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酒席习俗
宁化客家文化

宁化红色历史文化 content
宁 化 革 命 纪 念 馆 宁 化 红 军 医 院 旧 址
客家人结婚历来有闹洞房的习俗, 又称搞新娘。婚礼闹房连续三天, 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 可参加。而客家闹房,还受一种 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
宁化红色历史文化 content
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 石壁是 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 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 革命实践活动
2008年宁化石壁客家祭 祖习俗入选福建省第三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宁化石壁客家祭 祖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宁化客家祖地 content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1995年落 成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 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 一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 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宁 化cont生活中,但凡有宴席必有此 道菜。酿豆腐是中原传统饮食习 惯与迁徙地特殊产生生活方式相 结合的典范食品。
“汀州八大干”之一的宁化老鼠干 是用捕获的山、田鼠,剥去皮毛, 置糠入铁锅,将鼠架其上加盖薰成 干。有滋补功能,以猪肉、冬笋、 大蒜炸炒田鼠干,香酥适口,为下 酒名菜
宁化 客 家 婚 嫁 content
开伞出门是由新娘的亲兄弟
开伞,无亲兄弟的由其他亲属代替。 开伞者站在大门口左边,打开伞后, 由陪娘拉上新娘从伞底下穿过。走到 轿门前新娘有点假意不愿进去,还流 泪哭唱,甚至用脚踢轿门,陪娘就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者回去早生贵 子的吉利话劝她上轿。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三明市,地级市,隶属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地处北纬25°30′~27°07′、东经116°22′~118°39′之间,全市面积22965平方千米。
东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邻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龙岩市。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明客家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议〓婚?;按客家习俗,过去女子不能在娘家过二十岁;订〓婚?;俗称“定亲”;脑”;迎〓娶?;迎亲之日,女方叫“行嫁”、也有叫“接亲”,“送花;明溪有《梳妆歌》很形象:梳两鬓,黑似墨,调和胭脂;上(米斗中点燃一盏七星油灯,斗上置一块米筛),左;沙县旧时城关是凌晨接亲,男方四抬。
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南朝梁有《横吹曲辞.折杨柳枝歌四首》,其中一首说的就是嫁女:“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波不嫁女,哪得孙儿抱?”三明民间亦有歌谣曰:“五个指头四个叉,老婆未娶不成家。
行得前头没后里,锅前灶尾靠自家。
”两首歌谣皆道出了男男女女对娶媳妇、嫁丈夫由衷的企盼之心理。
还有三明民谣:“抬起花轿乐呵呵,吹吹打打过山坡。
叫声新娘你莫哭,听我给你唱支歌。
新娘虽哭心里乐,盼着新郎拜花烛。
花轿花轿快快抬,早揭头巾见阿哥。
”更把新娘在花轿假悲真喜,急于拜堂成亲的心境刻划得维妙维肖。
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胞、传宗接代的重要起点,人们历来极为看重它,因此,总是想方设法把婚嫁形式搞得隆重热烈,用各种形式求福求吉利,过程之复杂,礼节之繁多简直难以胜述。
三明历史上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形成别具风情的客家文化,又因为地处福建中心腹地,各县分别又受沿海文化、闽北文化的渗透,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甚至“家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所以,这一带男婚女嫁的习俗多姿多彩,别有一番风味。
宁化习俗作文

宁化习俗作文千百年来,宁化客家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创造的绚丽多姿的客家民俗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
她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目前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畲、瑶等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化风情万种,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一、宁化木活字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至今有 800 多年历史。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术几近销声匿迹。
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目前所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福建的宁化县与温州瑞安的东源村。
2011年,宁化木活字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化的木活字印刷术之所以能得以传承至今,与客家人重视族谱修订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本族谱记载着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包含与传承了客家宗族文化,另外,宁化特产玉扣纸也为木活字印刷提供极大的便利。
宁化目前保存有木活字近四十万枚,既有祖传的,也有新刻的。
“谱师”年纪最大者八十多岁,年纪最轻的三十二岁,他们各自以“堂”为单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两人一堂,有堂号,现存留有“印心堂”“衍冀堂”“文林堂”等。
艺人多能熟练掌握木活字的反字毛笔书写、制刻、拣字、排版校对、装帧等技艺。
二、神秘的夏坊古“游傩”在安乐乡夏坊村,至今流传着神秘的古“游傩”习俗。
夏坊古“游傩”是祭祀活动中的仪式舞蹈,属“梅山七圣”崇拜。
“七圣”源于《封神演义》,分别指袁洪、常昊、朱子真、杨显、戴礼、金大升和吴龙。
在夏坊,村民认为他们分别是猿猴、猪、羊、狗、牛、长蛇和蜈蚣这七种动物的形象代表,因此,“七圣”面具被村民虔诚地供奉于七圣庙中。
夏坊“游傩”的来历颇为神秘。
传说这里的吴姓祖先到湖南经商时,因乘船从湍急的河流中捞起两个箱子而避免了翻船的危险。
这两个箱子,一个装有9副面具,一个装有法器。
后来,吴姓人将这两个箱子运回夏坊村,存放在吴姓屋内,每年正月十三拿出来供人祭祀。
客家文化——宁化

位于宁化县北部的安远乡境内,西与江西省 交界,总面积为4733.3公顷。有珍稀濒危野生 动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华 南虎、金钱豹、云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等 5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香果树、种萼木、 南方红豆杉等3种,药用植物有短萼黄连、绞 股兰、八角莲、金钱兰等,观赏植物有钟花樱、 野含笑、春兰、寒兰等;香料及其它植物有中 华猕猴桃、山苍子、灵芝、茶薪菇、红菇、木 耳等。
客家酒酿为宁化特产。自古至今,宁化客家人盛情好客, 远近闻名,客来必以家酿酒浪相待。饮酒必到尽兴,欢乐而 散客家娘酒是客家原住民用糯米酿造的一种酒,属于黄酒。 客家米酒主要原料是糯米,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 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可以直接饮用, 也可与鸡等一起煲。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补血生血以及 润肺之功效。
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后,毛 泽东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 《如梦令·元旦》。
——
风山直今路宁
展下指日隘化
毛 泽 东
《 如 梦 令
红 旗 如 画 。
山 下 ,
武 夷 山 下 。
向 何 方
旦
》
➢ 2008年宁化石壁客 家祭祖习俗入选福建 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
➢ 2011年宁化石壁客 家祭祖习俗入选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1995年落成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 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 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 心”。
宁化客家人乔迁习俗

新房建成后,要从旧房子迁入新房居住,这不仅是宁化石壁客家人建房中最热闹的场面,而且也是房子主人最慎重、最讲究的一件大事。
乔迁。
乔迁必须选择一年中最吉日良时的时间。
乔迁那天早晨,主人得很早起来做好早饭,然后在原来的厅堂内、灶台上、大门口都点上大红蜡烛,并叫一个邻居手拿着一串长长的鞭炮,当家中的男主人一头饭甑、一头锅头(锅头底下放着火盆,火盆内放些糠,并铲入火种,表示火种从旧房内移到新房里)挑着准备出发时,家中其他人员各人手里拿一件东西,按大小依次站在后面,等邻居把欢送的鞭炮放响时,大家便开始移动,往自己新房子的方向走去,邻居便高声说:“祝你搬进新房,人财两盛!”主人回答道:“谢谢您的金口!”新房那边的邻居,早已给他在厅堂内、灶台上、大门口点上了大红蜡烛,手里也拿着一串长长的鞭炮等候着,若有雇乐队的便在门口两旁摆开。
当主人家的人快到自己新房子门口时,鞭炮响起,乐队齐鸣,其鞭炮声,乐队声夹在一起,响彻云霄。
并将他们一家迎入新房内,邻居对其主人家的说:“今天吉日良时搬进新房,祝你们兴旺发达、丁财两旺!”主人回答:“谢谢您的金嘴玉口!”主人把东西放下后,便和邻居一起在新房内吃第一餐早饭。
贴对联。
华堂落成,在乔迁之日,主人便请村上写毛笔字较好的人士,来到家中帮他写对联。
横联一般写:“喜庆乔迁”、“华堂生辉”、“华厦千秋”等,直联一般写与新居落成有关的联文。
对联在中午饭前贴好,当对联贴在墙上时,整个房屋熠熠生辉,增加了喜庆的气氛。
迎贵宾。
这天除所有原来有交往的亲戚朋友外,还有木匠、泥水、地理及凡是做房子来帮过忙的人。
宗族中的老者及房上叔伯兄弟作为贵宾也来参加乔迁庆典。
他们抬着玻璃匾额(也有送风景画匾的)敲着锣、打着鼓、吹着唢呐参加当天的庆典。
当他们的队伍到达大坪门口时,主人家便放响鞭炮,乐队两边摆开并吹响乐章,一齐热情地将他们迎入厅堂,这时锣鼓声、唢呐声、乐队声混在一起,响彻云霄、震耳欲聋。
等各种声音停下后,主人依次给每人发烟,然后坐下,便拿出客家美酒,端出菜肉,让大家吃点心。
宁化客家风情习俗

宁化客家风情习俗客家情歌三明客家,是山歌的故乡。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一批批中原汉人,为避战乱、饥荒、瘟疫等天灾人祸,纷纷南迁;历尽艰辛,来到了闽西北这块世外桃源栖息繁衍。
千百年来,客家祖先和土著百姓和平共处,并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互为交融渗透。
为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创造出许许多多极富特色的客家山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明民歌与地方民俗风情融为一炉,带着泥香土味,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尤其是客家情歌,以炽热、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洗炼的语言,表达了青年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对封建婚姻的反抗。
有如清泉,沁人心脾。
客家情歌大多七言,隔句押韵,有四名式,也有段体结构,形式多样。
还有对唱、盘歌等,倍受群众喜爱。
婚嫁风俗:汀州(长汀、宁化)客家婚嫁风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婚俗的遗风,即:“纳采”(提亲),“问名”(问生辰八字),“纳吉”(双方占卜合婚),“纳微”(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请期”(男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家),“迎亲”(迎娶新娘)等六礼。
现在长汀的客家婚嫁的六礼为:“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
岁时风俗春节: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
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
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
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
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乱碌取?/p>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
初三早晨重蒸食用。
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
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钱”;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宁化客家小吃

宁化客家小吃宁化的客家先民因常年的迁徙,艰苦的生活,创造了具有地方风味的鱼生、韭菜包、烧卖、大卷、三蒸汤、松丸、伊面等客家小吃。
品尝这些别具客家风味的小吃,就可领略到客家饮食文化独特的韵味。
鱼生又称“生鱼脍”,是客家第一大菜。
备下活草鱼1—2尾,每尾3斤左右,投入鱼橱中任水飘流,俗称抖鱼。
用时洗净鱼鳞、脏肠除净,用刀取下主骨两侧鲜肉,揩干血水后,迅速用专刀切成纸般薄片,洒上麻油,沾芥辣、酱油立即生吃,味道鲜美。
具有清热降火、滋阴平肝之功效。
韭菜包亦叫“米包子”,以精米粉,嫩韭菜为主料,配以新鲜瘦肉、笋、菜心、虾米等配料和调料,用精米粉做成不粘不糊,不碎不烂的包皮,嫩韭菜、新鲜瘦肉、笋、虾米等配料为馅心,包成形似水饺的包子,蒸熟后韭香扑鼻,味道鲜美。
韭菜包是客家名点之一。
它集山珍美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芳香扑鼻于一身,能使食者食而不厌、回味无穷。
不仅当地群众喜爱,更受海内外客家后裔的青睐,是台湾同胞返乡探亲时必点的菜谱之一。
韭菜包又叫米包子、形似水饺,以普通大米作为米包子的包皮原料。
要把大米做成柔软而又坚韧似面筋一样,不粘不糊,不碎不烂,用手工捏成纸一样薄的包皮是作常不易的。
也许是当年中原汉人南迁后,在客家祖地宁化这块土地秋麦较少,水稻居多,客家人变更乎出制作这种独特的米包子,可以在怀旧中继续享用原有的美食。
韭菜包其包皮的制作是将大米洗净浸透后,和水磨成浓浓的米浆,把大米浆放人锅中,在温火中搅拌成糊状,再压成固状,铲起放人簸箕内、用双手蘸食油反复搓揉成米团,制成包皮原料,再用洗净的湿手巾盖住,不让米团表皮变硬。
当要包时,掐出拇指大的小米团,双手在掌中搓成小圆球再掐成薄薄的米粉片,包上预先期备好的馅心,包成水饺似的花纹,密密排在垫有湿纱布的蒸笼内,置锅中蒸上1余分钟即可。
馅心更是讲究。
所谓韭菜包就是馅中韭菜成分居多。
韭菜是有一定季节的,正如杜甫诗句"夜地剪春韭,新欢间黄梁"。
韭菜在寒冬腊月受霜雪摧残生长不旺,立春之后的韭菜为头帮韭菜要割尽,让其重新萌发二帮、三帮,这时正是清明前后,长出的韭菜鲜嫩味美,正是包韭菜包的好材料,加上这时山中的冬笋将尽,春笋吐尖,又嫩又白又脆的笋丁子做佐料,吃起来别有风味。
宁化客家祖地习俗与客家精神

宁化客家祖地习俗与客家精神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优秀思想、伦理观念与文化习俗的集中表现。
客家民俗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凝聚力,不仅在历史上为民系的诞生、生存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今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将再放光芒。
宁化是世界客家人的总祖地。
在漫长的中原汉民大迁徙中。
客家先民为了躲避战乱,灾荒,为了生存,他们一批批南迁,原先他们还指望能够有朝一日北归,可是等来的却又是无情的战乱、抢动、放火、杀人如麻,实事告诉他们:北归无望。
唯一的出路是疲于奔命地南迁,再南迁,去寻找战争的避风巷“世外桃源”——石壁。
自唐末到北宋、南宋、元初,石壁接纳了大批的南迁汉民,先民们来到这块安乐宝地,垦荒拓殖,泛伐于吴。
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与地方土著、越民、畲民交流、沟通、磨合,文化互相渗透,风俗互相影响,相互融合,优胜劣汰,逐渐地便形成一种新的语言,新的民间风俗,新的思想意识,规范着、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这样一个新的民系――客家民系便在这里孕育催生了。
一种支撑这个民系的脊梁、潜在意识成了这个民系赖于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客家民众精神即客家精神也在逐步形成和发展着。
随着客家民系的逐渐成长、成熟、发展壮大,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居住地的不断拓展,客家精神也随之完善、升华,在支撑整个民系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2008年12月,国家文化部,根据宁化及其石壁民风习俗丰富淳正,催人向上、生命力旺盛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而获得了第一批“中国民间(客家祖地习俗)文化艺术之乡”荣誉。
客家祖地习俗与客家精神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笔者想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客家祖地习俗?什么是客家精神?客家祖地习俗,是指以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定居和生产生活中,通过磨合、发展所形成的习俗和习惯,即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诸领域,民间文化现象和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婚丧习俗,饮食习俗,生产习俗,岁时习俗,信仰习俗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化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
除把中原的文明礼俗带入新地方之外,在与当地人相互问不断交往、磨合中。
还形成了宁化客家特有的礼仪风情。
他们从小孩一出生开始,其宴席就不断:出生三天,有做三朝饭的汤饼之庆,周岁有周星之庆。
接着是十岁之庆、二十岁之庆;三十岁有而立之庆、四十岁有强士之庆、五十岁有五秩(杖村)之庆、六十岁有杖乡(花甲)之庆、七十岁有古稀(杖国)之庆、八十岁有杖朝(耋龄)之庆、九十岁有耄龄之庆、百岁有期颐之庆。
此外,结婚有新婚之庆,再娶有续弦之庆,满月(30天之庆称为小满月;60天之庆称为大满月)有弦月之庆。
架屋有轮奂之庆。
迁居有乔迁之庆。
兄弟分家有添灶之庆。
女儿出嫁有于归(出阁、添箱)之庆。
安葬有牛眠(还山)之庆。
此外还有入学之庆、升学之庆、夫妻圆满六十年之庆。
兄弟共合三百岁之庆等等。
以上种种之庆,有的设宴人数较少,有的设宴人数较多。
因而对各种的宴席其宾客入席也各不相同。
宁化客家人使用的桌子是四方桌,也称八仙桌,即一个桌子只坐8个人(特殊情况除外),即使是同样的八仙桌,其入席也有不同的坐法。
一、不同的厅堂有不同的入席方法:如是上梁厅或上厅下廊的厅,其坐法是——对子席。
如是楼下厅的(即厅上有加层的厅),其坐法是——一字席。
二、不同的宴席有不同的坐法。
如小孩子做三朝或周岁,由其小孩的外公或小孩母亲的兄弟坐首席。
如女孩出嫁,由女婿坐首席。
宁化客家人认为女婿一辈子在岳父母家只有这次娶媳可坐首席,”半边细郎半边子”,以后女婿就像自己儿子一样了。
操办任何宴席就得在场帮忙了。
孩子结婚,由新婚媳妇的兄弟(即送嫁的)坐首席。
如男人做寿,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女人做寿,由女方娘家长者坐首席。
如上梁、乔迁,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木匠或泥水师傅坐第二席。
清明扫墓做清明。
若有请外房长者,由外房长者坐首席;若没有请外房长者的,由本房长者坐首席。
丧事,因这天厅堂门上写着比例为1:3的“当大事”三个大字。
要以死者为大,因此丧事是随便坐的,没有请人坐首席的风俗。
三、特殊坐法。
当男方去女方家娶亲时,来到女方家中,女方家中会叫所有来的人先吃点心,接着是油厨(即特殊招待),这个坐法就有点特殊了。
入席时,先请女婿坐首席,然后叫娶亲的或叫女方家最长辈的亲戚陪女婿坐下,这个桌子得坐9个人,比原先的八仙桌要加坐一人,示“久久长”之意,即与这家亲戚往来天长地久,夫妻恩爱天长地久。
宴席问,如是结婚。
新娘就得从首席开始,依次向各桌往每位嘉宾碗内斟酒,所有桌子都斟过后,夫妇双双又得往每桌嘉宾敬酒,重要嘉宾,还得单独敬。
如父母做寿,或是乔迁之庆,所有媳妇、孙媳及女孩,还得从首席开始依次向各位嘉宾碗里斟酒。
然后孩子、孙子、曾孙、侄儿、女婿等人,也得依次向每桌嘉宾敬酒。
如父母寿终,家中所有的人及外嫁女孩,在头天中午,每人都得穿上麻衣,先由女人往各桌嘉宾斟酒后,大家都得磕在桌子旁边。
向亲戚朋友磕头致礼,等人将其扶起时,才可往别的桌子去做重复的下磕致礼之事。
四、下礼。
做寿、结婚。
当宴席到一定时间时,由负责这门事的长者,带着他家中的五人或六人、九人(要全部男的)缓步向厅堂走去。
由长者对众嘉宾说:“感谢一伙亲戚朋友对某某人的尊敬,
招待不周。
没什么好吃的,请大家多喝点淡酒。
”这时众人得全部站起来回礼。
如结婚,大家回答说:“祝他(她)们周年生贵子!”如做寿,众人回答说:“祝寿诞公(婆)健康长寿!”接着他们依次退出厅堂门口,向大家一鞠躬后说:“大家请坐,慢用!”然后大家坐下,继续宴席,相互敬酒吃菜。
(张文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