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们
汉朝窦婴人物介绍

汉朝窦婴人物介绍窦婴性格豪爽,是清河观津人士,喜爱结交宾客。
汉景帝四年的时候,他已经是太子太傅了。
能做到这个官,足以可见窦婴其实是一个颇有才华之人。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太子被废,窦婴为此向皇帝多次争辩,但还是没有成效。
于是,窦婴以生病为名而隐居了好几个月。
后来,窦婴听从高遂的劝解,出山回朝。
窦太后曾多次推荐他来担任丞相,但汉景帝认为窦婴骄傲自满、办事草率的性格不足以担当重任,便一直没有答应。
直到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窦婴才被任命为丞相。
窦婴是个崇尚儒家学说的人,而窦太后却喜欢黄老学说,这注定了他们在观念上的不同。
窦婴推荐了赵绾、王臧等人为官,他们不断推崇儒家学说,从而贬低道家学说,导致太后对他们愈加不满。
此后,赵绾奏请汉武帝不要将政事告诉太后。
窦太后听闻,十分愤怒,遂罢免了赵绾、王臧、窦婴一干人等的职务。
同时被罢免的还有太尉田蚡。
失去了窦太后的支持,窦婴很快就被汉武帝疏远,而田蚡虽也被罢免,却因为身份是汉武帝之母王娡的弟弟,反而渐渐被重用。
后窦婴由于灌夫之事与田蚡交恶,于元光四年被处死。
汉武帝时期,人才辈出,担任过丞相职位的窦婴就是其中之一。
窦婴本身立下过汗马功劳,加上他身份上是窦太后亲侄子的那层关系,仕途理应平稳上升才是,但没想到他最终还是被汉武帝所杀,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
窦婴虽然曾经担任过前太子刘荣的太傅,但是在汉武帝登基之后,他还是非常忠心的,并被任命为丞相。
当时,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窦婴也是爱好儒家学说之人。
因此,他非常支持汉武帝的改革,由此得罪了喜欢黄老学说的窦太后,被解除丞相职位。
窦婴被杀的事情起因也只是源于一场酒后闹事罢了。
窦婴的好友灌夫在田蚡的婚宴上因出言不敬,被逮捕入狱。
窦婴很重感情,决定全力搭救好友,遂与田蚡在朝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最终查明窦婴所说不实,他被拘禁在监狱。
入狱后,窦婴曾设法通过汉景帝当初给他的遗诏来面见汉武帝,但这份遗诏在宫中并没有记载,窦婴又加了一条“伪造诏书”的罪名,最后被斩首示众。
梳理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

梳理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梳理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丞相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重要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
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国家政务和军事事务。
随着历史的发展,丞相制度也不断变迁。
一、汉朝汉朝时期,丞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地位非常重要。
他们负责处理国家大事、领导军队、管理百官等。
在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就包括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朝。
二、魏晋南北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的权力逐渐下降。
各地方势力不断壮大,皇帝也开始依靠地方势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此时的丞相只是一个虚名,并没有实际权力。
三、唐朝唐朝时期,丞相的地位重新得到提升。
唐玄宗设立了两个宰相:东宫宰相和中书令兼门下省宰相。
他们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和领导军队。
此时的丞相地位非常高,被誉为“宰相丞相”。
四、宋朝在宋朝时期,丞相的权力又一次下降。
宋朝实行了官僚主义制度,官员们的晋升是通过科举考试来确定的。
这种制度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掌握权力,而丞相只是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
五、元朝元朝时期,设立了三大行省:中书省、尚书省和御史台。
其中中书省掌管政务,由宰相领导。
此时的宰相地位非常高,被称为“参知政事”。
六、明清在明清时期,设立了六部和东厂等机构来处理政务。
此时的丞相只是一个虚名,并没有实际权力。
总结起来,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迁。
从汉朝到唐朝,丞相地位逐渐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宋朝,则逐渐下降;元朝重新提升;明清则再次下降。
这一过程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和演进。
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

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引言历代中国的丞相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丞相是朝廷的首席宰相,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历史的演进,丞相制度也经历了许多变迁。
本文将对历代丞相制度的变迁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起源和初期发展1.起源于秦朝:丞相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始于秦始皇时期。
2.郡国制度下的丞相:最初的丞相多由郡国大夫充任,负责处理地方事务。
汉朝的丞相1.西汉初期的丞相制度:丞相的职位仍然由地方大夫担任,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朝政。
2.司马迁的丞相改革:司马迁上表建议设置三公九卿,对丞相制度做出了一定改革。
3.窦宪的丞相制度改革:窦宪进一步完善了丞相制度,将丞相职位从地方大夫中选拔,提高了丞相的地位和权力。
汉武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后改为大将军)。
2.九卿:太仆、太傅、太尉、司徒、司马、司空、太常、大理、御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丞相制度1.曹魏时期的丞相制度:曹魏时期设立了丞相职位,并加强了丞相的权力。
2.世袭丞相制度: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世袭丞相制度,许多丞相职位成为世家的世袭官职。
魏晋丞相的权力演变1.曹魏初期的丞相权力:丞相主要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朝政,并参与决策。
2.曹魏后期丞相的权力削弱:曹魏时期丞相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削弱,丞相地位日益边缘化。
3.隋朝的重用丞相:隋朝重视丞相的作用,加强了丞相的权力,丞相成为权臣之一。
唐宋时期的丞相制度1.唐初的丞相制度:唐初设立了宰相职位,负责处理朝政,称为宰相。
2.唐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丞相的权力达到顶峰,宰相龙图阁参军李吉甫开创了贞观之治。
3.宋朝的丞相制度: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宰相制度,称为丞相,职责类似于唐朝。
4.宋朝丞相的兼任情况:宋朝丞相常常兼任其他重要职位,如枢密使、签书枢密院事等。
宋朝丞相制度的变革1.宋太宗时期的丞相制度改革:太宗下令丞相按次序值勤,加强了丞相的权力。
汉武帝的那些丞相们(一)少年天子的“左膀右臂”

汉武帝的那些丞相们(一)少年天子的“左膀右臂”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对于历史,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往往来源于影视作品。
策马疆场的将军,洒脱不羁的侠士,阴郁诡谲的太监……但是却往往很少能找到一个统一刻板的印象去形容宰相。
从二世而亡的秦朝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期间断断续续的一千六百多年,虽然这个名称换了又换,但是但是作为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重要政治力量,丞相的身影一直辗转在中国历史的每个剪影之中。
而他们的形象却不一而足,或是狡诈如狐,或是忠肝义胆,或是碌碌无为,或是为民请命。
那么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呢?今天我们就从汉武帝时期的十三位丞相入手,剖析这个王朝行政编制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群体。
一、“醇谨无他,绾无他肠”——建陵侯卫绾任期:景帝后元八月——武帝建元元年六月,共计两年零十个月作为汉武帝时期第一位丞相,卫绾毫无疑问是汉景帝留给年少的汉武帝的政治遗产。
主少国疑,又加上强势如虎的窦太后。
一位即当过少年皇帝老师,又以谨慎细微而著称的丞相才是最中肯的选择。
卫绾的一生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作为代郡人,汉文帝时期他凭借着弄车之技步入仕途,又因参与平定“七国之乱”而积累了一些功劳最后官至中郎将。
汉景帝刘启作为太子时,曾经宴请皇帝左右近侍,卫绾却装病不去。
卫绾的这个举动无疑是源自谋求自保的心理,作为太子即便地位再稳固,贸然宴请父亲身边的近侍也容易为有心人所抓住把柄。
好在刘启的父亲是一向宽仁的汉文帝,才没有因此而闹出大事。
但是卫绾的自保却让他与刘启结下间隙。
“绾长者,善遇之。
”这是汉文帝即将撒手人寰时对刘启的遗言,但是刘启却依然对卫绾不闻不顾一年之多。
此时的卫绾即没有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也没有自暴自弃的荒唐,史书记载“绾日以谨力”,每一日都倍加谨慎。
对于汉景帝冷处理的目的我们难以揣测,或许是为了检验卫绾是否真的像汉文帝遗言说的那样忠厚长者,也可能是寻找借口惩治卫绾。
但是从后面发生的故事来看,作为皇帝的刘启还是有容人之量的。
汉武帝大事年表

汉武帝大事年表
汉武帝简介:
一、汉武帝的生平
汉武帝,又名刘彻,字伯奋,汉朝初年汉宣帝的儿子,出生于公元前202年,祖籍沛县(今河北省沛县),死于公元前141年,葬于洛阳。
汉武帝继位于公元前206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41年,共统治了65年,被后人尊称为“汉武大帝”。
汉武帝曾经发动过多次的讨伐,建立了汉朝的统一,统一了中国的统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代。
二、汉武帝的政绩
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使汉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使中国的统一更加牢固。
汉武帝曾改革了中央行政结构,建立了六部,设立了太尉、太傅、太师、太学等行政机构,实行了科举制度,使汉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使中国的文化发展得更加迅速。
汉武帝还改革了军事体制,建立了汉朝的军队,实行了兵役制度,使汉朝的军事力量得到大大增强,维护了汉朝的统一,使中国的统一更加牢固。
三、汉武帝的遗产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皇帝,他的政策和改革,使汉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使中国的文化发展得更加迅速,使中国的统一更加牢固,使汉朝的军事力量得到大大增强,留给后人无尽的财富,汉武帝也被后人尊称为“汉武大帝”。
汉武帝的遗产也很丰富,他的统治使汉朝的文化得到了发展,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书》,这是汉武帝下令编撰的第一部正史,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汉武帝的另一个重要遗产就是他的军事成就,他的军事改革,使汉朝的军事力量得到大大增强,使汉朝的统治更加稳定,使中国的统一更加牢固,也为中国历史上后续的统一争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丞相刘屈氂介绍

20XX年汉武帝丞相刘屈氂介绍刘屈氂(?―公元前90年),西汉宗室,大臣。
汉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汉武帝末年左丞相。
汉武帝征和年间任涿郡太守,公孙贺因罪下狱,刘屈氂代贺为丞相,封澎侯,前91年,巫蛊事起,戾太子为江充所谮,杀江充,发兵入丞相府,刘屈氂奉汉武帝命发兵与太子大战长安城中,死者数万人。
下面是汉武帝丞相刘屈氂介绍。
历史简介刘屈氂,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
涿郡太守,征和二年,公孙贺因罪下狱,刘屈氂代贺为丞相,封澎侯。
征和三年,李广利受命出兵五原伐匈奴的前夕,刘屈氂送至渭桥,与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
史载:征和三年,贰师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
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与广利辞决。
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
如立为帝,君侯尚何忧乎?”后宦官郭穰向刘彻打小报告,说“丞相夫人祝诅上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
”武帝大怒,将屈氂缚置厨车,被腰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李广利妻被下狱。
李广利最后投降匈奴。
刘屈氂是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公孙贺死后,刘屈氂以涿郡太守的身份任左丞相,封彭城侯。
同年秋,太子刘据因被巫师江充所谮,派人杀了江充,刘据又发兵入丞相府,刘屈氂亡其印慌忙逃跑。
武帝对此很不满,让刘屈氂平乱。
刘据与刘屈氂两兵交战,死者数万,最后以刘据军败而告终,刘据逃到覆盎城门,司直田仁让太子逃出,刘屈氂想要斩田仁,但在御史大夫暴胜的劝告下,便放了田仁。
武帝知道这事后,大怒,暴胜因惶恐而自杀。
这事也就这样告一段落。
第二年,贰师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刘屈氂送刘屈氂渭桥,李广利希望刘屈氂请武帝立昌邑王为太子,昌邑王是李广利妹妹李妃的儿子,而李广利的女儿又是刘屈氂儿子的夫人,所以两人都想立昌邑王为太子。
这时候,武帝严令治巫蛊,“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数有谴,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有司调查,判为大逆不道,于是武帝下诏用厨车载刘屈氂游街,然后在东市斩腰,妻子被扎斩首在华阳街。
汉武帝时期-公孙丞相

汉武帝时期--公孙丞相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一共用了十三位丞相,其中三个丞相自杀,三个丞相被杀,所以,在汉武帝朝做官的人都知道伴君如伴虎。
所以在汉武帝朝后期,在汉武帝任命一个大臣做丞相的时候,这位大臣就趴在地上痛哭流涕,不愿意做丞相。
然而公孙弘却非常例外,他在汉武帝朝做了两年副丞相,又做了四年丞相,最后八十多岁老死在丞相的位置上。
公孙弘这个人早年家境不好,就是出身很卑贱。
公孙弘是当时淄川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大孝子,就是他对他的后母特别孝敬。
汉代的皇帝以孝治国,公孙弘是一个大孝子,就为公孙弘带来了名气。
汉武帝刚刚继位,他就向全国下诏书,让全国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
公孙弘是当时的大孝子,所以第一次推选淄川国就把六十岁的公孙弘推荐上来了,经过公选他入围了。
而且汉武帝这一次一下子就任命他做了博士。
公孙弘六十岁做了博士以后,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
结果他出使匈奴回来向汉武帝做了一个报告,这一次汇报工作汉武帝非常不高兴。
公孙弘看人看得非常准,他一看皇帝不高兴,等不到皇帝炒他的鱿鱼,上了一道章表辞官了。
汉武帝元光五年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公选人才,还是求贤良文学,当地的淄川国把公孙弘又推选上来了,理由还是大孝子。
然后汉武帝召见公孙弘,公孙弘长得很帅,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美貌的人,这样一来,汉武帝就选中了公孙弘。
大器晚成的人他没有年少轻狂,岁月的磨砺使他们事事洞明,人情练达,这反倒成了公孙弘的优势了。
所以公孙弘入仕以后走得非常顺,七十岁的公孙弘在为人处事上他有自己的一套处事之道,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处理政事外儒内法,表面上是儒家一套,骨子里是法家一套。
公孙弘做事他是按法家的那一套来办,但是他一定要引用儒家的那一套理论,给它披上一个儒家的外衣。
以儒家的外衣包了一个法家的内涵,汉武帝非常欣赏。
其次,公孙弘善于察颜观色。
他不会把自己的办法强加于汉武帝,他会列出来多种方案,然后供皇帝选择。
公孙弘有时候和大臣们在一块儿商量好,达成共识,然后去见皇帝。
史记论文霍去病

我读史记—汉武帝时期武官们的伴君策略简介:最初我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在我读史记的时候,读到了汉武帝的本纪之后发现,他绝对是一个不好相处的皇帝,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的更换速度可以说是在汉朝几个皇帝里面最快的,他共有13位丞相,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平均4年一位,而他们不是被杀就是被罢免。
可见汉武帝有多么不好相处。
他们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
其中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被迫自杀,而窦婴、公孙贺、刘屈氂则是最终被赐死。
而汉武帝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讨伐匈奴上。
跟武官接触的时间自然是更多的,而武官的结局也是不同的,为什么武官们的结局不同?武官们如何伴君的?有何深层次原因?关键词: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伴君策略、政治、性格在汉武帝的军事史上,有几个将军需要特别重视,就是卫青、霍去病、李广、李广利、李陵。
而卫青和霍去病则是十分有名的二位,李广则不太幸运,终其一生也未能封侯。
李陵,李广的孙子,但是在一次战斗失利之后,投降匈奴,被汉武帝诛灭三族,李广利则是幸运的,凭借李夫人得宠而被汉武帝重用的庸夫我们就不说什么了。
同样是投降,李广利和李陵都被诛了3族,所以在这一点上汉武帝还算公平,而在匈奴那边呢,李陵被重用,李广利被杀,只能说明李广利实在是无能,但是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受汉武帝喜爱的,原因我认为有3点,1、他们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战绩卓著;2、治军严明,尊重同僚;3、不居功自傲,让汉武帝觉得自己很“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第一条,卓越的军事才能,战绩卓著。
卫青将军是汉朝的大司马,首次出征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霍去病十七岁随卫青征战漠北,首战大捷,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祖叔父若侯产和季父,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的十三位丞相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
他兼雄才大略、远见卓识于一身,尊崇儒家治国,变革政治、加强皇权,又重视发展农业与经济,而且开疆扩土、巩固了汉王朝的统一。
在他统治下,汉朝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又出现了“昭宣中兴”的辉煌时代。
就在汉武帝五十四年的统治时期中,共有十三位丞相先后当政,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
其中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被迫自杀,而窦婴、公孙贺、刘屈氂则是最终被斩杀。
古有所谓“伴君如伴虎”,有人说,武帝下面的丞相,既被强权控制无法发挥作用,却又总被充当替罪羊,很可悲。
但是,真的都是武帝的责任吗?我就按时间顺序来介绍一下这十三位丞相。
一,建陵侯卫绾,以将兵与吴楚联军作战有功而封侯。
景帝后元年始任丞相,也就成为了汉武时期的第一任丞相。
建元元年冬十月,也就是汉武帝刚即位,就下诏让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贤者,由皇帝亲自考试。
这次共有百多人参加,其中董仲舒被当时的学者们都尊为师长。
而后丞相卫绾上奏道:“所推举的贤良中,有人研究申不害、商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学说,扰乱了国家的政务,请把他们罢免了。
”武帝同意了。
在这一年的六月,他因病被免去职务。
卫绾是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智者,精通儒学和文学。
当初武帝被封为太子后,就是他作为太子傅负责教授太子。
可是由于他年事已高,无为而治,曾经在景帝生病期间使得一些无辜的人怨死狱中,所以让武帝早就不满意了。
等到他病了,武帝马上就批准他还乡,给他撤职了。
二,魏其侯窦婴,孝文皇后窦氏从兄的儿子。
当年作为大将军,破吴、楚,被封魏其侯。
曾为栗太子的太子傅,栗太子被废,他数次陈词也不能改变这个结果,于是辞官,无人能说服他,后得梁人高遂一番话而重新效命与朝廷。
在桃侯被免相后,窦太后几次说窦婴可以做丞相,景帝则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不用他为相,而用了卫绾。
到了卫绾病免,武帝便在听了籍福的话后任命窦婴为丞相。
武帝好儒术,窦婴也是,所以两人合作的初期是很愉快的。
一起办了不少事情。
可惜,武帝的奶奶窦太后(文帝窦皇后)只喜好黄老学说,特别厌恶儒学,而窦婴、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等都推举儒术,而漠视黄老之道,所以窦太后很不喜欢他们。
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因为上奏请皇帝不用对窦太后奏事而惹得太皇太后大怒,于是赵绾、王臧被罢官治罪,先后自杀。
窦婴和田蚡也分别被免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
窦婴上任还不到一年,却被自己的长辈给赶下来了。
汉书曰:“魏其由此以侯家居。
”窦婴自从得罪窦太后,就一直默默不得志,所以基本没什么人来拜见他,而都是去拜武安侯,只有灌夫经常来看望他。
太史公曰,“灌将军夫者,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
”越有权势的他越不正眼看,越是那些贫寒的贤士他越尊重。
他又很有钱,“家累数千万”。
由于他失势后家里少有那些卿相来拜访,所以“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後弃之者。
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相得驩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不得势的人总是很快遭遇祸事。
一次,丞相武安侯田蚡答应灌夫翌日去窦婴家做客,窦婴等人连夜打扫准备,可是到了灌夫去请的时候,田蚡却还在睡觉,说自己头一天喝醉了,忘记了。
等到到了宴席上,又很倨傲,很让灌夫不满。
田蚡又希望能得到窦婴在城南的土地,便派籍福去请求,窦婴曰:“老仆虽然已经被贬职了,将军虽然高贵,难道就可以仗势抢夺我的土地吗?”灌夫听说了便大骂籍福。
就这样他们被田蚡所深深怨恨。
后来,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太后(景帝王皇后)下诏让群臣都去祝贺,在宴席上,灌夫被田蚡、籍福诱导下言语行为不得当,获死罪。
窦婴为救灌夫而与田蚡争论与朝堂之上。
武帝问御史大夫韩安国孰是孰非,韩安国却说两人都对。
太后则在武帝面前绝食,道:“现在我还活着,就已经有人借故欺负我弟弟。
要是我百年之后,我弟弟岂不成了他人案上的鱼肉了吗?而且皇帝难道能像石人那样长寿吗?”武帝请罪道,“都是皇亲啊,所以我让他们当廷对论。
我去让狱吏处理这件事情吧。
”而韩安国则出了朝廷便告诉田蚡道:“窦婴诋毁你,你该就势免冠解印绶然后告诉皇帝,窦婴说的都对,你不配做丞相。
这样皇帝一定认为是你谦让,不会让你离职的,而窦婴也会自己羞愧的自杀。
可今天他诋毁你,你便也贬低他,就像女人吵架一样,一点大体都没有。
”于是武帝派御史簿指责窦婴,窦婴情急下,想起当初景帝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
于是派人把遗诏送给皇帝。
可是武帝一查,尚书上并没记载景帝崩时下过这样的遗诏,认为是窦婴家臣印封的。
就这样,在元光四年十二月,窦婴因为伪诏而被斩首。
三,柏至侯许昌,是接任窦婴做了丞相的。
许昌因为是窦太后所任命的,所以也事事都听从太后的指示,没什么作为。
到了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许昌、太尉庄青翟因“坐丧事不办”,而被武帝免职。
四,武安侯田蚡,孝景后同母弟。
当初做太尉被免职后,由于自己是太后(景帝皇后)的弟弟,是皇帝的舅舅,所以,每天拜见他的官员比以往还多(昔日拜见窦婴的也都转过来拜见他了)。
等到许昌被免,他便顺利坐上丞相的位置。
做了丞相后,田蚡愈发骄横,建造的住宅比任何大臣的都好,家中金子、古玉、美女、犬马、珍贵玩物都多的数不清。
每次上朝奏事,他都坐着说大半天,皇帝也都听信他的话,他推荐人做官,有的直接就做两千石的大官,权利快要比皇帝大了。
武帝就问他:“你任命完了吗?我也要任命官吏拉。
”他又请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拨给他以扩建住宅,武帝终于怒了,反问道:“你怎么不干脆要武库?”此后他才稍微收敛一些。
在迫害灌夫、窦婴之后,他便病了,躺在床上大声喊着“我认罪,我认罪!”。
找会巫术看鬼的人来看,见魏其侯窦婴、灌夫在他两旁站着,准备杀他。
三月,田蚡便病死了。
不过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败亡,武帝得知田蚡曾经接受过刘安的钱财,生气的说道:“若武安侯还活着,我一定把他灭族。
”(看来死的早还是有好处的)田蚡还有一个极大的罪过。
元光三年春,黄河改道。
五月,再次决堤改道。
沿途十六个县泛滥成灾,百姓都流离失所。
武帝虽然派人征发十万士兵堵住了缺口,可是堵好后又被冲开。
田蚡因为自己的食邑没有受灾的危险,便说:“长江黄河决堤都是天意,不用耗费人力去堵塞,堵塞未必符合天意。
”于是此后很长时间武帝都没有派人处理黄河决口。
直到二十年多后的元封二年,武帝才派人将决口处堵好,又疏通渠道使得黄河重新回到了夏禹治水时的旧道,梁、楚之地才重新恢复安宁。
此一罪,足够田蚡死个几万次的了。
五,平棘侯薛泽。
田蚡死后,武帝让韩安国暂时行丞相事,本打算接着就让安国做丞相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安国却摔伤了脚,所以让薛泽拣了个便宜。
元朔五年冬十一月初五,蔡泽被免职,在职几年也没什么表现。
不过有俗话说,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同理,他没做什么事情,所以也没遭到大难。
六,平津侯公孙弘,武帝初即位时,举行的那次招贤良文学士他也参加了。
当时弘六十岁,以贤良被征为博士。
出使匈奴,回来汇报,不合皇帝的心意,以为他没什么能耐,他便称病辞职回家。
元光五年,武帝又征贤良文学士,菑川国又把公孙弘推荐上来。
他感谢说,“已经尝试过了,皇上认为我不适合做官,把我罢免了。
这次你们选别人吧。
”当地人还是推选他,武帝下诏书与诸儒,数百人回文应对,他的文章让武帝甚是欣赏,把他列为第一。
又见他容貌甚丽,便拜为博士。
数年后迁为御史大夫,任期中屡次劝谏,在关于为什么位列三公还用布被的质问中应对得体,武帝认为他很谦逊贤德。
每次上朝,他都只是陈述事实大概,从不在朝廷上争执,武帝看他谨慎厚道、熟悉政事、又有正统的儒道思想,很欣赏他,于是他日益显贵。
元朔五年,薛泽因事免职,他便做了丞相。
在此前,凡是做丞相的都是侯爵。
可公孙弘还没有爵位,于是武帝下诏道:"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宣招四方之士,盖古者任贤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获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
其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
"丞相加封侯爵,就是从他开始的。
公孙弘做了高官,便也学其他人那样开客馆,召纳贤才。
他的俸禄都用来养客人,而自己特别简朴,家无余财。
但是他生性好猜忌,外表宽厚而心机很深:凡是得罪过他的人,不论亲疏远近,虽然他表面假装着很友好,但是背地里总要恃机报复。
董仲舒为人正直,认为他只会阿谀奉承,于是他便记恨着。
胶西王刘端骄横无礼,多次违反法令,甚至杀害两千石官员多人,于是他便推荐董仲舒去做胶西王的相,不久董仲舒便因为有病而被免官。
汲黯时常诋毁儒生,也经常说他的不是,例如说他位列三公还盖布被太虚伪,于是他让武帝任命汲黯做右内史去管理皇亲重臣所居住的地区。
还好皇帝对汲黯比对他还尊重,他才没机会迫害对方。
他做了六年御史六年丞相,到了八十岁,死在丞相位上。
他之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接踵为丞相。
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都如同虚设,到了公孙贺、刘屈氂的时期已经破烂残败到让人以为是马厩车库或者奴婢的屋子了。
之后的六个丞相里只有石庆由于惇厚恭谨,也老死在相位上,其余尽皆被诛杀。
七,乐安侯李蔡,是飞将军李广的从弟,景帝的时候就积功至两千石。
武帝元朔年间,他作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攻击右贤王,有战功,被封为乐安侯。
元狩二年,他由御史大夫之位迁为丞相。
李蔡为人很普通,名声比他从兄李广相差甚远,然而李广没有得到封爵,官位也不过九卿。
而他却做了丞相。
李蔡任职第四年,在元狩五年,也就是李广自杀后一年,他就因为侵占了景帝陵园前大道两旁的空地来埋葬家人而获罪,他不愿意被审判,便也自杀了。
八,武强侯庄青翟,本为太子少傅,元狩六年夏四月,被任命为丞相。
元鼎二年冬,有人盗挖文帝皇陵中陪葬的钱币,庄青翟上朝的时候便与御史大夫张汤约好一起向武帝请罪。
可是到了武帝面前,张汤却没有请罪。
武帝命御史大夫追究此事,张汤便想上奏说“丞相早就知道是何人所为”,庄青翟很害怕。
丞相的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素日便受张汤欺侮而萌生怨恨,于是便与丞相谋划,上奏道:“张汤向皇帝奏请施行法令时,商人们总是先知道而能囤积居奇,赚了钱后又分给张汤。
”武帝于是问张汤,而张汤却装做不知道,此时又有人上告说张汤诬陷前御史中丞李文谋反,于是张汤上书道:“陷害臣的,是丞相三长史。
”便自杀了。
张汤为高官数十年,死时家产还不到五百金,他的兄弟们想厚葬,他母亲却说:“张汤身为天子的大臣,却遭受恶言中伤而死,何必要厚葬?”武帝听说后便杀了三长史,又将丞相庄青翟逮捕入狱。
十二月二十五日,庄青翟于狱中自杀。
九,高陵侯赵周。
元鼎二年二月,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
元鼎五年冬,南越丞相李鼎被逼反叛。
秋天,齐相卜式上书请求让他们父子以及齐国熟悉水战的人前往南越效命,武帝封其为关内侯,并有黄金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