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简介》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

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象,宛如一幅山 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巧用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本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特色? 本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
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有生活气息。率真自 然,不假雕饰。同时又融情入境,似不经意间地点出诗人孤 寂的情怀。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诗歌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徙倚”表示徘徊。“欲何依”不知该 归依何方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
四周的景象,后一句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和燕子都是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天的使者,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特色。
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 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恰到好处。
诗歌朗读
自读诗歌,并用“/”表停顿标注《渡荆门送别》,一起感受 诗歌的节奏美。
钱塘湖 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诗三首课件(共60张PPT)

唐诗三首课件(共60张PPT)
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 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 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是像下垂的麻线一 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自从历经安史之乱后,睡 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பைடு நூலக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初读感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 草。茅草乱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 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 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唇 焦口燥也喝止不住,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深
主题归纳
归纳探究
《石壕吏》借助诗人的见闻叙述了差役乘夜捉 人、老妇啼诉和她最终被抓去服役的故事,反映了安 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丧子之苦 困窘之苦 应征之苦
战忧 乱国 之忧 苦民
写作特色
1.将情感、态度寓于客观叙述之中。
初读感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 出门看。
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夜里来抓人。(这 家的)老汉越过墙逃跑了,老妇出门去察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93张PPT)

主旨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 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 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诗歌描绘了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 处。
12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抢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 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 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 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 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 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 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 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 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 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 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 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 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 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 气势宏伟,《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 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著有《崔颢集》。
22
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唐诗五首》课件 (共65张PPT)

《唐诗五首》课件 (共65张PPT)

感悟品析
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感悟品析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 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 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 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 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
感悟品析
3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 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 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 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 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 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 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 远景、静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 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 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唐诗五首》课件(共74张PPT)

《唐诗五首》课件(共74张PPT)

通过书法作品再次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注意句子的断句。
抽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示例(译文):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道 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着落日的余辉。 牧人赶着牛群返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举目四望,竟然没 有一个相识之人,我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
是水对诗人不是诗人对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座楼之所以取名黄鹤楼,是因为它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比如我们曾学过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早莺“争暖树”,说明了乍暖还寒,这就突出了初春的特点。
王绩在隋末、唐初曾三次入朝为官,但不久就辞官还乡。
颈联写日暮时边关所见,诗人将自己的孤寂心境与塞外风光融化一起,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出了神奇壮丽的塞外风光,境界开阔雄浑。
崔颢的题诗,竟然能够使李白在黄鹤楼题诗 墙前搁笔,崔颢与黄鹤楼的名气由此大增,黄鹤 楼也因此赢得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让李白都不得 不叹服的诗歌,看看它美在何处?妙在哪里?
作者及背景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开封)人。唐开元年间进 士,官至太仆寺丞(管理马匹的正六品),但一生宦海浮 沉,终不得志。其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受齐梁文学影响, 诗风纤艳。其后期因长期游历,特别是边塞之行,诗风变 得雄浑奔放,气势宏伟。其文集有《崔颢集》。
①句式严格讲究对仗。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即3句和4句,5句和6句)。
②音律上讲究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句子的尾字要韵母相同(押韵 的字叫韵脚),律诗押韵要求押双不押单(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八上13课 唐诗五首精品课件(83张PPT)

八上13课 唐诗五首精品课件(83张PPT)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离开,离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只剩下,仅留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诗意: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 剩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 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 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 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 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 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 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 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 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 造了一座黄鹤楼。
背景链接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 (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 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 色。
sài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句赏析
恬淡自然的 田园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远景;静态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近景;动态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 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 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唐诗简介

唐诗简介
唐诗简介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 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小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
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 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 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 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晚唐:杜牧、李商隐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诗简介PPT课件

唐诗简介PPT课件

,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
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
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
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4
盛唐,唐诗的黄金时代。特点如下:
1、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 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 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业功名、 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 体风貌。
15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种类型题
1、分析意境型 2、分析技巧型 3、分析语言特色
16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 一赏析。
17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 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 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 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我国诗歌发展的。强大的,兼收 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为唐诗 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可考证的唐诗作家3700多人,可 见存世的唐诗54000余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 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绝 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3、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 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 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 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 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4、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 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 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 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 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 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 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 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 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 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 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 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 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四、体裁完备,艺术完美: 唐诗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境地。许多诗人都 具有独创的风格,例如陈子昂的诗慷慨愤激;王维的田园诗 恬静幽美;岑参的边塞诗雄奇瑰丽;李白的诗奔放飘逸;杜 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 通俗平易;李贺的诗奇诡险怪; 李商隐的诗绮丽精工等等。众诗人都别具异采,从而形成了 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
唐 诗 简 介
“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诗歌之国。唐诗是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 灿烂夺目的瑰宝。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 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 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 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 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纪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 丰富多采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是他们 的心理素质、情感幻想、思维方式及其面对经济、生活、边 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 精神状态的结晶。
三、题材宽广,内容丰富: 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前所未有的。它是唐代社会生活的画 卷,生动地描写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 了历史发展的过程。 我们从中既可以看到当时尖锐的政治斗争和重大的社会变 动,又可看到一般的风俗习尚;既可看到豪门贵族的骄奢淫 逸和人民苦难,又可看到雄奇的边塞风光和秀丽的田园山水。 真可谓多姿多彩,蔚、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 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 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 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 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 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 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 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 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以作者论,上自帝王将相、文武官吏、进士举子,下至商 贾伶工、田夫野老、渔父樵子、僧朋道侣、妇女儿童,各种人 都喜爱作诗。 以题材论,政治军事、文学历史、边塞风情、田园风光、 羁旅行役、宫怨闺情、都市里巷,整个社会生活领域都为之扫 描覆盖。
以风格论,由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现实主义和不同倾向不 同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形成了流派纷繁、名家辈出的局面。 或简直,或繁密,或雄浑,或柔婉,或平淡,或富丽,或谨约, 或狂放,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个性。
唐诗简介
文学常识 诗圣: 杜甫 杜甫的诗 苏轼 书圣: 王羲之
诗史:
词圣:
画圣: 吴道子
草圣: 张旭
曲圣:
文圣:
关汉卿
欧阳修
医圣: 李时珍
药圣: 张仲景
诗囚:
孟郊、贾岛
茶圣: 陆羽
七绝圣手: 王昌龄
1、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 D ) A.清新淡雅 B.豪放飘逸 C.深婉华美 D.沉郁顿挫
2、“三吏”“三别”
老 师 谜面出自杜甫著名的《兵车行》诗:“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意为出发(从军)的时候村里的里长 来替他裹扎头巾(代表年幼),回来时已头发斑白还要被 派往边远的地区驻守。古乐府《十五从军征》描写的那个 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 谁?……”,比起《兵车行》里的征夫要幸运得多了。可 怜这位征夫打了一辈子的仗,到了晚年回到家还不得安宁, 还 要 被 派 往 边 关 去 。 谜底“老师”别解为“人老了还要当兵”,但以此扣合面 句似乎有言犹未尽之感,原因是面句的“归来”没有着落。 我想的另底是“回乡 / 老 / 兵”或“退伍 / 老 / 兵”,是否比 原底更为贴切呢?
五、百花齐放,风格繁多:
自建安以来,以曹植为代表,诗歌渐以华丽为尚。唐代 的魏徵则在《隋书· 文学传序》 中主张将江左的清绮文词与 河朔的贞刚气质相互融会,创造新的诗风。唐代诗人们正是 这样做的,他们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高度自信心,全身 心地投入生活、感受生活,描写壮丽秀美的山川,展现雄奇 豪迈的边塞生活,感慨人世沧桑和历代兴亡,叹息世态炎凉 与人生不遇。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诗体风格各异,诸如悲慨、 雄浑、冲淡、飘逸、沉郁、清丽、俊爽、险怪、诡谲、寒瘦 等纷然杂呈。即使是同一流派的作家,诗风亦不尽相同。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 别》、《垂老别》、《无家别》 3、填写下面诗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 ) ) (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4)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猜谜: “归来头白还戌边”(称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