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印刷概论

7、网目调(半色调)
颜色深浅是利用网点面积来表现的画面阶调。
一、印刷品阶调再现方式
黑化深度 墨层厚度——凹印 墨层厚——颜色深;墨层薄——颜色浅 黑化面积 网点面积——平、凸、丝网印刷 网点面积大——颜色深;网点面积小——颜色浅
二、网点
1、网点的作用
构成连续调图像的基本印刷单元,并组织图像的阶 调、颜色及图像轮廓的作用。
二、网点
调幅网点
调频网点
二、网点
3、网点的要素
调幅网点 网点(面积)覆盖率(网点百分比) 表现图像的颜色深浅 网点(面积)覆盖率 = 网点面积 单位面积
×100%
亮调——10~30%;暗调——70~90%; 中间调——40~60%;
二、网点
网点线数
表现图像的阶调层次的丰富程度。 单位长度内,所能容纳的相邻网点中心连线 的数目。
1、雕版印刷术的技术基础是什么?大约在什么时候发明 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 2、雕版印刷术是如何印刷彩色图画的?较著名的作品是 什么?由谁印制的? 3、活字印刷术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记载于哪本著 作?在我国以后又由谁做了什么改进? 4、谷登堡对现代印刷术作了什么贡献? 5、我国21世纪初,印刷技术发展的28字方针是什么?
二、网点
2、网点的种类
调幅网点(AM)(传统网点) 单位面积中,网点数目固定,利用网点大小变 化来表现图像的明暗层次,且网点排列有规律。 网点大——颜色深;网点小——颜色浅 调频网点(FM) 单位面积中,网点大小固定,利用网点数目变 化来表现图像的明暗层次,且网点排列没有规律。 网点多——颜色深;网点少——颜色浅
中
一、文字排版的基础知识
印刷设计第一章

图1-7唐代王阶刻的《金刚经》首页
雕版印刷的过程,是在木板上雕刻文字和图像,再 经过刷墨、铺纸、压力后所得到的一个复制品的工艺过 程。材料一般采用硬度较强的木材,通过锯开、刨平、 刷*强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贴在木板上,文字图 像朝下,待干燥后再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及图像,经 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后得到正写的文字图像印 刷制品o
活字印刷
图1-13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
元代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王祯在发明木活字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转轮 排字架,将木制的单字分别排放在韵轮和杂字轮两个转轮排字盘上,在排版时, 一人按文稿内容念出字韵,另一个人在两个转轮间按字韵拣字,大大减轻了劳动 强度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宋代的木活字排版法如图1-14所示。尤其重要的是 王祯将制造木活字、拣字、排字、印刷的全部过程都系统地总结和记载下来,并 编写成一本《造活字印书法》,这本书是世界上最早讲述活字印刷术的专门文 献。明清两代木活字非常流行,清政府曾用木活字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2 300多卷。明孝宗弘治年间(15世纪末期),无锡人华燧首创铜活字,并使用 铜活字印制了《宋诸臣奏议》等书籍,也是现存最早的铜活字的书本。元代蝴 蝶装书籍《梦溪笔谈》如图1-15所示。印刷术发明以后,从公元7世纪开始,留学派、回国人士通过贸易等途径, 将印刷技术传播到国外。中国的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 重要影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节 印刷的分类
现根据印版情况、色彩要求、印刷产品用途等要素进行以下分类。 一、印版分类 1.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属于直接印刷,如图1-26所示。凸版印刷主要使用铅活字组成的活版,便于校版和改版,成本比较低,对纸张的要求也不高,粗糙的纸 面也能进行印刷,损耗率相对也很少。但劳动强度大,污染环境较严重,适应小幅面印刷,不适合大幅面印 刷,更不适宜彩色连续调为主的产品。到20至今还在采用凸版印刷技术 的,只有以感光树脂为原料制成的柔性版,针对包装产品和报纸印刷。
第一章 印刷发展简史

第一章 印刷发展史
甲 骨 文 字
第一章 印刷发展史
第一节 印刷术的起源
流传到今的最古老的字体是甲骨文,那 是用尖石在龟甲、兽骨上刻划下来的象 形文字,时代约在殷商。
稍后,到了周代至春秋战国时代,则出 现了熔铸于青铜器上的类似文字,叫金 文或钟鼎文。
秦朝,天下一统,文字也较前有更大的 改进:废止异体文字,确认小篆为标准 字体 。秦末又由小篆演变为隶书
拓石
梁武帝时的反书倒读石刻
第一章 印刷发展史
第二节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 雕版印刷
以木刻版形式出现于唐朝初期. 宋代的雕版印刷已遍及全国. 唐初贞观十年,梓行《女则》十
篇,为雕版印刷之始。
第一章 印刷发展史
雕版印刷
木刻金刚经首页
第一章 印刷发展史
木刻印刷版
第一章 印刷发展史
古代雕版印刷作坊
第一章 印刷发展史
第三节 印刷业与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我国印刷业的现状
(1)印刷业经济规模 各类印刷企业152000多家 从业人员300多万人 总产值2000亿元以上
第三节 印刷业与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2)印刷业市场 竞争激烈 (3)印刷业结构 低档单色生产能力过剩,高档多色生产能力不
足 现代经营观念淡薄,管理不规范,劳动生产率
个性化需求的按需生产 # 从先生产后销售转向先销售后生产
第一章 印刷发展史
元代王祯发明的轮转排字架
第一章 印刷发展史
第二节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 现代印刷术的演进
古代印刷术由我国流传到世界各国, 现代印刷术(以谷登堡发明的铅活字 为代表)则由西方传入我国。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章 印刷发展史第三节 印刷业与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第一章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画图记事
画图是文字的原始形状
象形文字
经过相当长的习惯、修改、约定、规范的演进 过程,产生了以字像物形的文字
印刷术就是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起源
文字的发展
甲骨文(殷商)---金文、钟鼎文(周至春秋、战国)---小篆(秦)---隶 书(汉)---楷书、行书、草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简化字
中国印刷工业的发展
特点是包装印刷
中国印刷工业的形成较晚,21世纪的印刷产值主要 部分是包装印刷业。由于当代信息传播手段多样 化,电视网络,电子书,都在压缩书刊的市场, 当然书刊报纸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个别产品上 也会有所发展,但是总趋势是低速甚至降速发展.
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 21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图像处理技术的加强,使得印刷向数字化、 网络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印刷术的起源
三、印刷术发明的萌芽
印=盖印+拓碑
唐代对大量书籍的社会需求成为印刷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阴文与阳文
反刻文字得到正字。
表面凹下的文 字或图案。采 用模印或刻划 的方法,形成 低于器物平面 的文字或图案。
阴刻
阳刻
表面凸起的文 字或者图案。 采用模印、刀 刻、笔堆等方 法,出现高出 器物平面文字 图案等。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是最早的印刷术,由盖印和拓石两种方法发展形成的,反刻阳文。
发明
工艺流程:制作木板——原文或图稿写在薄纸上(版样)——反贴在木板 上——雕刻——墨汁刷雕版——覆盖白纸轻刷——印刷完成——装订
雕版印刷
1900年在甘肃敦煌千佛洞中发现的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 的《金刚经》轴卷。《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起记 载的印刷品。
印刷概论

第七章 印后加工
书刊装订工艺 表面整饰加工 模切与压痕 烫金 凹凸压印 UV防金蚀刻油墨网印装饰
油墨的印刷适性
印刷适性:承印物、印刷油墨以及其它材 料与印刷条件相匹配、适合于印刷作业 的性能,叫做印刷适性。 油墨的粘度:油墨在流动中表现出来的内 摩擦特性,叫做油墨的粘滞性,量度油 墨粘滞性的物理量,叫做油墨的粘度。
油墨的粘着性:油墨从墨斗向墨辊、印版、 (橡皮布)承印物表面转移时,油墨薄膜先是 分裂,而后转移,墨膜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阻上墨膜破裂的能力,叫做油墨的粘着 性。 油墨的触变性:在一定的温度下,油墨经搅拌 或施加机械外力后,流动性得到改善,粘度下 降;静置后,流动性又变得不好,粘度上升, 这种性质叫做油墨的触变性。
平版印刷:印版的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在 一个平面上,印刷时先给印版表面供水, 然后给印版供墨,利用油水不相溶的原 理,在印刷压力下,将印版图文上的油 墨转移到承印物上。 主要应用于报纸、书刊、精美画报、商 业广告、挂历等印刷品。
凹版印刷:图文部分低于空白部分,印刷 时先给整个印版涂满墨,然后用特制的 刮墨机构,把空白部分的油墨去除,在 较大压力下将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
印刷品
印刷品是印刷的产品,是使用印刷技术生 产的各种产品的总称。
按照媒质转移到承印物的方式
模拟印刷:利用有形的图形载体(印版),将 媒质(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复制技术。
数字印刷:使用数据文件将媒质转移到承印物 上的复制技术。
按照印版表面的结构形式
凸版印刷:印版表面的图文部分凸起,油 墨通过凸起的图文部分转移到承印物上。
孔版印刷:使用镂空版、丝网版等印版, 印刷时先把油墨堆积在印版的一侧,然 后用刮板或压辊边移动边刮压,使油墨 透过印版的孔洞或网眼,漏印到承印物 表面。 应用于线路板、名片及棉、丝织品等。
第一章_印刷发展简史

雕版印刷术是盖印与拓石两种 方法发展、合流而形成的。雕版印 刷术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印 刷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发 明,同时奠定了今天印刷术的基础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约在1300年 前的我国唐朝。
雕刻木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金刚经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作坊
二 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北宋初年,书籍的印刷量和种类猛增,利用 雕刻印刷书籍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印刷需要 ,因此,新的印刷术的发明已经成为一种客 观需要。活字版印刷术是宋朝仁宗庆历年间 (公元1041~1048年)毕昇发明胶泥活字 的情况,这是我国继雕版印刷之后又一伟大 发明。
二. 印刷术的起源
印章:公元前4世纪 种类:阴文反写印章,阳文反写印章 方法:盖印 反刻文字到正写文字的复制方法
拓石: 公元4世纪 阴文正写 方法:刷印 阴文正写文字到正写文字的复制方法
雕版印刷: 阳文反写到阳文正写 是我国印刷术的最早形式
准备了 技术条件, 为印刷发 明的先驱。
第二节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记录方法的发展
结绳记事
刻木记事
图画
•文字的发展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记录工具的变化
刻刀,毛笔(公元前3-4世纪)
甲骨,青铜器, 竹简,石头,绢
纸(东汉蔡伦)
朱砂,石墨,漆,墨鱼墨汁
松烟墨
文字
楷书
必要的 物质基 础
结绳记事
木刻条痕记事
龟甲文字图
钟鼎文字图
汉字的演变
熹平石经残石
唐兰亭序碑文拓
21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图像 处理技术的加强,使得印刷机的操作越 来越来简单,复制效果越来越好。总之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印刷 技术也迅速的改变了它本来的面貌。
印刷概论

纸发明于东汉时期
蔡伦 蔡伦发明的纸 西汉的纸
造纸过程基本与现代相同 笔、纸、墨这些存留文字的记录工具的载体,它们的发 展为印刷术奠定了物质基础
BIGC
2.印刷技术发展的萌牙
●盖印——印刷术的起源 盖印,即今天的印章
殷商时期
汉代时期
周朝盖印封泥
秦砖
汉瓦
反写阳刻的印章
反写阴刻的印章
作用:印版的雕刻技术、压印技术
(润湿液)不相溶原理来完成印刷的。
单 张 纸 胶 印
◆首先由印版部件的供水装臵向印版的非
图文部分供水,从而保护了印版的非图文 部分不受油墨的侵湿。
◆由印刷部件的供墨装臵向印版供墨,由
于印版的非图文部分受到水的保护,因此, 油墨只能供到印版的图文部分。
◆最后是将印版是的油墨转移到橡皮布上,
再利用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之间的压力, 将橡皮布上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 一次印刷,平版印刷是一种间接的印刷方 式。
BIGC ●铅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
年代:1452-1455年 人物:德国人 约翰· 谷登堡 (1397-1468) 事件:用铅、锡、锑等金属制成铅活字排书,设计制作木制印刷机
改“刷印”为“压印方 式”,为现代印刷技术奠 定基础
BIGC
第一章复习题
1、印刷术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 和 。
2、 第一代印刷术指的是 ,第二代印刷术指的 是 ,为现代印刷术奠定基础的印刷术是 。 3、铅活字印刷术的主要成就有 、 、 、 。
BIGC
●凹版
印刷概论
凹版是印版的图文部分凹下,而印版的空白部分处在同一平面或同一 半径的圆弧上,两者这间的高度差别明显。目前常用的凹版是电子雕刻 凹版。
开口面积相同 深浅存在变化
自考印刷概论章节核心知识点

自考印刷概论章节核心知识点第一章印刷发展史简史1. 印刷术产生的5个条件:文字的产生,笔、纸、墨的发明,雕刻技术的出现2. 发明印刷术的前提——文字的形成3. 发明印刷术的物质基础——笔墨纸的出现4. 发明印刷术的技术条件——盖印与拓石5. 泥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人:宋代毕升6. 铅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人:德国人约翰·谷登堡7. 谷登堡的贡献:金属活字;脂肪性油墨;印刷机的制造;规范了字体的大小第二章认识印刷1. 印刷的定义: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
2. 印刷的五大要素:原稿、印版、油墨、承印物、印刷机械3. 印版分类:按印版结构不同,印版可分为四种:凸版、平版、凹版、孔版凸版结构特点:印板上的空白部分凹下,图文部分凸起并且同一平面或同一半径的弧面上,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高低差别明显。
凸版印刷产品:杂志、书刊正文、封面、商标及包装装潢材料。
平版结构特点:印版上的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差,几乎处于同一平面上。
图文部分亲油疏水,空白部分亲水疏油。
平版印刷产品:报纸、书刊正文、精美画报、商业广告、挂历、招贴画。
凹版结构特点:印版上图文部分凹下,空白部分凸起并且同一平面或同一半径的弧面上,版面的结构形式与凸版相反。
凹版印刷产品:钞票、有价证券、精美画册、烟盒、纸制品、塑料制品、包装装潢材料。
孔版结构特点:印版上的图文部分由可以将油墨漏印至承印物上的孔洞组成,而空白部分则不能透过油墨。
空版印刷产品:商业广告、包装装潢材料、印刷线路板、名片以及棉、丝织品。
4. 印刷分类:按照媒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方式分类:模拟印刷、数字印刷按照印版表面的结构形式分类: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按印刷品的色彩分类:单色印刷、多色印刷5. 印刷工艺流程:原稿分析—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制版—印刷—印后加工6. 印版由两个元素组成:空白部分、图文部分第三章印前处理1. 在印刷品上再现连续调图像原稿的阶调可通过两种方法:利用墨层厚度的变化、利用网点覆盖率2. 亮调:印刷品上网点区域为10%-30%之间中间调:印刷品上网点区域为40%-60%之间暗调:印刷品上网点区域为70%-90%之间3. 色光三原色:红(R)、绿(G)、蓝(B)红(R)+绿(G)=黄(Y)红(R)+蓝(B)=品红(M)绿(G)+蓝(B)=青(C)红(R)+绿(G) +蓝(B) =白(W)4. 加色法:色光的相加(混合)所获得的新色光其亮度增加,故称色光的混合为加色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工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四年制本科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参考时数:40学时)一、课程代码:5215311二、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为印刷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印刷技术的全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印刷复制的基本原理,明了常用印刷设备在印刷复制过程中的地位和应用,为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印刷工艺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的要求:1.了解印刷技术发展史及印刷技术发展的动态;2.了解制版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和使用设备;3.了解平、凸、凹、孔及特种印刷的工艺及印刷机的类别、特性;4.了解纸张、油墨及印前设计、制版印刷及印后加工等基本知识;5.了解印刷品质量检查的方法。
四.教材选用:《印刷概论》冯瑞乾编著,印刷工业出版社参考书目:1)、《印刷工艺设计》刘丽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数字印刷技术》刘全香编著,印刷工业出版社3)、《现代网版印刷工艺》郑德海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4)、《胶版印刷工艺原理》刘昕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章印刷技术发展简史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
”约在1300年前,我国发明了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是我国祖先智慧的结晶,有着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
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第一节:印刷术的起源一、文字的产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步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了文字,语言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文字产生的过程:“结绳记事”、“刻木记事”—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也称金文、钟鼎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南北朝、唐、末、元、明、清的楷、行、草书—简化字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从“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开始的。
人们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按着不同的情节,在绳子上结成不同大小和形状扣结。
事大绳结大,事小绳结小。
刻木,就是在木板、竹片、石上刻下不同长短的宽窄的条痕,留作记忆的凭证,以便日历查考。
随着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出现了画图记事。
亦即把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联的动、植物和各种物体的实际形状,作为符号刻画在石木或穴壁上,用以记事。
这些画图就是文字的原始形状。
画图记事方便了记忆,但仍无法明白无误地传达信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习惯、修改、约定、规范的演进过程,产生了以字像物形为特征的文字——象形文字。
中国汉字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经历了简化、统一的演进过程,加进了大量的以依从声音、附会含义为造字准则的形声字和会意字,逐渐形成了今天流行的系统、规范的汉字体系。
几千年来,汉字构造的原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字体的变化比较大。
最古的汉字字体是甲骨文,即用尖石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出的象形文字,年代约在殷商。
稍后是周代,以至春秋、战国时代的大篆(也称金文、钟鼎文),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魏晋南北朝、唐、末、元、明、清的楷、行、草书,直至今天的简化字(见图1—5)。
二、笔、纸、墨的产生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虽然没有提到造纸术,但是正是它为印刷术的产生和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
公元105年[东汉元兴三年),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作原料制成了“蔡侯纸”。
有关中国古代造纸的方法,历史上记载很少,但就纸的制作工艺及其原理,发明迄今两千年来,并无多大实质性变化。
总结起可归纳以下几点:一是将砍伐来的植物,比如麻类植物,用水浸泡,剥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锅里煮,待晾凉后再行浸泡、脚踩,用棍棒搅拌,使其纤维变碎、变细。
二是掺入辅料,制成纸浆。
石灰浆之类的促烂剂。
三是用抄纸器(竹帘之类)进行抄捞、晾干,即可制成为纸。
这种纸轻便、柔软、韧性良好,携带方便,制造容易,书写流畅,价格便宜,很快得到普及使用。
笔是最早本的书写、绘画工具。
“蔡伦造纸,蒙恬制笔”是由来已久的一种说法。
在以刀、竹为笔的基础上发明的毛笔,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笔。
笔管与笔套均系竹制,笔头为免毫。
毛笔的发明和应用,为人们提供了简便的书写工具。
墨也是一种书写的书写、绘画用品。
用毛笔书写时,—定要配以适量的液体染料。
因此常见“笔墨”二字连用,以表示书写的工具。
青松可能是制烟墨最常用的材料,烟墨直至目前仍是制黑墨的最佳材料。
三、盖印与拓石印章,在初期只作为信凭之用,通常刻的是姓名与官衔,印章的使用方法就是以印章蘸墨。
在纸张发明之前,印章多是凹入的反写阴文,盖在信函的封泥土成为凸起的正写阳文,起—种标记的作用;纸张发明以后,流行的是凸起的反写阳文的印章,印在纸上得到的是白地黑字的正写文字。
印章的使用,创造了从反写文字得到正写文字的复制方法;这种复制技术,已经孕育了雕版印刷的雏形,为印刷术的发明在技术上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加快了印刷术发明的近程。
从印刷技术角度来看,印章相当于印版,盖印即是印刷,而刊刻印章,则属制版拓石拓印是一种把碑刻上面的文字图样印下来的简单方法。
春秋以前,在石碑上镌刻文字,民间已广为流传。
春秋以后,石碑刻字技术相当娴熟,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
东汉以后,石碑盛行。
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
历时8年,全部刻成。
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
很多人争相抄写。
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
石碑上凿刻的通常是凹入的正写阴文,也有的是凹入的笔划构成的纹图。
把柔软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用木槌或毛刷隔着毡布轻轻地拍打,使纸嵌入石碑刻字的凹入部分,呈凹凸分明状。
待纸张全干后.用刷子蘸墨均勾地刷在纸上,凹下的文图部分刷不到墨.因此把纸揭下来得到的就是黑地白字的正写拓本了,即平时说的碑帖。
这种从正写阴文的石碑上取得正写字的复制方法,叫作拓碑或拓石。
第二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雕版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是由盖印和拓石两种方法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从反刻阳文的整版,经过翻印而获取正写文字或图样等复制品的方法。
工艺流程:制凸版—刷墨—铺纸—加压—正写的文字印刷品先把正写的文稿或阁稿誉写到薄而透明的纸上,成为版样;校对无误后,将版样字面朝下贴在板材上;用锋利的刻刀将字形成图形以外的不需要的部分板面刻搀,制成刻有反体文字或图样,即文字或图样凸起的雕刻印版。
经校补后,用蘸有墨的刷子在刻版的版面上涂刷,使版面凸起的文字图样均匀地粘满墨,再平整地覆盖上纸张,用没有墨的另一把刷子在纸的背面轻轻刷拭。
这样版面上的墨被刷到纸上,稍干后揭下,文字图样就转印到纸上成为一张雕版印刷品了。
从最早的文献记载和实物来看,雕版印刷术出现在我国唐朝的初期比较完全可靠,在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实物,公元1900年,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金刚经》,它长一丈六尺,宽一尺。
由七个印章粘接而成。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业极为昌盛,除了印刷一些儒家经典、佛教经书以外,还出版了自然科学类的书记及民间作品,在元、明、清三朝代,雕版技术不但印书,还印纸币。
雕刻印刷的重大发展:发明了彩色套印术。
采用套版和版印刷彩色图画。
雕刻印刷的重大发展:发明了彩色套印术。
采用套版在一块版上用不同颜色印刷文字或图象,称为多色套印。
这种套印古代有两种,一种是每色分别刻版,再逐色套印。
另一种是在一版上刷不同颜色一次印刷。
饾版所谓“饾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由于这种分色印版类似于“饤饾” dìnɡdòu,将食品堆叠在盘中摆设出来。
所以明代称这种印刷方式为“饾版”印刷,也称为彩色雕版印刷,清代中期以后,才称为木版水印。
是根据原稿设色要求和浓谈层次,将画面分割、勾画、雕可刻成若干块版,有时多至几十、甚至上百块版,然后逐色套合、叠印的工艺技术(见P191—192彩图)。
饾版是在套版印刷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使用的是与原稿完全一样的水墨和纸张,所以印刷质量相当好。
第三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较之手抄书,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但用雕版印刷书籍,要把全书的每个字都一一刻在版上,其干包括许多重复的字也要不厌其烦地刻出,工作量人,刻出的字不能重复使用,而是版片储存管理不便,.中国汉字有9万多,而常用的大概2500-7000个,毛泽东所有的著作仅含3136个汉字在公元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工艺流程:活字的制作—拣字—排版—印刷—拆版——还字。
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包括活字的制作、拣字、排版、印刷、拆版、还字等工序,与现代铜字排版印刷的工序几乎完全一致。
比起雕版既便宜又经济,因而活字印刷术逐渐成为现代印刷的主流。
推动了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但缺点是泥活字不易保存,不能用来做第二次印刷。
活字印刷的原理和工艺:预先用胶泥刻成一个个单字,用火烤使其坚硬。
制好的话字按字韵排在特制的木格子里备用。
用的时候按要付印的文稿,拣出所需的字、依次排在铁夹板上。
加工制成一块平整、牢固的活字印版。
印刷方法与雕版相同,印完后把版放在火上再加热,就可将活字取下放回木格中备用了。
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县尹王祯设计木刻活字,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工人排字时以字就人,减轻了排字的劳动,(一)活字材料的改进。
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二)排字技术的改进和印刷技术的系统总结。
轮转排字盘《造活字印书法》(一)活字材料的改进。
胶泥刻字,火烧泥活字,易残损,难持久。
元朝农学家王帧创造了用木活字代替泥活字的印刷术,提高了印刷质量和速度。
到了明代无锡人华燧,首创了铜活字印刷术。
(二)排字技术的改进和印刷技术的系统总结。
元代王祯对排字也做了改进。
发明了轮转排字盘,将木制的单字分别排放在韵轮和杂字轮两个轮转排字盘上。
排版时,一人按文稿念出字韵,另一人在两个轮盘间按字韵的拣字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