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知识点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必备知识点

《小石潭记》必备知识点

读懂山水。 ①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答案】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02.文言知识
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 把……作为 2.乃后生 4.不可久居
严羽:“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毛泽东:“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说》, 这篇哲学论著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刘禹锡发 展了这种唯物主义。”
2 背景资料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 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卲州刺史,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期 间,他常常寄情山水,以抒发自己的忧伤郁闷之情。其间,经他 发现的胜景很多,他一一作文记载,写成“永州八记”。本文是 其中的第四篇。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 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 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 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 江》) 【注释】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代表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 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 江雪》《渔翁》。
人物评价
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 厚之流是也。”
欧阳修:“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 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心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 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

语文小石潭记知识点总结语文小石潭记知识一、文学常识⒈本文选自《柳河东全集》,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因其出生于河东,故称柳河东。

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

写本文时,他正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

⒉“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⒊古代四大文体指记、表、铭、说,“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

⒋本文按游踪顺序,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着重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后忧伤、孤寂、愤懑、抑郁的情感。

(主题)二、按原文填空⒈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特点是:(1)石底:写出文中相关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水尤清冽,这一特点是通过写潭中鱼来实现的。

⒉第三段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⒊第四段作者抒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⒋表现作者出游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⒌描写小石潭概貌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⒍写出文中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句子:如鸣佩环。

⒎写出描写石奇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⒏写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也。

⒐写出潭上景色给人感受的句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或写汉字贻(yǐ)然俶(chù)尔翕(xī)忽参(cēn)差(cī) 差(cī)互悄(qiǎo)怆(chuànɡ) 幽邃(suì)篁(huánɡ)竹清冽(liè)日光下澈(chè) 为坻(chí) 为嵁(kān)摇缀(zhuì) 翠蔓(màn)四、通假字日光下澈(澈——彻,穿过,透)五、古今异义⒈崔氏二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⒉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从此地到彼处六、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把,用,介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⒈ 以卷石底以出(用法同“而”,表修饰) ⒉ 可不可知其源(能够)以其境过清(因为) 明灭可见(能够)怡然不动(……的样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数目不确定)⒊ 然⒋许杂然相许(赞同)然往来翕忽(然而) 曳屋许许声(hǔ,拟声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 心乐之(助词,补足音节)⒌清⒍之水尤清冽(清澈) 乃记之而去(代词,小石潭的情景)全石以为底(作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⒎为⒏若为屿(成为) 若毒之乎(你)其岸势(它的,小溪的)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⒐其其境过清(指小石潭的) ⒑而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不可知其源(指小溪) 隶而从之(连词,表并列)七、词类活用⒈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作状)⒉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名作状)⒊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名作状)⒋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名作状)⒌从小丘西行(向西,名作状)⒍下见小潭(向下,往下,名作状)⒎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使动用法)⒏心乐之(以……为乐,因……感到高兴,意动用法)八、指出下列句子所属特殊句式,并翻译⒈全石以为底。

中考常考《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

中考常考《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

中考常考《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小石潭记》文言文专项复习要点一、注音:隔篁(huáng)竹水尤清洌(liè)参差(cēn)(cī) 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chù)往来翕忽(xī)犬牙差(cī) 互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suì)二、重点词语解释:(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2)下见小潭: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4)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5)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

(6)蛇行:像蛇(爬行)那样。

(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8)日光下彻:向下(9)凄神寒骨:使……凄凉;使……寒冷(10)心乐之:以……为乐,喜欢。

(11)近岸:靠近四、重要句子翻译:(1)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2)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4)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依托)也没有。

(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6)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五、阅读理解:1.请根据文章脉络,结合提示,用四字短语概述各段内容。

(大意对即可)发现小潭——潭中游鱼——小潭源流——凄凉氛围2.请你根据选文第①②段的描述,说说“小石潭”的特点。

1)水尤清洌——潭水非常清澈(或:水声清脆);2)全石为底——潭底和潭边都是石头的。

3)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

如第②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中考必背文言文《小石潭记》重点字词整理

中考必背文言文《小石潭记》重点字词整理

中考必背文言文《小石潭记》重点字词整理1.篁竹:成林的竹子。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玉佩、玉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制装饰品。

3.清洌:清澈。

4.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

为:成为;作为。

5.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6.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8.坻,水中高地。

9.屿,岛屿。

10.嵁,不平的岩石。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2.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上下,表示数目不确定,左右。

13.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布:映现。

彻:穿过,透过。

15.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愣住的样子。

16.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忽明忽暗,一会儿显现,一会儿隐没,隐隐约约可以看到。

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像蛇爬行那样。

19.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

21.以其境过清: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清:凄清,冷清清。

22.居:停留之:代小石潭的景物23.隶而从者:跟随着我们一起来的人。

隶:随从。

而:表并列。

从:跟随,动词。

24……小生:年轻人。

(1.25)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

(1.25)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知识点

《小石潭记》知识梳理柳宗元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因他是河东人,世称他为柳河东,又因他官终柳州刺史,又称为柳柳州。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为《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表现作者发现小石潭过程的句子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写小石潭全貌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体现小石潭“怪”(潭的结构)的诗句是:全石以为底。

4.形容流水声音清脆悦耳的一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5.本文借鱼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写出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对游鱼作静态描写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作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文中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借游鱼实写水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也使用了相同的描写方法的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用拟人化手法写鱼,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溪身的曲折蜿蜒的句子是:斗折蛇行。

12.描写小石潭岸上植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3.请写出形容岸势峭拔多姿的一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4.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问答题1.概括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①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移步换景)②写潭水和游鱼,突出水清鱼乐。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③写潭水源流,即作者探究潭源。

《小石潭记》基础知识

《小石潭记》基础知识

《小石潭记》基础知识《小石潭记》基础知识《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鱼儿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字词积累佩:古时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篁huáng:竹林,泛指竹子。

怆chuáng:悲伤,凄怆。

清洌liè:清凉。

明灭:或现或隐。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翠蔓màn:翠绿的茎蔓。

参cén差cī: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翕xī忽:轻快敏捷。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又称“柳柳州”。

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祖父辗转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

少年时即因文章而有“奇名”。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

后来在朝中任职,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集团。

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他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折磨,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创作的“古文”,包括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等,有很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的作品。

2、相关背景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社会很不太平。

地方上是军阀割据,朝廷里是宦官当权,他们排挤忠良,欺压百姓。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面对这种状况,柳宗元和一些正直的官员都感到不满和忧虑。

《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点_文言文知识汇总

《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点_文言文知识汇总

《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点_文言文知识汇总《小石潭记》文言文知识点1、古今异义: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崔氏二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名词做状语,向西。

)②心乐之(形容词做意动词,感到喜欢。

)③下见小潭(名词做状语,向下。

)④空游无所依(名词做状语,在空中。

)⑤斗折蛇行(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

)⑥犬牙差互(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⑦凄神寒骨(形容词做使动词,使……凄凉,使……寒冷。

)3、省略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省略主语)坐潭上(省略主语)全石以为底(介词“以”的宾语“全石”前置)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心乐之(这里省略了主语“吾”。

)斗折蛇行(这句省略了主语“溪身”。

)4、倒装句:①如鸣佩环(这句应为“如佩环鸣”。

)②全石以为底(这句应为“以全石为底”。

)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二、三行对译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huánɡ)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从:介词,由、自。

西:向西(名作状)。

篁竹:竹林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饰。

环:名词,玉环。

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之:代词,代前面的部分。

乐:以…为乐(形容词意动)。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

原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liè)。

伐:砍取:指开辟下:在下面(名作状)。

水尤清洌: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清:形容词,清澈。

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道,在下面看见一个小石潭,水格外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chí),为屿( yǔ),为嵁( kān),为岩。

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以:介词,用、把。

为:作为。

近:靠近。

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以:连词,相当于“而”。

坻:水中高地。

嵁:不平的岩石。

为岩:为,成为。

译文: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大块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原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经常默写、翻译考试】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差:形容词,长短不一。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许:表约数。

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空:在空中。

游::游动。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原文: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yǐ)然不动;俶( chù)尔远逝,往来翕( 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柳宗元一、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作者作品:【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柳河东集》。

参加永贞元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课文《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一篇。

三、课下注释:篁(huáng)竹:竹林。

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心乐之:心里为之高兴。

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坻:水中高地。

嵁:不平的岩石。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俶尔,忽然。

翕(xī)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凄神寒骨: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凄凉幽深。

悄怆,凄凉。

邃,深。

清:凄清。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四、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坻、屿、墈、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开。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随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

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五、问题探究。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注意,这个很重要: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

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或(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5.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游鱼和潭水的?游鱼最大的特点是活泼可爱,写游鱼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绘画了一群活泼可爱的游鱼。

先是鱼群一动不动,一无凭依,仿佛悬于空中,在日光照射下,水底石上,鱼影历历。

这是写鱼处在静态之中。

如果仅仅写了鱼的静态,不免失之呆滞。

故继而笔锋一转,来写鱼的飞快翔游。

静态转瞬即逝,鱼群处于活泼的动态之中。

静与动的这一迅速更替,水中一派盎然生机,这样就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语,衬托出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

鱼与游者相互为乐,这即是作者在访胜赏景中的心理状态,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物,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又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余地,潭水的清澈透明,也就在不言中透露出来。

潭水最大的特点是“清澈”。

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小石潭的水之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正面直言潭水清澈。

“全石以为底”整个潭底的情形都一目了然,从侧面衬托出水的清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游鱼,游鱼的数量、影子清晰可见,再次从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透明。

6.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7.文中是怎样运用形象的衬托和比喻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作者赞美“水尤清冽”,水究竟怎样的“清”呢?固然可以从正面落笔,多方面加以描绘,但恐怕也未必能见巧。

作者高超之处,就在于借游鱼、日光、鱼的影子等景物来形象地衬托出水之“清”。

写鱼儿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一点凭依;写日光照彻水底,直射无碍;写日光照射下散布在水底石上的鱼影,历历在目,清晰可辨。

这里,以实写虚,水之“清”,开始似乎领略不到,细细体会,不仅看得出,而且几乎伸手可掬,成为一种富有实感的具体形象,使人们真切地感到面前是一潭粼粼映眼的清澄透明的水。

在写人之“乐”时,“似与游者相乐”句既写游者之乐,也写游鱼之乐,这是互相映衬。

将游者的喜悦心情灌注到游鱼身上,因而鱼的活泼生态,也转化为游鱼的“乐”,并且它们似乎与游者来相互交流这种乐趣了。

特别从游者方面来看,这么写令人感到情味无穷。

比正面说出自己的“乐”要巧妙得多。

8.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

9.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答:因为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10.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因为小潭以全石为底,而且小石潭是活水,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写潭边溪流的走势时,作者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说溪水的流动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这是动态的。

这两个比喻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描绘了溪流的蜿蜒曲折。

然后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说溪岸参差交错似犬牙一般,形象地刻画出溪岸的形态。

12.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点?曲曲折折,被两岸的地势和草木遮挡掩映,时隐时现。

13.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句有什么作用?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冷寂的环境特点;又由景及人,传达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凄苦落寞,表现了他内心无法纾解的苦闷。

1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

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16.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8.小石潭景美境幽,为什么在作者看来却是“凄神寒骨”,“不可久居”呢? 这得从本文的写作背景说起。

柳宗元是个主张革新政治的人,他因此长期过着贬谪的生活。

《小石潭记》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之后写的。

一个期望革新而有所为的人,却长期遭受贬谪,其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作者访游的尽管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并且开始也是“心乐之”,但是一时之乐毕竟抵挡不了因遭贬失意所带来的抑郁愁闷之情。

于是,在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原本美丽的景致,便自然地“凄清”“幽邃”起来了,以致发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感慨。

19.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全文分作5段,层次清楚。

第1段系引言的性质。

开头从小丘写起,接着写小石潭,先不写近见而写远闻,这样景物若隐若现,就能引人入胜。

第2段写潭的本身,着重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但写法又有不同,前者是暗写的,后者是明写的。

第3段写潭外的水流,着重显示其曲折深远,使人感到有山重水复的意味。

第四段变换了写法,以上是写形态,这里深入一层,改为写意境。

这样写,读者由环境的凄清可以体会到作者身世的悲凉。

最后一段是补叙性质,追记一下游历的侣伴,作为游记的结束。

20.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作者描画景物,语言精练优美。

例如写溪流的曲折蜿蜒,用“斗折蛇行”来作比,这四个字包含两个比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是静的,溪水像蛇那样游动,是动的,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

又如“明灭可见”,精确地写出了从潭上望小溪的景象,由于溪流曲折,一段看得见,是亮的,一段看不见,是暗的,所以忽明忽暗,写得巧妙而贴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