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1)

合集下载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独特而又有效,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在众多疾病中,中医药疗效显著的病种不胜枚举。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总结,为大家介绍几个中医的优势病种。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包括胃病、肠病等等。

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治疗胃病主要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能够改善胃的消化功能,缓解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

中医对肠病的治疗也有独到之处,如采用温中散寒、行气活血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肠胃蠕动,缓解腹泻、便秘等症状。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等等。

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注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通过调理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呼吸系统功能。

中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能够缓解咳嗽、清除痰液、舒缓气管痉挛,减少哮喘发作。

而在治疗感冒方面,中医则注重通过草药治疗、汗、解表等方法,提高患者的体质,加速康复。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等。

中医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依靠中药和针灸疗法。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与人的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

针灸也可调节血液循环,舒缓心脏疲劳,减轻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

四、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头痛、失眠、抑郁等等。

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依靠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恢复充沛的精神状态,稳定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药物中的一些草药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针灸和推拿也能够通过调整经络和穴位,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五、妇科疾病妇科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传统优势病种之一,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主要依靠中药,如当归、川穹、香附等草药,具有调经止痛的作用。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推荐表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推荐表

中医治疗优势病种推荐表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智慧。

在中医治疗中,辨证施治是其核心理念,强调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注重身心的整体平衡。

中医药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以下是一份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推荐表。

一、呼吸系统疾病1.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药可以通过化痰止咳、祛痰止痛等方法改善症状,并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例如,可以使用黄连汤、小青龙汤等方剂。

2. 哮喘: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气机、扶正祛邪的方法缓解哮喘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麻杏石甘汤、玄参麻黄汤等方剂。

3. 肺结核:中医药可以通过养阴清热、活血化痰的方法促进病情康复。

例如,可以使用玉屏风散、槐角汤等方剂。

二、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脾胃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例如,可以使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方剂。

2. 胃炎:中医药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和胃止痛的方法缓解胃炎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四妙丸、陈根芍药散等方剂。

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肝胃、理气止痛的方法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方剂。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1. 高血压:中医药可以通过平衡气血、调节肝阳的方法降低血压。

例如,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龙舌兰饮等方剂。

2. 冠心病:中医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方法改善心脏供血不足。

例如,可以使用三七简金汤、桃仁扬心汤等方剂。

3. 心律失常:中医药可以通过安神定志、调和气血的方法调节心律。

例如,可以使用安神补心丸、活血化瘀口服液等方剂。

四、神经系统疾病1. 头痛偏头痛:中医药可以通过理气宽中、疏肝清热的方法缓解头痛。

例如,可以使用川芎茶剂、清宁安神丸等方剂。

2. 失眠:中医药可以通过调和阴阳、安神养心的方法改善睡眠质量。

例如,可以使用安神补脑片、龙骨麝香丸等方剂。

3. 神经性皮炎:中医药可以通过凉血解毒、祛风止痒的方法缓解神经性皮炎的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牡蛎散、念慈清凉散等方剂。

头痛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

头痛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

头痛诊疗方案的总结和优化分析头痛是一种常见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对于头痛的诊疗方案,我们需要进行总结和优化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头痛的诊疗方案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相关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案。

首先,在病史采集方面,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人头痛的性质、发生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情况。

同时,还需要了解病人的个人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和家族史等信息。

这有助于确定头痛的类型和可能的病因。

病史采集的过程中,医生应积极与病人沟通,耐心倾听,并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其次,在体格检查方面,医生需要仔细检查病人的头部和颈部,寻找可能的异常体征。

例如,检查头皮、颅骨和颈椎的局部压痛、肌张力异常、颈动脉搏动等。

同时,还需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状态、体温、心率和血压等。

体格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头痛与其他系统性疾病的关联性,如颅内压增高、颈椎病等。

第三,在相关辅助检查方面,医生可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选取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或其他特殊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脑电图、头部CT或MRI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排除头痛的病因。

最后,在治疗方案中,医生应根据头痛的类型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根据头痛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

原发性头痛是指无明确病因的头痛,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

对于原发性头痛,医生应根据病人的症状和频率,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如休息、放松技巧和心理治疗等。

对于继发性头痛,医生应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治疗感染、控制颅内压等。

在优化头痛诊疗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密的病史采集:医生在采集病史时,要耐心详细,尽可能获取完整的病史信息,避免遗漏或错误。

2.细致入微的体格检查:医生应该充分利用体格检查,寻找常见和不常见的头痛相关体征,提高对疾病的辨识能力。

3.合理选择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应根据头痛类型和病人情况量身定制,避免不必要的检查,以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和辐射暴露。

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2016年头痛病优势病种总结分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2016年优势病种头痛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一、概念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

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

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断依据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1.单侧性2.搏动性3.中或重度疼痛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头痛病(神经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

头痛病(神经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

头痛病(神经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痛的诊断标准。

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颠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

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

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①头痛多于30岁前后发生,多位于两额及枕、颈部,呈持续性钝痛,而头痛的持续性为其主要特征;②部分病人和偏头痛并存;③部分病人有“空枕头”征;④排除脑肿瘤、高血压、癫痫和青光眼等所引起的头痛。

(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

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上扰:头痛胀重,或兼目眩。

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

舌苔白腻,脉弦滑。

3、瘀阻脑络: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

4、气血亏虚:头痛绵绵。

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huang(恍)白,心悸寐少。

舌淡,苔薄,脉弱。

5、肝肾阴虚:头痛眩晕,时轻时重。

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

舌红少苔,脉细弦。

二、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

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

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2、痰浊上扰:头痛胀重,或兼目眩。

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

舌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

中医优势病种总结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中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所展现出的优势进行总结。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对于消化病的治疗有着深厚的经验。

中医认为,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因此强调调理脾胃。

例如,对于常见的胃炎和胃溃疡,中医则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通过中药、针灸或推拿等手段来改善脾胃功能,并有效地缓解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等,中医治疗这些疾病时注重通过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手段来调理人体的气机。

中医认为,气机失调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调理气机可以改善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同时,中医还注重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从而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中医治疗这些疾病常用的方法有草药、针灸和推拿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通过草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手段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

四、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炎、尿路感染等,中医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草药和穴位刺激等手段来调理泌尿系统的功能。

中医认为,泌尿系统疾病与肾脏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草药调理和穴位刺激可以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和康复。

同时,中医也注重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五、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头痛、面瘫、帕金森病等,中医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人体的神经系统。

中医认为,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手段可以改善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疾病的症状和病情。

同时,中医也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优势病种、头痛

中医优势病种、头痛

头痛诊疗常规【病名】中医:头痛西医: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疼痛、神经官能症等(一)诊断要点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3.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经颅多普勒、脑电图、头颅CT或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1 类中风:多见于45岁以上,眩晕反复发作,头痛突然加重时,常由风痰壅盛引起,常兼偏侧肢体活动不灵,或舌强语涩。

2 真头痛:多突然剧烈头痛,持续痛而阵发性加重,甚至喷射状呕吐、手足逆冷以致肢体痉厥抽搐。

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病症。

真头痛病情凶险,与一般头痛不难区别。

(三)证候分类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9g、羌活15g、白芷15g、藁本15g、细辛3g、荆芥10g、防风10g。

若寒邪侵犯厥阴,症见巅顶头痛,干呕,吐涎,甚或四肢厥冷,苔白,脉沉(寒厥头痛),方用吴茱萸汤加法夏、川芎。

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背寒,足寒气逆,苔白脉沉细(少阴头痛),温肾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

2、风热头痛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和络。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菊花10g、桑叶10g、薄荷10g、蔓子10g、川芎9g、白芷15g、羌活15g、生石膏20g。

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口舌生疮者可用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口渴欲饮者可加花粉、石斛等。

3、风湿头痛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方药:羌活胜湿汤。

羌活10g、独活12g、白芷15g、防风12g、藁本15g、蔓荆子15g、川芎15g、甘草10g。

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最终定稿)

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最终定稿)

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最终定稿)第一篇:2016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内二科(2016年)一、基本情况眩晕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6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99例,完成90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拔罐以及传统疗法康复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90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0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95.8%),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42例(87.5%),针灸治疗32例(66.7%),传统疗法康复治疗48例(100%),内科基础治疗48例(100%),其他疗法8例(16.7%)。

三、应用情况分析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眩晕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

下一年度,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

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二篇:2015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xxxxx院内一科(2015年)一、基本情况眩晕病(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5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48例,完成48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优势病种头痛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一、概念头痛是由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症。

头痛多位于前额、额颞、顶部等部位。

由外感六淫引起者多表现为掣痛、灼痛、跳痛、胀痛或重痛;由内伤病因所致者长以昏痛、隐痛、空痛为其特点。

头痛可见于多种西医急慢性疾病中,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神经症等出现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本节仅就脑病专科范围内的疾病进行辨治。

二、诊断依据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及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2版(ICHD-II))、《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第1版)诊断依据进行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头痛分类参照《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各种原发性头痛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部分继发性头痛,须除外颞动脉炎、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及非本专科系统相关的其他继发性头痛,例如眼、耳鼻喉源性头痛、肿瘤等疾病。

1)偏头痛以无先兆性偏头痛为例,诊断标准如下:A.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B.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小时;C.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1.单侧性2.搏动性3.中或重度疼痛4.日常活动(如走路或爬楼梯)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D.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和畏声E.不能归因于其它疾病。

2)丛集性头痛A.至少有5次头痛发作符合B~D;B.严重单侧眶部、眶上和(或)颞部疼痛,不处理持续15~180分钟;C.发作频率:隔日1次到每日8次;D.头痛时在头痛侧至少伴有下列1项体征:(1)结膜充血; (2)流泪; (3)鼻塞; (4)流涕; (5)前额和面部出汗; (6)瞳孔缩小; (7)上睑下垂; (8)眼睑水肿。

3)紧张型头痛A.至少以前有10次头痛发作需符合B~D所列标准。

这种头痛发作的数目:<180日/年 (<15天/月);B.头痛持续30分钟到 7天;C.至少具备下列疼痛特征中的2项:(1)压迫或紧束感(非搏动性)性质;(2)严重性为轻度或中度(干扰但不妨碍日常活动);(3)两侧性;(4)行走、上下楼梯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时头痛不加重;D.需具备下列2项:(1)无恶心或呕吐(厌食可出现);(2)畏光和畏声缺如,或是只有1项。

(二)证候诊断1、风寒头痛证:头痛较急,连及项背,或有紧束感,恶风畏寒,遇风加剧,骨节酸痛,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2、风热头痛证:头部胀痛,甚则如裂,遇热加重,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咽喉肿痛,口渴欲饮,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头痛证:头痛如裹,昏沉不舒,肢体困重,胸闷纳呆,阴雨加重,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4、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巓顶,面红耳赤,耳鸣如蝉,心烦易怒,恼怒则痛甚,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5、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眩晕时作,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痰多黏白,头裹肢重,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6、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7、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痛势绵绵,少气懒言,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皓白,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儿弱。

8、肝肾阴虚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足痿无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弦数。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

2、西医鉴别诊断(1)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

临床以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精神及意识障碍、癫癎发作或运动感觉障碍为主。

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头痛,发病初起不典型,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常可通过影象学检查获得确诊。

(2)低颅压性头痛:头痛以枕部或额部多见,呈轻-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缓慢加重,常伴恶心、呕吐、眩晕、耳鸣、颈僵和视物模糊等。

头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分钟内出现。

根据体位性头痛的典型临床特点应疑诊低颅压性头痛,腰穿测定脑脊液压力降低(<70mmH2O)可以确诊。

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和中成药1、发作期、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头痛证治法:疏风散寒,宣通经络。

推荐方药: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证治法:祛风清热,清利头目。

推荐方药: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证治法:祛风胜湿,通络利窍。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

(4)肝阳上亢证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院协定方:平肝脉通片。

(5)痰浊内阻证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

(6)瘀血阻络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痰浊与瘀血相兼为患(痰瘀阻络),考虑可使用上述两方合并使用。

(7)气血两虚证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本院协定方:补气脉通片。

(8)肝肾阴虚证治法:滋养肝肾。

推荐方药:大补元煎。

本院协定方:益脑回春方。

2. 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可在使用中药汤剂的同时配合辨证使用中成药,如乙酰天麻素片、川芎茶调散(散剂、颗粒、片剂)、头痛宁胶囊、丹灯通脑胶囊、三七通舒胶囊等;对于病程长、证侯要素较多同时具有风、痰、瘀等症的头痛患者可选用步长脑心通、通心络胶囊等治疗。

3. 以上证型辨证如属于本虚标实证,则可在治标后继续使用健脑通络膏方善后调理。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在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可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三七总皂苷、灯盏花素、红花黄色素、疏血通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三)其他治法(1)针灸治疗:①一般头痛,点按合谷穴。

②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③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用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2)推拿治疗:依据辨证选穴原则进行推拿治疗。

如外感头痛拿取风池、风府,揉按两侧太阳穴;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

(3)中药外治和其他治疗:可采用相关中医特色诊疗如中药熏洗治疗、超声透入治疗、经络通治疗、穴位贴敷、中药药枕、中药热封包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单纯超声治疗、电脑中频电治疗进行辅助治疗。

(四)内科基础治疗如头痛发作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应用其他能缓解偏头痛发作的治疗方法,以镇静、镇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为治疗原则,可选用止吐药、非甾体类药、曲坦类药等。

积极去除诱因,如避免食用富含酪氨酸或亚硝酸盐的食物;停用血管扩张剂或口服避孕药等可能诱发头痛发作的药物。

(五)护理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注意心理疏导,避免紧张、焦虑、疲劳等诱发因素,要注意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四、疗效评价(一) 头痛的评价标准头痛的评价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 (NRS),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为轻度,—为中度,为重度),对各种类型的头痛可进行尼莫地平减分法评价疗效。

(二) 偏头痛的评价方法选用症状记分法+疼痛量表测定法来评价偏头痛治疗效果。

1.症状记分法(1)主症头痛发作次数:0分:无发作;3分:每月发作2次以下(≤2次);6分:每月发作3-4次;9分:每月发作5次以上(>/5次)。

注:如果头痛在上次缓解后48小时内重新出现,应视为一次发作。

头痛持续时间:0分:无发作;3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12小时;6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12小时≤2天;9分:每月平均发作时间持续>2天。

头痛程度分级:0分:不痛;3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1—;6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且≤6.5;9分:疼痛量表测定数字为>—10。

伴随症状:0分:无;1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l项;2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2项;3分: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怕声其中3项。

(2) 次症:其余症状按项计算,无症状为0分,有症状为1分。

计算积分之和。

2.偏头痛发作期的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用药24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48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2)有效:用药24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48小时内并维持疼痛减轻;(3)无效:用药72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

3. 偏头痛预防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治疗前后头痛每4周平均发作次数、每4周平均头痛天数以及头痛程度的分级,并根据积分法判定疗效。

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 30%。

总结及评价:头痛频繁发作将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睡眠,因为睡眠不足,白天就没精神,工作也大受影响。

而且有部分患者常常是一工作就发作,十分耽误事。

同时,人久患头痛疾病,性格发生变化,往往性情变得暴躁。

又因为久治不愈,生活受到重大影响,心理脆弱,丧失信心,时间长了对人的心脑血管将产生不利影响,临床上头痛发作后脑血栓,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也较常见。

难点分析:头痛的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

由于中医起效慢,口感差,煎煮不方便,携带不便,病人为快速缓解头痛,往往选择口服西药止痛药,常引起胃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消化道出血,长期服药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且容易复返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