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节气与农历闰月.
闰月一般闰哪几个月

闰月一般闰哪几个月闰月是几月: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那么,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上加一个“闰”字。
闰月列表:1949 闰七月 1952 闰五月 1955 闰三月 1957 闰八月 1960 闰六月1963 闰四月 1966 闰三月 1968 闰七月 1971 闰五月 1974 闰四月1976 闰八月 1979 闰六月 1982 闰四月 1984 闰十月 1987 闰六月1990 闰五月 1993 闰三月 1995 闰八月 1998 闰五月 2001 闰四月2004 闰二月 2006 闰七月 2009 闰五月 2012 闰四月 2014 闰九月2017 闰六月 2020 闰四月闰月:每2至3年置1闰月。
所谓的闰月,就是一年当中多出来的一整个月,这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汉历年的矛盾,防止汉历年月与回归年及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月。
也就是说,新的历法中会出现一年有13个月的情况,而这种情况经过改良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历法就是农历。
闰月的产生是为了协调阴历与阳历的矛盾。
阴历的一年平均只有354天左右,比地球公转周期少了11天。
这反映在古代的情况中,最直接的就是一年过完了,四季还没轮完。
古代的中国是农业社会,其后变化直接指导着农事。
为了让历法和四季轮回对上节奏,古人决定人为增加一年的长度,于是他们在阴历的基础上,设置了闰月。
在农历中,闰月出现在哪个月之后就叫做闰几月,比如2017年的闰月出现在农历的六月之后,所以叫做闰六月。
闰月的来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觉得先秦历法有诸多弊病。
阴历以月亮的朔望为周期,月大30天,月小29天,十二个月约为 354天,与岁三百六十六日相比,“一岁有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年复一年累积下来,会让月份与四季错位。
于是下令制定了新历法“太初历”,置闰月以正四时。
廿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每运动15°的位置而定,它们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农历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农历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农历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
中国农历是一种基于月亮运行周期的历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座的运行变化,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份。
每个月份通常都与某种自然现象或农业活动相关联,以便农民合理安排种植和收割。
然而,由于农历年份与太阳年份的差距,会导致农历月份与实际季节之间的不匹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代智慧的农民和天文学家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更准确地指示季节的变化。
这二十四个节气遵循着太阳的运行轨迹,每个节气约相隔15天,共组成一个完整的农历年。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使农历与实际季节更加精确地吻合,对于农业、气象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巨大。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每个节气都与特定的天象和自然现象有关。
例如,立春通常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雨水代表着气温回升和降水量增加,而夏至则代表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不仅用于农业活动的安排,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习俗和节日,人们在这些特殊时刻举行庆祝活动,参与祭祀、祈福和社交聚会。
例如,清明节是为了祭扫祖先墓地,寒露节是为了祈求丰收与平安。
这些节气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二十四节气还对气象预测和农业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农民可以通过观察节气的变化,调整耕作和收获的时间,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季节需求。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产量和质量。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农历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使得农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季节变化,为农民和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闰月的关系

今天是阴历闰六月的第一天,虽然我们90后这一代人现在很少用阴历和农历(农历是阴阳合历,并不等同于阴历)来计时了,但是相信家里的老人还是会念叨今天初几了,会说今年有闰六月了夏天会格外长之类的话。
事实上我对于二十四节气和闰月这一话题产生兴趣就是起源于和外婆的对话,加之最近确实热到熔化,所以这对于我这样的胖子极不友好的闰六月就让我不得不和它较劲一番。
事实上最早的时候我关注的只是闰月的问题,初中的时候一次外婆就和我说过,说她小时候数学学很好但是一直搞不懂为什么阳历四年只有二月一天的闰日,而阴历每三年就会闰一个月呢?她问了当时的数学老师,老师被她问倒了(好吧其实是不是该问地理老师,但是那时候的农村能上学就很不错了,还能奢求什么呢?)。
她难住了老师还觉得颇有些得意,但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呀,这就成了她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
60年后她说起这个问题,当时还初中的我也是一头雾水,老师没讲过呀,虽然自己也好奇过,但实在对阴历没什么兴趣。
但那一天早上我似乎就突然开窍了,我当时是这样给外婆解释的:阳历每四年闰一天是因为地球绕太阳真正的公转周期是365天6小时多一点,也就是说实际上一年应该有365天外加6个多小时,但我们使用的阳历就是标准的365天,这样算下来四年就多了24个小时,所以需要另外加上一天,这就是每四年二月会有一个闰日的原因了。
而传统使用的阴历因为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计时的,所以和阳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阴历的大月只有30天,小月只有29天,按照我们从小背诵的阳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的大小月判据,阴历的一年就只有7×30+5×29=355天(阴历二月算是小月,只有29天)。
这样和阳历对比的话一年就少了十天,那么每三年叠加起来就会少一个月三十天,所以阴历会每三年有一个闰月,将缺少的三十天补回来。
外婆听了我这样的解释明显很满意,但是我又突然想到那到底闰月出现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怎么判断到底每三年会闰哪一个月?我当时没再把这个疑问说出来,我怕这又成为外婆的另一个心结,何况我也认为阴历实在是没啥大的用处。
闰月以及24节气

2039年6月22日 闰五月大 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 闰二月大 壬戊年
பைடு நூலகம்
年的制订是利用太阳的运动而来,一回归年是指太阳在天上运行,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tropical year),实际长度为365.24219天,这是真正的一年长度。 然而,累积四年后多的0.96876天,与真正的一日尚差0.03124天,故如果不间断地按四年一闰的方式修正,百年后将累积成365*100+25=36525日,又比真正的一世纪日数365.24219*100=36524.219多了一点点。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所谓闰年就是指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农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一回归年,长度365.2422天,多于历法纪年(平年)的时间。为了解决两者的差数,每隔数年公历设闰日、农历设闰月加以调整。
那么,何年应增加闰月?又该闰何月?2012年的壬辰年为何闰四月?
这根据节气确定。农历历法把24节气分为“节”气与“中”气两大类,从立春开始逢单为“节”气,如立春、惊蛰……逢双为“中”气,如雨水、春分……历法规定,农历每个月份必须含有一个相应的“中”气,如正月有雨水、二月有春分……这样使月份与寒暑节令变化相适应。如遇上某年某月中只有一个“节”气而无 “中”气,就定这个月份为它上月的闰月,这个年份便成闰年,有13个月。这种状况19年中有7次。
4.逢4000的倍数不闰, 例如:公元4000、8000年,不闰年。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农历年出现闰月是因为我国几千年所采取的传统农历实际上阴阳合历,其既考虑到与太阳直接相关的阳历回归年,又考虑到与月亮位相变化的阴历朔望月。为了解决春节在夏天过的矛盾,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因为19个回归年的长度与19个农历平年加7个闰月的总长度基本上相等,因此每隔2年到3年,就必须增加1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因而,农历的闰年就有了13个月。按照历法规则,农历闰月被设置在从2月到10月中的某1个月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历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历的关系中国农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朝时期。
中国农历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与月亮的周期相符。
同时,农历也与人们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农历的精确与否对于农民和社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特殊的时间划分方式,它在农历中标志着不同的气候和自然现象的出现,对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指导起到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这种时间划分方式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情况而定的。
它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期,每个时期标志着某种特定的气候和自然现象出现。
这些特定的时期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们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农事活动,例如耕种、种植、收割等。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为农民提供了指导,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时间进行相应的农业工作,从而提高产量、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些节气的名称中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例如,春分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到赤道上方,意味着春季到来,适合进行耕作;夏至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到北半球最北边,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需要注意防暑降温;秋分表示昼夜平分,寓意着秋季的来临,是丰收的季节。
这些节气不仅对农民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其他方面的生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历的关系也体现在农历的节气年表中。
在中国农历的年表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都被视为该月的节气。
例如,正月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二月的第一个节气是雨水,以此类推。
这种时间划分方式使得中国农历中的节气与阳历日期有一定的关联,人们可以通过农历节气的变化来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和气候的转换。
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节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研究。
总的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一种独特的时间划分方式,它标志着不同的气候和自然现象的出现。
这些节气对于中国农民进行农事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作用。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与中国农历的年表紧密相关,它使得农历中的节气与阳历日期有一定的关联,方便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观察和记录。
廿四节气与农历闰月.

節 氣 詳 細 介 紹 | 總 結
農曆的廿四節氣,一年四季週而復 始的循環,是我國農曆的一大特色, 我國自古即以農立國,所以對季節 的更替與氣候變化,都必須加以了 解與掌握,否則,絕難期望有好收 成,在毫無天體觀測儀器的古代, 我們的祖先僅憑智慧與耐心,創下 了這舉世獨有的「廿四節氣」曆法, 提供後代準確的農作氣候訊息,使 我們受用無窮。
節 氣 詳 細 介 紹 | 秋
13.立秋—是下半年的第一個節氣,此時正是金風送爽的秋 季來臨之際。在「立秋」節氣中,古代皇帝有所謂「迎秋」 的儀式;而民間,立秋之日也有「嚐新」和「祭祖」的習 俗。 14.處暑—立秋半個月後,會出現一陣秋後的暑熱,令人有 「秋老虎」逼人的悶熱感,即為「處暑」。此時的炎熱, 有人戲說是夏天的「迴光反照」,是夏之神不願遽然離去, 所封起餘熱,加深人們對它的懷念。 15.白露—是農曆八月的節氣,白露以後,陰氣漸漸地重了, 清晨的露水一天比一天的厚,凝結成一團團的白白的水滴, 所以叫「白露」。 16.秋分—是農曆八月的中氣。「秋分」之日,是秋季的中 心點,過了這一天,即為秋的下半季,晝漸漸短夜漸漸長。 17.寒露—通常出現在農曆的九月上旬,這時天氣由涼轉寒, 人在早晚接觸晨露和夜霧,常覺寒意沁心,故名「寒露」。 18.霜降—是農曆九月的中氣,形容深秋時天寒地凍、露結 為霜的情景。此時處處是一片蕭條之氣,不過一般收成已 接近尾聲,農民臉上總是綻著笑容,辛勞了三季,看著穀 物入倉,是他們最大的滿足。
農曆閏年可有規則可循,多
待 答 問 題:
久一閏,該閏哪一個月? 農曆大小月可有規則可循? 國曆與農曆生日每隔多少 年會出現在同一天? “中秋”與”秋分”有何不 同? “清明”是[節氣]還是[節日]
农历闰年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安排?

农历闰年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安排?
首先,二十四节气不是根据农历划分的。
古人观察到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朔望月),至于年的概念,最初大概是由于庄家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
《说文解字》中说:“年,熟谷也”。
闰年的月份也是经历了各种变化。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我国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年日平分为24个节气,其中每个节气占15.22日弱,后来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节气占14日多,有的节气占16日多,二十四节气用于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定的。
具体见下面这张图片:(但愿我们能有耐心看)
以上答案根据王力先生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整理,但愿对你有帮助。
二十四节气农历推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农历推算篇一: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农历二十四节气节气起源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
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
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
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
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節 氣 詳 細 介 紹 | 夏
7.立夏—表示夏季已經開始,是夏四月的節氣,「夏」是 「大」的意思,到了農歷四月,春天播種的植物都已長大, 所以叫「立夏」。 8.小滿—是指田裡的稻子和小麥雖後未全熟卻已經盈滿了 的意思。農作物距收成尚有一段時日,未來還有可能遭受 乾旱、蟲害、雷雨的災害,仍然不敢滿心歡喜。 9.芒種—是農曆五月的節氣,乃是穀物生芒結種的季節而 稱之。 10.夏至—表示夏天到了。此日白天最長,是因地球不是正 圓形,且以廿三度傾斜角繞日轉;而繞日的軌道又是橢弧 形的,因而每天日夜的長度不一致。夏至時。地球繞到夏 至點,我們在北半球,白晝最長,南半球則正好相反。 11.小暑—是農曆六月的節氣,暑是熱的意思,小暑氣溫雖 高,但未達炎熱的極點,所以叫「小暑」。 12.大暑—小暑和大暑是夏季的最後兩個節氣。小暑半個月 後,氣溫慢慢爬升,一天比一天熱,酷熱至極,即是大暑。
農曆 正月初 正月中 二月初 二月中 三月初
概述 春天報到了... 雨水開始增加... 「初雷」冬眠動物驚醒... 晝夜時間平均... 天氣轉暖,春季過了大半
立春
二 十 四 節 氣 是 哪 二 十 四 個?
雨水
春季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4月20日或21日
5月5日或6日 5月21日或22日 6月6日或7日 6月21日或22日
晝夜時間平均...
天氣轉寒... 天寒地凍,漸漸有結霜... 冬天報到了... 天氣寒冷開始下小雪了... 寒流至,大雪紛飛... 今晚乃最長的一夜... 冰天雪地... 天冬至 小寒 大寒
節 氣 詳 細 介 紹 | 春
1.立春—是農曆廿四節氣的首位,表示春天降臨大地,一 切有創造性活動即將展開,每人都為這一天的來臨而充滿 喜悅和希望。 2.雨水—是在立春後的第十四或十五天,排名第二,也是 農作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節氣,這時大地解凍,雨水充沛, 是農作全面展開的季節。 3.驚蟄—是仲春二月的節氣。驚蟄在雨水之後,隨「春雷」 鳴動起來。在古人的觀念中,是春雷驚醒了冬眠墊伏的蟲 類,「驚蟄」意指要提醒農民適時種植,注意蟲害。 4.春分—是二月的中氣。春分這一天,在天文學上是一個 關鍵的日子,太陽正好在黃道與赤道的相交點,晝夜一樣 長。春分也是人間的一個大日子,正是紅杏枝頭春意鬧的 季節,草長鶯飛,無限春光多明媚。 5.清明—節氣與民俗兼顧的「清明」,在意義上不同,節 氣的「清明」,是在春分之後半個月,這時春季已過去一 大半,在華南是個多雨的季節,故詩人便有「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嘆詩。民俗中的清明,是 一個祭祖掃墓的日子,代表我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慎終 追遠的精神。 6.穀雨—清明後的十五天是穀雨,乃「雨生百穀」的意思。 此時,氣候非常清爽,田裡的農作物欣欣向榮,有充沛的 雨水量,正好切合穀物成長的需要。
節氣 立春 驚蟄
中氣 雨水 春分 榖雨 小滿 夏至
月份
十 二 節 十 二 氣:
清明 立夏 芒種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大暑
處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季節
節氣
陽曆 2月4日或5日 2月19日或20日 3月5日或6日 3月20日或21日 4月4日或5日
二 十 四 節 氣 的 由 來 2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月有兩 個節氣,在月首的稱「節」,月中 的稱「中氣」,簡稱為「氣」。簡 單點來說,二十四節氣就是地球繞 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好比 公轉軌道上的里程標誌,到了甚麼 節氣,就會有甚麼氣候,以反映一 年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寒暑變化。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除了四立與分 至合稱的八節,表示季節變換及劃 分四季外,都是反映該地區的氣候 寒暑變化及耕耘播種之農時等來命 名。
三月中
四月初 四月中 五月初 五月中
雨水充沛...
夏天報到了... 農作物漸漸盈滿... 穀物生芒結種時節... 這天白晝時間最長...
夏季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7月7日或8日
7月23日或24日 8月7日或8日 8月23日或24日 9月8日或9日
六月初
六月中 七月初 七月中 八月初
天氣漸漸炎熱...
二 十 四 節 氣 的 由 來 1
其實,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已創製了 陰曆,此套曆法是根據當時人們觀察太陽 和月亮的運行,互相配合而精確地計算出 來。為了補救陰曆無法配合的季節變化, 古人亦創製了二十四節氣用來指示一年中 氣候寒暑變化週期。 據說,節氣是神農氏制訂出來的。把二十 四節氣和古代陰曆結合起來,便能指示農 事和漁業生產,「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 氣」,農人配合著這些節氣,栽種適時的 植物;漁民也配合節氣變化,知道各種魚 類的成長與出現,捕得各種魚兒供食用, 可見生產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此時天氣炎熱至極... 秋報到了... 天氣開始轉涼... 清晨有露水了...
秋季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9月23日或24日
10月8日或9日 10月23日或24日 11月7日或8日 11月22日或23日 12月7日或8日 12月22日或23日 1月5日或6日 1月20日或21日
八月中
九月初 九月中 十月初 十月中 十一月初 十一月中 十二月初 十二月中
農曆閏年可有規則可循,多
待 答 問 題:
久一閏,該閏哪一個月? 農曆大小月可有規則可循? 國曆與農曆生日每隔多少 年會出現在同一天? “中秋”與”秋分”有何不 同? “清明”是[節氣]還是[節日]
曆 法 比 較:
陰曆: 根據月球環繞地球運行所訂 的曆法稱為陰曆;。「朔望月」是 月球接連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 月)相隔的時間,即29.5306日(29日 12小時44分3秒)。 。 陽曆:根據太陽在不同季節的位置 變化所訂的曆法稱為陽曆;「回歸 年」是太陽接連兩次通過春分點所 需的時間,即365.2422日(365日5小 時48分46秒)。 農曆:是涵蓋月球運行規律及太陽 位置變化的陰陽曆。農曆的基礎是 「回歸年」和「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