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鲁迅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一简介

(一)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 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 祖父周介孚,进士出身,当过知县和内阁 中书,父亲周凤仪是个秀才,没有官职。 母亲鲁瑞,娘家住在乡下,但通过自修达 到看书的能力。
•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 欢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历史、文 化和文学的基础。外婆家在农村,少年鲁迅常随母探省, 得以和农民及其孩子亲近,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并对 他们产生好感和热爱之情。(《故乡》、《社戏》),这 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有深刻影响。 • 1893年以后,因祖父周福清犯科场案监押于杭州狱中多 年,父周凤仪又长期患病,家境衰落,鲁迅经常出入于当 铺、药店,深切体味到社会的势利、冷酷,从而萌生了背 叛封建阶级,寻求新的思想和道路的想法,终于成了他出 身阶级的逆子。
•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 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 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 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 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 遗》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此外,还写有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二、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与鲁迅: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 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 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 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 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鲁迅这样回忆起早 期所受进化论的影响:"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 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 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不仅显示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重要成就,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首先,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

这是鲁迅对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

鲁迅是一位具有深邃的悲剧精神和浓郁的战斗精神的伟大作家,他以对文学的执着和杰出的艺术手段去反映和表现社会人生,传达出一个觉醒的现代个体生存意识和现代反抗意识。

鲁迅的文学与思想情感是与变革现实紧密连在一起的。

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为改造民族精神,传达启蒙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

而这种反思和批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无声的中国”的沉寂与悲哀,打破“瞒与骗”大泽所遮掩的奴役关系,寻找处于社会变动、民族困局和文化转型中的人的精神出路,使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这种正视现实人生,并带有革命血气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健康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主潮,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可宝贵的精神内涵。

其次,鲁迅在多种文体样式上进行了积极而卓越的探索,创造了多种文学样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广泛吸收借鉴了果戈理、契诃夫、安特烈夫、尼采、显克微支等外国作家、思想家的思想艺术养分,将其融合于中国艺术传统之中。

鲁迅以现实主义为主,汲取融合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元素,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形成了崇高刚健、清峻警拔而又老辣苍劲的美学风范。

鲁迅根据中国古代的历史、神话、传说撰写的《故事新编》,“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想像奇诡,诙谐风趣,寄托遥深,被称为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评价鲁迅近现代史论文3000字

评价鲁迅近现代史论文3000字

评价鲁迅近现代史论文3000字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3000字)鲁迅一、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

《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

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二《呐喊》《彷徨》

现代文学史第三章 鲁迅二《呐喊》《彷徨》

• 《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 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 地显示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和悲剧 性。由于这场革命没有真正唤起民众,因而缺少 群众基础,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华老栓 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 活的反映,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必然原因 之一。
• 在创作中,鲁迅一方面把中国农民放在中国农村 社会各种现实关系(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心理 和意识结构等)中加以再现,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从而展现 了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震荡的封建、 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 鲁迅着力塑造在这一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 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 “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 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 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第二节:《呐喊》、《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 《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 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 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 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 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 "大哥"吃人,"医生"也吃人,就这样,鲁迅实际 上揭示了整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而这个社会 在中国已经维持了几千年,所以,鲁迅继之控诉 了从先秦到"五四"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 的历史: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 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 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 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实际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整个 封建传统宣战的一篇战斗檄文。

现代文学史第五讲鲁迅的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史第五讲鲁迅的文学创作

三、对鲁迅的多种阐释
1、30年代右翼文人苏雪林的《鲁迅传论》(写于1966年) 2、80年代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新文 学的奠基人。 3、90年代评价鲁迅是生命主义者。认为鲁迅以自己的独 特的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揭示了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 并与一切黑暗抗战到底。反抗绝望,是鲁迅的人生哲学。 4、近几年,有学者把鲁迅看作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5、当下对鲁迅的批评(柏杨 余英时 王蒙 王朔 葛红兵 )


《朝花夕拾》
1、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 题为“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订成书的时候,改题为《朝花夕拾》。是鲁迅 追怀往事“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 2、这组散文的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朝花夕拾》 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散文风格。 3、《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 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 4、《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 5、《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
1、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 2、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 3、渗透在事实与情节抒写中的思想批判 4、墨淡意浓、深情平易的语言格调。
《朝花夕拾》——“闲话体”散文 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 中分清是非, 使回忆与感想、抒情与幽默 和谐地结合起来 。


《野草》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史
•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幼 201名9/9/1樟6 寿,字豫才中,国现鲁代文迅学史为其主要笔名。
绍兴鲁迅故居
2019/9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 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 桑椹;也不必说鸣 蝉在树 叶里 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 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 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非物质,重个人”的思想:“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精神现象实乃人类生活之极颠,非发挥其光,于人生为无当;而张 大个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义也”
• “立人”思想:“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 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 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文化偏至论》,1907年)
第二节
•《呐喊》《彷徨》 ——中国现代小说 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019/9/16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呐喊》《彷徨》简介:
2019/9/1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呐喊·自序》:
• “有时侯仍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 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 驱。”
2019/9/16
中国现代文学史
《彷徨》:
• 《题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 苏雪林:鲁迅的性格是怎样呢?大家公认是阴 贼、刻薄、气量偏狭、复仇心坚韧强烈、领袖 欲旺盛。(《鲁迅传论》,1966年)
• 葛红兵:鲁迅假爱国,压迫朱安…(《为二十 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1999年)

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

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

第二节鲁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鲁迅文学创作概况】<识记>第一篇论文:1907《人之历史》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运用>➢他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了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的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祝福》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色彩【鲁迅的思想特点】<领会和简单应用>鲁迅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思想具有丰富复杂、博大精深的特点。

1、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2、个性主义思想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他所强调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受尼采思想影响的痕迹。

现代文学史 鲁迅

现代文学史 鲁迅

1912-1926:北京
1912年,三十二岁,任教育部科员。五
月,随教育部迁居北京,寓居宣武门外南 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是鲁迅思想极其 苦闷的时期。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 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 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 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 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 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 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 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 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 的落 在头颈上。”——《<呐喊>自序》 1918年,三十八岁,创作《狂人日记》。 1920年,四十岁,兼任北大及北京高等师 范学校讲师。
鲁迅在1925年10月21日,
写成同名小说《伤逝》。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 中称:“《伤逝》……乃 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 悼兄弟恩情的断绝……但 是对于鲁迅写作这些小说 的动机,却是能够懂得。 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 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 人的力量。
只嘱咐你一声珍重!
1923年:兄弟失和
1902-1909:日本留学
1902年,二十二岁,考取公费,赴
日本留学。 在仙台医学院就读期间的“幻灯片 事件”,导致鲁迅做出了“弃医从 文”的决定。 “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 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 较的多了, 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 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 回, 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 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 许多站在左右,一 样是强壮的体 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 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 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 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 的人们。”——《<呐喊>自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 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 现代小说在鲁迅的手中开始, 又在鲁迅的手中成熟,这在历 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从《呐喊》到《彷徨》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 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 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 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 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 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 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 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 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 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 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 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 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自序》
1881-1936
美国学者丹尼尔·S·伯特编著了一本 《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前三位 分别是莎士比亚、但丁、荷马。中国有 三位入选:唐代大诗人杜甫、《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鲁迅。书后列有100位获 得荣誉提名的作家,中国唐代大诗人李 白入选提名。
美国最近出版了一本随笔选,时 间跨度从古希腊到现代,入选范围是全 世界。中国入选3篇:苏轼1篇,鲁迅《 死》《这也是生活》2篇。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 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 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 人。
(《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出版。)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 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 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 族新文化的方向。
从《呐喊》到《彷徨》
鲁迅小说的两大叙事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
1,“看/被看”。代表文本:《示众》、《祝福》、《药》等
(1),看客将他人的痛苦无聊化。如《祝福》。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 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 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 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 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 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 不久, 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 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 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 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 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 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从《呐喊》到《彷徨》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题《彷徨》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 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 并且落了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向前好一些, 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新的战友在 那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 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选集>自序》
鲁迅先生的原稿,在拉都路一家炸油条的那里用着包油条,我得到了 一张,是译《死魂灵》的原稿,写信告诉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以为稀 奇。许先生倒很生气。

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等了二三
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
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海婴不安地来回乱跑,
如:《故乡》对于闰土精神麻木的描写: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在酒楼上》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创伤的揭示: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 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 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 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周作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周作人以《人的 文学》、《平民的文学》等文章,呼吁 思想启蒙与文学变革,呼吁人的发现、 女性的发现、儿童的发现,提倡宽容和 自由,反对束缚和专制,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代表人物。
1930年代,他专注于散文的写作,以其 冲淡平和的文风,和知识含量丰富、又 朴素自然的美文,开启了新文学散文创 作的高峰。
鲁迅是个极喜欢讲“戏话”的人,连送本书给年轻朋友,也要顺便开个玩笑, 给刚结婚的川岛的书: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 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那种亲昵、淘气、仁厚与得意, 一个智力与感受力过剩的人,大概才会这样的随时随地讲“戏话”。
郁达夫论鲁迅
郁达夫: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 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 族 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 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 家。
从《呐喊》到《彷徨》
鲁镇只是中国乡间,随便我们走到哪里去都遇 得见的一个镇,镇上的生活也是我们从乡间来的人 儿时所习见的生活……找来找去不过是孔乙己偷东 西给人家打断了腿,单四嫂子死了儿子,七斤后悔 自己的辫子没有了一类的话罢了,至多也不过是阿 Q的枪毙罢了。然而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偏是这些 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人事里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 哀。它已经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伤的奔 放,乃是舟子在人生的航海里饱尝了忧患之后的叹 息,发出来非常之微,同时发出来的地方非常之 深。——张定璜《鲁迅先生》
从《呐喊》到《彷徨》
(2),消解意义的“看”。如《药》。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 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 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 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 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出版。 )
鲁迅除了一个战士的刚强之外 ,还有平易近人的一面。他不仅是 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辛苦工作的丈 夫,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内心也 常存彷徨充满怀疑时常挣扎于痛苦 之中的人。
—— 钱理群《与鲁迅相遇》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
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 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来了客人,许先生没有不下厨房的,菜食很丰富,鱼,肉……都是用
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可是平常就只三碗菜:一碗素炒碗
豆苗,一碗笋炒咸菜,再一碗黄花鱼。这菜简单到极点。
从《呐喊》到《彷徨》
在这里(《新青年》)发表了创作的短篇 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 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 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 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 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 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夏衍,是鲁迅先生讨厌责骂的四条汉子之一,他也 说老先生“幽默得要命”。我有一位上海老朋友,他的亲舅舅,就是当年和鲁 迅先生玩的小青年,名叫唐弢。唐弢五六十年代看见世面上把鲁迅弄成那幅凶 相、苦相,就私下里对他外甥说,哎呀鲁迅不是那个样子的,还说,譬如老先 生夜里写了骂人的文章,隔天和那被骂的朋友酒席上见面,互相问起,照样谈 笑。除了鲁迅深恶痛绝的一些论敌,他与许多朋友的关系,绝不是那样子黑白 分明。
周作人
1945年11月,周作人以汉奸罪被捕。1947年12 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洪炎秋《我所认识的周作人》(1967年7月发 表):“理学院仍设景山东街前北京大学理学院 原址,文学院因为沙滩红楼被日本宪兵队所占 据,乃在马神庙北大图书馆边新盖三层大楼一座 供用;这两个学院在沦陷期间,不但丝毫没有受 到破坏,而且多少增加了一些设备,所以周作人 胜利后在法案受审时,供称他留在北平,并不是 想当汉奸,是蒋梦麟校长托他在那里照顾学校 的,这桩事有蒋前任校长去函法院证实,而新任 校长胡适之也替他证明有保全北大的图书和设备 之功,所以法院宽大为怀,只判了他十年的有期 徒刑。”
从《呐喊》到《彷徨》
一,“表现的深切”——关注病态社会 的不幸的人们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 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 “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 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从《呐喊》到《彷徨》
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 与“知识分子”的两类题材,并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揭 出他们精神的病苦”。
郑振铎:“假如我们说,五四以来的中 国文学有什么成就,无疑的,我们应该 说,鲁迅先生和他,是两个颠扑不破的 巨石重阵;没有了他们,新文学史上便 要黯然失光。”
周作人
周作人留日期间,娶日本女子羽太信子为妻。 1937年11月的《人间世》杂志刊登周作人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