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文化中的宁化祭祖习俗
客家中元节的习俗

客家中元节的习俗客家中元节的习俗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
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和神灵,为亡灵超度,祈祷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在中国各地,中元节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传统,其中包括了客家人独特的中元节习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客家中元节的习俗,以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一、扫墓祭祀在中元节这一天,客家人会前往祖坟扫墓祭祀先祖。
他们会将墓地整理得干净整洁,并在墓前摆放香烛和供品,如水果、米糕、凤梨酥等。
祭祀仪式通常由家族长辈主持,全家人围绕祭坛祈祷,向祖先表达思念之情,并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人们身体健康、生意兴隆等。
二、放焰火中元节当晚,客家人会在庭院或空地上放焰火。
据传说,放焰火能驱赶邪灵,保护家人免受恶灵的侵扰。
同时,焰火也象征着热烈、繁荣和吉祥,寓意着希望家庭喜庆团圆,事事顺利。
孩子们尤其喜爱放焰火,他们手捧着彩色烟花,在燃放声中兴奋地笑着,使整个节日增添了无限欢乐和活力。
三、舞龙灯客家人在中元节上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舞龙灯。
这是一种舞蹈形式,舞者们手持着长竹竿,一端系着一个巨大的龙灯,另一端带着色彩缤纷的丝带。
舞龙灯的动作优美流畅,有节奏感,让人陶醉其中。
据传,舞龙灯可以驱走灾祸,增加人们的好运。
此外,舞龙灯也是一种向祖灵表达敬意和祈求的方式。
四、凉粉祭在客家地区的中元节,还有一项有趣的习俗,叫做凉粉祭。
这项习俗源于世代相传的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仙女,她为人们带来好运和丰收,每当人们祈求时,仙女就会降下凉粉,为人们带来清凉和美味。
因此,人们在中元节上,会准备好凉粉,并将其供在神台上,向仙女表达感激之情,同时祈求好运和丰收。
五、剪纸中元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不仅祭祖、祈祷,还会制作纸雕、剪纸等手工艺品。
客家人剪纸的主题通常是关于中元节的场景,如舞龙、祭祀活动等。
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承和表达祖先文化的方式。
客家人相信,通过剪纸可以驱散厄运,带来好运和吉祥。
宁化酒席习俗

宁化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
除把中原的文明礼俗带入新地方之外,在与当地人相互问不断交往、磨合中。
还形成了宁化客家特有的礼仪风情。
他们从小孩一出生开始,其宴席就不断:出生三天,有做三朝饭的汤饼之庆,周岁有周星之庆。
接着是十岁之庆、二十岁之庆;三十岁有而立之庆、四十岁有强士之庆、五十岁有五秩(杖村)之庆、六十岁有杖乡(花甲)之庆、七十岁有古稀(杖国)之庆、八十岁有杖朝(耋龄)之庆、九十岁有耄龄之庆、百岁有期颐之庆。
此外,结婚有新婚之庆,再娶有续弦之庆,满月(30天之庆称为小满月;60天之庆称为大满月)有弦月之庆。
架屋有轮奂之庆。
迁居有乔迁之庆。
兄弟分家有添灶之庆。
女儿出嫁有于归(出阁、添箱)之庆。
安葬有牛眠(还山)之庆。
此外还有入学之庆、升学之庆、夫妻圆满六十年之庆。
兄弟共合三百岁之庆等等。
以上种种之庆,有的设宴人数较少,有的设宴人数较多。
因而对各种的宴席其宾客入席也各不相同。
宁化客家人使用的桌子是四方桌,也称八仙桌,即一个桌子只坐8个人(特殊情况除外),即使是同样的八仙桌,其入席也有不同的坐法。
一、不同的厅堂有不同的入席方法:如是上梁厅或上厅下廊的厅,其坐法是——对子席。
如是楼下厅的(即厅上有加层的厅),其坐法是——一字席。
二、不同的宴席有不同的坐法。
如小孩子做三朝或周岁,由其小孩的外公或小孩母亲的兄弟坐首席。
如女孩出嫁,由女婿坐首席。
宁化客家人认为女婿一辈子在岳父母家只有这次娶媳可坐首席,”半边细郎半边子”,以后女婿就像自己儿子一样了。
操办任何宴席就得在场帮忙了。
孩子结婚,由新婚媳妇的兄弟(即送嫁的)坐首席。
如男人做寿,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女人做寿,由女方娘家长者坐首席。
如上梁、乔迁,由本村叔伯长者坐首席,木匠或泥水师傅坐第二席。
清明扫墓做清明。
若有请外房长者,由外房长者坐首席;若没有请外房长者的,由本房长者坐首席。
丧事,因这天厅堂门上写着比例为1:3的“当大事”三个大字。
要以死者为大,因此丧事是随便坐的,没有请人坐首席的风俗。
三明市“知客家,爱客家”网络知识竞答参考答案

三明市“知客家,爱客家”网络知识竞答100题答案1、客家名称“客”的含义是( B )。
A、客家人好客B、客家人是从北方迁徙到闽粤赣地区的移民,与原住民相比较是“客”C、客家人客居异乡D、客家人足迹遍天下2、客家先民第一次南迁从( B )开始。
A、唐朝B、东晋C、宋朝D、三国3、客家先民大批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B )。
A、自然灾害B、躲避战乱C、改善环境D、无具体因4、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不忘将祖先的骸骨带上,安居后再选风水安葬,此习俗客家地区一般称为( A )。
A、二次葬B、风水葬C、舍利葬D、捡金葬5、客家姓氏源头主要在( C)。
A、福建闽南地区B、中国江淮地区C、中国中原地区D、中国东北地区6、“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是在客家人中广泛流传的口语,其中的“大槐树”即大槐村在( C )。
A、河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安徽省7、客家民系是中华民族中的( A )一支民系。
A、汉族B、畲族C、瑶族8、客家大本营即客家人的聚居地,为闽西、( B )、赣南这块三省相连的地区。
A、粤西B、粤东C、粤北9、客家人中流传的“葛藤佳话”的故事与历史名人( C )有关。
A、陶渊明B、李自成C、黄巢D、刘邦10、客家人了解自己的祖先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 D )。
A、到宗族祠堂祭祖B、到祖先的墓地祭祀C、询问老年人D、查找族谱11、( C )时期,在闽粤赣客家聚居地域内,初步形成一支同操客家话、有着共同物质文化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独特汉族民系客家人。
A.东晋 B.北宋 C.南宋 D.唐朝12、由于汉人移民激增,一个县的人口由唐代天宝元年(742年)的5000人增长到南宋宝佑元年(1223年)的11万多人,这一客家县是( A )。
A、宁化县B、将乐县C、建宁县D、沙县13、宁化位于福建西部,闽赣边界中部,地处“三江”源头,这“三江”是闽江、赣江和( A )。
A、汀江B、九龙江C、韩江14、客家先民进入福建宁化石壁的主要隘口是(A )。
关于“非遗”传承的多维思考

●
●
23旬 I9 C4 0 月刊 S— N6 1 () S5 1 2 下 N0 1/ 年 7 1I 11 — 0 4 0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上目■ 豳
关 于 “ 遗 " 承 的 多 维 思 考 非 传
林 平
( 建 省 三 明 艺术 馆 福建 三 明 3 5 0 ) 福 6 0 0
作者 简介 : 平 , 建省三 明艺术 馆馆长 , 明市非遗保 护 中・ 林 福 三 负责人 。 【 圉分类号1 2 6 6 中 10 . 【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0 9 o 1 2 1 l 3 O 6 1 1 0 —5 7 (0 2 o ~O 3 ~O 随着 文化外 沿的扩 大 ,非遗 作 已成 为广 大文 化工 作 者 的新 课题 性 , “ 工 也无 法形成 规模化 产业 。 更无足 够的经 济来 源 。这样长久 下去 , 然导 必 相对而言 , 在挖掘 与传承 中, 传承 工作 就更 显得 重要和急 迫 , 以为非遗 保 致 有些绝 技的失传 , 何况年 青一代 都 向往 城市 生活 , 父 辈的技 艺 缺乏 我 更 对 护 与传承工 作 的焦点应 该集中体 现在“ 活态 ” , 上 因为 非遗 的传承是 人 的传 兴趣 。 此 , 为 政府部 门应尽 快采取行之 有效 的政策 和措施 , 文化部 门应 加强 承, 显然这 种“ 活态” 传承是 十分艰难 的 。 引导 。如 , 山竹纸在 市场上很 受欢 迎 , 西 如何 做 大做 强使 其成 为纸 的 品牌 就我 市而言 , 目前为止 , 遗项 目编入 国家级名 录中的有 五项 , 们 和文 化 的亮 点 , 到 非 它 并提供 一定的平 台与交 流的机会 使之上 升为产业 化 。又如 分 别是永 安市 的大腔戏 、 将乐 县西 山竹纸制作 技艺 、 田县的板凳 龙 、 宁 宁化“ 活字 ” 大 泰 木 雕刻 印刷 技 艺 , 品大 多销往 乡 村 、 成 寺庙 , 市场 销量 也很 有 县 的梅林戏 、 宁化县石 壁客家 祭祖习俗 。这些 都是三 明非物质 文化 遗产 的 限, 在选 择传承人 就更显 难度 。永 安市 的大腔戏 , 成于明代 中期 , 形 被誉 为 典 型代表 , 三明历 史的一种 见证 和三 明文 化 的一种 重要 载 体 , 们蕴 含 中国戏剧史 的活化 石 , 懂得欣 赏的人很 少 , 是 它 但 没有足 够市场 氛围 , 何 寻找 如 着 三明人 民某些 特有的精 神价值 与思维方式 , 是广大人 民群众 丰 富想象 力 合适 的结合点 与旅 游联姻 , 也是 耪们 值得 思考 的 问题 。因此 , 我们 需要 政 与 文化创 造力 的结晶 。 府 与各 部 门间 的协 调扶 持 , 予传 承人 一定 的社 会地 位 和相 应 的经 济资 给 然而这 种特 殊的“ 活态” 传承是 必 需完 全依 赖特 定 的人 群和 特定 的 环 助 , 这样 非遗项 目才能 融人社会 。 境 而生存 的 , 它以典 型的 口传 心授为 特点 , 所有 技艺 全 都是 以人 的相 互 依 在“ 非遗” 传承 的另一种 突 出矛盾 , 就是地 域间 的项 目相争 。 那 存 为延续 的。 因此 对它们 的保护不 仅是要保 护其 文化形态 , 重要 的是 对 更 早 在 2 0 年 5月初 , 04 因出现两种截 然不 同的“ 午” 申报 , 界非 物 端 节 世 其 进行“ 传承 ” 使之 发扬光大 , 以是 否能 够“ 态” 承则 成为 非物 质 文 质文 化遗产 引起 国人 们的许 多思考 , , 所 活 传 也正 因为韩 国“ 先 申报 ” 中国 引起 抢 在 化 遗产是 否得 到保护与开 发利用 的关键 。 轩 然 大 波 , 因有 关 文 化 部 门 出 面 表 示 , 国 申 报 的 是 “ 午 祭 ”, 非 中 国 后 韩 端 而 那么 , 活态 ” “ 传承 又如何进 行?有关 专家认 为可 以借鉴 国外 的一些 做 申报 的是“ 午节 ” 事 情才 慢 慢平 复 下 来。 经 了解 , 国 的“ 午 祭 ” 端 , 韩 端 是 法 。其一 , 让传 承人有个 稳定 的收入 , 就像教 师一样 的待遇 。当然 , 承 人 l O 传 O O多年前从 中国引 进的 , 是 以舞 蹈 、 它 萨满 祭把 、 间艺 术展 现 等 内容 民 必 须承担 一定 的社会责任 , 艺人们 在有 生 活保 障 的工作 中 , 行技 艺 的 构成 , 中国的划龙 舟 、 让 进 与 吃粽 子 、 纪念屈原是 两 回事。这说 明了“ 非遗 ” 目 项 传 承 , 时 间还 要编写 文本 其 二 , 有 通过 录音 、 录像 等有 效 手 段 , 做好 传 承 在人们 心 目中是无形 文化遗 产 , 的 地位 和作 用 不可 忽视 。同样 , 它 我市 梅 工作 。笔者 认为 , 在条 件成熟 的时候 , 可在我 市技工 学校或 艺术学 校 , 设 列 、 开 三元 两区 因“ 旺鼓” 大 之说争 议也 沸沸 扬扬 。去 年 , 三明 市首 届非 物 在 传统 技艺课 程 , 之成 为规模化 的文化 产 业链 , 使 以培 养更 多 的年 轻人 加 入 质文化 遗产节 展演 中 , 点因节 目单的说词 “ 旺鼓” 差 大 归属 有着不 同争议 而 到传 承的行 列 。 使 活动无法进 行 , 因本 人现场 调解 , 后 缓和双方 情绪 , 才使 活动顺利 进行 。 另外 , 在我市还存在一些非 遗传承难题 。例 如 , 虽然 国家给予 获得 国家 经 查阅证 实 , 三元 区早在 1 4 年 前 就建 县 , 9o 当时称 三元 县 , 其 中已 这 级项 目的传承人每年 8 0 00元补 助 , 对农 村来 说是 一笔不 小 的收入 , 可对 当 包含 三元 、 梅列 两区 , 传说 中的“ 小小 三元 县 , 家豆腐 店 , 内磨 豆腐 , 三 城 城 地领 导来说是一道难解 的题 目。如大 田县 的板凳 龙 , 元宵期 间 搞板凳 龙 活 外 昕 的 见 ” 是 最 好 的 佐 证 。随 着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加 快 , 有 了 现 在 的 三 元 就 才 动 的乡镇有许多 , 因很难说谁做 的最好 就使得 传承人 很难确 定。 因此 , 该 区 、 应 梅列 区 , “ 旺鼓” 而 大 正是 三元 , 列 、 口等 地原住 民共有 的活 动 。这 梅 莘 将对 个别传承 人的资助调 整为对项 目的整体资助 , 否则就 会鼓励少 数人 , 打 也说 明了 , 在非 遗传承 的过程 中, 盾 是多 种 多样 的 , 实存 在着 地 域 问 矛 确 击多数人 , 以产生 预期的效果 。然 而, 难 获得 省市项 目的传承 人补 助的经 费 题 , 存在着 “ 基” 根 的问题 。因此 , 我们 在 开展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与 传 承 的过 又很有 限。因此 , 、 省 地市县 也应逐 级追 加补 助经 费 , 各种措 施 保护方 案 亟 程 中要 做 好 过 细 的 工 作 。 需细化 。只有各级政府加 大投入 , 力改善 传统艺 人 的生存 条 件和 活动 空 努 总之 , 要使非 物质文 化遗产得 到有效保 护 , 困难很 多 , 修复其 自然传 承 链 条 , 需 要 一 个 长 期 的 过 程 。 目前 , 国 上 下 仍 缺 少 全 盘 考 虑 的 整 体 思 还 全 问, 让他们有个展示 的平台 , 我相信 ,非遗” “ 的传 承就一定能够 落到实处 。 另据 了解 , 安市 的大睫戏 、 永 将乐 县西 山竹纸制作 技艺 , 以及 近期 发 掘 路 , 需要我 们全体文 化人共 同努力 和积 极探 讨 , 全社 会对 艺术 形 式 的整 使 的 宁化“ 木活字” 雕刻 印刷技 艺 , 都面 临着 缺乏 人 才传 承 的大 问题 , 有 的 体传 承形成有 效保 护 , 青年一 代热爱 传 统文 化 , 现 让 让祖 国 的“ 非遗 ” 文化 得 也都 是些农 民 , 时在 田间劳作 , 平 偶尔 为一些来 宾表演 , 乏连 贯性与 持续 到 全 社 会 的共 同 关 注 。 缺
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

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客家人祭祖是客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祖活动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祭祖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也是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传承和弘扬。
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丰富多彩,包括祭品准备、祭祀仪式、祭祖祈福等环节。
通过祭祖活动,客家人传承着先辈的智慧和精神,弘扬着客家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凝聚了家族、乡亲之间的情感和凝聚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json"1.2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客家人祭祖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祭祖在客家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接着将详细讨论祭祖的基本规矩,包括严肃性、尊重性和仪式性等方面。
最后将深入探讨祭祖仪式的流程,从准备祭品到进行祭祖仪式的整个过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以及祭祖活动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价值。
"}1.3 目的祭祖是客家人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祭祖活动,人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也可以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期加深人们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祭祖活动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深入了解客家人祭祖的规矩和仪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客家人的信仰和价值观,进而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繁荣。
2.正文2.1 客家人祭祖的重要性2.2 祭祖的基本规矩祭祖是客家人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而在进行祭祖活动时,客家人会遵循一系列基本规矩。
这些规矩体现了客家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也体现了他们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珍视。
首先,祭祖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的春秋两季,通常是在农历的清明节、重阳节、祭祖节等特定日子。
这些日子被认为是祖先的生日或忌日,是最适合进行祭祖仪式的时机。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近现代以来,大量学者对客家文化与习俗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客家丧葬习俗则研究得较少,此文则尝试对客家丧葬习俗作一较全面的表述以增进世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
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丧葬礼仪则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程序繁多,场面浩大,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了棺材,放置在土楼二楼空闲的房间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在客家山区,至今旧俗犹存;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汉族传统,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分开,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护佑的作用,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
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魂的虚拟存在为前提的,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个生命需要人们去关爱。
客家人的喊惊习俗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小孩生病时就要由孩子的母亲及其他中老年妇女烧香烛喊惊,认为小孩生病是因为灵魂离开了孩子的肉体,及时叫回灵魂孩子就平安无事了,古人相信人的灵魂在生前与死后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有现世与来世,由此推断世界也有阳界与阴界,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那个人们称作阴朝地府的地方。
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多做善事能够荫子荫孙,今世不好死后也能得到好报,这便也是客家人重视丧葬礼仪的原因之一。
客家人的丧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后随着政府的倡导逐步实行火葬。
另亦有合葬、捡金、做生意、野葬等习俗。
因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旧时客家人对墓穴向来特别重视,一如生人起房,叫“阴宅”,犹重风水,凡筑墓葬必请风水先生选日子、时辰、选墓地、看朝向等。
客家文化——宁化

位于宁化县北部的安远乡境内,西与江西省 交界,总面积为4733.3公顷。有珍稀濒危野生 动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华 南虎、金钱豹、云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等 5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香果树、种萼木、 南方红豆杉等3种,药用植物有短萼黄连、绞 股兰、八角莲、金钱兰等,观赏植物有钟花樱、 野含笑、春兰、寒兰等;香料及其它植物有中 华猕猴桃、山苍子、灵芝、茶薪菇、红菇、木 耳等。
客家酒酿为宁化特产。自古至今,宁化客家人盛情好客, 远近闻名,客来必以家酿酒浪相待。饮酒必到尽兴,欢乐而 散客家娘酒是客家原住民用糯米酿造的一种酒,属于黄酒。 客家米酒主要原料是糯米,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 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可以直接饮用, 也可与鸡等一起煲。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补血生血以及 润肺之功效。
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后,毛 泽东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 《如梦令·元旦》。
——
风山直今路宁
展下指日隘化
毛 泽 东
《 如 梦 令
红 旗 如 画 。
山 下 ,
武 夷 山 下 。
向 何 方
旦
》
➢ 2008年宁化石壁客 家祭祖习俗入选福建 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
➢ 2011年宁化石壁客 家祭祖习俗入选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1995年落成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 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祭祖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 届。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的“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 心”。
客家祖地——石壁

上周到宁化参加一个会议,特地到被誉为“客家的摇篮”的石壁村看了看。
当地有一种说法,“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
石壁村是五大洲两百多姓1.2亿客家人公认的祖地。
历史上,由于战乱和饥荒等原因,大批中原人南迁,这些南迁的汉人史称“客家人”。
在客家人在流迁中,大都经过了宁化县石壁村。
他们在这里居住,繁衍,生息,又陆续辗转迁往闽西南,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地,有的渡海到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所以,石壁成为客家人的“第二祖籍地”。
远的不说,孙中山,郭沫若,叶剑英等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已遍布世界五大洲。
近年来,宁化县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近3亿元新建了客家祖地广场,客家公祠也修葺一新。
公祠大殿堂内供奉着160个姓氏客家始祖神位,展厅有客家人南迁繁衍发展史图片展览。
每年的十月,这里都要举办“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世界各地客家人氏宗亲都会组团参加祭祖活动。
“客家祖地”,已经成为宁化县乃至三明市带动经济,文化,旅游发展的一张名片。
不仅是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还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点之一,是“红军的故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个13万人口的山区小县,有近2万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近万人参加了长征。
若不是惨烈的“湘江战役”,宁化县也许会和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一样,是响当当的“将军县”。
而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祖籍宁化的老红军只剩下了28人。
1955年授衔,宁化籍的开国将军只有3人...
宁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客家祖地。
红军的故乡。
请记住宁化,记住宁化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