党校副教授):海洋文化是以海洋为基础的文化,是整个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古代讲,海洋文化孕育于大陆文化,特别是余姚河姆渡文化。

从地理位置看,舟山群岛位于三江(长江、钱塘江、甬江)之口,历史上就是一个著名港口,是大陆与东南亚联系的节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起点之一,历来就是海上船舶维修、人员休憩之地。

从近代讲,舟山本岛西面紧邻宁波,东面则是浩淼的太平洋。

随着海上交通工具的发达,舟山受宁波、长三角等地的文化影响越来越大。

特别是明清两次海禁,舟山居民被迫迁往宁波一带,海禁结束又陆续返回故土。

因此,舟山的海洋文化受吴越文化影响很大。

随着大桥连通,舟山与宁波的同城效应会日益显现,港口经济一体化必定带来文化一体化。

金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局副局长):舟山海洋文化资源从大的范围看,基本包括舟山海洋历史文化、舟山海洋民间文化、舟山海洋景观文化、舟山海洋节庆文化等。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摘要:基于舟山在区位、海洋文化及其资源方面的优势分析,阐述了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探析了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和前景,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蓝色经济”的时代,是地球村全体村民海洋意识观念强化和海洋文化知识丰富的世纪。

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继承和弘扬海洋文化,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

海洋文化资源是舟山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推动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厘清舟山海洋文化资源现状,如何做到既合理开发又有效保护舟山海洋文化资源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1.舟山海洋文化资源区位优势分析1.1舟山的区位优势舟山地处东海之滨,由1390个岛屿组成,处于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是长三角经济圈最初的15个城市之一,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

东临太平洋,是远东国际航线要冲,也是我国大陆地区唯一深入太平洋的海上战略支撑基地。

舟山最大的特点是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

舟山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具有广阔的海洋经济发展前景,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之一。

1.2舟山海洋文化区位优势海洋文化源于海洋,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及其结果,是人类在海洋活动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舟山群岛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定海的先祖们已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海上河姆渡”马岙唐家敦出土的文物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潮涨潮落,漂流不息的东海之水是大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先民通向海岛的公路。

有着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舟山独特、灿烂的海洋文化。

其中有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浩气长存、英雄气节的海疆文化,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文化,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论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内涵

论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内涵
[ 收稿日期] 20 0 - 12- 1 0 [基金项目]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规划课题 [ 作者简介] 柳和勇 (1 0 - ) , 男, 浙江宁波人, 教授.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 ) � 第2 卷 � � � � � ( ) 设计 . 当然,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 , 相互联系的内涵整体, 其中精神性文化内涵是深层次核心, 决定了舟山海 洋文化名城的性质和功能, 制约着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个性 , 特点, 作用和发展方向, 也直接影响着文化 载体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及发展; 文化载体内涵承担着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功能, 体现了舟山海洋文化名 城的特质, 渗透着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精神性文化底蕴,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底蕴内涵的变化和发 展; 品牌形象内涵是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精美名片, 是对舟山海洋文化名城性质和特点的高度概括及形 象展现, 扩大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社会影响, 提高其美誉度, 增强市民的凝聚力, 这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巩 固舟山海洋文化名城的地位, 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

卷第 1 期
第 1 期 年 3 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论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内涵
柳和勇
� (浙江海洋学院 人文学院, 浙江 舟山 31 0 0 )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规划和建设也应具有当今时代的高度应体现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以更加包容的文化态度来建设舟山市加强中外文化和科学交流不断提高舟山城市建设的现代科技含量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既满足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对舟山城市文化建设的要求同时又使舟山城市的结构功能和素质体现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文化的时代趋势成为具有浓厚现代时代气息的海洋文化名城赢得人们更多的赞誉

舟山海文化典故

舟山海文化典故

舟山海文化典故
舟山群岛地处东海之滨,拥有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在这片蓝色的海域中孕育了许多富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典故。

1.舟山群岛众多
舟山群岛由舟山本岛、普陀山、嵊泗列岛等139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素有"千岛万景"的美誉。

古人将其比作"鹫峰万点,铺陆重洋"。

2.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舟山群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

自唐宋时期起,舟山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商帆云集,贸易兴盛。

3.普陀山佛教名刹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东土狮城"的美誉。

自公元618年开山以来,普陀山一直是海内外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4.嵊山岛渔文化之乡
嵊山岛素有"东海鱼仙岛"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渔文化之乡。

岛上流传着许多与海洋渔业有关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故事。

5.舟山海战阻止了日本入侵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在舟山群岛海域同日本海军进行了
一场艰难的海战,阻止了日军入侵中国腹地。

舟山群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这些文化典故折射出舟山人世代同海为伴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

关于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思考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地区存在海洋污染、生态破 坏等问题,影响海洋文化名城的
形象。
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海洋 文化活动和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舟山的海洋文化产业布局不够 合理,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协同发展 。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面临的挑战
推进产城融合
促进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 合,实现产业和城市的良性互 动。
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
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舟 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提供智力
支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03
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政策扶持等手段,推动海洋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示范城市。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未来发展路径
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舟山 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提供有力保
障。
深化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海洋文化名城的交 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 经验。
舟山海洋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渊源
舟山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时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舟山市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海洋文化,成为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舟山海洋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 展的需要,舟山市积极推动海洋文化名城建设,通过挖掘和弘扬本地海洋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 文化产业集群。
02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现状 与问题
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现状
01

舟山海岛的诞生礼仪与文化内涵

舟山海岛的诞生礼仪与文化内涵

舟山海岛的诞生礼仪与文化内涵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舟山文化》作者:金德章我国礼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宗教的祭礼活动。

《礼祀·礼运》中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焚黍捭豚,汙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鬼神”。

郭沫若考证说:“礼是后来的字。

在金文里我们偶尔看见有用登字的,即在一个器皿里盛着两串玉贝以奉事于神,”《盘庚篇》里所说的“具乃贝玉”说是这个意思。

可见,礼起源于祀神,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包含诞生仪礼。

直至现在舟山海岛所举行的各项人生礼仪,无不与敬鬼神的祭祀活动相关联。

同时,海岛人生仪礼的习俗活动是海岛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海岛之所以重视人生礼仪,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上的变化,而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以及海岛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

就此而言,海岛人的人生礼仪不仅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亦是生命周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若说舟山群岛的诞生礼仪,则是海岛人一生的开端礼,亦是海岛人生礼仪链中的第一个环节。

一个婴儿刚一“呱呱”落地,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为他一生中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诞生礼在岛屿民的人生礼仪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根据我们在舟山群岛的调查,海岛人的诞生礼仪,既有与大陆相似的礼仪程式,又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内容。

而这二者又相互交叉在一起。

为叙述之方便,我们先来说一说舟山海岛诞生礼的礼仪程式。

海岛人诞生礼的礼仪程式,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求子、二是孕期习俗,三是诞生庆典,前二者为诞生礼的前奏曲,后者才是诞生礼的中心和高潮。

诞生礼的实质性内涵在后者。

关于求子,海岛与大陆一样,这是个古老的习俗,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海岛妇女若是久婚不孕,心理压力很大,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以达到怀孕的目的。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发布时间:2011-10-13 信息来源:《舟山社会科学》作者:盛观熙一、舟山出土与发现解放以来,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地区的白泉十字路、大衢孙家山、马岙唐家墩等地发掘出的大量兽骨、贝壳、石斧、石犁等打制石器,以及许多陶制器皿研究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许多原始先民在舟山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活、栖息、繁衍,而6000年前的舟山,则早已进入了农耕渔捕时代。

1985年5月,定海城区蓬莱新村出土春秋时期炭化稻谷,其谷粒形状大小与现代水稻基本相同,尚留有清晰的谷芒,遗留物分为粳、籼二种。

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昌国县富都乡当时已大面积种植水稻,因此,农业经济应该是当时舟山地区的一个主要产业支柱。

在定海区马岙镇唐家墩新石器时期遗址中,考古工作者曾经从出土的陶片中发现已经炭化的稻谷。

著名考古学专家、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曾亲临该地考察后,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日本的水稻栽培技术是从中国江南地区舟山传人”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在日本考古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以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福永光司为团长、天理大学教授金关恕为副团长的“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江南学术调查团”曾多次来舟山马岙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果称:“日本弥生时期的稻作文化和(舟山)马岙关系密切,是中国大陆经这里传人日本”。

大量出土器物雄辩地证明,舟山具有良渚文化和河姆渡第一、二期文化的特征,舟山的先民源渊于吴越,与杭嘉湖平原的马家浜文化和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从而进入良渚文化时期的,是具有极其鲜明海岛特色的稻作渔捞文化。

1975年,在定海区白泉十字路口出土新石器时期的条形石锛、泥质红陶鸟形盏、多角沿釜、牛鼻形器耳、猪鼻形支座、圆锥形和牛舌形鼎足、圆形镂空豆等大批富有特征性的器具,从这些器具形状来分析,明显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一、二层,距今约5500余年,这是舟山地区迄今所发现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之一。

同年,在岱山县衢山镇蛤蟆山遗址出土了一批陶质鱼轮和网用沉坠等渔用工具,这些出土器物具有十分明显的海岛地域特色。

舟山寺观、祠庙的海洋文化内蕴

舟山寺观、祠庙的海洋文化内蕴


地处海岛的宗教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与海洋文化有密切联系,渗透着一定的海洋文化 内蕴。 我们认为, 宗教建筑及其内置的神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体现了特定的宗教思想、 宗教意识和 宗教感情, 具有宗教文化功能。同时, 宗教建筑又不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 而是具体的物质载体, 它需 要创造者根据自已的认识理解, 施展自身的技艺水平, 进行一定的创造, 给以具体化和形象化, 制造者所 处的自然环境特点、 社会人文因素及自身的人性品格, 都或多或少地渗入其中, 使宗教建筑符号具有一 定的世俗文化功能。从美学角度看, 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美学品格, 这不仅是因为宗教建筑有一定的独 特的形式美感, 而且也渗透着创造主体的美感心理内容, 使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相互融汇, 从而构成独 特的文化景观, 让人们在直接感受到宗教文化存在的同时, 领略到一种独特的世俗文化内涵, 体验其独 特的美感。因此, 海岛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海岛的生产和生活特点, 都会影响着海岛人群的宗教信仰 活动, 影响海岛宗教信仰人群的文化心理构成, 从而对舟山寺观、 祠庙的兴盛及变迁产生影响, 并形成独 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从中体现一定的地域海洋文化内蕴。 地域海洋文化内蕴, 是指该地域滨海人们在长期与海洋相处并利用海洋资源的生产、 生活过程中所 形成的深层文化内涵, 主要包含涉海地域社会、 经济状况、 意识形态特点及人们独特的海洋文化心理构 成。 舟山寺观、 祠庙的建造及日常宗教活动的展开, 需化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这只有在舟山海洋经济较 为发达情况下, 才有可能出现。 古时舟山以种植旱粮为主, 大麦、 玉米、 番薯等是主要食物, 旱粮的商品价 值比较低, 难以变换现钱来采购物品。 但是, 舟山群岛独特的海洋地理优势, 使古时舟山人可以通过海涂 采捕和近洋捕捞获得丰硕的海洋水产品, 并把自食有余的海产品进行商品价值交换, 以支撑建筑寺庙及 “……若乃 展开日常宗教活动所需。 晋初文学家陆云给车茂安的信中, 对当时舟山渔业作了如下的描述: 锯齿比目, 不可纪名。……及其蚌哈之属, 目所希见, 遏回浦, 隔截曲隈, 随潮进退, 采蚌捕鱼, 鳣 鱼有赤尾, ” (见 《舟山市志》 ) “随潮进退, 耳所未闻, 品目数百, 难可尽言。 可见那时 采蚌捕鱼” , 所获海产品的品种已 “连七郡出洋取 《四明续志》 一丈以下者 !!&’ 艘, 过数百。据宋代 载, 当时舟山船宽一丈以上者 #$% 艘, 之” 。以后随着海洋捕捞能力逐渐增强, 产量不断提高, 有更多剩余产品可供交换, 使古时舟山有足够的 财力支撑人们从事大规模的宗教活动。 古时舟山寺观、 祠庙的不断增加, 既反映出人们为礗避出海捕捞生产危险而萌生的乞安心理, 同时 也强化了敢于征服大海, 祈求丰收的意愿。 随着渔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出海捕鱼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正如 “一只脚踏在棺材里, 俗语所说, 出海捕鱼 一只脚踏在棺材外” , 生死未知。而海洋捕捞的技术性要求高, 获得高产十分困难, 这些因素就自然地促使长居海岛的人们萌生对生死的无奈, 更趋于把实现内心意愿 的希望托付于神秘莫测的菩萨、 海龙王和妈祖, 祈求它们保佑平安并满船而归。加之舟山群岛多悬水小 岛, 人们居住分散, 只能借舟为车进行交往, 即使舟山本岛也因山陵交错, 无坦途可轻松往来。尤其是佛 教圣地普陀山, 位于远离舟山本岛的海中, 给古时舟山人朝香拜佛带来不便, 加之潮汐和大风影响等原 因, 人们很难随意前往, 最多只能偶尔前往普陀山赶香会, 大多数时间就只能在原地烧香念经, 保佑平 安, 祈求菩萨驱危赐福了。 其实, 对海龙王信仰的衰微虽然原因众多, 但是, 面对进一步开拓神秘的大海, 古时舟山人希望有比海龙王法道更大的神来保佑他们,于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无疑是最佳选择。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文化,舟山的文化根基和底蕴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晚报》作者:金涛海洋文化开发的悠久性
据近几年舟山出土文物考证,远在七八千年前,舟山已有人居住。

另据《定海厅志》、《史记》、《越绝书》等记载,夏商时期舟山属越国东南境,春秋时称为“甬东”,舟山先民为古越族的海外分支,称之“东海外越”。

舟山迄今为止,虽无发现古代的木桨和独木舟,但从发掘的大量文物中,已有了若干鱼形器、波浪纹和网坠等海洋文物的出土,证实了舟山先民远在新石器时代已产生了海洋渔文化和船文化的萌芽和胚胎。

吴越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舟山洋山岛海域大捕石首鱼的史实,再一次证实了舟山海洋渔捞文化发端之悠久。

另据《山海经》中记载,“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这是古人用折射的手法来描绘古代的东海捕鱼氏族。

“翼即风帆”,说明在远古时代,舟山先民已掌握了张帆捕鱼的先进技术。

还有《山海经》中描绘的许多奇形怪状的海鱼,《海上三神山》的神话,即“方壶”、“瀛洲”、“蓬莱”以及《精卫填晦》、《鲲鹏之变》等海洋神话都与舟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记载中的徐福祖先徐偃王,千岁翁葛仙翁等海上名士都在舟山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还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过巨大影响的三大航海事件,即徐福渡海觅蓬莱,鉴真东渡扶桑和明朝郑和下西洋,其航路均经舟山海域。

海洋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舟山的海洋渔文化、船文化、龙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考古文化以及有关海洋的各类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等,均属海洋文化的范畴;舟山的绘画、雕刻、书法、摄影、故事、小说、散文、诗词、电影、电视,渔歌、民谣、音乐、舞蹈、戏曲、工艺美术、民居建筑、日常用品、器皿家具、礼仪习俗等等,均可成为表现海洋文化内容的载体。

以上两点,为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以海洋渔文化为例,舟山是中国著名的渔都,不论是渔的物质文化或是渔的精神文化,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占鳌头。

若我们充分发挥这个优势,把舟山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渔文化氛围造得更浓更烈,并和当今的港口旅游城市艺术地结合起来,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最近考察了山东青岛,在该市沿港街道的雕塑群中,十分醒目地突出了海洋生物体的造型,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再以海洋宗教文化为例,由于舟山这几年抓住普陀山观音信仰这个品牌,极大地提高了舟山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

海洋文化形式的独特性
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有的以故国都城取胜,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城市;有的以历史名人著名,如绍兴,因有大禹、秋瑾、鲁迅等历史名人,从而成为中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他们的文化底蕴应该说是“故都文化”或是“名人文化”。

舟山则不然,舟山是海岛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只能以海洋文化为底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为优势,才能在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一席之地。

以舟山的海洋民俗为例。

如“新婚女子三日王”,“小姑代拜堂,抱鸡入洞房”、“潮魂”、“贺郎调”等,其海洋民俗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很独特的。

再以海洋艺术为例,建国50余年来,舟山文艺工作者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传统的海洋文化基础上,整理完善了“舟山锣鼓”、“跳蚤舞”、“舟山渔歌”等,从而在国际、国内以及全省评奖中获得了太奖。

近几年,舟山文艺工作者又以海洋文化为底蕴,结合时代的特色,创作了一批反映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作,包括海洋风情摄影、海洋民俗论文、海洋民间文学、舟山渔民画、海洋歌曲、舞蹈、海洋戏曲、小品、海洋诗词和中长篇小说,散文集等等。

有的还在国外演出、展览和发表,都为提高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品位,赢得了殊荣。

海洋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
舟山历年来与日本、韩国等国文化交往十分频繁。

如若我们充分发挥这个区域优势,借鉴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经验,这就为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繁荣,拓宽了很大的空间。

如舟山渔民画中的嵊泗渔民油画,就是以海洋文化为底蕴,吸收现代派西洋画技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引起北京、上海以及国内外艺术家们的“惊叹”和好评。

再如普陀山的旅游文化,其宗教信仰在日本、韩国及其东南亚颇有影响,近几年新建的几个大项目,如露天观音铜像等,都产生了很好的效应。

但是,舟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海洋文化的开发,还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

两者关系之重要性还没有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足够重视。

如在硬件上,舟山作为海洋城市,至今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海洋民俗博物馆,海洋水族馆,海洋军事博物馆等等,远远落后于青岛。

在软件上,真正在全国打得响、代表舟山历史文化名城水平和品牌的文化精品,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还与其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较大差距。

至于建设舟山历史文化名城和开发海洋文化精品的经费投入更是明显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要把开发舟山海洋文化和提高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论从规划上,经费投入上,还是软硬件建设上,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和安排。

第二,要加强能代表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像青岛那样,突出海洋文化标志物,如海洋文化群雕等。

而不要零敲碎打,搞一些抽象派的雕塑。

现今舟山的有些雕塑,其含意让人捉摸不透。

第三,要加强海岛文化名城硬件建设。

如建立舟山海洋民俗馆、舟山海洋水族馆、海洋军事博物馆等与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相吻合的大项目。

第四,要加强对舟山历史文化名城的研讨和促销。

如每年举行一次全市性学术会议,举办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节庆活动,以加强对外的舆论宣传和促销力度。

第五,要把建设舟山历史文化名城和促进舟山旅游紧密结合起来。

如以舟山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开展一些舟山古城文化旅游,不失为值得挖掘的一个好项目。

第六,要设立舟山历史文化名城和海洋文化的专项奖励基金。

以定期奖励那些对此有杰
出贡献的人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