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篇 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圣才出品】

(8)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
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其英文缩写为 RTS 。用 K 和 L 分别表示资本
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
RTSLK
K L
或 RTSLK
dK dL
4 / 2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会计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原材料和燃
料的开支、固定资本的折旧等。
(13)经济成本
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成本,它不仅包括厂商在生产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会计成本),
而且还包括厂商所获得的正常利润,即厂商使用资金的机会成本。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
1.请解释下列概念 生产函数 长期 短期 边际产量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 等成本线 边 际技术替代率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生产扩张线规模报酬 会计成本 经济成本 经济 利润 正常利润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边际成本 短期成本 长期成本 答:(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指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各种可行的生产要素组合和可能达到的最大 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 (2)长期 长期是指时间长到可以改变所有的要素投入。在长期内,厂商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 来调整产量,不存在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区别。 (3)短期 短期是指至少无法改变某些要素投入的那段时间。在短期内,厂商不可能通过调整生 产规模来调整产量,存在着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的区别。 (4)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或者是使用最后一个 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 (5)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 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 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十章开放经济的短期均衡1.在浮动汇率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里,税收上升和货币供给减少分别会对国民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有何影响?如果是固定汇率制,情况又会怎样?答:(1)小国:浮动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汇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贸易余额减少。

固定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是对经济调整没有效果。

(2)大国:浮动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会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减少,汇率上升,贸易余额下降。

固定汇率制,假设是税收上升,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会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货币供给减少也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与小国的货币政策情形一样,货币政策无效。

2.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预测,当下列情况之一发生时,国民收入、汇率和贸易余额在浮动汇率下和固定汇率下会怎样变化?(1)消费者减少当前消费而增加储蓄;(2)为保护该国不多的森林资源,该国决定关闭本国的一些造纸厂而进口更多的纸张;(3)自动取款机的普及降低了人们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

答:(1)消费者减少当前消费而增加储蓄,对于浮动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对于固定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2)对于浮动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下降,国民收入没有变化,贸易余额增加;对于固定汇率制来说,相当于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导致汇率不变,国民收入减少,贸易余额不变。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总需求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总需求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八章总需求理论一、名词解释1.IS曲线答: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

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 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如图8-1所示。

图8-1IS曲线图8-1中,IS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实现均衡。

IS曲线右上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供给,IS曲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需求。

由均衡收入代数表达式可得出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对应的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IS LM-模型答:IS LM-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即“希克斯—汉森模型”,也称“希克斯—汉森综合”或“希克斯—汉森图形”。

-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IS LM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 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同系的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 M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把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IS LM-模型。

3.财政扩张(fiscal expansion)答:财政扩张是“财政紧缩”的对称,是指政府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税收或是在财政收入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扩大政府支出,或是既减税又增加支出来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五章通货膨胀一、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答: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开放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两大类;按物价上涨的不同速度可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极度通货膨胀);按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等。

2.通货膨胀税(inflation tax)答:通货膨胀税是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一种隐蔽性的税收。

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纳税人应纳税所得自动地划入较高的所得级距,形成档次爬升,从而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

同时物价水平上涨,货币实际贬值,实际货币收入下降。

这种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隐蔽性的增税,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税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政府,政府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的收益:①扩大货币供应量能直接增加其收入;②通过单位货币购买力的降低而减少未偿还国家债务的实际价值;③直接增加税收收入,因为通货膨胀会使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在名义上增加,纳税等级自动上升,政府可获得更多的收入。

3.鞋底成本(Shoe leather Costs)答:鞋底成本也称“皮鞋成本”,是形象地衡量发生通货膨胀时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较高的名义利率,而名义利率增加又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人们为了降低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所带来的损失,必然更频繁地跑到银行去取款,这样为了减少货币持有量必须牺牲的便利与时间就是通货膨胀的鞋底成本。

4.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答:费雪效应指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费雪效应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用来阐述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和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1.为什么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被动性政策反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答:被动性政策有助于经济稳定的原因在于:(1)政策效果滞后。

政府在试图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时,其采取行动的时机以及这些政策行动的最终生效,往往会滞后于实际经济的运行,因而常常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2)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由于时滞的存在,宏观经济政策要到实施后很久才会起效,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能精确地预测将来的经济情况。

但是,经济的发展趋势往往是难以预计的。

(3)卢卡斯批判。

卢卡斯认为,人们的预期会对经济政策的变动作出反应,并对经济政策形成反作用,从而抵消经济政策的效果。

2.卢卡斯批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对宏观经济政策之争产生了什么影响?答:从凯恩斯学派看来,总供给曲线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而在卢卡斯眼中,总供给曲线是可变的,富有生命力的,它会对政府的宏观政策做出反应,政策制定者要了解和重视这种反应。

这就是“卢卡斯批判”的重点所在。

凭借对凯恩斯主义稳定性经济政策的批判,卢卡斯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什么是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你能举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一点吗?答:政策制定者在特定时点上做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在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不能取得良好的政策效果,这就是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过程实质上是政府与公众的博弈过程,政府开始时宣布一个规则,公众根据这一规则形成自己的预期;但一旦公众预期形成,政府就可能在这一预期下重新决策,从而违背自己开始时宣布的规则。

举例:中国在2009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对经济率先走出金融危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发了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隐患,而收缩信贷却又担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

上述货币政策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4.为什么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管理预期而不是调控经济?答:如果政策制定者采取的政策是时间不一致的,尽管有可能减少短期的社会损失,但由于政策制定者没有兑现承诺,从长期来看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题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黄亚钧第三版)(黄亚钧的好难找好么!!!都特么是高鸿业!!!!)作者:朱博涛Charlie《宏观经济学》课后重要习题答案(1-3)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

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

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

(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

(3)总量分析方法。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

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

(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

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3、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哪些宏观变量与周期波动同步?哪些变量具有超前性?答:实际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与周期波动同步,股票价格变量具有超前性。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

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答: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消费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消费理论)【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二章消费理论一、名词解释1.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permanent income theory of consumption)答: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又称“消费的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即那些偶然性的、未预期到的临时性收入;另一部分是持久性收入,指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可以维持的稳定收入水平。

人们在计划自己的消费水平时,不是依据短期的实际收入,而是把消费和长期的持久收入联系起来。

短期的可支配收入由于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人们的消费不会随它的波动而经常变动。

消费者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实际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够保持的收入水平来进行消费的。

暂时性的短期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够影响持久收入水平预期时,才能影响消费水平。

因此,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

持久收入是消费者一生中的稳定收入,这种稳定收入可以理解为消费者一生收入总和的某种平均数。

消费者在其生命终结之前无法准确知道其持久收入,持久收入也无法直接观测到。

因此,消费者只能根据某种方法,利用可得到的信息,对其持久收入进行估计。

弗里德曼假设消费者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

因此,持久收入假说实际上是说,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对持久收入的预期的函数。

2.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life cycle theory of consumption)答: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R·布伦伯格(R·Brumberg)和A·安东(A·Ando)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个人消费占其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固定的。

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

生命周期理论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 W Yαβ=+其中:C 代表消费,Y 代表收入,W 代表财富,参数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参数β为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圣才出品】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第3版章节题库(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圣才出品】
M CD BCR 用第 2 个等式去除第 1 个等式,得到: M CD B CR 再用 D 去除右边各项,得: M C / D 1 B C/DR/D 令 C / D 为 cr , R / D 为 rr,上式成为: M cr 1 B cr rr 令货币乘数 m cr 1 ,货币供应量的简化形式为: cr rr
4.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 答:货币中性指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实际变量的观点。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 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认为货币只会对名义变量产生影响,而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货 币中性从狭义的角度看,意味着从长远来说货币政策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无关。从广义看, 它意味着金融工具、金融体制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不相关。 实际上,在长期,货币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货币非中性,即货币对实际经济变 量会产生影响。不同学派对货币非中性的解释不同,凯恩斯认为是由于短期价格刚性,而弗 里德曼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是由于人们预期的错误或政府的干预,使得短期货币非中性。
图 15-1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 如果这一过程不停地继续下去,则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即为:
100 1001 20% 1001 20%2 1001 20%3 100 / 1 1 20% 500 (元)
由此可见,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最初的 100 元存款最后变成了 500 元。如果在上例 中存款准备金率为 e ,则最终的存款额为100 / e 。上述过程即为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
3.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s) 答:法定准备金指国家为了加强监管,维护储户利益,以法律形式规定,要求商业银行 必须保留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之一。当中央银行提高法 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 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 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名词解释
1.总需求曲线
答: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需求总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如图7-1所示。

图7-1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原因是价格水平上升时,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引起利率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利率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劳动工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人们消费需求下降,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提高也会使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这两方面都会使得总需求减少,于是总需求与价格反方向变化,总需求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曲线斜率反映的是价格水平变动一定幅度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仅仅价格变动,则国民收入沿着总需求曲线变动;当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变动时,需求曲线会发生平移。

2.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
答:总供给即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者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供给一般而言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产出与劳动和资本等之间的关系。

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
=,
Y f N K
其中,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者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

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中,一般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

即:
()
=,
Y f N K
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①总产出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②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如图7-2所示。

图7-2总供给
3.供给冲击(supply shock)
答: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

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例如拉动成本与价格上升的冲击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冲击会使产出与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从而可能破坏经济福利。

可以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来分析冲击如何引起经济波动。

20世纪70年代,总供给曲线被两次重大的石油价格冲击所移动。

这两次石油价格冲击提高了生产成本,因而也提高了企业愿意供给产品的价格。

换句话说,石油价格冲击移动了总供给曲线。

二、简答题
1.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与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它向下倾斜有三个原因:
(1)财富效应。

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保持计划中的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而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下降,情况就会相反。

财富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因此向右下倾斜。

(2)利率效应。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流通中的实际货币数量就会减少,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货币市场上对实际货币的过度需求,为了平衡人们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利率水平必然上升。

利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未来消费的预期收益提高,因此,家庭会用未来消费来替代当前消费,当前愿意消费的产品数量就会减少;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企业会削减原有计划中的投资规模,企业愿意购买的投资品的数量也会减少。

由于利率效应的存在,随着总价格水平的上升,家庭和企业对商
品的需求总量会减少,总需求曲线就会向右下倾斜。

(3)开放效应。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人们会用进口来替代出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而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人们则会用出口来替代进口从而增加对国内商品的需求量。

因此,当一个经济对外开放时,开放效应也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2.如何区分沿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和总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1)由物价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表现为沿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例如,其他条件不变,物价上升使总需求下降,均衡物价与收入的组合点向左上方移动;反之,物价下降使总需求上升,物价与收入组合向右下方移动。

由物价和收入之外的因素引起均衡物价水平和收入的变动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

(2)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这些因素主要有:
①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

消费需求增加会使得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②投资需求的变化。

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总支出曲线向上移动,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

③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

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减少,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

④净出口的变化。

净出口的增加会增加总支出,从而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反之则向左
移。

3.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总供给曲线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

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
(1)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

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果人们更偏好闲暇,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可得到的劳动量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2)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

人力资本或物质资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3)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

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技术变动引起的移动。

技术知识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得到的技术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5)预期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移动。

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上升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假定中央银行A和中央银行B有不同的目标偏好。

中央银行A关注价格水平的稳定,而中央银行B则关注如何使产出和就业水平保持在自然率的水平上。

现假定经济面临不同的外生冲击因素:
(1)外国收入减少;
(2)石油价格上升。

请分析中央银行A和中央银行B在不同的目标偏好下会有如何不同的政策选择。

答:(1)外国收入减少会降低对本国商品的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价格水平下降,短期均衡产量低于自然率的水平。

中央银行A 会增加货币供给量以扩大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价格水平上升,最终达到长期均衡的水平;中央银行B 也会增加货币供给量以扩大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总产量上升,就业水平提高,最终回到自然率水平。

(2)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价格水平上升,短期均衡产量低于自然率水平。

中央银行A 会保持总需求曲线不变,等待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中央银行B 会扩大总需求,但这会带来通货膨胀。

5.用总供给冲击模型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答:假定经济处在长期均衡状态,也就是图7-3中的A 点,此时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产量分别为0P 和Y 。

由于总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由0SAS 移动到1SAS ,短期均衡点从A 点移动到B 点,相应的均衡价格水平和均衡总产量分别变为1P 和1Y 。

假定政府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将总需求曲线从0AD 推移至1AD ,均衡点将会从B 点移动到C 点。

在C 点,均衡产量回到了原来的潜在的水平Y ,但价格水平却进一步上升至2P 。

这样,经济虽然可以避免长期经济衰退,但必须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