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政治

合集下载

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下:1、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及“酎金夺爵”政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2、经济上。

铸币权、盐铁管理权归还中央政府,发行五泰铢。

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得到空前发展。

西汉初年,私人铸币并没有完全被禁止,盐铁的管理大多掌握在暴君手中。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亨,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例如,汉初诸侯王造反时,政府向诸侯王借钱以平定叛乱,但诸侯害怕政府赢不了,所以拒绝借钱。

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将造币权交还中央政府,铸造了五泰铢硬币。

此外,全国各地都设立了盐铁官,将煮盐和炼铁的经营国有化,实行盐铁官的经营和垄断。

他们还在全国各地部署物资以压低价格。

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多项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

3、在军事上。

年轻的将军,如卫青、霍去病,都由武帝亲自训练和提拔。

号召全国人民奋起,为将来击败北方强大的敌人匈奴奠定了基础。

他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贸易路线。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除百家而尊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他还以《诗经》、《史记》、《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书籍为教材,在长安建立了国学,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儒家人才。

孔子也进入了各级政治机构。

此后,儒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受到历代尊崇,影响深远。

儒家的忠君尊礼思想成为统一政权的精神支柱。

5、官僚团队监督和选举。

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建立了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的制度。

建立了郡守制度,全国划分为13个郡(府),每个郡(府)各设一位郡守。

他代表朝廷监视县部的地方官员、铁腕人物及其子女,严格禁止他们作恶。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各地区的控制大大加强,进一步削弱了王国的力量。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4、军事上:征讨匈奴,解决边疆隐患。

二、推恩令实施的原因推行的原因。

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三、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推行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影响是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四、盐铁专卖推行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盐铁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五、军事上攻打匈奴,稳定边疆武帝即位之后,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

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对匈奴作战。

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后,三次大破匈奴,匈奴再也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开始南迁,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也为边境的和平和民族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除了上述课本里的提及的举措外,汉武帝还有很多对西汉有力的举措。

一、政治上1、完善监察制度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

即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击地方豪强。

京师七郡则另外设立司隶校尉监察。

汉武帝将全国地方划分为13个监察区,是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为司隶校尉部作为一个单独的监察区)。

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监察地方官员和强宗豪右,岁终至京师向御史中丞禀报。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武帝时期人才之盛,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文武百官成为他帝国的支柱,为他冲锋陷阵,帮助他建立盖世的文治武功能重视人才并能驾御人才可以说是武帝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武帝对复杂的民族问题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和措施,把政治上的统一放在首位,对于其它如文化习俗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则采取因其故俗的办法进行管理统治,使各民族乐于接受汉王朝的统治从民族政策上也可看出他是非常善于把儒家思想和法家精神融会贯通的武帝对匈奴的民族政策为后世更好地处理复杂多变的民族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法治与德治是维护国家存在的两个基本手段法是刚性的一手,德是柔性的一手。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16]统治者以德作为柔性的一手,为国家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论证;以法作为刚性的一手,为国家的存在提供强大的保证手段,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历史也昭明了这一点,凡是只用柔性一手或刚性一手的王朝,都迅速地走向了衰落灭亡战国时期的鲁国单纯用德治,很快被吞并;秦朝开启了法治作为统一封建国家治国方略的先河,但其将法治推向极端,结果秦王朝虽迅速崛起,却又二世而亡秦短命而亡也警示着后代统治者实行统治时要考虑法德二者之间的适度武帝以其雄才大略,借鉴前人经验,在治国方略中首次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补充,互相兼容,共同作为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以儒家思想构成五帝三王式的理想蓝图,用德治以道德的垂范作用使万民归服;以法家思想规定出君权中心论的严刻的行为方式,用法治以强制力来巩固皇权。

前者以仁义为本,安定社会,后者重在开拓进取,富国强兵两相对立的矛盾特性刚好又为武帝解决当时社会问题提供了两种方式,一是礼乐教化,一是严刑峻法。

汉武帝政治制度

汉武帝政治制度

汉武帝政治制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逐渐收权于自己宠信的近臣,并以之来牵制、压抑甚至代替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

这样,便形成了所谓的中、外朝。

《汉书o刘辅传》注引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这就是说,皇帝的各类近臣,形成中朝,而以公卿为主体的中央政府变成了外朝。

中朝官对政事有更大的参决权。

其议事一般都秘密进行。

西汉所谓的加官,大多数都属于中朝官。

汉世地方行政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同时存在。

不过“七国之乱”以后,王国的行政权力收归中央,其建制已与郡县相同。

京师是比较特殊的政区,秦设内史治之,入汉相沿。

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武帝朝则更名右内史为京兆尹,更名左内史为左冯翊,又将景帝时由秦主爵中尉更名而来的都尉更名右扶风。

这样,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共辖京畿之地。

三辅长官秩禄与九卿同,得参朝政。

东汉迁都雒阳,治京师长官称河南尹,与西汉不同,但三辅之名仍保留,并与河南尹同辖于司隶校尉部,属京畿范围。

汉代郡的长官名太守,次为郡尉。

太守“掌治其郡”,“有丞,边郡又有长史”,为中央署置;其他曹掾幕僚均用本郡人,由太守自辟除。

郡府吏可分若干类:一曰纲纪,或称右曹,为位最尊者,如功曹、五官掾、督邮。

二曰门下,为亲近之吏,如主簿、主记室、少府、门下督盗贼、府门亭长、书佐等。

三曰列曹,为具体办事部门,如户曹、比曹、时曹、田曹、水曹、将作掾、仓曹、金曹、集曹、漕曹、法曹、道桥掾、兵曹、塞曹、尉曹、贼曹、辞曹、决曹、医曹等。

四曰特设官,如盐官、铁官、工官、服官、水官、铜官、木官、橘官、圃羞官、牧师官、楼船官、发弩官等。

五曰散吏,如祭酒、议曹、奏曹等。

另外还有上计吏、学官等。

都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多与太守别治,亦开府置吏。

都尉府属佐有由朝廷任命之都尉丞,以及由都尉自辟除之属吏如主簿、功曹、议曹、门下掾等。

东汉初,都尉并职太守。

汉武帝统治政策

汉武帝统治政策

汉武帝统治政策一、国家制度的改革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的基业,但他对国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政权更加稳定,国家更加强大。

汉武帝通过实行推崇儒术来治理国家,广泛招贤纳士,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官僚制度,对国家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汉武帝朝廷实行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设立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军事管理机构,统称为三辅,由官吏管理。

此外,汉武帝还设立了丞相、御史台等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他还实行了集权的财政政策,将天子和官员集体财产分为私产和公产,建立了专管国家财政的“武库”、设立“台”、“令”等制度。

2. 推崇儒术,选拔人才汉武帝十分推崇儒术,实行“以儒术为国学”的政策,广泛招贤纳士。

他设立了太学,选拔了一批儒者担任官职。

此外,他还设置了国子监等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3. 修建大城市,加强边疆防御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汉武帝下令修筑长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御,保护国家的安全。

他还加强了对大城市的建设,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汉武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选拔人才,修筑大城市等方面的改革,使得国家更加稳定、富强。

二、农业开发汉武帝重视农业,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 赋税减免,促进农业生产汉武帝在位期间,大力减轻农民的税赋负担,降低了土地租赁金,让农民有余力去耕种土地,他还减轻税赋,给予农民一定的政策支持。

2. 改良稼穑技术,提高农业产量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技术,鼓励人们开发新的耕地和水利设施,引进粮食作物和优良作物品种,并且推动农田开垦,进行农田水利建设。

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以上是汉武帝在农业方面的政策改革,为国家的农业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商业发展汉武帝在位期间,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家商业经济的繁荣。

1. 提倡商业,改善交通为了促进商业发展,汉武帝大力提倡商业,鼓励人们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汉武帝时期的帝国政治

汉武帝时期的帝国政治

汉武帝时期的帝国政治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汉朝的鼎盛之时。

汉武帝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皇帝,他的治理政策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汉武帝的治理原则汉武帝上位后,他采取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治理原则,其中一个就是“当世之道,治世之器”。

他认为,时代变化了,治理的方式也要跟着变化。

他采取了一些新的管理制度,比如说设立了官员考试制度,以选拔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为目的。

此外,他加强了对各地的监察和管理,打击贪污腐化的现象,推动了汉朝的政治改革。

二、吏治思想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吏治思想得到了充分发扬。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府需要有一批忠诚而有才干的公务员来管理,这些公务员要有自己的忠诚感,不能被黑暗的权力所蒙蔽。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公务员的培养和选拔,设立了官员考试制度,通过科举来选拔有才干的公务员。

他的这些举措,无疑对汉朝政府的运作有了深刻的改变。

三、汉武帝的经济政策随着皇帝的统治,汉武帝也推出了一些重要的经济政策。

他对天下商业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创办了商业官司和商业法。

这些制度为商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环境,商人们能够在这个环境下更加稳定地开展业务。

同时,他还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管理,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保障了百姓的生计。

四、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在文化方面,汉武帝一直推崇儒学,十分注重文化教育。

他制定了一些颁布法律和规章制度,对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他还关心民生,设立了天文、历法等教育机构,着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他还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播,对历史的研究有着极高的兴趣。

五、总结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帝国政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进。

他的治理策略,重视公务员的培养和选拔,加强吏治思想,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历史后来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的治理经验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汉武帝政策

汉武帝政策

汉武帝政策一、加强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

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

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

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

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

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二、设立中朝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汉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

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他们已经年老,或者去世。

汉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

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三、建立年号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但根据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上面都标有建元、元光等年号,证明建元、元光等年号并非后来追命。

四、设立刺史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汉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

元封五年(前106年),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

对汉武帝的评价:武帝自认为一辈子办了两件事:第一是极大程度地发展和完善了帝国体制,从战国以来,各大学术派别在认识到统一的浪潮不可阻挡的同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但只有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到了汉武帝,儒家、法家、黄老道家终于合流,这才有宣帝口中的“汉家制度”,影响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汉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长达四个多世纪的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中央集权制度:汉朝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制,使得帝国的行政机构更加高效和统一。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至今,为中国的统一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 科举制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不再按家族门第,而是通过考试选拔,从而推动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耕读传统:汉朝致力于发展农业,并提倡读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这种耕读传统对中国的农业和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4. 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融合,对中国外交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汉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耕读传统和丝绸之路等都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性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治农以德 治商重法 武帝在治国中对农业是非常重视的,他把 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奉为宗旨 为了使农民能把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地用到农业上,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稳 固小农经济,使农民的生活基本保持稳定 这些措施包括通过迁徙东方大族打击豪强没收商人土地开发荒地等方式扩大国 有土地,以及假民公田。屯田等保证农民拥有充足的土地 武帝还推行大亩制,增加农民的耕地使用面积 西汉初期,有的地区在亩制上使用周制,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一百方步为一亩, 折合等于今 0.288 市亩,有的地区用秦制,宽一步(六尺),长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折合等于今0.691 市亩武帝时推行大亩制 盐铁论 未通篇 御史言:古者制田百步为亩,民井田而耕,什而借一 先帝哀怜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亩,率三十而税一 推行大亩制后,耕种面积增加了约一点四倍,有利于稳定和发展农民经济,所以 盐铁会议上御史把武帝时推行大亩制后耕地面积增加,而赋税还是三十税一而
3FOUlCN4453Y
为鼓励将士杀敌立功,武帝对武将多重赏轻罚,允许败军之将有立功赎罪的机会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张骞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因博望侯张骞失期,后致使李广军几乎全军 覆没汉法,博望侯后期,当死 ,但是武帝许其赎为庶人 一次,李广 出雁门击匈奴 ,几乎全军覆没,而且自己也被匈奴生擒,后佯死,夺其马奔归,按汉律本当斩首 ,但武帝爱才,亦许其赎为庶人, 并且在以后任用时,不拘文法 正因为武帝知人善任,使武帝时期军功强盛起来,汉王朝疆域空前广大,史载南 灭百粤,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 地;东伐朝鲜,起玄菟 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 酒泉 张掖以鬲婼羌,裂匈奴之右肩 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 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余郡 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武帝始终把整肃吏治作为他建设西汉大帝国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同时注重德法并用,宽猛相济,使其周围会聚了大批人才,汉之得人, 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 董仲舒 儿宽,笃行则石建 石庆,质直则汲黯 卜式,推贤则韩安国 郑当时,定令则赵禹 张汤,文章则司马迁 相如,滑稽则东方朔 枚皋,应对则严助 朱买臣,历数则唐都 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 苏武,将率则卫青 霍去病,受遗则霍光 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武帝时期人才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文武百官成为他帝国的支柱,为他冲锋陷阵,帮助他建立盖世的文治武功 能重视人才并能驾御人才可以说是武帝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 倡导儒学 加强法治 汉初黄老无为而治方针的实施固然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但也为诸侯王 商贾和豪富地主等地方势力的膨胀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中央和地方矛盾不断 升级,皇权经历了平定异姓王 翦除吕氏势力 消除七国之乱等曲折的历程,一个总的特点是以外部冲突的形式加强君主集权, 维护大一统 这就给汉武帝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中央与地方的冲突用什么方式解决为最妥?如 何把这种用武力维护的外在的大一统转化为内在的大一统?如何让大一统的思 想扎根于人们心中,确保皇权的绝对巩固?汉武帝即位不久即诏令贤良对策,试 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国理论和方法,于是董仲舒 公孙弘出焉 公羊学大师董仲舒的 天人三策 深深打动了武帝,特别是他在第三策中分析道: 春秋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 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法治推向极端,结果秦王朝虽迅速崛起,却又二世而亡 秦短命而亡也警示着后代统治者实行统治时要考虑法德二者之间的适度 武帝以其雄才大略,借鉴前人经验,在治国方略中首次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 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补充,互相兼容,共同作为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 以儒家思想构成五帝三王式的理想蓝图,用德治以道德的垂范作用使万民归服; 以法家思想规定出君权中心论的严刻的行为方式,用法治以强制力来巩固皇权。
前者以仁义为本,安定社会,后者重在开拓进取,富国强兵 两相对立的矛盾特性刚好又为武帝解决当时社会问题提供了两种方式,一是礼 乐教化,一是严刑峻法。儒法两家虽各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在维护君权上则是 一致的,因而在两者的矛盾性中又显出一种整体性与灵活性。这正是武帝偏爱它
们的原因 武帝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德治和法治的许多做法在今天也是很值得人们借鉴的。
武帝对复杂的民族问题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和措施,把政治上的统一放在首位,对 于其它如文化 习俗 社会组织 经济形态则采取 因其故俗 的办法进行管理 统治,使各民族乐于接受汉王朝的统治 从民族政策上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看出他是非常善于把儒家思想和法家精神融会贯通的
武帝对匈奴的民族政策为后世更好地处理复杂多变的民族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法治与德治是维护国家存在的两个基本手段
法是刚性的一手,德是柔性的一手。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16]统治者以德作为柔性的一手,为国家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论证;以法作为刚性
的一手,为国家的存在提供强大的保证手段,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历史也昭明了这一点,凡是只用柔性一手或刚性一手的王朝,都迅速地走向了衰
落 灭亡 战国时期的鲁国单纯用 德治,很快被吞并;秦朝开启了法治作为统一封建国家治国方略的先河,但其将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思想正中武帝下怀, 故即得到他的赞许,于是决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了国家的指导思想,统治者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约束臣 民的行为准则,甚至于以 春秋 决狱,把儒家经典当法典来用,国立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其它诸子传记博士均 被罢除,并且不断从太学中选拔优秀博士弟子加入国家官僚集团,尚儒学的公孙 弘就是以平民而被提拔做官,最后做到丞相封侯,开先为相后封侯之先例[2]由 是天下学士竞相仿效,尊儒就成了风尚。
浅谈汉武帝时期的政治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继位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广施德治,安抚人民,同时又吸收法家思想 的精华,创新改革,以法治国,恩威并施,积极寻找多渠道的治国良方,在他执政 的五十四年中把西汉王朝推到鼎盛时期,国家在政治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得到 空前的大发展武帝文治武功的业绩令后人瞩目 西汉所以会在武帝时达到鼎盛,与其以德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本文即 就此问题从四个方面作一探讨
三 从严治吏 宽猛相济
作为一位尊儒重法的皇帝,武帝对官吏要求很严,用法深刻 在中央和地方设立御史 丞相司直 司隶校尉和刺史等监察系统,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控制,要他们全身心地投入 其事业,尤其是对贪赃枉法的官员大都严惩不贷,即使对位极人臣的丞相也是铁 面无私,如在公孙弘之后出任丞相的李蔡 庄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等人 唯庆以惇谨,复终相位,其余尽伏诛 [9]为打破官僚集团官官相护的保护网,汉武帝还命人专门制定了见知故纵 监临部主之法,即见知人犯法不举告为故纵,而所监临部主有罪并连坐对于武帝 的性严急 ,用法深刻,杀戮多的一面,汲黯曾与他进行辨论,史载: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 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 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 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 黯言之甚怒,上笑而喻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 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 不杀何施!从这可看出武帝对官员的要求严 急,铁面无私 这种高标准 严要求虽有杀人过多的弊病,但保证了政令军令畅通,雷厉风行,言必行,行必 果,督促各级官员 军事将领振奋精神,去完成自己所肩负的任务,尤其是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对保证 各路兵马行动的协调 统一是很有必要的严要求的同时,武帝对官吏也有宽容的一面 在武帝时期为建武功,一批杰出的武将登上了历史舞台
未增加,作为当时德政加以申述,而贤良文学也未提出反驳,可见这在当时确系 公认的事实 再者武帝十分重视兴修水利,西汉时期全国兴修水利的高潮就是在武帝时期出 现的。
与对农民的德政相反,武帝对商人的政策却是刻薄寡恩 汉初实行黄老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铸币 煮盐 治铁任由百姓自便,经济政策宽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盐铁私营致使大盐铁商 纷争国家利益,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这是武帝决不能容忍的 因此,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对富商大贾进行严厉打击 一是盐铁官营,国家在产盐 铁的地区设置盐官 铁官,雇佣劳动力煮盐 冶铁,盐官 铁官直属中央调配,把盐 铁经营权收归朝廷 二是实行均输 平准,垄断商品的运输 买卖和价格 均输是由大农派出属官去各地郡国对上缴朝廷的货物沿途出卖,买回朝廷所需 货物;平准是在朝廷设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往朝廷的货物,根据市场行情 卖出或买进,求得物价平稳 这样,朝廷就可以直接对物价与货物统一调控,防止富商大贾牟取暴利 三是币制改革,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四是算缗 告缗,向富商大贾及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史载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 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从而使向商人征收财产税的算缗改革,变为一场剥夺 商人财产的告缗运动
/Honor/q3089.html /u/181982389/root/ /shop-q3089/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