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5单元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重点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重点知识点有质量的知识才是名校的真实力,每一所这样的大学,至少都有十种左右高质知识储备在教授门手中,储备在这些学校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中,正是这高质量知识的储备。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七班级上册语文五单元重点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七班级上册语文五单元重点知识1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叙事(散文),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2. 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亡失)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伏笔)。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散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生气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总领全文5本文采纳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纳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这样,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我”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
七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归纳语文五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五个单元分别是“言语与交际”、“古文观止”、“民间故事”、“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以下是这五个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一、言语与交际言语与交际是语文的基础,它不仅包括说话的技巧,还包括听、读、写的技能。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语言的分类:语言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是日常生活中用的语言,而书面语则是用来记载文字的语言。
2. 交际中的语言技巧:学生需要了解在交际中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注意表达语气和语调等问题。
3. 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表达方式包括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而虚词则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连词、助词、介词等。
二、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学生初步接触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古文的基本特点:古文包括文言文和白话文,其特点是语言规范、用词严谨、表达简练。
2. 古文的分类:古文可以按照体裁分类,比如诗、文、曲、辞等。
3. 古文阅读和鉴赏:学生需要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注意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
三、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民间故事的特点:民间故事以传人为目的,形式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彩。
2. 民间故事的分类:民间故事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比如神话、传说、寓言等。
3. 民间故事的阅读和鉴赏:学生需要用正确的方法阅读和鉴赏民间故事,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现代文阅读现代文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最常接触的文体,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现代文的特点:现代文通俗易懂、内容具有现实性、语言贴近生活。
2. 现代文的分类:现代文可以按照文体分类,比如小说、散文、报告文等。
3. 现代文阅读和鉴赏:学生需要用正确的方法阅读和鉴赏现代文,关注其中的社会现象和个人体验。
五、诗歌鉴赏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学生需要了解以下知识点:1. 诗歌的特点:诗歌是语言压缩和艺术化的高度体现,它具有一定的音乐、韵律和节奏。
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七年级语文的第五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文化。
在这一单元中,同学们将学习古文的基本语法结构、意义和修辞手法,而且还将通过经典名著《红楼梦》、《史记》等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化知识。
以下是这一单元的具体知识点:一、古代文化古代文化是指在汉朝之前的中国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化。
这个时期一共有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夏朝、商朝和西周,这时期被称为中国的三皇五帝时代。
同学们需要了解这一时期各个朝代产生的文化特点、经典文化书籍等。
特别是《诗经》、《楚辞》、《史记》等经典著作,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古代文化的了解,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古代文言文语法古代文言文是指以汉语古代的规范来书写的文学用语,它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其独立的语法结构。
同学们在学习这一单元时,需要掌握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基本用法,如主谓宾结构、定状补语和句式等。
比如句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句话的主语是“千里之堤”,谓语是“毁于”,宾语是“蚁穴”。
在这个句式中,谓语与主语之间没有遗漏的成分,也没有重叠的成分。
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这种语法结构显得更为严谨和精练。
三、古代文言文修辞手法修辞是指通过语言的生动形象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的一种手法,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古代文言文中,许多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对偶、比喻、夸张、排比等。
比如“融雪汇流成江海,万物逆旅皆为客。
”这是杜甫所写的《赠卫八处士》中的一句诗,其中对偶的手法被充分运用,形成了句意优美的效果。
通过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同学们可以提高写作的表达与叙述的能力,有利于认识和欣赏中国优秀文化作品。
四、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在这一单元中,同学们也将学习有中国最为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这些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是因为它们蕴含了传统文化的智慧、言辞和思想,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学们需要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并从中精选出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欣赏和解析,从而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上册五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五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五单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修辞法》、《议论文》、《小说》。
下面将对这三个部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修辞法修辞法是指作文中用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各种语言技巧。
七年级上册的修辞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 比喻比喻是用一种不与所形容的事物直接相关的事物来描绘所形容的事物,以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2. 拟人拟人是用人的言行来描绘非人的事物,以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
3. 夸张夸张是通过在描述事物时夸大其实际情况来达到突出表达重点的效果。
4. 对比对比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使其相互映衬,突出各自的特点,增强表达效果。
二、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说服力的写作形式。
主要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论述和事实阐述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以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的议论文主要有下面两种。
1. 观点性议论文观点性议论文是阐述作者的某种观点、看法、思想的一种文章形式。
其特点是以作者的个人观点为主,主要通过论据和事例的佐证来“说服”读者。
2. 对比性论述文对比性论述文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对象或事物的利弊或优劣,来表达作者对一种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和主张。
三、小说小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对人物、生活、情感、道德等的刻画和渲染,来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七年级上册的小说主要有下面几种。
1. 青春小说青春小说是一种以青少年的成长为主题的小说。
它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来阐释青少年心理、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2. 心灵小说心灵小说主要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过程。
它通过对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深入的剖析,来反映社会、人性和命运的问题。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相信同学们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和掌握会更加精细和深入。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梳
理
第五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作文写作:教导学生如何撰写记叙文。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事件或事情,通过描写人物、环境和情节的方式,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写作。
2. 古文阅读:学习阅读王安石的《登鹳雀楼》。
灵活运用注释、词语分析和词义推测等技巧,深入理解古文的内涵和语言特点。
3. 词语运用:学习一些比较晦涩的词汇,如“凝视”、“凄凉”、“疲惫”等。
学生需要通过课文中的上下文和情境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4. 修辞手法: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5. 必修课文:学习解读《少年》、《走进课堂》、《登鹳雀楼》等课文。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6. 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和讲解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词语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以上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梳理。
通过对这
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语
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初一语文第一次月考知识点(第五单元)

初一语文第一次月考知识点(第五单元)
语文知识:
郑振铎《猫》、梁实秋《鸟》、康拉德·劳伦兹《动物笑谈》、蒲松龄《狼》一般性文学知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录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 )的一些必需的文体知识 ;
⑵词性:数词和量词、代词
⑶读思联合、勾勒、摘录、归纳中心
要点词语:
【猫】污涩绫小侣鼓动预警欣然蜷伏逗缕倚妄耗费郁闷懒散安宁乞丐嘱咐惩戒悲楚断语冤枉凌虐芙蓉鸟
惧罪逃窜
【鸟】羽翮瞵视昂藏抟扶摇而直上啭吱曳喙斑斓丰腴秾纤顾盼
倏地鸢鹰客愁跼蹐缩缩感喟戟张褴褛烟突窗棂鸱枭栅栏圆润旭日杜鹃辛酸日间俊秀胸怀枯瘠肥胖迷茫屹立魁梧蓦地料峭战栗蓬松不暇据为己有举目无亲
【动物笑谈】责怪荒诞不经凫天壤之别需索神彩奕奕踉跄敛哺乳羞怯写照爬行原委鹦鹉温驯监禁滑翔余晖俯冲柠檬
【狼】屠止缀行甚远投以骨从两狼之并驱如故窘受其敌顾积薪苫蔽成丘弛眈眈相向少时径去犬坐于前久之瞑意暇甚暴洞此中隧入尻假寐盖黠瞬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实
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
《怎样突出中心》
⑴什么是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看法、态度、
感情和企图,也就是作者的要旨所在。
⑵中心很重要:有了中心,写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 ;没有中心或许中心不明确,文章就会像人心涣散,叫人不知所云。
⑶作文的基本要求:环绕中心写作;
⑷怎样突出中心:设置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直截了当,点明要旨 ;可采纳卒章显志 ;前呼后应、铺垫衬着、抑扬对照等技巧。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猫》1.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
1920年11月,他和茅盾、叶圣陶、耿济之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文学革命活动。
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2.背景资料《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3.重点字词污涩(sè)相称(chèn)红绫(líng)怂(sǒng)恿(yǒng)一缕(lǚ)妄(wàng )下断语怅(chàng)然蜷(quán)伏惩(chéng )戒①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②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
③提心吊胆:形容非常害怕,不敢去做某一件事,就好像手里提着自己的心,自己的胆悬在半空中一样。
4.请找出作者养第一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家人对此的反应。
填写下表。
5.找出作者养第二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家人对此的反应。
填写下表。
6.找出作者养第三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家人对此的反应。
填写下表。
7.精读课文“芙蓉鸟事件”,解读课文内容案发现场情况: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②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2、字词注音、字形掌握。
骸骨(hái)潜行(qián)葱茏(lóng)峰峦(luán)弥漫(mí)顷刻(qǐng)喧嚣(xiāo)喑哑(yīn)静谧(mí)篡夺(cuàn)霎时(shà)连亘(gèn)窗扉(fēi)倏忽(shū)黯然(àn)缥缈(piǎo)悄然前行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姿态万千风云变幻津津有味窃窃私语更胜一筹惊慌失措弱肉强食开膛破肚毫不犹豫窸窣作响夜色苍茫遥遥在望昂首挺立一叶扁舟高垣睥睨黯然飘渺风定天清海市蜃楼碧瓦飞甍历历在目化为乌有3、课文内容把握。
①《化石吟》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德云和天气的关系。
③《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绿色蝈蝈的外表、习性介绍的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④《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它真实的记载了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⑤《山市》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的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4、与“月”有关的诗词。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紫藤萝瀑布》1.文题解读题目点出本文的描写对象——紫藤萝,并且运用比喻手法,以“瀑布”比喻紫藤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开花的繁盛情景,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意蕴,暗示文章的主旨。
2.作者简介宗璞,生于1928年,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等。
《宗璞散文选集》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散文集。
3.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
此时,神州大地重新焕发生机,欣欣向荣。
不幸的是,此时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这让她十分焦虑、悲痛。
作者在悲痛中徘徊于庭院,在繁花盛开的紫藤萝前,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不幸把人压垮,而要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
4.字词积累嚷(rǎng )穗(suì)绽(zhàn )舱(cāng )仙露琼浆(qióng )凑(còu )酿(niàng )迸溅(bèng )挑逗(tiǎo )伫立(zhù)伶仃(língdīng )盘虬(qiú)忍俊不禁(jīn )第五单元概览课题作者核心内容主要特点单元策略紫藤萝瀑布宗璞紫藤萝的辉煌和命运,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托物言志学习比较阅读,学习主要描写方法一棵小桃树贾平凹描述小桃树坎坷的成长过程,反映特定时期青年一代的成长历程托物言志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正确面对挫折,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之路慎重选择,不能随波逐流象征手法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吊古伤今,抒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孤愤之情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望岳杜甫描绘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抒发勇攀绝顶的雄心描写层次清晰登飞来峰王安石登高望远,表现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乐观自信的精神境界借景抒怀,语义双关游山西村陆游描绘农村丰收之年欢悦的景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立意新巧,自然成趣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描写诗人辞官离京的感受,表达为国效力的决心构思巧妙,立意深远终极:终点。
迸溅:向四外溅。
挑逗: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稀落:稀疏零落。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盘虬卧龙:回旋盘绕,像卧着的龙,形容枝干苍劲有力。
5.文章结构6.内容主旨作者通过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描绘和对其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我们: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不足以使人畏惧,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要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二《一棵小桃树》1.文题解读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小桃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突出了写作中心,让读者一目了然。
2.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生,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主要作品有《满月儿》《腊月·正月》《商州》《浮躁》《白夜》《废都》《秦腔》《古炉》《怀念狼》等小说,以及大量散文集。
多次荣获文学大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3.写作背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无数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理想。
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来象征当时的青年一代。
通过对它坎坷的出生、成长、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
4.字词积累忏悔(chàn)淅沥(xīlì)褪尽(tuì)矜持(jīn)孱头(càn)猥琐(wěi)苦涩(sè)颤抖(chàn)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淅淅沥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矜持:庄重;严肃。
屏头:软弱无能的人。
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服侍:伺候;照料。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
垂垂,渐渐。
暮,(时间)将尽、晚。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
文中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5.文章结构6.内容主旨本文通过对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的记叙,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几经挫折和磨难,仍然坚定不移地追求人生幸福、美好理想的思想感情。
三《外国诗二首》1.文题解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假想生活中的遭遇为题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未选择的路”的意思是没有选择的路。
这里的“路”既指自然界之路,又指人生之路。
题目点明了写作的重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
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另外,还有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作品有诗《白桦树》《修墙》,诗集《一个男孩的意愿》《新罕布什尔》《波士顿以北》等。
3.写作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创作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当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这首诗是诗人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西波娃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
《未选择的路》1912年弗罗斯特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4.字词积累瞬息(shùn)幽寂(yōu jì)延绵(yán)萋萋(qī)忧郁(yōu)伫立(zhù)涉足(shè)向往(xiàng)尴尬(gān gà)5.文章结构7.内容主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用劝告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时要正确对待,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未选择的路》一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必须慎重,不能随波逐流。
四《古代诗歌五首》1.文题解读《登幽州台歌》“登”为攀登之意。
幽州,周代古州名,范围包括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及辽宁一带。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歌”是古代的一种诗体,即歌行体。
《望岳》“望”即远远地看,“岳”指高大的山。
杜甫的《望岳》共三首,一首咏东岳泰山,一首咏西岳华山,一首咏南岳衡山。
本诗咏东岳泰山。
《登飞来峰》“登”为攀登之意。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因此得名。
《游山西村》“游”为游览之意。
“山西村”是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己亥杂诗(其五)》“己亥”,指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杂诗”指即兴随感而作的无题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
《己亥杂诗》是诗人于己亥年创作的组诗,一共315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2.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代表作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以及《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少陵。
其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深远。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诗作有《春望》《北征》及“三吏”“三别”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
王安石的诗遒劲清新。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
代表作有《游山西村》《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卜算子·咏梅》等。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其诗多取材于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著有《定盒文集》,代表作为组诗《己亥杂诗》315首。
3.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廷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望岳》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
次年,杜甫开始了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
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登飞来峰》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知县任满,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回江西临川故里,途中登临飞来峰,写下此诗。
此时他正值青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游山西村》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
在此之前,陆游因积极支持抗金将领张浚北伐,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压,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故里。
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此诗即此时在其故乡山阴所作。
《己亥杂诗(其五)》清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龚自珍因不满朝政腐败、官场黑暗,愤而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