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备好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设计

(备好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设计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通过史事,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1945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抗日战争相关视频,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一、全民族坚持抗战(一)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1.【自主学习】结合课本内容,梳理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梳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国共两党对日变化1.国民党①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抗战的背景、起因,探讨胜利的重要因素,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国家意识。

本文将对该教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教学价值与效果。

在教学的引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抗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到抗战历史的话题中。

同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中国面临的困境,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部分,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分组演练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抗战的具体起因和经过。

通过对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等重要战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困境。

在讲解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小故事,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感性,使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在教学的拓展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并结合课堂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如何评价国共合作对抗战胜利的作用?如何通过宣传和动员,凝聚全国人民战胜外敌的意志?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的巩固和拓展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如分角色讨论、小剧场表演等,让学生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独立思考的作业,如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抗战胜利的理解和评价等,用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通过引入、呈现、拓展和巩固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情感、认知和思维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中的互动和讨论,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思考能力将得到有效的培养。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 掌握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增强民族自豪感。

-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情况。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吗?胜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强调这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2.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3. 教师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2.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22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近代史,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认识之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抗日战争的细节和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战争的历史事件比较感兴趣,需要引导他们关注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历史意义,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事件,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六.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包括主要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事件,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拓展(5分钟)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伟大胜利,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如抗日战争的背景、初期战局等。

但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伟大胜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呈现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和意义,强调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 contemporary China 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掌握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中,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的领导和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等方面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抗日战争胜利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抗日战争的胜利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感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的评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4.作业素材:准备相关作业素材,包括练习题和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本学期的重点章节。

本课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包括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胜利的原因。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重要性和胜利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和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并深入探讨胜利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胜利的原因,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敬意和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和胜利的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并深入探讨胜利的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胜利的原因。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并深入探讨胜利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全民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旧课思考、讨论、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教学重点】
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七《保卫黄河》二段抗战歌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经过八年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全民坚持抗战
1.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3.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二、中共七大
1.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2.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
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

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2.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3)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正确的作战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和牵制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4)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苏联红军、美英盟军在欧洲、太平洋地区各个战场痛击德、意、日法西斯,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抗日战争的胜利全民坚持抗战
中共七大时间
内容
意义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达标测评巩固新知
1.著名作家臧克家在《红血洗过的战场》中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

”因指挥台儿庄战役而载入史册的将领是(C)
A.佟麟阁B.赵登禹C.李宗仁D.彭德怀
2.如表汇总了我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

该组邮票意在强调(A)
A.铭记历史,珍爱和平B.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C.国家统一,民族独立D.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3.“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这首童谣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
A.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B.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进行了正面战场抵抗D.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D)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中共“七大”
5.下面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描写: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

会场两侧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

该会议应是(D)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
6.1945年8月,《新华日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八年间的死亡留徙,苦难艰辛,在今天获得了报酬了……接受了他们的无条件投降。

”材料中的“这一天”是(D) A.8月5日B.8月10日C.8月12日D.8月15日
台湾光复
7.出现如图的场面是因为(D)
A.百团大战振奋了人心
B.台儿庄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C.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D.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8.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 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美元。

材料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C)
①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②直接抗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④得到了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9.下图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其中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是(D)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国同革命运动时期
C.红军长征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0.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之一。

以下是红色旅游重要景点的图片,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嘉兴游船,图二遵义会址
,图三延安圣地
(1)根据图文信息,分别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2)与图三相关的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感受红色旅游,你有什么体会?
(1)图一:中共一大。

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图二: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图三:中共七大;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①主要议题: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②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中国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习先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