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

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

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浪漫主义”最早是由德国人弗利德利希·施莱格尔于1797年在《雅典娜神殿》上所发表的《片断》中提出的。

而后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蔓延,形成了一种文学思潮。

他们的主要主张是:强调主观精神、个性主义和批判意识,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和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这些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而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在五四时期产生的,1921年7月创造社的成立,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萌生。

西方浪漫主义和中国的浪漫主义都对情感极度推崇,且都提倡艺术目的论,而想象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运用对“五四”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郁达夫在《诗论》中写道:“无论诗歌小说里,若没有这样一种想象作用,那么情也就不能发生,思想也就无从传播。

西方浪漫主义推崇的个性主义也融入了中国“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中。

中国的浪漫主义在西方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一,中西浪漫主义虽然都对情感极为推崇,但两者所说的情感大不相同。

西方浪漫主义所说的情感包括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浪漫主义则大都主张表现同质的情感,或是内心郁积的愤闷,或是心中弥漫的愁苦情怀。

第二,“艺术无目的论”产生的缘由和意义不同。

西方浪漫主义者提倡“艺术无目的论”即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所谓外在的目的和功利性,这种观念反映了人们自觉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价值以及对古典传统反叛的浪漫主义的根本精神。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虽然也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价值,主要不是像西方浪漫主义那样表现为对古典主义的反叛,而是表现为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与依存。

它与现实主义的冲突表现为对所谓“纯粹客观主义”的斗争,而与现实主义的依存则是出于对创作主体的行为维护和以艺术为本位的追求。

第三,中西浪漫主义虽然都强调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具体认识上仍存在着差别。

西方浪漫主义者大多认为,想象只是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西方文学差异

中西方文学差异

华北电力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教师签名:华北电力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Differences in Western Literature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人教育学院年月日(不填)摘要中西方文学作为世界文论的两大系统,具有不同的生长机制和发生根基。

观念和形态也有不同的发展态势,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文学语境和历史情景所造成的。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是以“抒情”尾注,主要用来表现社会和个体的情感,属于审美论的范畴。

在我国西方文学观念中,“模仿论”统治了欧洲西方思想的两千年,这种认知属于“认识论”,西方主要将文学当作知识。

本文从历史、环境,文化,人文等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进而对中西方文学进行差异的解读。

关键词:中西、文学、差异目录绪论 (1)第一章.中西方文学起源和发展 (2)第一节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2)第二节西方文学的祈愿和发展 (2)第二章.中西方文学和新观念不同 (3)第一节中国文学核心观念——抒情为主 (3)第二节西方文学核心挂念——摹仿为主 (4)第三章.不同题材下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5)第一节“女性文学”中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6)第1条. “女性文学”西方注重平等 (6)第2条.“女性文学”中国文学注重“随性” (6)第二节“儿童文学”下的中西方文学差异 (7)第1条. 中西儿童文学教育价值观不同 (7)第2条. 中西儿童文学创作思路不同 (7)第3条. 中西儿童文学情感元素不同 (8)第4条.中西儿童文学对“人”本位认识的不同 (8)第5条. 中西儿童文学出发点、侧重点不同 (8)第6条.中西儿童文学主人公形象不同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绪论全国高校自新时期以来所编写的《文学概论》之类的书目已经达到了300多种。

在反复编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惊艳,但也有很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将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融合,进而想要构建一种专题体系。

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比较性研究

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比较性研究

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比较性研究董春波(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摘要:人类的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的历史,但浪漫主义在东西方文明中兴起的时间和发展的过程却有很大差异。

造成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兴起与发展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历史进程中社会性质的不同,政治形式,经济政策,东西方人思维方式,宗教因素和人文思想等。

关键词:浪漫主义;历史;文化;思想;比较1 东西方浪漫主义的差异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学与艺术创作方法,其宗旨与理性相对的感性。

浪漫主义文学与艺术侧重从主观内心出发来反映客观现实,从而抒发对理想世界憧憬与追求,常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来抒发情感。

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思想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

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虽然人类的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的历史,但浪漫主义在东西方文明中兴起的时间和发展的过程却有很大差异。

东西方世界在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在时间上也是不同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丰富、博大精深文化稳定的传承发展着;西方世界在经历中世纪的一千年后其文明则迅速崛起。

中国历史上很多思想和物质上的发展都远远领先于西方,西方也有部分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当卓越。

文化的差异不代表文化的优劣,但是可以作为研究和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切入点。

造成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兴起与发展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历史、经济、政治、宗教和人文思想等等。

2 东西方浪漫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浪漫主义思想兴起较早,其发展过程是稳定且连续的。

中国古代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与艺术形式是诗歌和戏剧。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体制恢弘,构成了古代文学的主体。

在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思想体现较早的文学作品是战国末期屈原的《离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其作品是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屈原不仅把中国古代的诗歌从一个由集体歌唱的状态带入到了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与对照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与对照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与对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和西方都有着辉煌的文学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而西方文学则以其独特的理性和情感表达方式而享有盛誉。

本文将比较和对照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一些关键方面,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魅力。

一、受众与文学理念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受众群体上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常以精致的诗词和雅俗共赏的戏曲形式为重要表达方式,旨在触动广大读者和听众的情感共鸣。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更加注重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的批判性思考,呈现出更为广泛而多样化的题材和形式。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核心理念是崇高与境界的达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体情感和心灵的表达,强调自由意志和多样性,对人类生活中的挣扎和矛盾进行探索和揭示。

二、文学题材与创作手法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创作手法。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元曲,中国文学涵盖了宗教、历史、哲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这些作品不仅以文艺形式表达了个体情感和心境,也展示了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创作手法上,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象丰富、修辞精湛和笔墨独特。

相反,西方文学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描写和个人体验的表达。

从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代小说和诗歌,西方文学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和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

同时,西方文学也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如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将文学创作推向了不同的极限。

三、价值观与人物形象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价值观和人物形象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强调道德意识和传统美德的追求,尊崇圣人和贤人的榜样形象。

比如《论语》中的孔子被视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后来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对象。

而西方文学则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主观性,英雄人物常以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创造力而受人尊敬,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对比

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对比

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对比
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在多个方面存在对比。

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之一是李白的作品。

李白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并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

他的诗歌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相比之下,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也有其独特的魅力。

例如,雪莱的《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瑰宝。

诗人将西风作为中心意象来歌咏,诗歌章节内容气势恢宏,象征手法恰到好处地将情感倾露于胸。

总的来说,中外浪漫主义诗歌在创作风格、表达方式、诗歌语言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表达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向往。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目 录
•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 中西方爱情诗的主题与风格 • 中西方爱情诗的情感表达 •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 中西方爱情诗的创作技巧与手法 • 中西方爱情诗的影响与启示
01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文化起源
01
西方爱情诗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和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人情感和 性爱自由。

人物形象
要点一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诗中常出 现的是柔弱、婉约的女性形象,而西方诗中则常出现的是 热情奔放、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者形象。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中国爱情诗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柔弱、婉约、含 蓄的,如“玉人”、“淑女”、“红颜”等,这些形象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要求。而在 西方爱情诗中,人物形象通常更加鲜明和个性化,强调对 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如拜伦、雪莱等诗人笔下的女 性形象。
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加深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01
对共同点的认识
02 中西方爱情诗都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03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不受地域和文化的 限制。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 爱情诗是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 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浪漫
西方爱情诗则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强调情 感的纯粹和美好,追求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满足。
04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自然景物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自然景物常常作为象征和 隐喻,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感受和思考。

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中西方诗歌文化差异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会计学院Z10061143100603侯文君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纲要:歌作一种自我表达和表人世界的性理解,在形式上分行摆列,并拥有必定的奏韵律的文体,在各样文体中出的最早,主要有叙事和抒怀。

限于的有限,里只中西抒怀的异同。

关:歌,中西方,音,抒怀一、中西抒怀的生及。

中西抒怀的生都是个人意增的果。

但此中的个人意有所不一样。

西方古代抒怀要求抒个人主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抒怀是把个人价含于社会价之中,即“小我”之中有“大我” 。

二、中西歌情味。

中西方个的不一样品行,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成立在儒道的基上。

儒家重人事、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成儒家的最高理想。

使中国歌亦的教化作用、使用价。

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自然的道家,根底还是着重人事——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存亡、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

因此,于中国人来,他不之余,在求解脱之,自然常常成他独一的皈依,因此,中国人极少走开人事去尽宇宙的根源、精神的本。

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西方文化一方面重感情、重世享,另一方面又拥有一种彼岸超越意。

使得西方歌一方面在鼎力弘英豪主、个人主精神,衬着人情世故,另一方面在关注中又经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求人的极挽救,因此代表极价的求的宗教精神穿于歌之中,使许多歌常常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居其上或含此中。

从《荷史》、《神曲》、《浮士德》、斯、拜、雪莱、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这样。

中西方不一样的文化背景,致中国人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理的交流,人与自然的默契;西方人更着重于揭露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

于此,下边就情与自然两大主,探中西抒怀的差异。

(一)、情抒怀中西情都史悠长,但情味各异。

中国情多写婚媾以后或以外,建立了一个“怨”之境地(如从先秦到唐甚至元宋均这样);并且羞于表达情。

怨多出自男性,却恰恰要借女性之口想念之情。

许多歌原来是典型的情,也被后代解作忠君国之。

中国唐代与西方浪漫主义自然诗差异对比

中国唐代与西方浪漫主义自然诗差异对比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中国唐代与西方浪漫主义自然诗差异对比陈欢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本篇针对自然诗在中西间的两个鼎盛时期:中国唐代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进行讨论。

文章主要讨论了中国唐代自然诗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自然诗之间的差异点,主要包括了两者间“气质”的不同,一方偏于柔而另一方偏于刚;一方的表现形式是“无我”而另一方是“有我”;一方深受佛、道、儒三家的影响而另一方自古便是形而上学的,主客二分的;一方是体悟式含蓄表达而另一方是主观情绪的宣泄;一方侧重政治隐逸思想而另一方偏重宗教。

关键词:自然诗;意境;无我之境;比较作者简介:陈欢(1996-),女,汉族,广东潮州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87-03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而自然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毫不逊色。

中西方写诗风格大为不同:西方有其独特的一套神话系统,而西方的文学家也特别喜欢引用神话里面的人物情节等,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却较少出现。

这是因为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可从盘古伏羲女娲神农蚩尤列数至今,文学家可引用的太多了,便不像西方学者那般揪着神话不放。

不仅是历史悠久,中国也土地广袤,地形多样。

中国成为一个诗歌大国和这些因素脱不了干系,自然诗的出现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且自然诗的出现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

1.中西自然诗的发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在唐朝,作为诗歌中的一个小分支——自然诗也不例外。

虽然《诗经》时期已经有描写自然山水的诗作,但是多是用于比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诗。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过:“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以山水为人物的背景,其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1]。

中国的自然诗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因仕途上的不顺,郁不得志,寄情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而东晋诗人陶渊明也以田园生活为素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然人性的歌颂,也就成了浪漫主义 文学的主题和表现对象,从而为欧洲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另一 方面,浪漫主义文学也常常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表现人的自主能力和 奋斗精神。以此来塑造理想中的英雄。
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 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 “自我”,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
诗歌 《爱尔兰人之歌》
《战争》 《魔鬼出行》
剧本 《倩契》 《暴虐的俄狄浦斯》
译著 柏拉图《会饮篇》 旦丁《地狱》篇部分 歌德《浮士德》部分
罗伯特·彭斯
(Robert Burns,1759—1796年) 苏格兰农民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 殊重要的地位。 他复活并丰富了苏格兰民歌,他的诗歌富 有音乐性,可以歌唱。 彭斯生于苏格兰民族面临被异族征服的时 代,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激进的民主、自 由的思想。 诗人生活在破产的农村,和贫苦的农民血 肉相连,他的诗歌歌颂了故国家乡的秀美, 抒写了劳动者纯朴的友谊和爱情。
抒情诗 《抒情歌谣集》 《丁登寺旁》
长诗 《序曲》 《远游》
自传体叙事诗 《革命与独立》
诗歌 《露西》 《咏水仙》
珀西·比希·雪莱
(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简称雪莱,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 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 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 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 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 深。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华兹华斯
(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 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 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 动的发展。 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 一,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 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思想特点
(1) 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 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 已”,其目的是“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 的自由”。
浪漫主义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个性解 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 他们宣扬的时代精神。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 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忧郁是浪漫派作 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有贵族倾向的作家以此表 达不满时代潮流的态度,以勒内为代表的“世纪病”是最集中的表现; 资产阶级作家对现实深感失望时,同样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绪,也表 现出世纪病的症状。
(3) 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
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 题材为描写对象。浪漫派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4)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崇尚自然的特点,强调以自然为 对象和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
浪漫主义文学所以关注自然,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是因为对 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违反人性的都市文明和工业文化的失望。浪漫 主义认为,人性原有的纯朴与自然,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因为现 代工业的发展,因为物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 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前者 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 充满美好的理想。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但是,这两 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 痛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从 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 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 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 气象。此外,浪漫派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丰富了语言 的表现力,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
浪漫派认为爱情是人最强烈的情感之一,通过爱情一切都生活在 其中,因而爱情便成为浪漫派作家竭力表现的对象。他们把爱情作为 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
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 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浪漫派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与20世 纪文学直接相通。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 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大力提倡想象。
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艺术大师。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 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 黑暗相共。”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于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 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丑角在小说中起着衬 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给予后世文学以重大 影响。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 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 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他们把想象视作“各种才能之母 后”,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浪漫色彩由此而 生。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 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 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 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 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 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