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审美教育浅议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审美教育的意义、现状、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对小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目前,小学审美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学校都开始注重审美教育的实施和推广。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审美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仅仅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没有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中。

其次,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审美教育师资力量,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审美教育课程和活动。

最后,一些学校对于审美教育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地评估和反馈教学效果。

三、审美教育的方法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美的存在。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设施的配备,如多媒体设备、音乐器材、美术工具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审美体验机会。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美、感受美。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和表现机会。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审美教育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音乐欣赏、美术创作、文学欣赏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美的存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这种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理解,更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走近自然、文化,感受美的影响和滋润,提高学生对自然、生命和艺术的敏感度和观察力。

通过课堂讲解、图片、音频等形式让孩子们体验情感、强化印象,渐渐形成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和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意。

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通过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手段,让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学习艺术、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评价文学作品、名著,让他们能够更加客观、深入地理解作品,从而加强对美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三、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和观察力
在教学中,应当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形式感受美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敏感度和观察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发现、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审美教育是实现这个目标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对文化、历史和艺术的启蒙,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依靠对美的感知和认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培养他们拥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注重审美教育的开展,要在教学中引导和激发学生感性认识和创意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审美意识,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学校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教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全面培育同学的综合素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同学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共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

同时,在开展德育教育的环节,语文老师应时刻关注同学的学习状态,有效的调整教学方案,更加有利于促进同学感受到审美教育活动的乐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充分重视开展审美教育活动。

一、学校语文教学中对同学的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

”学校语文,有许多都是语言佳作,在语文教学中对同学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培育同学的审美意识,促使同学可以乐观的去发觉身边存在的美妙事物。

在日常教学环?中,引导他们在品尝词语、句式、句意中,去发觉美、品体美,鉴赏美,久而久之,可以提高同学的审美力量。

因此,语文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深化分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审美教育活动,促使同学可以更好的享受学习的过程。

二、学校语文教学中对同学的审美教育策略(一)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老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同学的学习爱好,乐观地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寓教于乐,缓解同学的学习压力,让同学在学习中体验美感,享受精神愉悦。

当同学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老师就可以鼓舞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关心同学树立肯定的自信念。

通过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的方式,渐渐培育同学的审美意识,促使同学可以乐观的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力量和审美力量。

(二)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的进行审美教育,语文老师要明确,语文美育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来实现,如何引导同学进行体验感悟是其中的重点。

老师要充分了解同学的学习状态以及爱好爱好,擅长启发同学实践,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同学进入体验状态。

浅论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

浅论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

浅论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实践遵循着美的规律。

人们为了继承和发展人类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及其在自身的实践中产生的积极成果,必须采取教育的方法,于是便产生了美育。

一、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自古以来,美育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它始终被作为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重视。

其原因就在于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才有可能使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并能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

这正如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所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席勒所说的“理性的人”,即指人性完美的人。

这就是说,通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受自然力量支配处于受动状态的人,变成思维和意志处于主动状态的人,也就是形成完美人格的人。

由此可见,通过美育,不仅能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更能美化人类自身。

因而,美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技巧教育,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教育,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教育。

二、审美教育的性质1、学科性:从美育史和教育史的历史运行来分析,如果能够认定美育教育可以而且必然作为一门科学学科而存在的话,那么它就是一门属于社会科学类的交叉型学科。

一方面,它是教育活动和审美活动结合而产生的科学学科;另一方面,它又是审美知识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的产物。

从这两个方面看,可以确定审美教育的学科性。

2、活动性: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活动,它是人们极为关注的理论问题。

通过观察发现,审美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

这种审美素质从现有状态上包括美学知识、美感能力、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及审美的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

不仅如此,审美素质的内容范围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的外延并无严格的界定。

但不管如何发展变化,它们总是人类展开审美活动所需的主体素质。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探讨(7篇)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探讨(7篇)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探讨(7篇)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实行融合,有利于提升人的审美水平,使人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审美教育的提升能够改善人的意识行为,培养高尚的精神、节操,人的品质也得到升华。

阐述了作者实行语文教学的自身经验以及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科学性;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步。

审美教育是传播时代文化精神的一种途径,它根据时代的审美愿望和审美理念来实行传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促动审美感情的形成。

审美标准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并通过对学生实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质与情操,所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点要从小抓起,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准确融合审美教育,改进、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一、我国小学阶段教学审美教育当前现状因为我国僵硬的小学教育体制发展的原因,学生并不能感受到汉语言的美好之处。

而我国的部分学校和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智力方面的发展,机械式的拆分了语文学科,而这种拆分方式强化学生练习“字、词、句、文”,但是忽略了学生内在情感的挖掘和培养。

除此之外,很多教师把语文这个学科当成了德育教育课程,只注重通过语文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而没有真正的重视语文这个学科的文学性和人文性。

教师因为忽略了语文学科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字情感底蕴,所以在语文教学当中的审美教育没有被广泛传授。

这样一来,全方位发展的、健全思维人格的学生也没有被充分挖掘、培养出来。

因为很多学校以及老师对语文教育这个理解不够充分以及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够实际。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向学生传递知识,从而导致语文教育的目的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审美教育更是没有被表达出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略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略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略谈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审美教育的概念、意义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略谈。

第一、审美教育的概念审美教育是通过对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产生积极的审美情感体验。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解读,可以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2.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引发人的情感共鸣,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判断的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美,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4.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浅析中小学审美教育

浅析中小学审美教育

浅析中小学审美教育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一种通过自我和具有美学意义的非我的良性作用而对自我产生的积极意义,从而优化心理结构、完善人性的教育形态。

中小学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头戏,极具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但也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发展不平衡、不规范、不成熟,必须把审美教育的可行性提上日程并真正实施。

关键字:审美教育情感艺术价值成长正文: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其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

究其根本就是人生境界的教育,它像能工巧匠把粗造的人性进行细致、深入的打磨,锉掉粗糙的边角,使人性更加光润、美好,使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活姿态更优雅,生活状态达到理想的、光辉的界点,人成为可以感受美的审美的人,能够吸收美的感染,在身体行为、心理、甚至更为隐形的个性方面都是健康、积极、热情的。

它的终极目标就决定了实现的过程里必须具有高超的建康正直的审美意识,在多重作用下对受教者的人生价值产生了正确的导航。

鉴于审美教育的优势,中小学教育早已把审美教育列入教育内容,早些时期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素质教育中的德、体、美、劳是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手段,从感官体验、心理体验、躯体体验上展开,效果就是学生在这些方面或多或少得到了提升,而语文教育则涉及到以上的各个方面,所以不可否认智育方面的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美育的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现在的新课改侧重点不言而喻,教学主要内容仍以认知为重点,但是内容有所转换,直白的说教减少,以欣赏的形式,无论是形态的还是语言技巧的欣赏还是情感的震撼的方式都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更深入人心,而教育制度新添加的内容好方式是为了贯彻和渗透审美教育,教师和学生的主导地位、角色的更替,艺术类教育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体能拓展正日益从简单的体育课中独立出来,日益受重视,最明显的语文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教育,而是综合能力:认知、欣赏、创造等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审美教育浅议

中小学审美教育浅议

中小学审美教育浅议作者:李和明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05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已经汇成新时代教育的最强音。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以高擎素质教育大纛为荣,以片面追求应试教育为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我们注意到,不少学校最近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

原先那种警铃般刺耳的校园铃声,如今被悠扬的轻音乐替代了。

原先置放高音喇叭的礼堂、屋顶、操场,如今也改成了草地音响系统。

这些简单的变化,透露出我们对于审美教育的反思和追求。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其实在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并非没有审美教育的实践。

从《论语·先进》中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现场还有着音乐伴奏:“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这位名叫曾皙的学生,在老师点到他的名字要他回答提问时,才暂时停止了乐曲的弹奏。

而他向老师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也颇为独特有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那种载歌载舞、意气风发的融融泄泄,这大概可以看作我国艺术教育的最早记载。

我们耳熟能详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应该算得上是传统教育的课程总纲,其中艺体类的内容差不多占了半数。

然而,历代有关庠序教育、科举教育乃至启蒙教育之类的文献中,我们却很少还能读到艺术体育教育方面的内容。

也许不是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活动,而是从来没有把它们真正纳入教育体系,只不过作为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和点缀。

也常常听说要“劳逸结合”,“一张一弛”,实际上,劳与逸、张与弛,看起来是并列关系,实际上却不是一半对一半的并重。

二、蔡元培、陶行知先生等人倡导的现代审美教育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正是对于艺术体育教育意义和价值的重新定位。

在我国,真正把审美教育提高到重要地位加以认识,并且身体力行地大力倡导审美教育的,是以蔡元培先生和陶行知先生为代表的一些人,是他们引起了人们对现代审美教育的重视。

1912年,蔡元培先生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而审美教育(蔡先生名之曰“美感教育”)即名列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 、数 ”,应 该 算 得 上 是 传 统 教 育 的 课 程 总 纲 , 其 中艺 体类的内 容差不多占 了半数 。 然 而 ,历 代 有 关 庠 序 教 育 、 科 举 教 育 乃 至 启 蒙教育 之类的文 献中,我 们 却 很 少 还 能 读 到 艺 术 体育 教育方面的 内容。 也许 不是根本没 有这方面 的活动, 而是从来没有把它们真正纳入教育体 系 ,只不过作 为学习生 活 的 一 种 调 剂 和 点 缀 。 也 常 常听说要“劳 逸结合”,“一 张一弛”,实 际 上 ,劳 与逸、张 与弛,看起来 是并列 关 系 ,实 际 上 却 不 是 一半对 一半的并重 。 二 、蔡 元 培 、陶 行 知 先 生 等 人 倡 导 的 现 代 审 美教育 现代教育与 传 统 教 育 的 一 个 很 大 的 区 别 ,正 是对 于艺术体 育教育意义 和价值的重 新定位 。 在 我国, 真正把审美教育提高到重要地位加以认 识 ,并 且 身 体 力 行 地 大 力 倡 导 审 美 教 育 的 , 是 以 蔡 元培先生和 陶行知先 生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人 ,是 他 们引起了人 们对现代审 美教育的 重视 。
1912 年 ,蔡 元 培 先 生 发 表 了 著见 》,第 一 次 系 统 提 出 了 “五 育 并 举 ” 的 思 想,而审美教 育(蔡先生名 之曰 “美 感 教 育 ”)即 名列 其中。 后来,他 更提出过 “以 美 育 代 宗 教 ”的 教育主 张。 他指出:“美 育者 ,应 用 美 学 之 理 论 于
课 程 改 革
中小学审美教育浅议
李和明


30
2013 2B ·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已经汇成新时代 教育 的最强音。 作 为基础教 育 的 中 小 学 教 育 ,以 高擎 素质教育大 纛为荣,以 片 面 追 求 应 试 教 育 为 耻 ,已经成为大 家的共识。 我们注意到 ,不 少 学 校 最 近 发 生 着 一 些 细 微 的变 化。 原先那种 警铃般刺 耳 的 校 园 铃 声 ,如 今 被悠 扬的轻音乐 替代了。 原先 置放高音 喇叭的礼 堂、屋顶、操场 ,如今也改成 了 草 地 音 响 系 统 。 这 些简 单的变化,透 露出我们 对 于 审 美 教 育 的 反 思 和 追求。 一、以孔子为 代 表 的 我 国 传 统 教 育 中 的 审 美 教育 其实在我国 传统 的 基 础 教 育 中 ,并 非 没 有 审 美教 育的实践。 从 《论语 先进 》中我们看到 ,孔子 · 的教学现场 还有着音乐 伴奏:“鼓 瑟 希 , 铿 尔 ,舍 瑟而 作。 ”这位名叫 曾皙的学 生,在老师点 到他的 名字要他回答提问时, 才暂时停止了乐曲的弹 奏 。 而他向老师 表达自己 的人生志向 也颇为独特 有趣:“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 人 ,童 子 六 七 人,浴 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 。 ”那种 载 歌 载 舞 、 意气风发 的融融泄泄 ,这大 概 可 以 看 作 我 国 艺 术 教育的 最早记载。 我 们 耳 熟 能 详 的 “六 艺 ”,即 “礼 、乐 、射 、御 、
教育,以陶冶 感情为目的 者也。 ”从方法 和目标的 角度阐释了 审美教育的 特征和意义 。 值得注意的 是 ,蔡 先 生 一 开 始 就 超 越 了 艺 体 学 科 层 面 ,而 从 教 育的整体需 要来认识 审美的价值 。 人人都有感 情,但感情并 非都是伟大 而高尚的,不 同 的 人 ,其 感 情的强弱厚 薄也大相 径庭。 所以 ,蔡 先 生 提 出 了 审美教育的 一个重要概 念: 陶养 。 “陶 养 的 工 具,为 美的对象,陶 养的作用,叫 做美育。”审美 教 育当然离不 开通过舞蹈 、唱歌、手工等 “美 育 的 专 题 ”进 行 ,但 更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其 他 学 科 内 涵 的 美 育 因素加以强 化,蔡先生举 例说:“计算 、说话,也 要 从 排 列 上 、音 调 上 迎 合 它 们 的 美 感 ,不 可 枯 燥 的 算法与语法 。 ” 陶行知先生始终强调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 品德 、文化科学、健 康卫生、劳 动以及美 育 等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 1923 年 ,他 在 《南 京 安 徽 公 学 办 学 旨趣》一文中 ,提出了“科学 的精神,美术 的 精 神 , 大丈 夫的精神 ”的办学思想 。 1927 年创办晓庄 师 范,他规定该 校的培养目 标是“康健的 体 魄 ,农 人 的 身手,科学的 头脑,艺术 的兴趣,改造 社 会 的 精 神 ”。 1927 年 的 《湘 湖 教 学 做 讨 论 会 记 》中 ,陶 行 知提出的师 范教育五个 总目标之一 ,就 是 使 受 教 育者具备 “艺术的兴趣 ”。 可见 陶 先 生 的 教 育 观 里 ,美育绝不是 可有可无 的要求。 陶行知先生还准确把握了学校审美教育理 想的 途径与方法 :坚持从培 养学生 对 美 的 情 感 入 手 。 他写信给育 才学校全体 师生:“莫扎 特 的 《安 魂曲 》, 我于昨晚看 过了, 眼 泪 像 泉 水 一 样 涌 出 来,随着 眼泪而来的 是浑身发出 尼 加 拉 瀑 布 般 无 可 比 喻 的 力 量 。 ”“ 看 这 出 戏 可 以 抵 得 上 新 春 之 课,科学年 之课,甚至于 终生之课 。 ”诱 发 学 生 美 的 情 感 ,在 美 的 享 受 中 得 到 美 的 教 育 ,培 养 学 生 的高尚情操 ,正是陶先生 倡导审美 教 育 的 一 贯 宗 旨。 三、 审美教育 在现代基础 教 育 中 的 意 义 、价 值与内 涵 在现代教育 背景下,基 础 教 育 承 担 着 培 养 品 行 健 康 、基 础 知 识 扎 实 、具 备 初 步 的 人 文 素 养 和 科学 素养、身心强 健而且情趣 高雅 的 青 少 年 的 责 任 。 审美教育不 仅仅是艺术 体育课 程 的 任 务 ,在 思 想 品 德 教 育 、文 化 课 程 教 育 等 领 域 ,同 样 承 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