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浪漫的追忆

合集下载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

交响曲的结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 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他们是轻 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 式或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

怎样欣赏交响乐

心聆听
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理解作品的表现内容

李 斯 特 现 象

一天,李斯特突然发现自己左手的小指在演奏时仍 然不够有力,那时他已经是名气很大的演奏家了, 可他还是在短期内不对外演出,每天在家里拼命练 习左手小指的弹奏。经过八个月的刻苦练习后,他 总算感到满意了。当他重新登台演出时,人们都纷 纷惊叹他娴熟的演奏技巧,并且对他演奏上的明显 突破感到非常吃惊。 后来,物理学家海森堡便把这种建立在艰苦、扎实 劳动基础上取得的重要突破称为“李斯特现象”。 这一术语至今仍然流传不衰。
民间舞蹈为 基础进行艺 术加工和发 展。
《一个孩子将为我们诞生》 选自(清唱剧《弥赛亚》)

亨德尔:英籍德国作曲家,
管风琴家。巴洛克后期代表人 物,主要以创作歌剧为主,后 来致力于清唱剧的创作。 他的音乐兼有德国的严肃,意 大利的悦耳,法国的壮丽。 代表作有:清唱剧《弥赛亚》, 管弦乐《水上音乐》,《焰火 音乐》等。
西方音乐的 时代特征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
你听过交响音乐会吗? 你了解交响乐的结构吗?
交 响 曲

交响曲来自于古希腊语,意为“共同发出的 声音”。常指由管弦乐队演奏的一种多乐章 的大型器乐作品。他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表 现力来塑造更丰富的音乐形象和更深刻曲折 的情感世界。同时是音乐家创造性思维高度 发展的体现。
欣赏《第五交响曲(命 运)》和《仲夏夜之梦》探究两首乐 曲同属交响乐,同样以奏鸣曲式创作,为什么风格迥然相异?

高一音乐 古典与浪漫的回忆课件

高一音乐 古典与浪漫的回忆课件

管弦乐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约翰.施特劳斯曲
《邀舞》(管弦乐)韦伯曲 《1812年序曲》(管弦乐)柴可夫斯基曲
歌剧
德 国:韦伯《自由射手》 瓦格纳《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
意大利: 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威尔第《茶花女》、《阿伊达》 普契尼《图兰多》、《蝴蝶夫人》
法 国:比才《卡门》
一个孩 子将为 我们诞
神圣 的宗

教题

哈巴
涅拉
普通人 的情感 和生活
体裁 演唱 情感 形式 表达
共同
清 合唱 愿望
唱赞美Leabharlann 剧歌颂个性
张扬
歌剧 独唱 自由
不羁
风格特点
复调旋律错落有致, 和声饱满有力,音乐 质朴而神圣
富有动感的舞曲节 奏和活泼不羁的音 调,音乐极富个性 化与民族化
小结
• 西方这一时期音乐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 的绚丽瑰宝。对西方乃至世界近现代音乐 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奥】莫扎特
莫扎特
•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 表人物。被称为“神童”、“18世纪 的奇迹”。它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结 构原则。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 婚礼》、《唐璜》、《魔笛》;交响 曲《第40交响曲》、《第41交响曲 》(朱比特)等。
弗朗兹·李斯特
•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 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曾是车尔尼的学生,被人们誉为“钢琴 之王” (又称:钢琴魔王)。
“一个孩子将为我们诞生” 2. and the government shall be up on his shoul……
“他将担起统帅天下的重任” 3. wonderful, soun - selor ……

高中音乐《古典与浪漫的追忆—莫扎特》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古典与浪漫的追忆—莫扎特》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莫扎特》教学设计【教学年级】高二年级【教材分析】古典主义乐派是音乐发展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期间名家大家辈出,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异常的丰富,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三杰。

本节课在教材大的框架之下,秉承依托教材,拓展教材的原则,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完成莫扎特的学习,尽管一个人用了一个课时,但实际中还是发觉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有所难以取舍,而只是选取了有对比的四个创作领域,即:摇篮曲、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

这里面既有课本内容,也有拓展内容,能够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理解作曲家。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是多元化的,在流行音乐这个领域里,爵士乐已经成为现代都市和乡村大众文化生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

与此同时,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流传最广的一个乐种。

本课选取了《空虚布鲁斯》、《演艺人》、《多么美妙的世界》这三首经典的爵士乐作品。

为增强试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除课本提供的音响资料外,还选取了《Jump Jive An' Wail》以及《Mack The Knife》这两首比较具有爵士乐代表性的作品选段。

世界的音乐是多元的。

“我们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这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

我们要通过对莫扎特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多元的心态正确审视西方音乐文化,使学生树立起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借鉴使用,提升自我。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这是进行对很多学生来说相对苦涩的内容—“古典乐派音乐”学习的一个前提。

学生无论是在音乐分析方面,还是基础音乐素养方面(如视谱)都有了一些基础。

能够用基本音乐语言评价音乐作品。

为此,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工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聆听与体验音乐的魅力所在,在充分聆听、感受、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情境导入法、听赏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实践创新法、演唱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莫扎特的音乐特点。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

「弥赛亚」却是独树一格的作品,是一首包含 了旧约及新约,注重灵修、思考有关救主「弥 赛亚」的作品,写的是关于基督的诞生,受难, 复活,但没有故事情节,用一种间接,象征性 的方式叙述。其咏叹调丰富而独创,旋律常加 上非常动听的华饰和拖腔,以加强情感的抒发; 合唱简朴深厚,常让复调与主调织体交替出现, 和声坚实有力。 分为三个部分 一:语言与成就二:受难与得 胜 三:复活与光荣 著名的三大合唱:《一个孩子将为我们诞生》 《哈利路亚》 《阿门》
弗朗茨·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 月22日出生于雷汀,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 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 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 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 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 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 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 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 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 琴之王”的美称。
西方音乐(起源于欧洲的音乐)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 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现在所提及的西方音乐 实际上是从十六世纪末开始,尤其是十七世纪到十八世 纪,这一期间,音乐史上称为巴洛克时期。西方古典音 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 传;着重美学及功能性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 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 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 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仿佛赞美 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 亮。
第三乐章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 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 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 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 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 和乐观情绪。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 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 拉出欢乐第二主题,表现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到发 展部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 威吓声,但已是是苟延残喘了。于是,辉煌、明亮的 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经过 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 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
清唱剧(Oratorio)
清唱剧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500~1450) 后期欧洲的“礼拜仪式”,曾译“神剧”,是一种用于舞台演出的多乐 章大型宗教性声乐套曲。有较具体的戏剧情节,由许多声乐曲组成,用 管弦乐队伴奏。歌词内容多取自《圣经》,少数非宗教题材作品称为 “世俗清唱剧”。声乐部分由咏叹调、宣叙调、各种重唱和合唱组成, 管弦乐队除了主要用做伴奏外,尚有独立的器乐曲段落,如序曲、间奏 曲等。因无化装、动作表演和布景而区别于歌剧。
歌剧 (Opera)
一种综合音乐、诗歌、舞蹈、文学、戏剧,并以歌唱为主的
艺术形式。起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音乐部分由独唱(咏叹调
和宣叙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序曲、前奏曲以及幕间的间 奏曲)组成。
比才小档案
比才 Bizet,Georges(1838 ~ 1875) 法国作曲家
作品风格:成功结合了法兰西的温雅、谐谑与西班牙的热火、激烈,甚至
罗西尼的机灵、明快,威尔第的犀利、精烁与瓦格纳的豪情。
贡献:就歌剧史的发展而言,《卡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意大利写
实歌剧的先驱,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代名词。
代表作品:歌剧《采珍珠者》、《阿莱城的姑娘》、《卡门》等、九部歌剧,
及歌曲、交响曲、合唱和戏剧音乐。
关于《卡门》Carmen:
※四幕歌剧《卡门》取材于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梅里美(1803 ~ 1870 ) 的小说《嘉尔曼》,叙述了发生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一场爱情悲剧。
美情趣,音乐外向,光芒四射,是举世瞩目的 清唱剧之父。
亨德尔 Handel.George Frideric (1685 ~ 1759 )
英籍德国作曲家,巴洛克后期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清唱剧 《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 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等46部歌剧,32部清唱剧, 100部康塔塔,以及大量的声乐曲和器乐曲。

音乐记录 (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随笔)

音乐记录 (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随笔)

贝七第二乐章通俗分析之一寂寞主题与悲凉主题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赋格曲』一文中是贝多芬中期作品心灵的浓缩映像,这个乐章真的是完全符合『却彷佛是狂欢后的寂寞与悲凉』这样的形容。

第二乐章一开始是由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合奏出『寂寞』的第一主题,然后第二小提琴接下这个『寂寞』主题,由中提琴与大提琴合奏出一个『悲凉』的对位主题。

再接下去,第一小提琴承接『寂寞』主题而第二小提琴承接『悲凉』主题。

为什么一个是『寂寞』另一个是『悲凉』呢?『寂寞』主题使用单纯的节奏,近乎同名音持续反复,再加上旋律本身的小调性格,听起来真的就是一种『寂寞』的感觉。

同样的,『悲凉』的对位主题之所以悲凉,因为该旋律的第一个音符与第二个音符是半音阶,这半音阶特性彻底使用在旋律的后半部,为了半音阶特性还加以临时转调一时延续。

小调转小调与半音阶旋律是很容易产生『悲凉』感受的作曲方法。

但是,指挥家的诠释也很重要。

指挥家贝姆使用的速度非常慢,而且加上许多弹性速度,为了加强每一个音符的重量感。

于是这样的诠释听起来便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蔓延。

经过平和的中间乐段后,『悲凉』对位主题以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细后无穷无尽的蔓延,『寂寞』第一主题的音符不再以同名音反复,转以上行音阶的风格呈现,再加上一个新添附属对位主题进行高低音符的跳跃,而形成这个乐章极美的一个赋格乐段。

『悲凉』主题被切细成十六分之一音符后,不再一味陷溺在半音阶,音乐范例一开始甚至因为脱离了半音阶风格,『悲凉』主题发展至此己经不再悲凉,竟因为十六分之一音符不断的持续而产生『坚毅前进』的感受,于是发展到乐团合奏,长笛以最大的音量带领所有的木管乐器强烈的演奏出变形的『悲凉』对位主题来呼应弦乐部还原的『寂寞』第一主题。

这样的感觉不再是暗自怜伤,而是有一种英雄式的悲壮感了。

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德国作曲家马克斯·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它感情丰富、浪漫抒情,深受人们的喜爱,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高中音乐《古典与浪漫的追忆(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古典与浪漫的追忆(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课前音乐:播放《康加鼓》2、播放印度尼西亚《安格隆》音乐。

师:同学们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呀?生:师:刚才这段音乐是印度尼西亚一种古老而具有特色的乐器——“安格隆”演奏的。

由于它是用竹筒制成的,故也称“竹筒琴”。

它是利用竹筒和竹棍的相互碰撞而发音的。

又因为它是用手摇动的,所以也称“摇琴”。

介绍《安格隆》:安格龙的下部是一根横放的竹筒,在竹筒面上开有几个长方形的洞,在每个洞中都插入一个上端修削成半圆形的竹筒,它被固定在框架上,下端修削成两根可以活动的竹棍。

当演奏者摇动框架时,竹棍就与竹筒互相碰撞而发出“格隆、格隆”的声音。

连续摇奏时,音色颤动,华丽悦耳,宛如流动不息的潺潺溪水,十分动听。

安格隆上插入的竹筒长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音高,竹筒长发音低,竹筒短发音高,一个安格隆上两根竹筒的发音一般相差八度。

壱、新授课:1、印度尼西亚甘美兰音乐(1)介绍甘美兰音乐:是印尼音乐中历史最悠久,最有特点,并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是甘美兰。

甘美兰是印尼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乐队,它所演奏的音乐也称为甘美兰。

甘美兰乐队及其音乐大约在15 世纪时形成,至今已有500 年的历史,它深深植根于印尼的泥土中,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

据本世纪廿年代统计,当时仅在爪哇岛上就有二万个甘美兰乐队。

(2)欣赏视频:2、日本雅乐(1)介绍日本雅乐:日本雅乐是自中国、朝鲜半岛、南亚的仪式音乐演变而来,这些音乐约在中世以前传入日本。

雅乐在中国属于仪式音乐,但是日本雅乐中自中国传入的唐乐曲目,却被认为是自唐朝的宴会音乐燕乐演变而来。

由于同样都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养分,日本雅乐与越南雅乐、韩国国乐之间可说是相当于兄弟的关系。

4、非洲鼓乐(1)介绍鼓:鼓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

非洲音乐中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是节奏,鼓正是非洲音乐节奏的基础及表达音乐语言的一种最重要乐器,鼓在非洲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第一圆号协奏曲第一乐章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第一圆号协奏曲第一乐章

第三单元音乐与时代《古典与浪漫的追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高中音乐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多参与、多交流、多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音乐教育要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从导入环节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以学生的听觉体验贯穿始终,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础。

学生尽情感受和体验这些披着神秘面纱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从了解到认知,到感兴趣,真正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欧洲的音乐史了解甚少,但还是有小部分学生哪怕是为了装一下有内涵,也愿意去了解一下,但因为欧洲音乐多交响乐之类,理解起来比较复杂,在学习中难免有一些畏难情绪,甚至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要仔细倾听作品,理解作品,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精心选择作品,让一些贴近学生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内容主要选自花城版教材第三单元第1节西方音乐的时代特征中《古典与浪漫的追忆》,本节内容包括《第五命运交响曲》,和《仲夏夜之梦序曲》,《第一圆号协奏曲》和《匈牙利狂想曲》,《一个孩子将为我们诞生》和《哈巴涅拉》六首作品,每一组作品都是古典与浪漫的对比、交融,突出作品的时代特征和结构风格特征,由于时间有限,本课我采用其中一组作品进行对比欣赏:莫扎特的《第一圆号协奏曲》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

重在让学生理解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体裁,关注其音乐结构和音乐特征之不同,体裁是艺术作品的式样和类型(品种)。

"曲式"是指乐曲在连贯展开过程中的结构布局,而乐曲的体裁则是指乐曲在音乐风格和性质方面的特征,这是一首乐曲的两个方面。

不同体裁的器乐曲的形成,都是与同它们各自的应用和表演的目的、演出的场合、乐曲内容的倾向性、音调和节奏的特色、音乐风格的特征等等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