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浅谈审美和审美教育-最新资料

浅谈审美和审美教育-最新资料

浅谈审美和审美教育一、审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开始在自然美的环境下努力追求自身的美,并不断从实践中扩展美的范畴。

中国古代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已经开始对美进行探讨。

殷商之后,社会所倡导的是中和为美,所谓“八音克谐”,“神人以和”,是见于记载最早的“和为美”的珍贵资料。

到了春秋末期,美的内容从中和转为“以善为美”。

这种对美的认识从形式美转为了内容的美。

以善为美的内容,与孔子和儒学思想至密。

孔子将人的行为美与思想美统一起来,强调“先王之道斯为美”、“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等。

对于审美的评价,孔子则主张“中庸原则”。

如孔子评《关雎》时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以善为美,提倡中庸的思想影响了春秋末期及其后两干余年的历史。

需要提到的是清代古文家姚鼐的观点,姚鼐根据古代阴阳刚柔对立的观点提出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概念,其对近代乃至现代的美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西方,最早对美探讨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艺术家。

柏拉图就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式,而亚里士多德则把美的一般形式规定为秩序,均称与明确。

18世纪英国美学家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条是最美的线条的观点,认为在优美的形体上,蛇形线最多,直线最少,并认为直线只是长度不同而缺乏装饰性。

从以上中外人士对美的认识上看,美包涵了民族、文化、习惯等众多的社会因素。

但从总体上看,都力求使之和谐。

因此,人类的审美观,始终是围绕着和谐发挥的。

二、审美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审美教育一词,源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在该书中,席勒全面提出了审美教育的学说,他把审美教育的概念提高到人性和谐发展的高度,并把审美教育与社会团结,和谐与政治自由联系起来,赋予审美教育以深刻的社会内涵。

我国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孔子的仁学观。

孔子将人的行为美与思想美统一起来,是美育思想的萌芽。

近代审美教育理论在中国的确立,得力于王国维和蔡元培。

他们在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研究中,发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把美育放在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上,确立了我国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和演奏技巧。

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音乐作品,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和音乐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欣赏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通过学习和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偏好和品味。

他们可以感受到音乐艺术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被重视,并且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浅谈初中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审美教育

美术课 的特点是 H 生动直 观的形象教 内容的学习, 】 可以使学生初步具 备基石} : I 知识 , 美 的氛同 , 体现美育的成果 。 育感染 学生 , 过具体 形象 如线条 、 通 色彩 、 懂得欣赏 、 感动 、 潜移默化 中去分辨真善美 , 察、 记忆 、 想象 和创造 能力 , 进学 生智 力 映的不 同的审美意识 , 促 提高审美索质 。教育
人文思想 , 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 , 学生个性和谐 的发展 ,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弘扬 人的主体精神 , 促进 ( 使学生形成正确 的审美需 要和健 美 术课的 内容 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 的 子们 的创 新潜能 , 三) 康的审美情趣 。 审美情趣是学生在 反复审 美实践过程 将德 育 贯穿 到 整个 教学 活 动 中去 , 助 学 生 而 尽 自己之 力 。 帮 中形成 的某 种 特殊 的个 人爱 好 和 情趣 需 树立健康的道德 价值观 、 强学生爱周主义 增
的发展。
( 通 过榜样示范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 四)
形体 、 构 、 间等绘 画语 言培养学 生的 观 以历 史唯物主义观 点, 结 空 初步认识美术作品反 教师要注重师表形象 。 总之 , 全面推行 素质教育 的今 天 , 在 审 应该 以德治校 , 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 美素质教 育尤 为重 要 , 我们 勇于发 掘孩 在 让
完善的心理结构 ,审美 能力是 审美 主体在
课本 中美术常识 和欣赏部分是整 个美
赏美 审美素质形成 的关键 部分 。通过这 些
是学生 认识 美 、 鉴 生欣赏大 自然的美 , 增强创造美 的能力。 审美过 程 中所表 现出来 的感知 、欣 赏 、 术 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判 断、 评价能力 。 美化 校 园环境 , 标语 、 墙报 、 画展 耍有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

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远,“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鲁迅的犀利,欧·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细腻,苏东坡、毛泽东的大气……无论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

浅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认识

浅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认识

日口
认 为 “ 于诗 ,立 于 礼 ,成于 乐 ” 。语文 学科 不 同于 数理 化等 学 兴 科 ,它 更 强 调 学 生 的 体验 和 感 悟 。语 文 教 学 离 不 开 一个 “ ” 美 字。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 是凭借简单直 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 载 ,而是 借助 于 一篇 篇熔 自然 美 、生 活美 、情 感 美 、艺术 美 、语 言美 等于 一炉 的有血 有 肉 的文 学 作 品表现 出来 的。具 体地 说 ,就 是通 过语 文 教材 的课 堂教 学和 课 外活 动等 教 学过 程 ,教 育学 生感 知 、 理解 、鉴 赏 、评 价 美 、 进行 美 的创 造 ,树 立 正 确 的 审美 观 点 ,培养 健康 的审美 情趣 ,形 成 崇 高的 审美 理想 。刘 勰 说 : “ 夫 缀文 者情 动而 辞 发 ,观文 者披 文 以入 情 。 ”学生 只有 有 了一 定 的 情感 体验 ,才 能 准确 理解 课文 思 想感 情和 写法 ,进而 细致 地表 达 自己的思 想感情 ,写 出声 情 并茂 的文章 来 。 为什 么要在 语文 教 学中渗 透审 美教 育 语 文 教 学 的 目的就 是 使 学 生 热 爱 祖 国 语 言 , 能 够 正确 理 解 和运 用祖 国的语 言文 字 ,具 有现 代 的语 文 阅读 能力 、写 作 能力和 听说 能 力 ,具有 阅读 浅 易文 言文 的 能力 ,而 且要 在 语文 教 学过程 中 开拓 学生 的视 野 ,发 展学 生 的智 力 ,培养 学 生的 社会 主 义道 德 情操 ,健康 高 尚的 审美 观和 爱 国主 义精 神 。简 而言 之 ,就 是既 要 传授 知 识又 要进 行 思想 教育 。教育 学研 究成 果 告诉 我们 :教学 成 效 的大 小取 决于 学生 在接 受 知识 过程 中精 神 活动 的 主动 性 。因 此 要从 根 本上 改革 我们 语 文教 学 的途径 和 方法 ,就 是 要充 分调 动 学 生在 接 受知 识过 程 中精 神活 动 的主 动性 , 并 以此为 突破 口,而 这 突破 口的重要 通 道便 是 审美 教育 。 审美 教育 可使 学 生从 接受 者 的 角色 转变 为探 究 者 ,学 习亦会 变 得其 乐无 穷 ,教 学 效果 自然 颇 佳 。反 之 ,处 于受 动状 态之 中,学 生 则只 能消 极被 动地 接 受知 识 信 息 。因此 整个 过 程 结束 后 ,学生 收 效甚微 ,或者 毫 无所 得 ,甚 至 影 响了 学习 兴趣 ,破 坏 了学 习 的积 极性 ,产 生厌 学情 绪 。所 以 说 如果 教 师不 注重 教 学教 法 的运用 ,不但 会产 生严 重 的后 果 ,而 且 还 使 自 己成 了 费 力不 讨 好 的 “ 书 匠 ” 。俗 话 说 : “ 学 有 教 教 法 ,教 无 定法 ,贵 在得 法 。 ”正式 把美 育 作为 一个 专 门 的独立 的 理 论 问题加 以探 索 和研 究 的l 世纪 德 国美 学家 席勒 认 为 : “ 感 8 从 觉 的受 动状 态 到思 维和 意 志 的能动 状态 的转变 ,只 有 通过 审美 自 由的 中间状 态 才能 完成 。”所 以,审 美教 育在 语文 教 学 中是不 可 缺 少 的 ,只有 审美 教 育才 能使 学生 真 正地 融入 知识 的海洋 ,乐 意

浅谈当今社会进行审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浅谈当今社会进行审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美学概论期末论文[美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专业:[ 汉语言文学]班级:[ 11中文4班]姓名:[ 吕莎]学号:[ 1112100294 ]完成时间:2014年8月28日浅谈当今社会进行审美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人文学院 11中文4班吕莎 1112100294 32号【前言】: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分支,把美育搞好对德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审美教育缺失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引起重视。

【关键词】:美育紧迫性必要性解决方法一、何为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

由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时代制约于不同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内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终价值还是指向“至高的善”。

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

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在学校教育事业中,大概来说即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

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化审美观。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内心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从而更加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审美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成为有情怀的人,拥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1.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认识、理解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平台。

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感受不同主题、风格和表达形式。

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社会风貌,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 正文2.1 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审美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具备欣赏美的能力和品味。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的主要途径。

将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审美教育的引导,学生能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加细致入微地品味文字细节,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这是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罗丹有句名言:“美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我们语文教师正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发现美”的人。

一、教师首先是美的载体“摒弃浮华,静心读书”,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师,它能让我们变美。

倘若教师不读书,必然缺乏文化积淀和底蕴,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

把有限的时间和生命用到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当中,拒绝肤浅、远离平庸,这才是一个教师,一个作为读书人的教师应该做到的。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而且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

从而使我们的人格显得更加美丽。

《老师的腰围》中,胖胖的数学老师,在有那么多的听课领导及老师的前提下,能够微笑着让学生用三角板去量她的腰围,还有小女孩用小手去量,最后居然有学生提出让老师解下腰带,量腰带,聪明的孩子们出乎我们的意料,老师越来越灿烂的笑容更出乎我们的意料。

所以,作者感叹:胖胖的老师并不漂亮,但她的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课。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当我们的学生不再以某某明星为粉丝,而是以老师为典范时,那是因为学生把我们当做了美的化身。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二、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人们的共识。

我们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是经典。

例如《小巷深处》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述一位瞎眼的母亲收养一个弃婴,含辛茹苦养大女儿的故事。

歌颂了母亲对养女真挚、博大、隐忍的爱,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

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深深悔悟结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审美教育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

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

首先,美
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
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

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

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

美育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地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

再次,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发生学认为,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

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

最后,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

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

事实也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197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可见,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美的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

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
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养,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美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

美蕴藏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

因而美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文化知识、技能、技巧,而且要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育,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

学生审美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主要通过学校美育来实现。

审美的水平与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鉴别美几方面内容。

学校要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