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I激光测距仪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 (4)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 (4)1.1.1 概念 (4)1.1.2 分类 (4)1.2 检测方法与原理 (4)1.2.1 机械检测法 (4)1.2.2 电气检测法 (4)1.2.3 光学检测法 (5)1.2.4 声学检测法 (5)1.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5)1.3.1 测量误差 (5)1.3.2 数据处理 (5)第2章计量法规与标准 (5)2.1 计量法规体系 (5)2.1.1 计量法规概述 (5)2.1.2 计量法规体系构成 (5)2.1.3 计量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 (6)2.2 计量检定规程 (6)2.2.1 计量检定规程概述 (6)2.2.2 计量检定规程的制定原则 (6)2.2.3 计量检定规程的主要内容 (6)2.3 计量标准及建标 (7)2.3.1 计量标准概述 (7)2.3.2 计量标准的分类 (7)2.3.3 计量标准的建立与维护 (7)2.3.4 计量标准的作用 (7)第3章计量检测仪器 (7)3.1 计量检测仪器概述 (7)3.2 常用计量检测仪器 (7)3.2.1 长度测量仪器 (7)3.2.2 角度测量仪器 (8)3.2.3 重量测量仪器 (8)3.2.4 硬度测量仪器 (8)3.2.5 速度测量仪器 (8)3.2.6 温度测量仪器 (8)3.2.7 压力测量仪器 (8)3.2.8 流量测量仪器 (8)3.3 计量检测仪器选用与维护 (8)3.3.1 选用原则 (8)3.3.2 仪器维护 (8)第4章长度计量 (9)4.1.1 长度单位 (9)4.1.2 测量误差 (9)4.1.3 长度计量器具选用原则 (9)4.2 长度计量器具 (10)4.2.1 机械式长度计量器具 (10)4.2.2 电子式长度计量器具 (10)4.3 长度测量方法 (10)4.3.1 直接测量法 (10)4.3.2 间接测量法 (10)第5章力学计量 (11)5.1 力学计量基本概念 (11)5.1.1 力的单位 (11)5.1.2 测量准确度 (11)5.1.3 测量不确定度 (11)5.2 力学计量器具 (11)5.2.1 机械式测力计 (11)5.2.2 电子测力计 (11)5.2.3 液压测力计 (12)5.3 力学测量方法 (12)5.3.1 静态测量法 (12)5.3.2 动态测量法 (12)5.3.3 振动测量法 (12)5.3.4 转矩测量法 (12)5.3.5 压力测量法 (12)第6章热工计量 (12)6.1 热工计量基本概念 (12)6.2 热工计量器具 (13)6.2.1 温度计 (13)6.2.2 热量计 (13)6.2.3 热容量计 (13)6.3 热工测量方法 (13)6.3.1 直接测量法 (13)6.3.2 间接测量法 (13)第7章电磁计量 (13)7.1 电磁计量基本概念 (13)7.1.1 量纲 (14)7.1.2 单位 (14)7.1.3 标准 (14)7.2 电磁计量器具 (14)7.2.1 分类 (14)7.2.2 原理 (14)7.2.3 功能 (14)7.3 电磁测量方法 (15)7.3.2 间接测量法 (15)7.3.3 比较测量法 (15)7.3.4 转换测量法 (15)7.3.5 非接触测量法 (15)7.3.6 数字化测量法 (15)第8章光学计量 (15)8.1 光学计量基本概念 (15)8.1.1 光学量的定义 (15)8.1.2 光学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16)8.1.3 光学计量标准的建立与维护 (16)8.2 光学计量器具 (16)8.2.1 光谱仪 (16)8.2.2 干涉仪 (16)8.2.3 激光测距仪 (16)8.2.4 光学厚度计 (16)8.3 光学测量方法 (16)8.3.1 直接测量法 (16)8.3.2 间接测量法 (17)第9章声学计量 (17)9.1 声学计量基本概念 (17)9.1.1 声学计量定义 (17)9.1.2 声学计量单位 (17)9.1.3 声学计量标准 (17)9.2 声学计量器具 (17)9.2.1 声级计 (17)9.2.2 声强计 (17)9.2.3 频谱分析仪 (17)9.2.4 声学传感器 (17)9.3 声学测量方法 (17)9.3.1 声压级测量 (17)9.3.2 声强测量 (18)9.3.3 声音频率分析 (18)9.3.4 声学传感器测量 (18)9.3.5 声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18)第10章计量检测质量控制 (18)10.1 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18)10.1.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18)10.1.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18)10.1.3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18)10.2 计量检测过程控制 (18)10.2.1 检测前准备 (18)10.2.2 检测过程控制 (18)10.2.3 检测后处理 (19)10.3 计量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9)10.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9)10.3.2 数据分析方法 (19)10.3.3 数据处理过程 (19)10.4 计量检测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19)10.4.1 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原理 (19)10.4.2 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19)10.4.3 不确定度表示 (19)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计量学是研究测量方法和测量单位的科学。
激光测距仪操作文档

激光测距仪操作说明书一.激光测距仪硬件介绍HUDLCD显示器RS232数据串口扳机LCD显示器二.测距仪的技术指标a)罗盘(抗磁性传感器,Post-Fluxgate 技术)i."0.5 º 精确度b)磁倾仪i."0.1 º 倾斜精度ii."40 º 倾斜范围c)测距i.精度–测85米外的白目标精度为0.1米ii.最大距离–1850米(反射目标)iii.最小距离–3米iv.高压输电线175米v.杆状标志400米vi.树(无叶)400米vii.建筑物,树(有叶)800米三.激光测距仪的基本操作3.1 如何校对激光测距仪●开启电源●按“MENU” 健●用>?键来进行功能选择●选择“COMP” 并按下“Enter” 键●选择“CAL” 并按下“Enter” 键●LCD显示窗显示“Initializing Please Wait!” &“Rotate Unit for Calibration” 信息●以射击的姿势扣住扳机. LCD显示窗显示“Data PointCount” 信息●慢慢转动Contour枪1-2圈. 每圈用45-60秒钟完成●慢慢转动Contour枪1-2圈. 每圈用45-60秒钟完成●在转动中,慢慢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移动(±40º的范围)●虽着 Contour 的移动, 你将看到数据点(Data PointCount) 在增加。
当其值增加到275时,罗盘校对操作就完成了。
松开板机,系统恢复原来的设置●每次系统上电都必须要重复以上操做3.2 开机自检自检信息:仪器开机后将进行自检,自检信息将显示在LCD 显示屏上:Selft TestControur XLRic当自检信息结束后回到以前的测量界面时,说明自检成功,否则会出现以下错误信息:End Of Self Test*** Fall3.3 标准测量模式下的测量标准模式是仪器在开机后默认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仪器将显示所测目标的距离、方位和倾斜值。
激光机作业指导书

8.冷却水量不能少于3/4冷却水箱,并且一定要浸没水泵。
9.在设备工作中,操作人员必须随时观察设备的工作情况。(如:设备是否突然停机,工作件是否挡住聚焦镜出光口或设备出现异常声音。)
10.作业完成做好现场6S工作。
注意事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打雷和闪电时禁止开机工作。
2.电压不稳定时禁止开机工作。
3.每次设备工作前,请注意调整焦距,焦距不准会影响工作效果。
4.激光修件或打标时,取一样板测量其大小并在电脑中做出相同大小的图形外框,确认并导入激光机切割或雕刻一次,测量加工尺寸是否符合要求,以确定靠位治具是否需要调整。
5.打开多用途风机,使用按键要用力均匀。
6.作业过程中每30分钟自检一次,是否与样板一致。
3.制作图形或读入图形文件。
4.针对所需的图形,设置合适的参数(切割参数、雕刻参数)。
机器部分
1.每日第一次开机工作时,先将气嘴取下,拿镜子放在聚焦镜下呈45℃。观察聚焦镜片是否受污染,如有应及时清洗。
2.清洁反射镜片不得过于用力,否则会导致光路的偏移;反射镜须拆下清洁,各反射镜片的保养遵循有污染就及时清洁的原则,必须使用专用镜片清洁剂。
批准/日期
审核/日期
编制/日期
文件编号:QB-品-002
版本:A版
制订:2016/03/18
激光机作业指导书
修订:第0次
发行:2016/03/18
页次:第1页
页数:共2页
一、目的:
确保激光加工产品的品质,提升工作效率
二、适用范围
激光切割
三、内容
电脑部分
1.运行编程软件,进入人机对话窗口。
2.通过设置菜单中的系统设置,设置好电机参数、运动参数、激光参数,通过设备信息栏设置好机器的状态,使软件上的参数与机器设置保持一致
激光测距仪操作指南说明书

激光测距仪操作指南说明书引言:本操作指南旨在提供关于激光测距仪的详细操作步骤和技巧,以便用户能够正确、高效地使用该设备。
请在使用前仔细阅读本操作指南,并按照指示进行操作。
正确使用激光测距仪将为您的测量工作带来便利和准确性。
1. 设备概述激光测距仪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进行距离测量的仪器。
它通过发射一束激光并接收其反射信号来计算出被测物体与测量仪之间的距离。
激光测距仪广泛应用于建筑、土木工程、测绘等领域。
2. 准备工作在进行测量之前,您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保激光测距仪的电池充足或已连接上电源。
- 清除激光测距仪的镜头和接收器,确保其表面清洁无尘。
- 确保被测物体与测量仪之间没有遮挡物。
3. 测量步骤按照以下步骤正确操作激光测距仪:步骤一:打开设备按下电源按钮将激光测距仪打开,等待数秒直到仪器稳定工作。
步骤二:对准目标使用准心或视野中的方块将激光测距仪对准需要测量的目标物体。
步骤三:发射激光按下发射按钮,激光测距仪将发射一束激光到目标物体上,并接收激光反射信号。
步骤四:显示结果在测量完成后,结果将显示在屏幕上。
请注意,结果可能以米、英尺或其他单位显示,根据需要进行转换。
步骤五:重复操作如有需要,您可以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测量,以提高准确性和稳定性。
4. 使用技巧以下是一些使用激光测距仪的技巧,以帮助您获得更准确和稳定的测量结果:- 在测量不同距离的目标时,尽量选择平坦、光滑的表面。
- 保持设备的稳定性,可使用三脚架或其他支架来固定测量仪。
- 避免在强光照射下进行测量,因为光线干扰可能导致不准确的结果。
- 注意测量仪与目标物体之间的夹角,特别是在测量较远距离时。
5. 注意事项在使用激光测距仪时,请注意以下事项以保证安全性和正确性:- 不要将激光直接对准任何人的眼睛,以免造成伤害。
- 阅读设备的安全说明书,了解和遵循生产商提供的安全警示和操作指南。
- 在储存设备时,确保它处于关闭状态并且存放在干燥、凉爽的环境中,以保证其性能和寿命。
全套检测仪器测量仪器操作点检作业指导书

XXX 有限公司 全套检测仪器测量仪器操作点检作业指导书 指引文件绝缘耐压测试仪操作点检指导书文件编号 Q3-SY-006 生效日期 2018.4.8 版 本 A/01、目的:规范绝缘耐压测试仪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和日常点检的方法,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2、适用范围:适用于AN9632X 型绝缘耐压测试仪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和日常点检等。
3、使用要求:3.1 温度15℃-35℃,湿度≤75%.3.2 操作人员必需由熟练的人员或经专业培训、有上岗证者来使用和操作. 3.3 工作场所符合安全检测的要求. 4、操作使用:4.1 耐压测试仪使用操作:4.1.1 测试方法:a. 将仪器后面板机壳上接地端子接地或使用电源已接地.b. 按下电源开关和预置按键,预置测试击穿电压和电流值大小。
c. 预置测试击穿电流时可根据其值的大小选择不同档位,预置于电流调节处按“增”、“减”键调节电流大小。
d. 根据测试要求预置于时间调节处按“增” “减”键调节测试时间.e.根据测试要求预置于绝缘阻值调节处按“增” “减”键调节绝缘阻值.f.预置于绝缘阻值时间调节处按“增” “减”键调节绝缘阻值时间.g. 完成预置后,打开“START ”键,开始测试,“测试”灯亮.h. 结果判定:通过测试,“合格”灯亮起;测试不通过时,“报警”灯亮起并开始鸣示. 4.1.2 日常校验点检a. 将耐压测试参数设置到1500V/0.5mA/2sec/1M Ω,启动用1500V/0.5mA 电阻盒测试,记录电流、电阻测试值.b.校验判定: 相对误差=c.计算相对相差值;要求电阻、电流偏差小于±5%.4.2 使用注意事项:4.2.1 操作人员必需由熟练的人员或经专业培训、有上岗证者来使用和操作. 4.2.2 操作时不可穿金属装饰的衣服和手饰.4.2.3 有心脏病或戴有心律调整器的人员不能操作使用.4.2.4 仪器应定期维护、按时送校。
测距仪使用操作与维护规程

测距仪使用操作与维护规程(ISO9001-2015)1.0目的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测距仪的使用操作与维护程序,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0适用范围适用于测距仪的使用。
规格型号:D33.0依据测距仪用户手册。
4.0职责4.1操作人员按照本规程使用仪器,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作使用记录。
4.2保管人员负责监督仪器使用是否符合规程,对仪器进行定期维护、保养。
4.3科室负责人监督上述人员履行有关职责。
5.0技术参数距离测量:典型:±1.0mm*10米内测量精度(2σ,标准偏差)Power Range0.05m至100mTechnology TM:强力测距技术(在大约80m以上请用砧板)最小显示单位0.1mm距离测量√最大/最小值测量,持续测量√房间面积/体积的计算√间接测量利用勾股定律√倾斜测量:倾斜传感器:精度(2σ,标准偏差)-与激光束之间-与机身之间±0.3°±0.3°利用倾斜传感器进行间接测量(直接水平距离)√利用倾斜传感器进行角度测量(±45°)√总体:激光等级Ⅱ激光类型635nm,<1mWØ激光点直径(所处的距离)6/30/60mm(10/50/100m) 自动激光关闭3分钟之后自动仪器关闭6分钟之后显示屏照明√键盘照明√多功能底座√延迟测量√常数的储存√历史储存(20个值)√三脚架接口√电池使用寿命,AAA,2×1.5V型至5000次测量防溅水防尘IP54,防尘防溅水尺寸125×45×25mm重量(带电池)110g温度范围:储存使用-25℃至+70℃(13℉至+158℉)-10℃至+50℃(14℉至+122℉)6.0操作步骤➢开启和关闭ON开启仪器和激光。
直到再次按键电池的图标都将显示在显示屏上。
OFF较长时间按键关闭仪器。
在未触摸键6分钟的情况下,仪器自动关机。
➢清除键OFF最后一个指令被取消。
PD-I激光测距仪作业指导书

PD-I激光测距仪作业指导书1.目的规范PD-I激光测距仪的操作程序,保证正确使用仪器,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设备安全。
2.适用范围PD-I高精度手持式激光测距仪不仅可以准确快捷的用来测量距离,计算面积和体积,而且更方便、安全、可靠,尤其在测量较远距离时。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建筑工程、内外装修、舞台布置、房屋验收鉴定、测绘行业、林业、市政工程、交通事故现场测量等。
3.主要技术指标3.1. 技术参数外观及操作界面见下图3.2. 性能特点4.操作规程4.1. 主要功能键4.1.1 开关机启动:短暂按启动键。
在按动下个按键前,电池的显示会一直显示在显示屏上的。
关闭:按住关闭键直到仪器关闭。
为了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在3分钟内未触摸任何键盘时,激光将会自动关闭。
6分钟后仪器将会自动关闭。
4.1.2 清除键使用清除键回到上一指令。
在测量面积或体积时,可以用清除键清除单个测量结果,重新进行测量。
4.1.3 照明按住照明键,显示屏上的照明会开启或关闭。
在关闭仪器时,灯也会关闭。
4.1.4 测量基准边在固定挡板打开时,仪器能自动识别测量基准边,并设置测量基准边以使得到正确的测量值。
测量基准边的标准设置是后沿。
按测量基准边键,可将测量基准边一次性地设置为从这个边出发的测量。
在测量后测量基准边会自动还原为以后沿为基准的设置。
也可以将测量基准边常设为前沿,较长时间按测量基准边-键{A,8}来完成此设置。
较长时间按测量基准边-键{A,8},将测量基准边返回到后沿。
4.2. 测量4.2.1. 单个距离测量按DIST键开启激光。
再按此键进行测量。
测量结果将显示在显示屏上。
4.2.2. 最大/最小值测量这个功能可以提供从某一点出发来进行的最大或最小值的测量。
用于确定到墙角的距离(最大值)或垂直距离(最小值)等用法。
按住DIST键,直到听到峰鸣声。
缓慢地在目标周围大范围的移动激光,例如:房间的一角。
再次按DIST键,停止测量。
激光测距仪作业指导书

激光测距仪作业指导书
、测量键:打开激光、进行测量;长按进行连续测量
、减功能按键:进行减法运算,在查阅历史测量记录模式下向上翻阅
、历史记录查阅键:进入历史测量记录查阅模式,可查询最近测量的50组数据、加功能按键:进行加法运算,在查阅历史测量记录模式下向下翻阅
、测量基准切换键:切换测量基准,或是仪器的前端;或是仪器的尾端
键即
激光指示图标从下向上闪烁,将激光束瞄向测量目标,再按一键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以大字体显示在屏幕的最下行;测量结果后激光自动关闭(图。
再按一次键进行新的测量。
图3
选择单个面积测量模式,图标上闪烁的线表示将要测量面积的第一条边(图3),按打开激光,激光指示图标从下向上闪烁,将激光瞄向所要测量
上宽度的边开始闪烁,将激光瞄向所要测量方的宽度目标;再按一次
图8
图10
7、注意事项
7.1 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强太阳光、低反射度或粗糙表面)使用该仪器时可能会导致较大的误差;测量30米以上距离时如不使用觇板,测量误差的增加最大可能达到±1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I激光测距仪作业指导书
1.目的
规范PD-I激光测距仪的操作程序,保证正确使用仪器,保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设备安全。
2.适用范围
PD-I高精度手持式激光测距仪不仅可以准确快捷的用来测量距离,计算面积和体积,而且更方便、安全、可靠,尤其在测量较远距离时。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建筑工程、内外装修、舞台布置、房屋验收鉴定、测绘行业、林业、市政工程、交通事故现场测量等。
3.主要技术指标
3.1. 技术参数
外观及操作界面见下图
3.2. 性能特点
4.操作规程
4.1. 主要功能键
4.1.1 开关机
启动:短暂按启动键。
在按动下个按键前,电池的显示会一直显示在显示屏上的。
关闭:按住关闭键直到仪器关闭。
为了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在3分钟内未触摸任何键盘时,激光将会自动关闭。
6分钟后仪器将会自动关闭。
4.1.2 清除键
使用清除键回到上一指令。
在测量面积或体积时,可以用清除键清除单个测量结果,重新进行测量。
4.1.3 照明
按住照明键,显示屏上的照明会开启或关闭。
在关闭仪器时,灯也会关闭。
4.1.4 测量基准边
在固定挡板打开时,仪器能自动识别测量基准边,并设置测量基准边以使得到正确的测量值。
测量基准边的标准设置是后沿。
按测量基准边键,可将测量基准边一次性地设置为从这个边出发的测量。
在测量后测量基准边会自动还原为以后沿为基准的设置。
也可以将测量基准边常设为前沿,较长时间按测量基准边-键{A,8}来完成此设置。
较长时间按测量基准边-键{A,8},将测量基准边返回到后沿。
4.2. 测量
4.2.1. 单个距离测量
按DIST键开启激光。
再按此键进行测量。
测量结果将显示在显示屏上。
4.2.2. 最大/最小值测量
这个功能可以提供从某一点出发来进行的最大或最小值的测量。
用于确定到墙角的距离(最大值)或垂直距离(最小值)等用法。
按住DIST键,直到听到峰鸣声。
缓慢地在目标周围大范围的移动激光,例如:房间的一角。
再次按DIST键,停止测量。
这时所需的最大或最小测量值。
如同最后一个测量值,将显示在显示屏上。
4.3. 功能
4.3.1. 加/减
依照下列的步骤,来进行测量值的加减:
测量+/-测量+/-测量+/-…=结果
按等于键来结束多个测量,其结果显示在显示屏的主显示上,测量中间值会逐一显示在额外显示栏内。
按清除键可重新操作上一步骤。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进行面积和体积的加减。
4.3.2. 面积
按一次面积/体积键来进行面积的测量。
相应的就会显示在显示屏上。
进行两次必要的测量,结果将会显示在主显示内。
较长时间按面积/体积键来计算周长。
再较长时间按面积/体积键返回到当前的面积测量。
如需其他的面积测量,再次按面积/体积键。
特殊功能:被测量的面可以由多个距离组成。
如有必要,面积的计算可以由多个长度组成。
选择面积功能。
在开始第一个部分测量前,按加PLUS键或减MINUS键。
用DIST键进行第一个测量。
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加或减的标志。
按加PLUS键或减MINUS键进行第一个和第二个部分测量。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次部分测量的加和减。
按等于EQUAL键完成操作。
同样的方法可以进行第二个部分测量。
测量的面积结果将显示在显示屏的主显示上。
4.3.3. 体积
按两次面积/体积键来进行体积的测量。
相应的图标就会显示在显示屏上。
进行三次必要的测量,结果将会显示在主显示内。
较长时间按面积/体积键来显示房间的额外信息,如:开花板/地板的面积,墙的面积或周长。
再次较长时间按面积/体积键返回到当前的体积测量。
如果需要测量体积再按体积面积/体积键。
特殊功能,被测量的面可以由多个距离组成。
如有必要,体积的计算可以由多个部分测量组成。
选择体积功能。
在开始第一个部分测量前,按加PLUS键或减MINUS键。
用DIST键进行第一个测量。
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加或减的标志。
按加PLUS键或减MINUS键进行第一个和第二个部分测量。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次部分测量的加和减。
按等于EQUAL键完成操作。
同样的方法可以进行第二个和第三个部分测量。
测量的面积结果特显示在显示屏的主显示上。
4.3.4. 间接测量
此仪器可以通过勾股定律来计算距离。
这一功能适合于不易直接进行测量或者有测量危险的边。
4.3.4.1. 这种方法只用于测算距离,不能取代精确的测量。
4.3.4.2. 确定测量边的顺序。
4.3.4.3. 所有的测量点都必须水平或垂直于墙面。
4.3.4.4. 为了保证测量的精确性,测量时仪器最好是从一个固定点出发旋转来进行测量(比如:将仪器放在墙面上拉出固定挡板)。
4.3.4.
5. 对于这种测量我们极力推荐“最大/最小测量”功能,通过较长时间按DIST 键来进行测量。
最小值是用来测直角距离,而最大值是用在其他测量。
如此可明显提高测量精度。
5.注意事项
5.1. 关机,确认仪表处于关机状态。
5.2. 手持式激光测距仪,由于采用激光进行距离测量,而脉冲激光束是能量非常集中的单色光源,所以在使用时不要用眼对准发射口直视,也不要用瞄准望远镜观察光滑反射面,以免伤害人的眼睛。
5.3. 一定要按仪器说明书中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测量。
野外测量时不可将仪器发射口直接对准太阳以免烧坏仪器光敏元件。
6.维护和保养
6.1. 不要将仪器浸入水中,仪器不防水,液体可能损坏电路,仪器应保持干净,没有灰尘和污染,仪器不可用任何商业清洗或去污剂来擦拭清洁。
6.3. 仪器应存放于干燥、阴凉处,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7.检测技术依据
7.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7.2.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
7.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
7.4.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12158-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